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最苦與最樂教案13篇

最苦與最樂教案

最苦與最樂教案1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苦與最樂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苦與最樂教案1

  一、 教學目標

  1. 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2. 學習本文講道理進行論證的方法。

  3. 品味、學習本文凝練輕靈流暢親切富含哲理的語言風格。

  二、 教學方法

  活動式教學法,運用“實話實說”的活動形式組織課堂學習。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一)、匯入學習 激趣解題

  1.老師提問:你覺得最快樂的事是什麼?最痛苦的事是什麼?

  2.有關作者梁啟超的知識,你瞭解多少?

  (二)、初讀課文 感知內容

  1.默讀課文兩遍,查工具書掃除閱讀障礙,並在文中畫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 。

  2.師生交流討論。

  (三)、 研讀課文 品析交流

  1.老師事先把學生分成六個組,教師設計好關於課文1—3段的6個問題,並把它們分別寫在紙條上,各組派一個人抽籤選定問題。 2.學生品讀1—3段,思考討論問題的答案。

  3.設計的問題是:

  ①第一段開頭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你能仿照這種句式仿寫一兩句嗎?

  ②文中第三段說“人生 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迴圈,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你怎樣理解這句話?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為什麼?

  ③文中第三段說“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對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能舉個自己感受過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嗎?

  ④在這幾段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來,簡單賞析一下。

  ⑤課文寫最苦的內容寫了兩段,為什麼寫最樂的內容只寫了一段?

  ⑥讀了這三段內容,你有什麼疑問?提出兩三個來。

  4.各組選派一個人做“實話實說”活動的嘉賓,老師做節目主持人,其餘學生做觀眾。開展實話實說活動。

  活動操作要領:教師(主持人)依題號順序提問,抽到本題的嘉賓先答。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見,其他嘉賓和觀眾可以發言補充或爭鳴討論。教師做相機點撥,掌握控制好討論交流的話題走向。做到既避免冷場又不可任由對話偏離話題。

  (四)、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老師提問,全班學生思考:

  ①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有哪些論據?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②前三段寫的什麼內容?

  2.集體討論問題①②

  (二)、研讀課文 品析交流

  1.教師組織分組、抽籤、定問題。

  2.學生根據抽到的問題,品讀課文相關內容。

  3.設計的問題是:

  ①前三段已經講清了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第四五段還有必要寫嗎?為什麼?

  ②舉例說明“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這句話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設問句,說說它們有什麼作用?

  ④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

  ⑤以“梁啟超,我想對你說……”作為開頭,寫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誦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3句以上。

  4.各組選派一個人做“實話實說”活動的嘉賓,老師做節目主持人,其餘學生做觀眾。開展實話實說活動。

  5.操作要領同上。

  (三)、總結學習內容,佈置作業。

最苦與最樂教案2

  教學目標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2.苦樂觀的深刻內涵。

  一、匯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遊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麼最苦,什麼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教師可結合課文註釋,明確有關要點。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作:《飲冰室合集》。

  三、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再分段落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四、師生討論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

  (一)先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後填寫以下空格,填寫後互相交流訂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2.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5.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明確: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透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沒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兩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迴圈,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五、研讀課文

  1.指名學生讀第1~2段。

  2.為什麼說“身上揹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最苦呢?

  (先引導學生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責備,而且無處逃躲。)

  3.責任有多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4.精讀第4段,領會“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迴圈,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這句話是對上文中“最苦”與“最樂”的深層的分析,點明瞭三者的關係:苦中有樂,苦樂迴圈。同時又是下文中“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這一論斷的前提和基礎。)

  5.參看書下注釋,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名言,你能說說它們的含義嗎?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名言:孔子——無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六、佈置作業

  1.就下面幾個問題的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

  (2)完成長輩託付的某項任務。

  (3)完成班集體或學校佈置的某項工作。

  2.完成學生用書練習題。

  最苦與最樂(1~3)人生最苦的事事未辦錢未還恩未報禮未賠揹負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未盡的責任(4)人生最樂的事處處盡責任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時時快樂責任盡完了(5~6)人應勇於負責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越大不應逃避責任負責任是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最大的快樂

最苦與最樂教案3

  知識與技能

  1、在掌握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作者凝重輕靈、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1、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作者展開論點的論證過程,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匯入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最痛苦和最快樂的事。你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談話)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有《飲冰室合集》。

  教學過程

  1、議論文小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

  (2)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b、對照式結構c、層進式結構d、並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2、解題:

  題目是一個並列短語,前後兩個詞語意思相反,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

  通讀課文,回答問題。

  1、人生什麼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著一種未來的責任。”

  2、人生什麼事最樂?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裡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4、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結構。

  結構:分總。

  1、默讀課文,把握本文嚴謹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揹著一種未來的責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關於人生最苦的許多答案,並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透過與貧窮、失意、老去、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是無法排解的。

  (2)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未盡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3)作者如何闡述“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作者是怎樣闡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得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迴圈,才是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2、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作者觀點。

  未盡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為人生最大快樂。(或“未盡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3、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4、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裡夢裡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閱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係闡述得有條不紊,令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④曾子還說哩

  ——敘述語氣,帶上了語氣助詞“哩”。使原本凝重的語氣變得輕靈。

  第一部分(1~3):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5~6):論述人應當勇於盡責任,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1、論證思路嚴謹。

  2、語言莊重、靈動、流暢、簡潔。

  最苦與最樂

  最苦——未盡責任最樂——盡責任人生應盡責而不應避責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議論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是透過論點把握、語言分析、拓展練習幾步來完成教學的。首先透過閱讀課文,理解梁啟超提出的“最苦”與“最樂”的觀點分別是什麼,然後結合標題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應該是有“最苦”與“最樂”,並從中指導學生對論點的歸納。之後從議論文的三個要素進行了分析,教會學生如何提煉論點,分析材料。然後是對議論文語言的分析,找尋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體會梁啟超語言的流暢、嚴密、簡潔、親切等特點。

最苦與最樂教案4

  教師寄語: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瞭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論證方法

  3、理解並體會語言流暢凝練的語言風格

  4、從小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和正確的苦樂觀

  導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所認為的人生中最苦與最樂的事。

  二、明確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釋下列詞語

  如釋重負:

  悲天憫人:

  任重而道遠:

  3、梁啟超,代資產階級者者、者。字,號別號。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著有《》

  4、請把下列語句和出處連線起來

  古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俗語無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遠

  孟子如釋重負

  曾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並依此給課文劃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樂,人生應,而不應。

  四、精讀課文,討論研究

  1、作者把苦樂與責任聯絡起來,提出了自己的苦樂觀。他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聯絡的?結論是什麼?

  2、找出文中的設問句,說說作者提出了哪些問題,他又是怎樣回答的。

  3、朗讀第①②段,劃分每段層次,概括層意。

  4、找出文段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五、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裡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裡去。"談談這句話給你的啟示。

  2、用課文中的話將句子補充完整,並談談句子的特點和作用。文中還有這樣的語句嗎?請找出來。

  ,到夜裡頭便是過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裡去。

  六、課堂

  1、學生自我

  我的收穫

  我的不足

  2、師生共同

  七、當堂訓練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

  ①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②到了長城,責任自然壓在我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論證方法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3、文中"最苦"指,"最樂"指,中心論點是。

  4、讀罷,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自己目前應擔負的責任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去完成?

  5、結合課文,怎樣理解孔子的"無入而不自得"?

  6、請寫出二到三則有關"責任"的名言。

最苦與最樂教案5

  一、課題釋疑理內容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最苦與最樂>。之前,大家已經閱讀了課文,我想先問問大家,發現課文標題的特點沒有?

  生1:是一個並列短語。

  生2:前後兩個詞語之間意思相反。

  師:像這樣的標題大家還見過嗎?

  生3:本冊還有一篇課文《重複與變化》。

  師:大家覺得這樣的標題好嗎?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夠引起讀者對內容的思考,思考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師:它們之間是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我們將這個題目改為“樂從苦中來”,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並不是寫苦與樂的關係的。

  師:那就改成“苦與樂”,可以巴? 生7:也不行,改後的題目太寬泛了。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苦與樂的典型情況,也就是“最苦”和“最樂”的事。

  生8: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最苦和最樂的事各是什麼。

  師:作者認為最苦與最樂的事到底是什麼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最樂的事是盡了責任。

  師:你怎麼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證據嗎?

  生10:第l段開頭寫到“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著一種未來的責任”。第3段開頭寫到“自然責任盡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師:看來最苦與最樂的事都與責任有關係。(板書:未盡――責

  任――攝苦;盡一責任――最樂。) 看來題目不能改了,改了與文章內容不太相符。那將題目改成“最樂與最苦”,總可以吧?

  生11:還是不能改,因為文章的順序是先寫最苦,後寫最樂。 師:除了順序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12:一般說先苦後甜,先寫苦,再寫樂,符合人們的思維規律。 生13:這種“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體會,放在前面寫引入注意些。 師:俗話說,快樂易寫,痛苦難描,所以作者將“最苦”先寫,重點寫。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寫“最苦”,哪些地方寫“最樂”呢?

  生14:第l、2段寫最苦,第3段寫最樂。

  師:第4、5兩段是在寫什麼呢?(生概括不上來。)請同學們一起將這兩段文字再默讀一遍吧! 生15:進一步論述人應該勇於承擔責任,不能逃避責任。

  師:這與課題有關係嗎?

  生16:這是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二、文字解讀觸心靈

  師:透過大家對文題的審讀,我們基本瞭解了課文內容,但是這不算讀懂了課文。真正讀懂課文還得走進作者的思想,走進作者的情感,從文中讀出自己的影子來。怎麼讀出自己的影子來呢?比如老師讀“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這句話,就想到我今天上這節課,這麼多老師來聽課,給了我壓力,我就有了一種責任。要是我推掉這節課,身體可能會輕鬆些,但是我就會擔心其他老師們會怎樣評價我,也許就有人。

最苦與最樂教案6

  知識目標

  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能力目標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情感目標

  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遊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麼最苦,什麼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於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於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後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

最苦與最樂教案7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理清本文的結構,感受文章嚴密的論證。

  2、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的脈絡。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從論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責任的含義。引導學生樹立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2、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苦樂觀的深刻內涵,理解責任的含義

  教法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讀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認識作者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一字任甫,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廣東新會人。著作有《飲冰室全集》。

  二、檢查預習

  1、注音:

  契(qì )約攬(lǎn) 大抵(d ǐ )悲天憫( mǐn)人

  2、根據所給的解釋填出相應的詞語

  ①不得志——失意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如釋重負

  ③對社會和人類的災禍苦難等表示憂慮和同情——悲天憫人

  ④無論到了什麼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無入而不自得

  三、整體感知

  1、速讀全文。(自由誦讀)

  讀完後告訴老師:

  __未盡責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盡責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負責任_____,而不能____逃避責任______ 。

  文章結構:

  一、(1、2自然段):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①用文中相關語句填空:

  對人的責任:

  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

  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

  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②什麼事最快樂呢?(用原文語句回答)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③用文中語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內容。

  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④請從最後一段中找出與“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內涵相符的一句: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第二課時

  四、師生探究

  討論第一部分:

  1、文章開頭設問“人生什麼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的事嗎?

  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麼事最苦呢? (請用原文回答)

  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作者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從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有責任,一旦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這種痛苦無法解脫。

  討論第二部分:

  1、從第三自然段得知:作者認為人生什麼事最“樂”?

  盡了責任

  2、作者引用古語“如釋重負”、俗話“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其目的是什麼?

  用來比喻盡了責任後的輕鬆和愉快。

  討論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並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麼?

  說明了: 人生當勇於負責。

  2、作者認為那些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是苦還是樂?

  (表面上看他們一輩子在感受苦痛,其實……)

  他日日在那裡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裡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是樂,不是苦呀!

  3、第五自然段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勇於負責

  不能逃避責任是逃避不了的

  本文作者的觀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快樂。

  尋找論據

  道理論據: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

  俗語亦說,“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

  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事實論據:“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

  結合以上論據的型別,你認為:

  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對比論證

  1、文章開頭設問“人生什麼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的事嗎?

  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麼事最苦呢? (請用原文回答)

  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麼“身上揹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4、作者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從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有責任,一旦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這種痛苦無法解脫。

  負責任是人生

  1、貧老失意死不是最苦。

  最大的痛苦

  2、最大的痛苦是負了未了的責任。

  (分論點1)

  3、負責任情況及痛苦狀態。

  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

  引證法:古語、俗語、名言

  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最大的快樂

  比喻論證

  中心論點

  (分論點2)

  對比論證

  人生當勇於負責,而當勇於負責。

  不能逃避責任(結論)不能逃避

  五、實話實說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負有怎樣的責任?

  作為學生:

  作為子女:

  作為公民:

  六、拓展昇華

  請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成語、俗語、諺語等。

  拓展探究:

  責任從何而來,作者如何論述?請說說你自己學習生活中有怎樣的責任。

  受過最大好處的人:父母、親戚、師長、同學

  應該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做人、求知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家庭都需要人能負責任,同時對別人負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任。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愛心行動

  我們要有愛心和正義感,主動承擔起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從小培養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七、課後作業:

  結合課堂所學知識,以“責任”為話題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1、貧老失意死不是最苦。

  2、最大的痛苦是負了未了的責任。

  (分論點1)

  3、負責任情況及痛苦狀態。

  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

  引證法:古語、俗語、名言

  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最大的快樂

  比喻論證

  中心論點

  (分論點2)

  對比論證

  人生當勇於負責,而當勇於負責。

  不能逃避責任(結論)

  不能逃避

  課後反思

最苦與最樂教案8

  教學目標:

  1.解作者生平,初步積累議論文相關知識,掌握文中“悲天憫人、任重道遠”等詞語意思。

  2.初讀文章,理清課文論證思路,學習作者為人處世的態度。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遊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麼最苦,什麼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明確目標

  三、預習檢測

  1.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一字任甫,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1889年中舉人。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合集》。

  2.生字注音

  恩惠(huì)如釋重負(shì)契約(qì)攬(lǎn)

  悲天憫人(mǐn)卸卻(xiè)監督(dū)凡屬(fán)

  3.文體知識

  (1)論點(證明什麼):作者對議論問題所持的見解或主張。往往是一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式,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是明確的判斷,不運用修辭和疑問句。

  (2)論據:作者用以證明觀點的根據;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3)論證方法:是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關係的紐帶。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四、自主學習

  1.用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並填空。

  XXXXXXX是人生最大的痛苦;XXXXXXX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人生當XXXXXXXXXXX,

  而不能XXXXXXXXXX。

  2.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中心論點。(明確: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3.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請分別概括其主要內容。

  明確:全文共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4、5)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五、合作探究

  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最後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2.本文以孔子的話作結有什麼含義?

  六、拓展練習

  1.請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2.閱讀下面材料,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看法,說說作為學生應盡到什麼責任。

  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您雖不能改變容貌,但您可以展現笑容;您雖不能逃避現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七、佈置作業

  1.摘抄整理本文中的經典語句。2.用“讀讀寫寫”中的四字詞語寫一段話。

  平涼十中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第15課《最苦與最樂》第二課時

  授課教師:授課時間:授課班級:

  教學目標: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2.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的責任感。

最苦與最樂教案9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瞭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遊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麼最苦,什麼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鍊。著有《飲冰室合集》。

  2.朗讀課文,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

  3.理解詞義。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鬆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裡很坦然。仁人志士:仁愛而有節操的人。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理清課文結構,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麼?

  明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2.用簡要的語言說說本文論述了什麼道理。明確: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於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品讀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麼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明確: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麼“身上揹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明確: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於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明確: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論點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五、課外拓展依據例句,仿寫句子。

  例句:人生什麼事最苦呢?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示例一:人生什麼事最快樂呢?我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若自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

  示例二:人生什麼事最遺憾呢?我說,人生最遺憾的事,莫若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

最苦與最樂教案10

  【基礎知識精講】

  一、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恩惠(huì)如釋重負(shì)契約(qì)攬(lǎn)

  悲天憫人(mǐn)卸卻(xiè)監督(dū)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義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詞語積累

  失意:不得志。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

  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到了什麼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憫人:對社會和人類的災禍苦難等表示憂慮和同情。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五、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於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學於廣州萬木學堂。1895年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論》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後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合集》。

  六、文章主旨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這篇文章從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來談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除兩三歲的孩子外,人人都有應盡的責任。論證了一對姊妹命題:負(未盡的)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七、結構分析

  全文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論述“負(未盡的)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論述“人生當勇於盡責,而不能逃避責任”。

  第一部分的兩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論,第2自然段是輔論。文章開篇用了一串排比設問,提出了關於人生最大痛苦的許多答案:貧、失意、老、死,然後一一加以否定,最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人生最大的痛苦在於負了未了的責任。這是第一層。第二層論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貧困老死的理由。第三層論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負了責任的理由。為什麼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而要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呢?因為把貧困老死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許多人的想法或說法。否定了這些答案,讀者就要尋找新的、合理的答案。這時自己的觀點就水到渠成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作為輔論的第2自然段,進一步指出了承諾未辦、欠錢未還、恩惠未報答、得罪人未賠禮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易於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況是不敢見面,夢裡有影子纏著。以此照應第1自然段的“受良心責備而又無法逃避”。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又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及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第三個層次照應第1自然段:貧困老死可以達觀排解,而負了(未盡)責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部分只有一個自然段,而且不單單談快樂也談到了痛苦。為什麼第一部分完全談痛苦用了兩個自然段,而第二部分兩者都談到了反倒用了一個自然段呢?為什麼一個均衡的題目,在行文論述時兩個方面卻不均衡呢?只要看一看“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的論據就不難明白。作者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提出的論據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是與痛苦分不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之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就必須聯絡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既然第一部分已經用於不少筆墨談痛苦,那麼第二部分中就無需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說清快樂與痛苦的關係就行了。明白了這一點還能解開另一個謎,那就是關於題目的謎。一般以一對範疇為題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誠與虛偽”、“勇敢與怯懦”。而本文卻是倒著的:“最苦與最樂”。現在我們明白,既然作者認為“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那麼只有無論述“最苦”,後論述“最樂”才順理成章,既然行文是這樣的順序,那麼題目自然也該是這樣的順序。當然,此部分用筆墨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痛苦的狀態便於描述,而快樂的狀態卻難以描述。、

  第三部分論述“人生應當勇於盡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一般議論文所要回答的問題無外乎:“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如果說本文第一、二兩個部分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那麼,第三部分回答的就是“怎麼辦”的問題。當然,這兩個方面本身也都有“為什麼”的問題。這一部分也有兩個自然段,前一個自然段論述“人生應當勇於盡責任”,其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後一個自然段論述“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其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援,使論證更加有力。

  八、寫作特色

  1.論點的姊妹命題。

  以聯言命題做文章論點的情形比較少見,一般只在議論一對範疇時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最苦與最樂”的指向“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個階段、兩種狀態、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所把握的有機聯絡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

  2.文章語言既凝重又輕靈,既流暢又簡潔。

  梁啟超是中國頗有影響的大學者、思想家,他的遠見卓識、深厚的思想文化修養,他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共同鑄成了這種莊重的語言風格。本文的關於人生觀的大問題,作者當然要多一份深思熟慮。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娓娓道來,語重心長。讀起來使人感到句句教誨。例如:“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

  本文語言凝重,卻輕捷自如。語言的靈活表現在多種句式、多種表達方式、多種論證方法的運用。例如:就句式而言,開頭就運用了設問句“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後面有反問句“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躲?”除此還有陳述句和感嘆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動句和被動句。就表達方式而言,有議論、有敘述、有抒情。就論證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繹論證方法中的選言證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歸納論證,其他許多地方都用了引證法。單就引證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語、俗語、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體表達都不一樣。例如:引用“如釋重負”時,作者說“古語說得好”;引用“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時,作者說“俗語亦說”;引用“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時,作者用了“曾子還說哩”,一個“哩”字,可見其語言之輕靈之氣。

  排比是形成文章語言流暢之勢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如:“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行文的流暢不僅表現在句與句之間,而且也表現在段與段之間,表現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用了“翻過來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間用了“然則”進行過渡使各部分之間銜接非常緊密。

  本文語言的簡潔在於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強、富有表現力的語句。例如:用“海闊天空,心安理得”形容盡責任後的輕鬆愉快喜悅的心情,接著概括說“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作者的語言運用十分簡練,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可以使讀者展開來聯想到很多豐富的內容。

  九、重點語句分析

  1.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分析:這是個句式靈活的'排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第三個句子中加了“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這樣使句子的表述更準確,更形象。同時,這裡用了三個“凡”來表示這些情況的普遍與廣泛,同時也對各種複雜的情況加以仔細的分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大問題的談論多麼審慎。

  2.然則為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

  分析:這一句雖然很短,但卻有三層意思:a.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b.孟子這句話的意思與前面所說的“痛苦之後是快樂”似乎不一致;c.為什麼這樣呢?

  3.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

  分析:這句話中的“這個”指的是什麼呢?根據上文看,前面說了“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所以,只理解為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不對的,所以這裡的“這個”指的是“應盡的責任沒有盡”。

  十、課後習題解答

  (一)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負了責任(未盡責任),因為未盡責任會受良心的責備,並且無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責任,因為只有從痛苦中得來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結論是: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國家以及自己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二)課文中的設問還有:“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為什麼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然則為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聖賢豪傑,他負的責任越是重大;而且……”

  (三)1.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裡頭過的便是苦痛的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裡去。

  2.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3.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特點與作用提示:句式對稱,整齊,使句子表達十分流暢。

  (四)略。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麼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揹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麼“身上揹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於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係是主論與輔論的關係。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麼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並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並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麼?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後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於負責”。

  b、為什麼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後一段說明了什麼內容呢?為什麼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後回答,最後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係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5)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①瞭解語言特色,鍛鍊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複。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上一篇:《最苦與最樂》教案6

  下一篇:小小說兩篇《界碑》教案

最苦與最樂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清本文的結構,感受文章嚴密的論證。

  2、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的脈絡。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從論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責任的含義。引導學生樹立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2、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苦樂觀的深刻內涵,理解責任的含義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歌曲《為了誰》引出“責任”這一話題。

  二、檢查字音(課件出示)

  三、出示學習目標(課件)

  1.明確作者的觀點,把握文章的脈絡.

  2.理解文章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3.理解責任的含義,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四、學習課文,整體把握

  (一)我是課堂小主人

  學習方式:學生根據所學課文的情況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1、對字、詞、句的理解方面。

  2、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慮。

  3、從文章內容與結構思考。

  (二)師生合作探究,解決課文的重、難點

  思考:

  1.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表明瞭作者怎樣的觀點?

  2.作者是如何來論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

  3.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作者為證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語、俗語?

  4.人生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學生分析討論後,讓學生分組競賽回答)

  五、總結課文,梳理結構(課件出示)

  六、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文章的題目叫《最苦與最樂》,齊讀最後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別照應了“最苦”和“最樂”?

  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七、思維拓展:

  (一)我說你說明責任

  我看到很多同學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門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們把這種等待化為了一種責任;晚上放學回家,他們必然會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這是把對孩子的服務當成了一種責任:每天早上,他們又把洗淨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頭,這是把對孩子的關愛當成了一種責任。責任並不是抽象的,它其實體現在點滴的生活細節中。同學們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了嗎?

  作為我們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責任究竟有些什麼呢?請照仿例句說話。

  例句:責任是一絲不苟的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責任是“

  (二)品嚐人生苦與樂

  討論:給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還是先嚐酸的?

  八、結束語

  九、作業:

  1、積累:

  請摘抄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後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寫作:

  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選擇其中一種責任寫一寫你感受到的苦與樂

  十、板書設計

  最苦未盡責任與最樂盡責任

最苦與最樂教案12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與文章的脈絡。

  2.學習作者如何講責任與未盡的苦處與樂處,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學生勇於承擔責任,學習待人處世的正確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文章提到的責任的觀點,理清文章結構與脈絡。

  2.難點:理解責任的內容,瞭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說苦樂

  1、談話匯入新課。

  2、讀課題看看標題的組成有什麼特點?

  二、自讀自悟

  1、介紹略讀方法。

  2、給出自讀提示,學生自讀學習。

  自讀提示內容:用換標題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與樂》——結合課文內容找觀點

  《最苦與最樂》——結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學生自讀學習

  三、互動質疑

  1、既然講的是苦樂,為何標題不是《苦與樂》?

  2、《最苦與最樂》能表現作者思想,為何標題不是《最苦與最樂》?

  教師圍繞自讀提示,引導學生交流探討,明確課文內容與結構。

  四、 點撥反饋 (結合實踐,談苦樂)

  1、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解讀文字。

  2、圍繞“你還覺得苦嗎?”談苦樂。

  五、感悟分享(補充資料,自主展示,說責任)

  1、根據課後閱讀提示明確“責任”。

  2、給出梁啟超的資料,感知“責任”。

  六、總結拓展(學生自主總結,教師引導拓展)

  談收穫,明責任。

  七、推薦作業。

  1、微作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作者是如何把責任與苦樂這麼大的話題說的入情入理、讓我們感同身受?再讀課文,找一找你最喜歡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試從寫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從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入手)。

最苦與最樂教案13

  教科書分析:

  1.梁啟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這篇議論性散文,從淺顯的問題出發,闡釋了一個深刻人生的哲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沒有盡責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個常需思考而又困惑著人們的問題:人生什麼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貧”、“老”、“死”,而是身背一種未了的責任,然後闡述為什麼身背未了責任最苦。接著又論述了什麼事最快樂,為什麼“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最後得出身負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樂的結論,再透過責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與“最樂”關係的認識,使論題更加凸顯,觀點更加鮮明。

  2.《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7—9年級),有關閱讀訓練的目標共十五項,基本指導思想是: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培養獨立的閱讀能力。在新課標下,語文課文一般分為精讀課和略讀課。在教學實踐與研究中,我們發現,閱讀課教學在具體實施中經常出現兩個偏差:一種是把“略讀”全變成“精讀”,不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另一種是完全由學生課上或課下“自己看”,幾乎沒有收效。這兩種情況都嚴重影響了閱讀課的教學。

  3. 培養略讀能力。首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字大意。其次,化整為零,依照論證的逐層展開,篩選並概括帶有作者看法、觀點的句子,引導學生整理並加以積累。最後,再化零為整,理清文脈,在對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感悟的基礎上,形成對文章深刻立意的認識。透過三個層次的略讀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框架,從而形成對規範議論文的邏輯感知能力。指導研讀文章。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級對議論文閱讀的要求:“能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資料、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絡,並透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以這樣一篇論點鮮明、論證嚴密,論據充實的議論文作範例,有助於學生總結,進一步瞭解議論文的一般特點,瞭解議論的觀點和材料之間的統一關係,為培養嚴密的思維能力和進一步學習議論文知識打下基礎。

  4.閱讀理解程度與閱讀速度是略讀中的一對矛盾,因此,對略讀能力的培養必須將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閱讀速度兩者結合起來。本文乃梁任公經典演講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語言特點,使略讀與精讀能力均得以提升。

  學情分析:

  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文章流暢又簡潔的語言。由於七年級的起始階段對帶有議論性的文體不好把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採用談話、討論、誦讀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並透過語言欣賞、仿寫句子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

  七年級學生對人生的體悟經驗很少或沒有,對梁啟超先生了解較少。因此,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少年中國說》《敬業與樂業》等文章片斷,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張。同時要讓學生明白文中俗語、古語、名言的意思與作用,真正體會到作者的人生態度,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目標:

  ⒈ 運用略讀的方法,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⒉ 文章論證嚴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論證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⒊ 本文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進行感悟、積累及訓練。可透過句子仿寫等形式,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⒋ “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引導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⒈ 學習略讀的方法。跳過某些細節,在短時間內有選擇地閱讀,把握作者觀點。

  ⒉ 對內容和表達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讀書後的心得與體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準備:

  ⒈ 積累字詞音形義,課堂展示。

  ⒉ 查詢關於梁啟超的資料。

  ⒊ 查詢議論文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暢所欲言,匯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先說說自己的最苦與最樂吧!(學生髮言)

  同學們,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論述。今天,我們來學習梁啟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無窮。(ppt顯示課題)

  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個環節的學習。

  二、交流預習,展示成果:(ppt顯示)

  出示任務:讀準發音,解釋詞意,補充作者資料,朗誦《少年中國說》,第一組派代表完成。

  ⒈ 走近作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鍊。著有《飲冰室合集》。

  ⒉ 讀準字音。

  達(dá)觀 安分(fèn) 恩惠(huì) 賠(péi)禮

  縱(zòng)然 契(qì)約 循(xún)環 悲天憫(mǐn)人

  ⒊ 理解詞義。

  契約: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係的文書。

  契約可以理解為“守信用”。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鬆愉快。

  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

  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和人民的疾苦

  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顯示)

  (一) 自由速讀,整體感知:

  出示任務: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麼?

  討論明確:三個部分,第二組學生代表論述:(ppt顯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 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反饋指導: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於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用心品讀,篩選觀點:

  出示任務: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許多有關最苦與最樂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談談你對這些語句的理解,或找出相應的事實對這些觀點進行證明。(依照三部分論證的逐層展開,篩選並概括帶有作者看法觀點的句子。)

  ⒈ 第二小組學生展示有關議論文基本知識:(ppt顯示)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輪、結論

  ⒉ 探討交流,反饋結果(全文觀點性的句子):

  ⑴ 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⑵ 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⑶ 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⑷ 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裡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裡去。

  ⑸ 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⑹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迴圈,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⑺ 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⑻ 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

  ⑼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請學生邊篩選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⒊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梳理論證邏輯:(ppt顯示)

  “人生最大的痛苦在於負了未了的責任” (引論)

  “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是真樂” (本論)

  “這種苦樂迴圈,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人生應當勇於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結論)

  ⒋ 小結思想內容,領會立意之美:

  出示任務:

  ⑴ 學生髮言:暢談擁有責任感和責任感缺失的種種表現。

  ⑵ 發散思維活動:仿句“責任是燈下完成作業的堅持, ,……”

  學生答案: 責任是在教室打掃衛生的堅守

  責任是為父母主動做事的孝心

  責任是學業上創造佳績的心願

  ……

  ⑶ 反饋總結:

  《最苦與最樂》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現在文章的價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樂和幸福是“盡責任”,這一立意不同凡響,高尚、深刻、樸實、永恆,具有極強的普適性。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儘自己的責任——對親人、對朋友、對別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

  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當今的時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導的責任感,並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意義,反而愈益顯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請同學們齊聲誦讀:(ppt顯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節選自《少年中國說》

  (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目標:透過朗誦,激發起學生昂揚少年情懷,增添一份神聖的責任感。)

  第二課時

  匯入:前面我們透過對論題和論點的探究瞭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及深刻主題,現在我們就從論據和論證方法出發,來探討本文的論證過程。

  一、嚴密的論證之美(ppt顯示)

  (一) 用心研讀,感受文氣

  出示任務:在議論文中,論據是闡述或論證論點的依據,是作者確立觀點的理由,是議論的基礎。那麼論據可分為那幾類?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 學生交流,第三組展示準備的資料:(ppt顯示)

  論據分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反饋指導:意在使學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論據型別,明晰常見的論證方法。

  ⑵ 第三組學生展示:

  譬如我們論英雄的時候會舉到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例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的例項就叫事實論據。除了事例外,很多議論文中往往會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學理論等,一方面使文章顯得有內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援作者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類引用的理論在議論文中就叫理論論據。

  一頓佳餚需要有好的烹飪技術,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縫紉工藝,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道理論證:運用講道理的方法,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觀點。(聯絡理論論據)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聯絡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推匯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

  的論證方法。

  ⑶ 出示任務:請學生搜尋文中使用的論證方法及論據型別。

  學生反饋:

  道理論證:引用古語、俗語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論證。(論據型別為道理論據)

  舉例論證:舉了聖賢豪傑、仁人志士等例子論證。(論據型別為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最苦之事與最樂之事進行對比論證。(論據型別為道理論據)

  教師小結:正是因為精心選擇的論據和流轉自如又充滿書卷氣的論述,使文章極具說服力。

  (二) 返觀全文,把握文脈:

  ⑴出示任務:請同學們再次梳理全文的論述思維,討論明確。(ppt顯示)

  “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應當勇於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反饋總結:

  文章的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這裡“最苦與最樂”的所指“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或對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的有機聯絡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論點包含了兩個分論點,作者先論證“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對於負責任的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所見的,這裡主要滲透大量舉例論證,易於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然後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歸納出“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課文後半部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時,則主要採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作者只增加“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這一論據,便水到渠成。

  至此,兩個分論點已經證明,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讀者的思想上還有一個結沒有解開:既然負責任是痛苦的,那麼不負責任不就沒有痛苦了嗎?於是作者設立了第三個分論點:“人生應當勇於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其正面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援,使論證更加有力。

  梁啟超先生此文嚴密的論證之美令人歎服!

  二、精彩的語言之美(ppt顯示)

  (一)再次研讀三分鐘,感受文章語言特點。

  出示任務: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辭使用有什麼好處?

  反饋指導: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等。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第四組學生展示:

  ⑴ 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莫若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設問句

  ⑵ 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反問句

  ⑶ 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感嘆句

  ⑷ 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被動句

  ⑸ 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否定句

  ⑹ 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排比

  ⑺ 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引用

  ⑻ 然則為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引用

  學生討論明確: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的變化,修辭方法的多樣,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流暢之感。

  (二)再次品讀精彩語段,進一步體會“語言平易親切,如話家常”的特點。

  出示任務:

  ⑴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裡夢裡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⑵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反饋總結:本文的語言莊重不失靈動、流暢卻不冗雜,平易親切,如話家常,具有精彩的語言之美。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深厚學養,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是分不開的。

  (二)連結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語言之精彩。(ppt顯示)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第二要樂業。“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裡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反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節選自《敬業與樂業》

  小結:莊重之心,懇切之意,親切之態躍然紙上。梁啟超先生用淺顯流暢的文字闡述深刻道理,常帶情感,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風格不得不令人歎服!

  三、能力遷移:

  (一)教師準備好一些關於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並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例項),然後進行小組交流。(ppt顯示)

  ⑴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麼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 躬耕隴畝的陶淵明

  ⑵ 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⑶ 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鉅。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⑷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複習?

  舉例:桃園三結義 一諾千金

  ⑸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後,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 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二)學生交談,發表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四、小結

  在人生旅途上,儘管人人盼望快樂,厭棄痛苦,但他們本是一對孿生,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學習知識亦是如此,為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嘔心瀝血,因那令人頭痛的作文煞費苦心。這些表面上看確實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後,盡到責任之時,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最大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最大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於負責,不應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