查文庫>教學反思>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1

  弗羅斯特在一首著名的詩中嘆息:林中路分為兩股,走上其中一條,把另一條留給下次,可是再也沒有下次了。因為走上的這一條路又會分股,如此至於無窮,不復有可能回頭來走那條未走的路了。

  這的確是人生境況的真實寫照。每個人的一生都包含著許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終得到實現的僅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可能性被捨棄了,似乎浪費掉了。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遺憾。

  但是,真的浪費掉了嗎?如果人生沒有眾多的可能性,人生之路沿著唯一命定的軌跡伸展,我們就不遺憾了嗎?不,那樣我們會更受不了。正因為人生的種種可能性始終處於敞開的狀態,我們才會感覺到自己是命運的主人,從而躊躇滿志地走自己正在走著的人生之路。絕大多數可能性儘管未被實現,卻是現實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是它們給那極少數我們實現了的可能性罩上了一層自由選擇的光彩。這就好像儘管我們未能走遍樹林裡縱橫交錯的無數條小路,然而,由於它們的存在,我們即使走在其中一條上也仍能感受到曲徑通幽的微妙境界。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還有多少事準備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態,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如果一個人感覺到活在世上已經無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號了。當然,如果一個人在未完成的心態中和死亡照面,他又會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於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無論死亡何時到來,人生永遠未完成,那麼,我們就會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上與死亡達成和解,在積極進取的同時也保持著超脫的心境。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2

  《未選擇的路》是七年級下冊課文中的一首詩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表面平易,而實際上卻蘊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傾訴個人經歷,而實際上卻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詩學習安排了一課時,全詩一共四節。

  第一節: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兩條都想去,他看一條路到盡頭。

  第二節:他選擇人少的一條路,這條路充滿挑戰。

  第三節:他想留下一條路改日再來走,但路很長很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來了。

  第四節:他回憶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選擇的那條路。

  這首詩表面上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徵手法,與我們上冊課本中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一樣。在這一點上,讓學生好好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如“山”與“海”的象徵意義,學生就更容易理解。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徵性和哲理性。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不情感融於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透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並傳遞給我們讀者的。

  但有一點,學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這樣能引起人們對人生選擇的思索,所以要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一點。另外,這也是為了深化文章主題。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從本詩的學習中,學生認識到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3

  今天上第四課——《未選擇的路》這首詩歌。因為計劃有變,所以就更改了一下思路和內容。原計劃是通過幾個問題的引導,只要理解這首詩中“路”的意象和理解“選擇”的含義即可。但是因為今天有一整節課的時間,所以又豐富了一下內容,聯絡生活實際,體會“選擇”前的慎重和做出“選擇”後複雜的心理,以及在回首往事“嘆息”時的感慨萬千。體會詩中細膩卻又複雜的情感,聯絡自己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這種“選擇”的深意。

  “路”的含義很好理解,既指現實中用於交通的道路,同時也象徵在為了實現人生某種追求的歷程和途徑,簡單的說就是人生之路。這裡可以讓學生舉幾個例子來證明帶有“路”豐富含義的名言或俗語。比如“路漫漫其修遠兮”、“走自己的路”等等。

  重點是要理解和體會“選擇”時複雜的心理,從中得出有利於自己走好“路”的啟示。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自己的感受,請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來說說自己讀後的感受。

  學生回答:“讀過後,我覺得詩人很慎重。”

  抓住“慎重”一詞,切入。問學生:“從詩歌那一部分可以看得出?”

  學生說:“第一節。”

  繼續問:“第一節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得出面臨選擇時的慎重?”

  學生找出“久久佇立”、“極目望去”。

  得出結論:面臨選擇,慎重選擇。

  接下來就要做出選擇了,引導學生朗讀第二第三節,之後提醒學生在這裡要注意第二節和第三節中做出選擇時那種微妙的心理變化。“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但是詩人還是做出了選擇,並且義無反顧。此時,雖然已經做出選擇,心理卻還依舊對未選擇的路遐想連篇,“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是這也只是想想而已,幻想著自己在另一條路上的情景會怎樣。這其實是詩人在做出選擇後的自我安慰。在這裡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考試時做選擇題時的心理體驗,切身感受這種複雜的心理活動。教師講解,做出選擇後一方面要走好當前路,一方面又難免想象未選擇的路,因為那條路更加神秘,吸引著人們去想象。體會到這種心理後,請學生聯絡自己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有沒有這種心理體驗的經歷。有學生就舉了自己到北京旅遊只能從兩個公園中選一個去玩的例子。

  最後一節,看似是回顧往事,其實還是在想象將來的情形。因為“多少年後”之前加有一個“也許”,說明作者現在還是在路上,這既是他在對自己做出選擇後的一種堅定不移前行的表現,同時也是在憧憬美好的明天,相信自己的選擇,雖然前途還是未知,但是也要努力爭取勝利。

  本節課,感覺沒有上一節效果好。發現自己老問題不但沒有改,而且還出現了新的問題。

  老問題是,自己的課堂語言還是不夠簡潔和準確。舉例重複,語言囉嗦。比如考試時做選擇題和到北京公園遊玩的事例相比,既重複,又不太準確,實在是畫蛇添足。

  新問題是,將詩歌肢解開來,逐一講解,似乎確鑿是欠妥當的。但是具體需要怎樣改進,卻不得要領,這說明我在詩歌教學方面還有很大的缺陷。還有本堂課側重於講解,淡化了朗讀,忽視了詩歌教學的朗讀指導。以後要著重進行這方面的學習。

  也請各位看到此文的專家和同行能夠幫我指點迷津。

  在下感激不盡。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4

  優點:

  因為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為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絡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

  不足:

  1.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

  2.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

  3.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

  4.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

  5.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5

  本首詩歌的教學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設計了教學環節,力求按照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安排教學程式。

  本篇文章內容屬於人生哲理詩,相對初一的學生來說較為難懂,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應該慎重,不能隨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選擇。因此,我在教學中吸取以前教學的經驗教訓,首先在匯入上改變了以往的思路。

  我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進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該怎樣走?你必須得選擇一條,當你選擇了一條在走的過程中遇到了磨難,你有什麼想法?

  學生答:“會想到自己選錯了道路,會特別留戀另一條未選擇的路。會調轉頭重新選擇。”

  然後,我又講道:“有兩條道路,一條平順,一條充滿荊棘,你會選擇哪條?”

  學生答:“充滿荊棘的,因為他充滿了挑戰,可以磨練自我。”

  接著我就給與他們的回答以肯定,順勢引入今天的課文,“其實人生道路的選擇未必不是這樣,一旦選擇絕無回頭的機會,因為時間已經過去。所以選擇時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風雨會不期而至,你必須勇敢的面對。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隨波逐流。”

  其次我沒有去講解,而是讓他們去一遍遍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主題思想,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

  第三,我讓他們展開討論,人生道路如何選擇?引導他們開始能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後,我結合上一首詩歌《假如生活會欺騙了你》設計了一個問題,抓住兩首詩的主旨寫一段人生的哲理:學生很容易就寫出來了。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相信美好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我們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腳下。”

  這些環節的設定,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

  這節課的成功源於對教材文字和學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認為:離開學情的教學是沒有目的的,離開文字的教學是盲目隨意的。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6

  初一新教材中,第10課是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我與學生共同學習,學習過程中有許多問題讓我不明白。這首詩歌所揭示怎樣的道理,詩歌描述了在人生之路的選擇中,面對兩條路,他選擇了一條人跡更少的路。那條路芳草悽悽,十分幽靜,誘人美麗。應該是一條非常美好的路,也就是說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可是詩歌的結尾怎麼又去懷戀另外一條路呢?自己選擇好的路就應該執著用心的去走好。可是,很多年以後卻將回顧並嘆息往事,好像對自己人生選擇並不滿意,就像是我們所說的見異思遷,心猿意馬,得隴望蜀,不專注不專一的表現。那麼作者到底要表現一種怎麼樣的生活態度呢?這真是一種令人費解。在教學參考資料中,我查詢,選擇這篇文章作為初中學生的典範教材是為了告知學生什麼,資料上告訴我們,我們對待人生路的選擇要慎重。人生的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只能選擇一條,所以要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那詩歌中又說,他不只是說選擇了本來很美的一條了,可是卻對另一條很留戀,這就是他的正確選擇麼,而這些又怎麼作詩歌的主要思想呢?為了推測它更深層的理解和所要表達的寓意。我繼續去讀資料,好像其中又告訴我們,詩人這樣表達好像有著一種很惆悵的感覺,那就是它真實的生活感受,不滿足自己已經選擇的美好,而去留戀沒有選擇的,所以惆悵。這是什麼思想,文中說,詩歌好像是要表達生活的真實和複雜,就是真實的生活就是詩歌中所描述的樣子,我們不要避諱,只是因為真實,所以要寫,可是這是一個人陰暗的一面,為什麼要這裡歌頌。

  人生的路有好多條,我們不可能每一條都要走過,可是在人生的這一條路上,我們的生活會分為好幾個階段,如果劃分開的話,我們也可以說走過好多條,經歷過好多真實又複雜的路,那麼作者未選擇的路其實是可以再走的,就是走過那條他選擇好的路以後,也許有失落和悵惘,可是他可以在這以後再走一下那未選擇的路,人生也許就沒有什麼更多的嘆息了。如果還要去思考那些根本沒有能夠可能的千萬條路,那就是思想上的問題了,

  我又考慮到是否這裡便有一種中外思想的碰撞,外國人的外向,中國人的內斂,使得在選擇思考方面有差別。我們在平時接受的正規的傳統的教育,是否就是認識到教材就是要貫穿正統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反映複雜真實就是不好了呢。可是編書的又怎麼認識的,至少不是為了真實吧,那麼外國人的思想的外向是否就暗藏在這篇文章呢,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樣好像更加深了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我們應該整整認識到生活的複雜,並且把它反映在詩歌或者我們的思想中,而不管什麼文學樣式了。《未選擇的路》讓我們留戀和嚮往,那麼我們又怎麼樣的選擇呢?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7

  [初讀階段]

  層遞式提問,引起學生看螢幕,透過麥克風感受朗讀。

  師:同學們能談談,透過學習本詩歌,你希望得到什麼。

  任燕:我聽不懂這首詩講什麼,我想知道主題。

  黃傑:是作者的兩條路寫得好還是周曉燕和董超說得好?

  顏建英:這個“路”到底是什麼“路”?這樣的寫法,我們上冊在哪裡學過?

  任燕:走一條路就走一條,幹嘛還要改日再見?還要嘆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態度樂觀向上,這首詩的態度是什麼?

  黃曉燕:走條路需要這麼複雜嗎?

  (教師等待一分鐘,沒有新問題出現)

  師:黃曉燕同學很坦率,這一條路為什麼這麼複雜?

  生:(雜亂)也許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麼路越走越難走……

  師:同學們很風趣,我們小時候聽說過“書山有路勤為徑”,這裡的路指得是讀書之路,難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嗎?

  顏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雜):“人生之路,貝貝起步。”

  師:好的,廣告詞都進來了,孩子從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實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臨選擇,比如上“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你會怎麼辦呢?

  陸芳敏:這很難,我想上重點高中,可按成績卻只能進普通高中啊!

  師:陸芳敏的難處大家有同感嗎?

  生(雜):有,還有比如以後工作等等的選擇都會很難。

  師:那麼,現在理解作者為什麼小“路”大作嗎?

  生:理解,因為這是“人生之路”。

  師:誰能告訴任燕同學,詩歌的主題是什麼?

  湯小鋒:人生之路很難走,所以要慎重的選擇。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選定,就沒有後悔藥可以買了。

  黃傑:人生有一條道路,不能回頭。

  師:那麼作者所說的改日再見,看起來不可能囉?

  生(雜亂):當然,所以他要嘆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頭路,感到可惜,所以詩人的態度是憂愁的。

  師:那讓我們一起懷著憂愁的態度頌讀詩歌,品味作者對讀者的勸誡吧!

  (齊讀詩歌,教師對頌讀進行短評)

  [精讀階段]

  師:同學們讀到荒草萋萋時,我想到了黃傑同學說“誰寫得更好”的問題。大家能否摘取關於路的描寫,來比較鑑賞一下。

  (學生五分鐘自讀比較;自讀結束後,可以各抒已見)。

  周曉燕:作者寫大路用了“消失叢林深處”、“延綿無盡頭”,我覺得比我有味道,寫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誘人”、“美麗”,更寫出小路荒涼,比我好。

  徐芳:你太謙虛了,我覺得大路還是你寫得形象,作者雖然突出了“路長”,卻寫得沒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涼,我還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暫的互相評論,教師鼓勵大家相互駁斥。)

  師:徐芳同學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卻念念不忘大路。他怎麼說來著?

  生(齊讀):啊,留下一條路等到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師:走了一條自己選擇的路,為什麼又留戀另一條路呢?

  董麗麗:也許作者選擇的小路走得並不順利,所以他覺得還是大路好。

  範佳:那也不見得,或許大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呢?

  卓俊義:得不到的東西,你會認為它總是好的,所以後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傑: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

  師:那麼如何減少選擇後的後悔呢?

  生(雜亂):選擇的時候要儘量慎重,一旦選定,就要堅定不移。

  黃傑:既然選擇要慎重,那麼作者為什麼反而選擇難走的路呢?

  董慰強:因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歡曲折的人生。

  [延展閱讀]

  師:說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這樣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什麼?它叫作什麼?

  生:(大部分齊答)《在山那邊》、《柴藤蘿瀑布》、《行道樹》,叫作“象徵”手法。

  師:(螢幕出示象徵的定義)“象徵”——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紅花”象徵“光榮”,“黃河”象徵“中華民族”,“松柏”象徵堅強勇敢。“象徵”和“比喻”的區別在於,“比喻”著眼於相似點,而“象徵”側重於本質上的聯絡。例如“紅花”可以象徵光榮,但“紅花”不能象“光榮”。

  (螢幕出示四幅圖畫:梅花、寶劍、火炬、長城,請同學脫口而出象徵意義)。

  師:剛才同學們例舉了許多象徵意義,可見一個事物可以擁有多個象徵義,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千萬不能拘泥。

  姚佳(問):寫詩歌用象徵有什麼好處呢?

  師:這個問題不好答,同學配《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未選擇的路》教學片斷與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

  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選擇”,把“荒涼”“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艱難”、“挫折”,再讀讀詩歌,談談感受行嗎?

  (生改讀課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換入象徵義)

  師:讀後感受如何?

  生(雜亂):太嚕嗦,而且像講道理,不像詩歌。

  師:能用平常我們講的文學用語來表達嗎?

  袁湘芬:如果直接講道理,不含蓄,不簡潔,不優美。

  師:對於她的說法,大家怎麼看?

  生:就是我們要說的。

  師: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謝謝袁湘芬同學幫助我解答問題。

  生:我們寫作時怎麼來運用象徵呢?

  師:當然是“學寫”啦!

  生:笑。

  師:我們順著作者的話題,請同學分別來寫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結果,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後透過對擂來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鐘來寫,師迴圈,偶爾應學生要求指導。)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這樣寫的:我越走越艱難,小路上滿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來,但我決不後悔最初的選擇。

  沈麗: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災難,我精疲力竭卻不能回頭,人們啊,走路時一定要小心,別像我那樣,遭遇痛苦。

  鄒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風和和暖暖,但我覺得無聊,因為沒有挑戰。

  董超:大路一望無限,前途平步青雲,我慶幸我的選擇,人生才會一帆風順。

  黃傑:我反對董超的看法:“梅花香從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若要人生有作為,崎嶇小路搏一回。”

  (下課鈴響起)

  師:(總結)無論是小路還是大路,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會走得很精彩。“行路難,行路難”,然而“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同學們充滿勇氣走下去,天塹都會變通途。

  3.教學反思

  因為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為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絡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教學的不足包括: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4.專家點評

  片斷一,為餘映潮老師執教,教師從朗讀入手,指導學生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這種教學策略是正確的,值得更多人借鑑。朗讀很重要,怎樣指導朗讀?要引發朗讀的興趣,要強調變化。片斷中教師在朗讀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個“變”字。首先採用吟誦的方法,教師著意提出要區別於“唸書”,也就是說要有韻律感和節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後嘗試講述式的朗讀,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談中表達出來,此時對文章的理解更為冷靜而深刻;最後要求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把詩歌讀給自己聽。從朗讀要求的變化,可以看出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讀給別人聽到讀給自己聽,從讀者、朋友、自己三個角度體會詩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內逐步深入內心,目的在於透過朗讀觸動學生內心最敏感之處,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感悟。

  這樣在朗讀上的精心思考和設計,應該可以為我們所借鑑。

  第二個片斷,也有很多值得讚賞之處。例如,從初讀到精讀,體現了閱讀從淺入深的變化;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中,教師語言較為幽默,能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學生課堂較為活躍,主體性得到了較好體現。

  這些都是課程改革中,我們所追求達到的。然而,對比第一個片斷,也不能不使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閱讀是需要師生全部參與的對話。這個對話,要有質量,就不能光追求熱熱鬧鬧,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8

  詩歌教學重在朗誦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但這種朗誦必須結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則會侷限於表面的理解,缺少廣度和深度。那麼平時如何加強學生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須老師是一個感情豐富,思想閱歷很深的學者,這要求我隨時隨地的充電;其次利用好圖書館和書店。如何達到這一步呢?指導是前提。學生應該蒐集掌握哪些資料,老師必須提前做到心中有數。學生找到資料後如何取材也是老師指導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