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藥》優秀教案

《藥》優秀教案

《藥》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藥》優秀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藥》優秀教案1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從情節結構、主旨等方面探究鑑賞《藥》;

  二、教學重點:

  《藥》的主題思想探討;

  三、教學難點:

  小說明暗兩條線索與小說主題的交融;

  四、計劃課時:

  兩課時

  五、課型:

  自讀課

  六、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指導學生閱讀小說,。並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提出最關注本文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悟:帶著以下一些問題自讀文字:

  1.明暗兩條線索如何有機交融的?

  明確:明線是圍繞華小栓的病而展開的“買藥——吃藥——談藥——藥無效”

  暗線是夏瑜的命運。其中兩線的交織是由華小栓的病牽引的,直接聯絡的地方是第三節“談藥”和第四節“上墳”。

  2.試分析並討論文中革命者夏瑜、華老栓夫婦、駝背五少爺、康大叔、紅眼睛阿義、花白鬍子、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夏四奶奶、夏三爺等人物形象,他們有些什麼共性和個性?請為他們分類。並分別說明作者在塑造這些人物形象是採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悲哀的孤獨者夏瑜;愚昧的慈心父母:華老栓夫婦、夏四奶奶;愚昧的茶館談客:駝背五少爺、花白鬍子、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冷漠殘忍的迫害者:夏三爺、康大叔、紅眼睛阿義。

  動作描寫:華老栓夫婦“買藥”時掏錢的動作;和劊子手交易的過程……

  心理描寫:華老栓買藥的路上和回來的路上(對比分析)……

  3.小說許多地方都有非常出色的環境描寫,請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幾處,並探討他們在文中的作用。

  (1)自然環境描寫:

  第一部分第一段:“烏藍的天”“青白的光”;

  明確:清冷、陰森的環境為下文奠定了陰沉的環境氛圍。

  最後一段:“太陽也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後面也照見丁字街頭破匾上‘古□亭口’這四個暗淡的金字”。

  明確:參見注釋④,對比,老栓治好小栓的“希望”是光明的,可“希望”對於革命者來說卻是前途的“暗淡”。

  第四部分,“微風早已停息了,……鐵鑄一般站著”

  明確:悲涼、死寂的氛圍襯托了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

  (2)社會環境描寫:第三部分,茶客“談藥”透露出的資訊:

  茶館是個小社會,茶館裡的茶客對革命不理解,憤慨甚至仇視革命!他們的麻木冷漠的精神狀態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補充拓展: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經歷,“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吶喊·自序》

  4.寫作背景:寫對秋瑾等辛亥革命烈士命運的思考。

  5.主題探究:文後“思考與練習”提出了四個主旨,請選擇出你認為切合文意的主旨。

  明確:群眾的愚昧落後,暴露國民性的弱點。

  參考資料:“《藥》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漁民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孫伏園談《藥》(李宗英張夢陽編《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中國社科,P186)

  (二)感受鑑賞

  1.夏瑜墳頭花環

  明確:(1)作者加上的暖意:“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夢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吶喊·自序》

  (2)客觀作用:對夏四奶奶的迷信思想做了回覆,“瑜兒有靈”的想法否定,更加確認群眾的愚昧。

  2.文末的烏鴉

  明確:沒有象徵意義,實為渲染環境。

  (三)探究發現:“藥”的意蘊

  從兩個層次看:其一,“藥”貫穿始終,是小說的情節線索;

  其二,貫穿著作者對中國社會國民性的思考,革命者的鮮血被他所謀福利的群眾當作治病的良藥。他的死從始至終都得不到群眾的理解:他被自己的長輩夏三爺出賣,換取二十五兩白銀;在牢獄中對前來敲詐的獄卒宣講革命道義時被狠打;被砍頭時,鮮血被人用來交易作為治癆病的藥;死後成為群眾在茶館閒談的談料,被人一致認為是“瘋子”;過了很久,到母親來上墳時還不理解孩子的死因,迷信的認為是“被冤枉”了。當然,魯迅先生並沒有因此對當時中國社會提出療救的藥方,作者的目的在於: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四)拓展延伸:閱讀《孔乙己》、《阿Q正傳》加深對作者提出的“國民性”的思考。

  《吶喊》集自《狂人日記》提出“禮教吃人”,《孔乙己》提出“科舉害人”,但比科舉害害的是孔乙己周圍的人編織的“無愛的”密網:嘲弄、諷刺、冷漠;《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是對國民性思考的總結。

  《藥》優秀教案2

  知識目標:

  1.梳理明、暗線相互交織的結構,理清情節,初步理解主題。

  2.透過分析人物形象,進一步認識作品主題。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梳理情節的能力。

  2.掌握透過分析多種描寫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題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標:

  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感受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梳理情節,明確明、暗線結構對突出主題的作用。

  2.透過列出情節結構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從標題入手匯入

  教師用紅筆在黑板左側寫“藥”

  我們在“藥”的後面加“?”文中的藥為何成分?用來醫治何病?療效如何?

  我們在“藥”後面加“!”文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震驚!兇殘卑劣!愚蠢可悲!

  我們在“藥”上加“”,就充滿了諷刺。

  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感嘆、諷刺來走進《藥》中尋求答案。

  二、初讀課文,梳理情節

  1.給10—15分鐘讀書,可將自己梳理情節的重點記在書旁;可將質疑之點記在書旁,待讀後和同學討論。

  2.整理自己梳理情節的思路,小組討論補充,教師巡視,發現優秀者。

  讓一優秀者展示修改後的結果。

  教師作簡要板書,或出示投影片。重點:明確明線、暗線結構。

  三、從雙線結構探究主題

  問: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下注釋,從中獲取有效資訊。教師或請他生稍作補充。

  從明線——華家的悲劇,可見怎樣的百姓?(愚昧!)

  從暗線——夏家的悲劇,可見怎樣革命現狀?(令人悲哀!)

  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從明線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為明線,華家為暗線合適嗎?請說出依據。(不合適。以華家為立場命題,意味尤深。“藥”不僅是醫治疾病的藥方,更是在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病態的中國要服什麼“藥”?寫作時為五四前夕,舊民主主義革命者已退出歷史舞臺,一味對他們歌頌已不再符合歷史需要。

  四、小結

  回到匯入的“?”“!”,“人血饅頭”之藥醫治不了小拴的肺癆,小栓之死死於群眾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鮮血製成的人血饅頭,夏瑜之死死於群眾的愚昧。迷信則容易受騙,愚昧則不辨是非,其病根同為封建制度。愚昧、痛苦的民眾,悲哀、寂寞的革命者,均需一劑良藥。這服藥是什麼?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析小說人物,揣摩細節面描寫,深入體悟小說主題。

  2.幫助學生掌握透過分析多種描寫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題的分析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魯迅先生對舊制度下的大眾是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藥》深刻剖露了眾人物的“不幸”與“不爭”的一面。華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寫的人物形象,寫於沒有正面出場,主要是透過

  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的行為、思想。這幾個人物的分析放手給學生做,安排在後半課時。前半課時一起重點分析課文的第四節中夏四奶奶的形象。

  二、重點研讀,分析人物,進一步理解主題。

  (一)精讀第四節,看作者如何寫夏四奶奶的?夏四奶奶形象的意義?(要求:抓住人物描寫的語言,緊扣文字分析。)

  1.學生小組討論,解疑。

  2.全班深入討論,明確。

  要點:

  ① 前來上墳的夏四奶奶看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著她“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躊躇”“羞愧”是因為夏瑜的死並不正常,是因為造反被砍頭的。“造反”在不覺悟、不反抗、甘於命運擺佈的舊時代勞動婦女看來,是有損祖宗顏面的事情,她為有造反而死的兒子“躊躇”“羞愧”。這一細微神態表明了她對兒子所作所為的不理解。在她看來,造反殺頭天經地義。夏四奶奶身為革命者的母親,仍未跳出愚昧百姓的窠臼。

  ② 夏四奶奶燒過紙錠後,見到尖圓的墳頂上出現的那圈紅白的花 ,便極力尋找著花環出現的“根據”——“坆上的草根還沒有全合”“這是不可能開花的”;那花圈“不很精神”“沒有根”“不像是自己開的”;這花圈“倒也整齊”顯然是有人插上去的,但“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就不來了”……她否定了種種可能,於是她得出“顯點靈,要我知道”的荒謬結論。可見夏四奶奶的迷信思想像一般百姓一樣重。

  ③ 在夏四奶奶的眼中兒子是被“冤枉”,從夏四奶奶的語言“瑜兒可憐他們坑了你” 也便得知這一點。這裡的“他們”指誰呢?用的是“坑”而非“殺”。在夏四奶奶的眼裡,兒子是本分的,平和的,正是“他們”使兒子誤入歧途。再看“他們將來總有報應,天都知道,你閉了眼睛就是了 ”。在她眼裡“坑”了夏瑜的是那些引導夏瑜走上革命道路為民主共和思想而奮鬥的革命者。假如夏瑜宣傳民主共和的思想能深入人心並影響到母親的話,那麼母親也就不會把怨恨的矛頭指向革命者。連革命者夏瑜的母親尚且如此不理解革命者的行動,更何況華老栓等廣大民眾呢?作品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夏四奶奶這個普通百姓中的一員,她性格中愚昧、落後、迷信的一面。對革命的不理解構成了她慈母性格的另一面。假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能像無產階級民主革命那樣號召發動群眾、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革命的主力軍,就不會有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的母親把怨恨的矛頭指向革命者的這樣悲涼的現實了。

  之所以說夏四奶奶更能深刻的體現文章的主題,正是由她是革命者夏瑜的母親這一身份決定的。

  (二)看第四段的環境描寫,體會環境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

  重點品讀“微風早已停息”一段,這段景物的特點,這樣寫的用意?

  重點品讀“只見那烏鴉……”,為何寫烏鴉飛向天空,而不是飛向夏瑜的坆?簡述理由。

  要點: ① 作者透過風、草、聲來寫“靜”,強調墳地四周的“靜”,突出夏四奶奶見到花環後迫切期待烏鴉顯靈的心情。

  她以深沉的母愛,以深沉的對兒子冤屈的積鬱,以這種感情期待著烏鴉飛過來。這裡的`靜就是在寫夏瑜母親的這樣一種心情,她越是希望烏鴉動,越會感到周圍靜得難堪。

  ② 烏鴉飛向天空包含了魯迅深沉的悲哀(對當時的中國民眾的愚昧是懷著深深的悲哀的),愚昧的夢幻一定會破滅。

  三、學生自讀,進一步體驗分析人物,理解主題

  方式:小組合作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口頭作文3分鐘左右。

  例如:“茶客對話(側重民眾的精神狀態)”“康大叔其人”“華老栓一家”等等。

  四、佈置作業

  關於《藥》的人物分析//環境描寫//花環的設定,從中選一寫一則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人物: 夏四奶奶—— 慈母、愚昧、落後、迷信

  華老栓——勤勞、善良、膽小、愚昧

  康大叔——兇狠、貪婪、蠻橫、粗暴

  夏瑜——意志堅定、大義凜然

  《藥》優秀教案3

  教學目的:

  1、領會《藥》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透過課文了解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係。

  3、透過課文學習分析情節結構(特別是雙線結構)和歸納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2、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教學時數:三教時備註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五單元。本單元是小說單元,也是本期學習的第二個小說單元。第五單元的單元要求是:小說的情節和主題。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265頁把“小說的情節和主題”瀏覽一遍。要求畫出:

  1、情節的定義;

  2、情節包括幾個部分;

  3、閱讀小說時對情節要注意的三個“是否”;

  4、主題的定義;

  5、分析主題時要考察的三要素和兩要點(教師巡堂,檢查學生是否畫對)。下面我們將以這些知識來指導我們閱讀分析《藥》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並釋題:“藥”是用來幹什麼的?(醫治人們病苦,療救社會)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小說的思想內容是否能回答這個問題(留下懸念,待學完本文後討論)。

  二、指導預習

  學生閱讀“預習提示”,教師提問並歸納“提示”要點。

  三、研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瞭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要求:

  (1)請把能體現小說時代背景和社會政治情況的有關人物服飾、語言、環境描寫的文句勾畫出來。

  教師巡堂點撥,逐步縮小範圍(尤其是環境描寫方面的),引導學生把“思考和練習”一的1—4句畫出即可。

  (2)討論:作者透過上述描寫,反映了怎樣一個典型環境?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對革命者的殘酷鎮壓;另方面是革命者絕不會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練習”一)

  四、二讀課文,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所謂情節,就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學生第二遍閱讀課文時要求準備:

  (1)講述《藥》所包含的兩個故事,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發展變化與結局交待清楚,要給小說的四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2)討論:《藥》的情節包括幾個部分;比較兩個故事敘述方法上的區別。

  (3)討論:小說兩條線索是怎樣連線、交織、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講述和討論過程當中,教師訂正、篩選學生的語言,板書小說明、暗並行的雙線結構圖),同時完成“思考和練習”三第一部分。

  板書依次出現的順序應是:

  1、華家的故事情節;

  2、夏家的故事情節;

  3、兩個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4、明、暗線;

  5、兩條線索的連線、交織、融合的地點。主題暫不板書,待分析完人物後再歸納。

  五、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領會《藥》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透過課文了解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係。

  3、透過課文學習分析情節結構(特別是雙線結構)和歸納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2、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教學要點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說是透過故事情節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藥》的“情節的設計是否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

  教學過程:

  一、華老栓(《藥》的主人公)

  1、華老栓的身分與社會地位是怎樣的?

  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經濟困難(如,“滿幅補釘的夾被”見215頁),地位低下(如,“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2、華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徵?

  愚昧、落後。他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為買到這種藥深感“爽快”(如,對他“……覺……變……得……有……”這些充滿信心的神情描寫。完成“思考和練習”四、2),感到“幸福”(如,對他“……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寫。完成“思考和練習”四、3),他只關心兒子,對革命不關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

  “……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這又表現了他麻木、無知。但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樸的品格(見:高潮部分對老栓的外貌、動作的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開端部分有關對老栓的動作描寫;如,“老栓接了”顯得莊重,“抖抖的裝”顯得激動,“按了兩下”顯出小心瑾慎,這些都聯絡著他內心活動顯現著性格;再如,“吃一驚”不但寫出場面的可怕,並顯現了老栓的膽怯,“按一按”寫出了老栓的錢來得不易和對錢的珍惜,以及對兒子醫病的渴盼,“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寫出了他對錢珍惜及驚懼神態,又“不敢拿他的東西”更體現了他的膽怯與善良及其矛盾心情),應當說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對他的態度怎樣?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後;他的愚昧落後是封建統治者長期統治造成的。

  二、夏瑜(《藥》的主人公)

  分析之前,教師可介紹一些夏瑜這個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關於秋瑾烈士被害和《藥》的創作”以及補充資料

  “關於《藥》的素材”)並適當講解一些生活原型與藝術典型的關係。分析夏瑜時應緊扣課文進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沒有出場,作者主要是透過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的行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對革命的認識是怎樣的?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家境貧寒,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見高潮部分)。

  2。作者對他的態度怎樣?

  既讚揚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鬥爭的悲劇性;即,他的主張、行動、犧牲未能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援、同情;但他的犧牲並非毫無影響。(參見高潮和結區域性分)

  三、康大叔

  1、他的身分與社會地位是怎樣的?

  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是直接殺害夏瑜的兇手,但還不是罪魁禍首。他對群眾蠻橫兇惡;對革命極端仇視。是個窮兇極惡貪得無厭的劊子手。(其間可聯絡人們對他的“笑”和“敬”的後面隱藏著“怕”來分析,適時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徵?

  他兇暴、殘忍、貪婪、無恥(課文關於對他的語言、裝束、動作描寫,尤其是那些動詞的使用來分析,如:嚷、搶、扯、裹、塞、抓、擔、捏、哼——表現了他的兇狠、貪婪;闖、披、散、捆、嚷——表現了他的蠻橫、兇暴。並透過對作者選詞的推敲,同時完成了“思考和練習”五)

  作者以鮮明的愛憎描寫了以上三個人物,也可說是三類人物的典型;即,資產階級革命者、人民群眾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爪牙,情節的設計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至於對一幫茶客的分析,教師可參看教參。華大媽的性格與華老栓有相似處,這裡從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講授課文《夜》時再聯絡著談。

  四、後記

  第三教時

  教學目的:

  1、領會《藥》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透過課文了解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係。

  3、透過課文學習分析情節結構(特別是雙線結構)和歸納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歸納《藥》的主題。

  2、聯絡《藥》的情節初步理解閱讀小說時要注意的情節設計的後兩個“是否”。

  教學過程:

  教師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上兩節課的授課內容後,佈置學生討論以下四個討論題。

  一、《藥》的主題

  在學生分析小說主題時,教師應按單元知識向學生提出:“首先要從人物、情節、環境出發,進行認真的考察。”“其次,還得了解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小說的動機。”

  在討論時學生可能提出多種見解,教師也不妨將教參“補充資料”的五種提法出示(見教參),以引起學生討論。我們的意思是贊成課文“預習提示”的見解,因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創作動機。《藥》的主題可作以下

  概括:

  小說透過描寫華、夏兩家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更重要的是,它透過“藥”這一發人深省的事件,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當時殘酷的現實,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二、根據本文主題,談談你是怎麼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獻身作為暗線來安排?這樣寫,對錶現主題有什麼好處?(完成“思考和練習”三要求回答的部分答案見教參)

  三、《藥》的標題有什麼作用?

  揭示主題。(見教參)討論這個問題時,教師應照應起始課釋題時留下的懸念來作結。

  四、情節

  單元知識短文中指出:“閱讀小說時,要注意情節的設計是否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情節的發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內在力量所推動,人物的行動和行動方式是否由其獨特性格決定的。”聯絡《藥》的情節發展談談你的一點看法。

  這些問題的回答應當說都是肯定的。第一個“是否”由於在分析人物時學生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裡討論可著重討論後兩個“是否”。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課文第四部分(結局)為例來研究,一方面易於達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這部分思想內容的理解。根據討論情況,教師可適時提出啟發性的問題。

  (1)第四部分(結局)為什麼會出現華大媽、夏四奶奶上墳這個情節?為什麼在夏瑜的墳頭上會出現花環這一細節?

  由於小栓的病未能對症下藥,死是必然的。兩位母親在“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墳,正是母親對親子之愛驅使;至於墳頭上要出現花環,不但是為了展示華大媽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為並非毫無影響的必然顯現。因此說華大媽、夏四奶奶上墳以及夏瑜墳頭上的花環這一情節和細節的出現,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動的。學生只要談得出或理解到這些,可說對情節的發展與人物性格的關係有了初步的理解。

  (2)為什麼夏四奶奶上墳時,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躊躇”,臉上出現“羞愧”?

  因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兒子的行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懷念被清政府殺害的兒子,但又怕人發現,她的表情,正是她這種內心隱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練習”四、4)學生只要能談得出或理解到這些,就是對人物的行動和行動方式是由其獨特性格決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五、佈置作業

  每小組選出一名對戲劇創作較有興趣的學生執筆,用《藥》的第三部分(高潮)內容為材料,以《茶館人物譜》為題,將該部分改為獨幕劇

  六、後記

  《藥》優秀教案4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的雙線結構,瞭解標題的含義及主題。

  2、環境描寫和景物描寫的作用。

  3、理解本文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雙線結構、環境。

  教學難點:標題及主題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

  教學時間:四課時

  預習要求:

  1、閱讀課文,弄清主要情節和人物,各部分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和事件。

  2、查字典給生字注音解釋詞義。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本文的雙線結構。

  教學步驟:

  一、導語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後,並沒有放棄醫生的本職工作,他揮起犀利的大筆,給中國人開了第一副良藥。這是一副什麼樣的藥呢?今天我們就學習魯迅先生的《藥》。

  二、交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明暗交織的雙線結構。

  三、學習課文

  1、介紹時代背景:

  本篇小說是以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家秋瑾被殺害的事件為背景寫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社會現實。對於辛亥革命,早已作出正確的評價,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另一方面,由於領導這次革命的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沒有發動群眾,所以這次革命最後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魯迅創作了這篇小說。

  秋瑾(1875——1907)子競雄,別號鑑湖女俠,浙江紹興人,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婦女的傑出代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小說中夏瑜的名字就是根據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節

  瑜——瑾——美玉

  2、分析本文的雙線結構

  ①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各部分所寫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②歸納各部分的內容,理出文章結構線索。(附:雙線結構圖)

  情節華家(明線)時間地點夏家(暗線)

  ↓↓↓

  開端:老栓買藥→秋天後半夜←→刑場←夏瑜就義

  ↓↓↓

  發展:小栓吃藥→當天早上←→茶館←夏瑜血被吃

  ↓↓↓

  高潮:茶客談藥→當天上午←→茶館←茶客談夏瑜

  ↓↓↓

  結局:華母上墳→次年清明←→墳場←瑜母上墳

  聯想

  左手康右手

  與人血饅頭大屠刀

  文治叔武功

  思考欺騙鎮壓

  華中國夏

  3、討論

  ①夏四奶奶上墳是明寫還是暗寫?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寫。說明兩條線索在墳場這地方匯合。選在墳場匯合意在表明兩家都有著同樣的悲慘結果,兩家都是受害者。

  ②是什麼東西把兩條線索暗中連線起來的?

  人血饅頭。離開了人血饅頭,兩家的事就毫不相關。

  ③雙線連線的人物是誰?

  康大叔。

  ④兩條線索關係如何,各起什麼作用?

  既是有主有從,有明有暗的,又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的。明線透過華老栓買藥給兒子治病,結果沒治好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毒害人民的罪行,揭示人民群眾愚昧落後的現實。暗線透過夏瑜英勇獻身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殘酷鎮壓革命的罪行,揭示辛亥革命脫離群眾的致命弱點。

  ⑤作者為什麼把夏家的故事作暗線安排,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A小說主要是為了表現群眾的愚昧,描寫“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以引起療救的注意”,故將華家的故事安排為明線;夏瑜的故事表現“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的重點,這樣安排,會使小說的主題更豐富,更深刻。

  B本文寫於1919年4月,儘管新文化運動已開始,馬克思主義已開始傳播中國,但五四運動尚未爆發。在魯迅的生活閱歷中,對革命的一面瞭解不多,因此,不能把革命者夏瑜作為重點描寫物件。

  ⑥作者為什麼要安排一明一暗華家和夏家的故事呢,有什麼深刻含義?

  A華家和夏家合稱華夏,而華夏其實就是中國,因為中國古代稱謂華夏;華家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國的故事。華、夏的悲慘遭遇就是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的寫照。

  B統治階級對華夏實行一文一武兩手。康大叔代表了統治階級,對華家實行文治(欺騙)。對夏家實行武功(鎮壓)。

  4、歸納什麼是雙線結構

  線索是貫穿在敘事性文章或文學作品中情節發展過程的脈絡。雙線結構就是由兩條線索貫穿全文的結構方式。本文使透過具體的事物“藥”貫穿全文的,我們就叫它“物線法”。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閱讀課文第一部分,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的作用。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鑑賞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二、學習新課

  朗讀課文第一部分,討論下列問題:

  1、課文開頭寫夜景和茶館的環境氣氛,有什麼含義和作用?

  ①夜景描寫既交代自然環境,又交代社會環境,“月亮下去,太陽未出”是最黑暗的時候。

  ②交代作品主人公和故事發生的地點。

  ③創造悲劇氣氛,陰暗、悽清。恐怖、麻木的人們象昏睡著的一樣。

  2、華老栓夫婦的對話,為什麼沒頭沒腦,有什麼作用?

  ①事先商量好了,行動時不必從頭說起。

  ②出於忌諱,不便明說,夫妻兩心中明瞭。

  ③故設疑問,引人入勝,產生一睹為快之效。

  3、“掏了半天”、“抖抖的裝入衣袋”兩句描寫有何作用?

  ①說明錢來之不易,藏得十分謹慎。

  ②既是老年動作,又是內心激動的表現。

  ③表現華老栓夫婦愚昧落後的精神狀態。

  4、華老栓兩次“按”衣袋,含義是否相同,為什麼?

  ①第一次表明華老栓對錢之珍惜,辦事穩妥細心。

  ②第二次說明她謹慎機警,同時又說明社會的動亂黑暗。

  5、華老栓上街買藥,作者有一段景物描寫,這段描寫是什麼色彩,有何用?

  ①景物是又冷又靜的畫面,淒涼的色彩。

  ②反襯華老栓爽快的心情,進一步反映他愚昧落後的精神狀態。

  6、作者兩次寫華老栓“吃了一驚”,各有什麼含義和作用?

  一次:顯示華老栓的善良性格,同時打斷他的暢想曲,終於使他冷靜下來,但仍不覺悟,依然等著買藥,更顯其愚昧落後。二次:著重表現他善良的性格,同時反映了周圍環境的可怕,社會的黑暗。

  7、刑場的環境描寫有什麼特色和含義?

  A:勾勒陰森可怖的氣氛,表現華老栓的膽小和善良。

  B:整個過程在無聲中進行,場面寂靜得令人窒息。

  C:這個場面是華老栓眼中所見,看的具體真切,顯示他的麻木不仁,愚昧落後的思想狀況。

  D:象他這樣的看客不只一個,形成一個無聲的海洋,革命者夏瑜便是在這無聲的海洋中被吞沒的,控訴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

  8、寫康大叔的外貌神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誇張的手法。

  9、作者用一連串的動作寫“黑的人”有什麼作用?

  表現唐大叔的貪婪兇狠的特點。

  10、這部分最後一段問話有什麼含義?

  A:這是個疑問句,對華的愚蠢行為暗藏貶意。

  B:藉以提出問題,反襯華老栓買藥後充滿希望和幸福的心情,移植生命的自信心。

  三、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寫華老栓買藥在街上所見情景和買藥後的高興心情以及革命者夏瑜被害的過程。前者使正面寫(明線),後者是側面寫(暗線)。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鑑賞二、三部分。

  教學步驟:

  一、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二、學習第二部分

  朗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寫景與小栓的病狀是什麼關係,有何作用?

  ①烘托老栓夫婦對藥寄以希望的高興心情。②小栓病狀與熱烈的景物形成強烈的對比。從對比中揭示老栓夫婦對人血饅頭的迷信,並預示了可悲的後果。

  2、小栓吃藥前創造了什麼氛圍?

  ①老兩口的對話都回避正事,煨藥時叫小栓坐著,“不要到這裡來”,對駝背五少爺的華避而不答,饅頭裡“竄出一道白氣”,所有這些都創造出一種神秘的氣氛,充滿陰冷的色彩。②承接第一部分,繼續揭示老栓夫婦愚昧落後的精神狀態,烘托他們的悲涼心境。

  3、駝背五少爺此時到來,用意何在?

  茶館來客時正常現象。這裡又是個巧妙安排。有助於創造神秘的氣氛,突出老栓夫婦的心境。

  三、學習第三部分

  分角色朗讀,討論下列問題:

  1、康大叔為什麼連聲說“包好”,有什麼含義?

  康大叔是殺夏瑜的兇手,又是他買的人血饅頭。他鼓吹“包好”,是為了愚弄百姓。他是害死小栓的罪魁,華夏兩家的悲劇就是他一手直接造成的。

  2、夏瑜在監獄中有哪些行為?人們的反映如何?說明了什麼問題?

  ①夏瑜:宣傳真理,鼓動牢頭造反,堅貞不屈。②人們對夏瑜的宣傳不理解,也不可能接受。不僅牢頭造反,連一般人也幸災樂禍,說他瘋了。從側面反映資產階級脫離群眾的革命是不成功的。③揭示了當時人們的麻木程度之深之普遍。

  3、作者為什麼三次寫小栓的病狀?

  作者將小栓的病狀穿插在議藥的過程中,目的在於:①將藥與革命者聯絡在一起,揭露統治者的罪惡。②進一步揭示群眾的愚昧麻木程度之深,預示小栓的悲慘結局。

  四、歸納:第三部分由議藥到議夏瑜,夏瑜由暗轉明。

  五、課堂小結

  六、思考和練習

  朗讀第四部分,劃出景物描寫的句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鑑賞第四部分。

  教學步驟:

  一、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二、學習第四部分

  朗讀第四部分,討論下列問題

  1、華夏兩家在墳場相會有什麼作用?

  ①兩條線索在這裡交匯,兩家悲劇融合在一起,情節達到高潮。

  ②不僅華老栓夫婦愚昧,就連夏瑜的母親也不知道兒子犧牲的意義。還信迷信。進一步揭示人們落後的程度,辛亥革命脫離群眾的程度之深。

  ③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2、夏瑜墳上的花圈有什麼特點,作者寫花圈有什麼含義和作用?

  ①熱烈中不乏冷意。

  ②揭示夏母的迷信思想。

  ③表明革命者後繼有人,但畢竟不多,落後面之大,革命不易成功。

  3、這一部分有哪些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①墳場的悲涼氣氛,增強了白髮老人為年輕死者上墳的悲哀。

  ②微風、枯草,表現墳場死寂、悲涼的氣氛。

  ③烏鴉的描寫,一是烘托淒涼、寂寞的氣氛;二是藉助烏鴉表現母親不理解兒子的悲哀,揭示夏四奶奶的迷信在事實面前破產。

  4、作者為什麼要創造一種陰冷恐怖的氣氛?

  ①這種氣氛是前三部分氣氛的繼續,在這裡形成陰森可怕、冷意逼人的高峰。

  ②這種氣氛給人以極為壓抑的感覺,是悲劇的高潮。

  ③昇華主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三、歸納:第四部分透過上墳的情節讓明暗兩條線索匯合,把故事推向高潮和結局。

  四、分析題目“藥”的含義

  是藥?——人血饅頭。

  是藥嗎?——不是藥。是愚弄、毒害百姓的鬼話。

  不是藥嗎?——是藥。反映苦難,深挖病根,引起療救的注意,是一劑醫治社會的良藥。

  作用:

  ①揭示主題。

  ②概括情節。

  ③連線線索。

  五、歸納人物形象及典型意義

  1、夏瑜: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形象。家境貧寒,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清醒的認識。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鬥爭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意志堅定,在獄中宣傳革命道理。堅持鬥爭,勸牢頭造反,對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動搖。在敵對鬥爭中,勇於獻身,表現出大義凜然的氣概。

  但是,夏瑜的鬥爭是悲劇性的,他的革命主張不為群眾所理解,得不到群眾的支援。他的犧牲也沒有得到群眾的同情;更可悲的是他為革命所灑的鮮血,竟成了給華小栓治病的“藥”。他的死是悲涼的,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

  2、華老栓: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具有善良、勤勞、儉樸的美德;又十分愚昧落後,這是封建統治者長期毒害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3、康大叔:封建統治階級鎮壓群眾的工具,忠實的衛道士,窮兇極惡,貪得無厭得劊子手。他兇暴、殘忍、貪婪、無恥,以殺人為職業,以買人血饅頭為專利。對群眾蠻橫無理,兇惡之極,對革命極端仇視。

  4、茶客們:一幫遊手好閒、麻木不仁而又空虛的小市民,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對統治者恐懼、討好,低聲下氣;對革命者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視。他們是封建秩序不自覺地維護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六、課文總結

  雙線結構和織錦式藝術。

  以華夏兩家的故事為經線,以人物活動為緯線,結成許多情節網眼,這個網眼在作品中體現為場面描寫,它就是社會的一個個視窗,各類人物在這個窗口裡透過言行表現各自的性格特徵。

  七、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