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通用6篇)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通用6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

  認識“平行四邊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我在教學這一知識時,重點調整了師生之間的課堂角色,當好向導,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操作、發現、歸納、表達,整堂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生動活潑,充滿童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不僅參與面廣,熱情高,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探討問題的能力和全面觀察問題的思維方式。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的精彩之處在於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1、在自主活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喜歡數學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他們瞭解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當學生透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產生一種直覺而又朦朧的感性認識時,我引導學生說一說他們的發現,把自己的發現用語言表達出來。如提問引導“拉一拉、看一看,這個長方形框架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髮現了長方形框架的形狀、角、名稱都有了變化。這些發現,對於小學生來說則是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在獨立操作、獨立觀察、測量、思考以及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的“新發現”,這就是他們的創造。教學到這裡,我接著引導他們去驗證,對“全新發現”作出積極的評價。透過說一說,讓學生不僅深刻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而且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慾望,透過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樂趣,激起學習的熱情。

  2、在探索發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擁有自信

  本節課的教學,我力圖透過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索和發現知識,在此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知識的自信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探索和發現獲得的,而不是我教給他們的。我先讓學生“拉一拉——看一看——說一說”來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然後以一句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有這樣的特徵呢?”為學生創設了繼續探索的空間,接著,學生透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邊角的關係,透過“畫一畫、剪一剪”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特徵的理解。縱觀這堂課,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培養。

  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自信地學數學,是每個小學數學教師的光榮使命!也是一項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教學任務!我應該為此繼續努力!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2

  一、 對教材的理解方面: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會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以主題圖中的的兩個花壇比較大小,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面積學生已經會算,而平行四邊形的花壇面積不會計算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從而引出課題進行本節課的教學。教材透過兩種方法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第一種是用數方格的方法,第二種是採用畫-剪-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長方形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方面:

  1、使學生透過探索,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透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節課,我個人認為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的過程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透過學生動手操作,用割補的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找出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絡,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在教學設計方面:

  本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1、 透過主題圖,我要完成這些任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複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比較,使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出課題、激發興趣。

  2、 讓學生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猜想。

  3、 透過數方格,填表,對學生產生暗示,知道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具體的面積。

  4、 用剪-拼,動手操作,轉化的方法,讓學生觀察與長方形的關係,底=長 高=寬,平行四邊形面積=長方形面積,再結合數方格的時候的暗示,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5、 小結同學的猜想,進一步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公式。

  6、 應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面積。

  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生是透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小學數學內容來源於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幼兒園建築工地,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於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進。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後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接著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於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大多數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於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為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令人驚喜的是,有的同學竟能發現兩種猜想有矛盾之處,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細想想,這雖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教師在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以獨立思考時間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由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能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時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與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上面的教學片斷中,學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正是透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

  (三)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儘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麼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於公式本身,而在於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於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並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後,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公式能運用於所有的平行四邊形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係,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問題。於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該怎樣求?是等於兩條鄰邊乘積還是等於底乘高?”“該怎樣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怎樣用數方格來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產生,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四)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科學探究的方法是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縱觀這個片斷的教學過程,初步體現了“提出問題——大膽猜測——反覆驗證——總結規律——靈活運用”這一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透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對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體驗到知識的產生都經歷了曲折艱苦的創新過程。而現有的教材較多地呈現了知識的結論,很少反映知識的產生過程。因此,我在進行教學時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在把握教材內涵的基礎上,把教材的知識結論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問題、發現規律的創新過程,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不僅使學生的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3

  平行四邊形這個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後又一個對平面圖形的認識。在上本節課之前我讓學生每個同學用木條分別製作一個長方形和三角形本節課就是利用學生自制的長方形拉成一個新的圖形匯入的,學生的興趣一下字就被激發起來了。他們對新的圖形“平行四邊形”很有興趣。因此利用這個熱度讓他們對自己手中的新圖形進行觀察,看一看,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到新圖形的特徵多。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在孩子們激烈的討論中出來了。然後讓他們把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進行對比,進一步認識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對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用途有了新的認識。本節課的優點就是在於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讓他們在與同伴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真正地掌握了數學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數學的方法。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參與面積很廣,熱情很高,就連我們平時不愛說話的郝立榮同學,在這節課上竟然站了起來,說出了自己的發現,發表了小組的意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課堂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

  美中不足之處就是:注重了學生的參與度,時間卻也浪費了許多,因此課堂上的內容涉及的不是很多,在練習這個環節上就顯的很倉促,沒有做什麼練習,下課的鈴聲就響了。所以只能在下一節課上進行練習了。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4

  上了平行四邊形一課,覺得有以下的特點:

  1、激發慾望,引導參與。

  以複習長方形入手,引出課題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體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從圖中伸縮門入手,以主題圖“為什麼學校的伸縮門用平行四邊形?”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2、操作活動,小組探究。

  ⑴設計了小組活動的環節,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合作、交流,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進一步體會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⑵透過圍一圍、畫一畫、剪一剪等實踐活動,進一步體會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透過動手做“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在比較中體驗、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3、鞏固知識,課外延伸。

  讓學生用自己探索的平行四邊形的特徵解決“伸縮門為什麼做成平行四邊形?”的問題。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提供七巧板讓學生拼擺成平行四邊形。佈置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尋找身邊圖形的活動,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5

  本節課要求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教學活動,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要透過折一折的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明白高與底是相互垂直的線段,並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空間想象的能力。

  在設計這節內容時,我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情境以學生感興趣的魔術表演出示長方形框,拉一拉變成平行四邊形,再把抽象出的幾何圖形畫在黑板上,這樣直觀呈現,有利用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接著再出示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和黑板上的平行四邊形,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

  接下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驗證,教師提出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講臺前彙報驗證過程、驗證結果,其餘學生補充,老師進一步完善。這樣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說出“什麼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水到渠成,再回過頭看書上是怎麼說的,老師補充通常我們說“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折高部分讓學生自學看書,動手操作,知道“折後兩部分底重合時”留下的摺痕才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線段。並追問“同一底上還能折出不同的高嗎?”讓學生繼續折,明白同一底上有無數條高,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是:

  1.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的培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觀察、發現、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2.創造性地運用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把例1、例2結合在一起上,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了更清晰地、更完整地認識。

  3.學生在揭示“平行四邊形的意義”時,百花齊放,言之有理,教師適時評價,最後迴歸課本,通常我們說“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4.練習設計穿插在新授內容中,學生在學習了特徵後有小練,運用特徵解決問題,突破難點。在認識了高以後有小練,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最後還有綜合練習,拓展延伸,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在本節課體現很充分,首尾呼應,相得益彰,彰顯了數學課的魅力。

  不足之處:

  1.課堂評價語言有些生硬,不生動,沒能水到渠成。

  2.對課堂生成的資源利用得不夠好,以後還有待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6

  生活數學教學的開展,關鍵在於促進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思考不在於我們在課堂上呈現多少生活情境,數學教學不是教師簡單地展示結論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造等活動的過程,這樣才能真正獲得數學的知識和方法。本節課為學生創設了生活情景是來自於溫州大學的校門口,筆直的公路,各種圖形都為引出平行四邊形做了鋪墊。

  認識圖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如何運用操作,計算,變換,簡單推理等多種手段認識圖形,是教好這門知識的關鍵。讓學生透過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看一看等數學方法來讓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第一,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內容為基礎構建新的知識。在課的匯入方面,是先讓學生回顧舊知識,認識長方形的特點,在長方形圖形的基礎上,平移兩個角的頂點位置,使長方形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讓學生猜測這是什麼圖形,並從中觀察這個新的圖形——平行四邊形"邊"有什麼特點"角"有什麼特點邊的特點你還發現其它什麼特點透過實踐活動的",建構新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挖掘新知識!

  第二,以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為輔的地位。讓學生自己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應用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去尋求平形四邊形的特點。比如在學生活動中,學生主動去量平行四邊形的邊長,去畫邊長,去剪角的大小等透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去發現"對邊相等",對角等。但是在讓學生去探討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時做的還不夠,沒有讓學生在和三角形對比的情況下得出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