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刷子李》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語文《刷子李》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破天荒,第一次未試課而錄課。雖然用心備了課,但一直忐忑不安,有太多的顧慮縈繞心頭:課的容量是否合適?教學環節是否恰當?這樣的設計學生是否有興趣……加上自己今年教一年級,凡事開頭難,常常忙得焦頭爛額,也顧不上去高年級熟悉學生,心中自然更加惶恐。
向別的老師借了一節課用來錄相。因為沒有多餘的時間熟悉學生,直接就開始上課了。下課鈴響時,我的課也接近尾聲。回顧整節課,頗有感觸:
一、平平淡淡也是一種不足
一堂課上有些環節,學生心不在焉,或者毫無興趣的時候,往往在告訴我們:這個環節或許無效,起碼需要改進。因為不能在學生的心裡激起任何漣漪的課堂,也不可能讓他們從中受益,促進其發展。
在這節課上,學生默讀課文,畫出“體現刷子李‘奇’的句子”這一環節時,學生顯得很無趣,似乎懶得動手在書上標畫。何以如此?是這個問題激不起學生的興趣,對此類問題他們早已麻木?還是他們覺得這類問題太簡單,缺乏思維含量?值得思考。默讀之後的交流環節,也不夠熱烈,平平淡淡波瀾不驚。這跟我步步為營生怕出錯的心理有關。在交流時我一直強調要“按順序交流”,只是為了與課件上重點句的順序相吻合,若學生不按文章敘述順序來交流,我點課件就會出麻煩。由於老師的拘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似乎也囿於“按順序”這個圈,而不敢大膽作答。
對於課件的問題,現在想來很容易解決:在主頁做個目錄,然後連結到想要的語句就可以了。一個簡單的技術就可以化解拘謹的尷尬,讓教學更自如。
對學生的無趣,原因可能在教學環節本身的安排上。那麼這個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環節——讓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該如何在課堂上實施?又有什麼好方法?固有的思路與經驗暫時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需要用時間去探索與實踐。
二、學生興奮的課堂可能是成功的
當然,這只是可能,而且前提是課堂必須是有效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的。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學習《張大力》這一環節。當學生感知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後,迫不及待地閱讀了《張大力》這個故事。但我為他們印發的故事沒有結尾,讀完後讓他猜測故事的結尾,激起了他們的思維,一下子調動了他們已有的經驗和智慧,思維的火花也在對未知的猜測中被點燃。雖然他們的結尾無非是兩種:拿銀子離開或老闆賴帳這種直線式的結尾,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歷了一次構思的嘗試。此時再讀完馮驥才先生的結尾,鮮明的對比讓他們不得不佩服作者構思的巧妙。讀完這個結尾,他們都不禁啞然失笑,為自己的意想不到而驚歎不已。從他們興奮的`眼神中,我感到了欣慰。起碼這個環節是受學生歡迎的,而且在他們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也給他們固有的思維帶來了衝擊,更感受到大作家的魅力,為課外閱讀馮驥才的書奠定了基礎。不過,這個環節還可以做得更好。雖然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頭戲,但從時間比例上來說,顯得不相襯。可以讓學生在此駐足停留,比如可以多叫幾個學生猜測結尾,事實上我只請兩個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意見;也可以讓學生嘗試寫一個結尾,寫完之後再與作者的原文進行對比。在這個原本可以做好的環節我卻有點蜻蜓點水,做得不夠紮實,效果自然也要打折扣。
三、把學生的視角引向課外也算一種功德
在閱讀完《刷子李》和《張大力》兩篇文章後,我向學生推薦了《俗世奇人》這本書。下午放學,他們老師就來問我《俗世奇人》這本書到底是否到底如何,她說他們班的孩子說這學期想共讀這本書。我想,即使孩子在課堂上收穫甚少,而願意去閱讀我推薦的一本書,不能不說是別樣的收穫。
整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按照之前的預設進行得有條不紊,學生的發言也與之前的預設出入不大,這說明對學情的把握還可以。但這也恰恰是自己最應改進的地方——預設有餘,而生成缺乏。一節沒有生成的課,往往是死板的,也是缺乏靈氣的,同時它也透露出老師對學生的不信任和教師本身循規蹈矩的保守思想。
“藝術止於創造,始於模仿。”教學也同樣如此,要想創造出精彩的課堂就得走出保守模仿的境地,從大膽嘗試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