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總複習》教案範例五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總複習》教案範例五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二年級數學《總複習》教案範例五篇1
教學內容:教材第113~119頁總複習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透過複習,讓學生鞏固對克和千克的認識,並能根據實際情況區分、應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確的質量概念。
2.透過複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並學會運用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目標解析:
本節課複習的內容比較抽象,在複習克和千克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使用數學的語言描述身邊物體質量的狀態,並能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出物體的質量,培養學生的估測的意識,幫助學生積累估量的經驗。在複習簡單推理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和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
教學重點:鞏固克和千克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質量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難點:讓學生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鞏固舊知,引入新知
(一)回顧複習過程 請學生回憶已經複習過本學期的哪些內容,對這些知識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二)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繼續複習克和千克、推理這兩部分內容。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反思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複習克和千克
1.梳理。
(1)說一說,你在水果店買東西時都見過什麼?
(2)計量物體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質量單位有哪些?
2.直觀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會想到什麼?
(2)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約是1克或者1千克?
(3)實物展示:1片口香糖約重1克,2袋500克的鹽重1千克。
3.進率關係。
(1)已經明確了克和千克是質量單位,那麼克和千克有什麼關係呢?
(2)說一說多少塊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鹽同樣重?
4.測量。
(1)測量物體的輕重要用到什麼?測量時要注意什麼?
(2)說一說自己所認識的秤。
5.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7題。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交流時重點說一說第3小題,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7題。
要求學生課前調查,填寫調查結果,課上根據調查結果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在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質量的關注,透過操作、提問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有利於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結構。在練習時要讓學生說說自己容易出錯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
(二)複習推理
1.複習推理(一)。
(1)創設情境:李冰、王明、張強、夏雨一起排隊上車。張強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間,夏雨是最後一個,李冰不是第一個。請把他們的名字從前往後寫下來。
(2)思考:你先確定誰的位置?為什麼?
(3)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同桌互相說一說推理的過程,提供充分表達的機會。
(4)指名說一說推理的方法及過程,其他同學補充,引導學生注意表達的有序性。
2.複習推理(二)。
(1)出示題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這四個數,並且每個數在每行、每列都出現一次。B應該是幾?
(2)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交流,教師注意適時點撥。
設計意圖:推理重在過程,複習中讓學生經歷想推理過程、說推理過程、演示推理過程、觀察推理過程等環節,有意識地對推理的方法進行提煉和改善。讓學生明確推理時一般要找到一個關鍵句,作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數的方法,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這樣提升了效果,學生也能輕鬆接受。
三、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一)透過這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二)你能用我們今天的複習內容解決身邊的哪些問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總複習》教案範例五篇2
教學目標:
1.透過複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各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能更正解地區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
2.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複習收集、分類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會把整理出的資料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裡,能對分類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判斷。
3.透過複習,讓學生經歷總結歸納知識與分類統計的過程,體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積累初步的收集、整理資料的經驗,發展初步的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透過複習,讓學生對平面圖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體會收集、分類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
教學難點:圖形的拼組與對分類統計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與判斷。
教學準備:課件、七巧板、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點明課題
(一)情境創設:課件呈現七巧板拼成的美麗圖案。
師:同學們,這些圖案漂亮嗎?這裡面有我們學過的哪些平面圖形?
1.學生彙報交流;
2.教師補充:除了這些圖形,我們還學過哪些圖形?
(二)點明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繼續來複習這學期已經學過的知識:平面圖形和分類統計。
【設計意圖:透過直觀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師生合作,複習整理
(一)平面圖形
1.平面圖形的特徵
(1)課件呈現多個雜亂排列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根據認識,將這些圖形分分類。
(2)組內交流:你是怎麼分辨長方形的?我們學習了長方形的哪些知識?再整理彙報。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麼特徵?
(4)討論: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有什麼不同?
(5)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
(6)說一說:圓與以上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2.圖形的拼組
(1)拼一拼:
①用2個同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麼圖形?學生拼好後,注意讓學生說一說:你拼出來的是什麼圖形?你是怎麼拼成的?
②用4個正方形可以拼出什麼圖形?學生拼好後,注意讓學生說一說:你拼出來的是什麼圖形?你是怎麼拼成的?
(2)設計圖案:
①請用七巧板設計一幅的圖案。
②彙報展示:讓學生上臺展示,並說一說自己的設計思路。
3.分一分:課件呈現P94第3題的20個圖形。
(1)讓學生分別回答是什麼圖形?
(2)學生回答後,教師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特別是在學生說出第11、15、17個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後,教師要特別強調讓學生說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師提問:剛才我們都弄清了每個圖形分別是什麼圖形了,那每一類圖形到底有多少個呢?我們下面就來統計一下,好嗎?
【設計意圖:透過複習活動,鞏固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進一步感受平面圖形的特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積累數學教學活動經驗,增強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同時注意在相互研討中培養學生傾聽和交流的能力。】
(二)複習分類與整理
1.按形狀分一分
課件呈現第3題的第二個統計表:
(1)提問:我們想把這些圖形按照形狀來分分類,你有什麼好方法?可能有學生提出:
①可以一類一類的找出來。
②可以按1~20號的順序將每個圖形在型別分別確定下來,再在相應的形狀下面畫一個符號表示個數。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完成統計表。
(3)彙報展示,核對資料。
(4)解決問題:哪種圖形最多?哪種圖形最少?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2.按顏色分一分
(1)你認為:這些圖形除了按形狀分類,還可以按顏色來分類。誰來說一說:按顏色分,可以分成幾類呢?
(2)學生回答後,課件呈現第3題的第一個統計表:你會統計嗎?
(3)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統計表;
(4)彙報展示,集體評價。
(5)解決問題:哪種顏色的圖形最多?哪種顏色的圖形最少?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3.自己定標準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兩種分類標準,你能不能定一個標準,將這些圖形卡片分成兩類呢?
(2)學生彙報交流自己的標準:
(3)每人按自己定的標準再來分一分。
4.觀察發現:學生完成後,選擇一種與前面的兩種統計表一起展示,讓學生觀察:
(1)他們都是將這些圖形分成幾類?
(2)這些分類的標準雖然不同,但每一種統計表中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裡嗎?
(3)引導學生髮現:不管是什麼分類標準,他們統計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透過本環節複習活動,讓學生對分類與整理進行系統的複習,讓學生更加熟練地運用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並能自行制定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識。】
三、應用所學,解決問題
(一)解決練習二十一第14題
1.情境創設:同學們看,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來的三幅圖,漂亮嗎?課件分別呈現第14題的三幅圖。
2.拼這些圖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回答時,教師利用課件呈現空白的統計表。
3.你能獨立完成這個統計表嗎?讓學生獨立完成。
4.解決問題:
(1)哪種圖形的數量最多?哪種最少?
(2)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①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學生說出不同方法:一是數出題中所給圖形的總數;二是直接把統計表中分類計數的結果加起來。
②你又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髮現:分類統計時,統計結果的和與所給出的統計物件中總數是相等的。
(3)小明擺了4個火車,一共用了多少個○?你是怎麼想的?
(4)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讓學生經歷統計與製作統計表的整個過程;引導學生感悟習題背後隱含的內容,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解決練習二十一第15題
1.情境創設:課件呈現第15題的餐桌圖,師:同學們看這幅圖,你有什麼感受?引導學生說出:擺放很雜亂,有必要將這些東西整理一下。
2.獨立完成象形統計圖,完成後交流彙報,集體核對,並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引導學生養成認真作圖的習慣。
3.獨立完成統計表:完成後集體展示,師生共同評價。師:你是怎麼得到每一項資料的?讓學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經完成的統計圖來完成統計表,不需要再逐項去計數。
4.解決問題:
(1)碗比盤多幾個?
①你是怎麼得到這個答案的?
②還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這個答案嗎?
③你更喜歡哪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
(2)哪種餐具最多?哪種最少?
①你是怎麼得到這個答案的?
②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歡哪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
(3)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三)查漏補缺:每班教師根據學生所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與練習。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讓學生經歷整個統計過程,鞏固學生物件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的理解,同時結合分析資料、回答問題的內容,使學生直觀感受統計圖、統計表在整理、分析資料方面各自的優勢,感受統計圖、統計表的價值,感受分類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應用。】
四、全課總結,暢談感受
(一)全課總結:本節課我們複習了哪些知識?
(二)暢談感受:透過本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感受或體會?或者你還有什麼疑問?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透過自主梳理,概括、歸納所學知識,學會總結學習感受與體會,並將這些與同學交流。】
小學二年級數學《總複習》教案範例五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3、114頁總複習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加深對錶內除法、有餘數除法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
2.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提高混合運算的計算能力。
3.經歷整理過程,構建表內除法、有餘數除法間的知識體系,培養思維能力。
4.在解決問題中感受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價值,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目標解析:
在問題中經歷表內除法、有餘數除法的整理過程,更有利於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鞏固計算的方法;在對比中明辨混合運算的順序,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小括號的作用,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1.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鞏固有餘數除法試商的過程,進一步體會餘數為什麼要小於除數。
2.鞏固同級、不同級及帶小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深化對運算及其之間關係的理解,提高計算的能力。
教學難點:透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整理除法相關知識,逐步學會整理的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活動匯入,揭示課題
(一)遊戲活動:
教師選12個小朋友上臺。
1.分組。
讓其他同學給他們分分組,要求每組人數同樣多,且每組不止1人。
(可以每組2人,分成6個組;可以每組3人,分4個組;可以每組4人,分3個組,可以每組6人,分2個組。)
2.搶答。
分好組後,開始搶答遊戲。
( 課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復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活動形式,既引導學生複習已學的知識,即除法的意義和乘法口訣,從而揭示課題,又調動學生參與複習的積極性,提高複習的效率。
二、回顧梳理,構建聯絡
(一)複習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
1.課件出示:
(1)16枝鉛筆,裝在4個盒子裡,平均每盒裝多少隻?
(2)16枝鉛筆,每8枝裝一盒,需要幾個盒子?
(3)16枝鉛筆,裝在7個盒子裡,平均每盒裝幾枝?還剩幾枝?
2.學生分析後列式並計算。
3.學生彙報
(1)三道題如何列式,為什麼用除法列式?
(2)計算時用什麼乘法口訣?
(3)第三題餘數是多少?餘數與除數有什麼關係?
4.學生自主提問。你還能提出什麼除法問題?並解答。
例如:每3枝裝一盒,至少需要幾個盒子?
5.說一說:表內除法與有餘數除法的異同。
6.練一練:
(1)出示習題:如果每枝鉛筆8角,小英帶了6元錢,她最多能買幾枝?還剩多少錢?(列式並用豎式計算)。
(2)彙報交流,並說說用豎式計算的注意事項。
(3)比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讓學生透過對比,明白第一種錯誤的原因,為什麼不能剩餘12角,(因為12角里面還有1個8角,還能買一枝鉛筆。)從而進一步理解為什麼餘數一定要小於除數。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將表內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串在一起,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經歷知識的整理過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進一步提高計算的能力。
(二)複習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說一說:先請學生說說這些混合運算的順序。
(2)分一分:讓學生將這些算式按運算順序進行分類。
如:第一類: 128-64+36 48÷8×6。
第二類: 64-40÷8 6+18÷3。
第三類: 8×(36-29)。
(3)根據分類結果分別計算。並讓學生自己嘗試舉出類似的例子。
2.練一練:
(1)課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學生計算。
(3)彙報交流計算方法:先看運算順序,然後計算。
設計意圖:混合運算的重點是先看運算順序,因此在複習前出示三類不同的混合運算讓學生說運算順序再分類,既突出運算順序的重要性,又給學生複習混合運算指明瞭方向,在此基礎上,透過有針對性的練習進一步提高混合運算的計算能力。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一)基礎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題。
結合直觀圖鞏固對除法及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溝通兩者間的關係。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2題。
鞏固除法豎式計算的方法,強化試商的技能。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3題。
以說出“先算什麼,再計算”的方式,突出對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鞏固,同時培養認真審題的能力。
(二)實踐應用。
1.40個圖形如下排列:……第34個圖形是( ),40個圖形中有( )個。
2.小晨準備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頁的圖書,第一天看了12頁,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幾頁?
設計意圖:本環節複習題的選擇突出了不同層次,由簡單鞏固到實際應用,不僅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還充分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暢談收穫,總結提升
談話:透過本節課的複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方法?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二年級數學《總複習》教案範例五篇4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及本冊教材所涉及的知識為複習內容
二、重點、難點、關鍵
1、重點:
(1)引導學生進一步鞏固萬以內加減法及連加、連減和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先乘除,後加減”,以及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
(3)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難點:
(1)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性。
(2)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加深理解,並融會貫通。
(3)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關鍵:
(1)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採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要重視學生的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輔導,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使所有學生都能樹立自信心,有進一步發展。
三、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本學期所學的知識,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初步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課時劃分:
4課時
五、教學進度:
第17~19周
小學二年級數學《總複習》教案範例五篇5
教學內容:教材第113~115頁總複習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透過複習,回顧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能辨認軸對稱圖形,正確區分平移與對稱現象。
2.在操作中,體會對稱、平移及旋轉運動之間的聯絡,感受數學美,培養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經歷資料收集、記錄、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鞏固用統計表呈現資料的方法,體會調查所得資料的作用,培養初步的資料分析觀念。
目標解析:
本課是總複習的第三課時,在學生對圖形的運動和資料收集整理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對相關知識進行回顧整理。因此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僅在於複習鞏固已有的知識,更側重於溝通知識間的聯絡,初步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
教學重點:
1.體會對稱、平移及旋轉運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能正確辨認。
2.鞏固用統計表呈現資料的方法,體會調查所得資料的作用。 教學難點: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及資料分析觀念。
教學準備:課件、剪刀,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圖形的運動
(一)回顧整理,梳理知識。
1.關於圖形的運動,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分別是怎樣運動的?
2.動手剪一個對稱圖形,並指出它的對稱軸。
3.利用手中的圖形做平移和旋轉運動,體會區別。
(二)動手操作,溝通聯絡。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 猜一猜:按照畫的痕跡去剪,開啟後是什麼呢?
(2)出示: 想一想:這個圖形是怎樣剪出來?先怎樣折,再怎樣剪?
(3)你會做風車嗎?(讓學生先說一說,再出示製作步驟)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組四人合作,組長自己設計一個圖形剪一剪,其餘三人分工各選其中一種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組內交流。
3.說一說,描一描
(1)在你剪的圖案中,有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並用彩筆描出它的對稱軸。
(2)全班彙報,複習對稱。(實物展臺展示學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動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轉現象嗎? (小花圖既可以看成是軸對稱圖形,也可以看成圖形的平移;笑臉圖既可以看成是軸對稱圖形又可以看成圖形的旋轉;風車則是物體的旋轉現象等。)
(三)聯絡生活,完善認知。
1. 出示:
2.上面的活動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轉現象嗎?
3.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以及平移和對稱現象,並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回顧和複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透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平移和對稱現象,發現平移和旋轉的不同之處,溝通其與對稱之間的聯絡,最後走進生活,尋找生活中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溝通圖形的變換與生活中的物體運動的關係,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複習資料收集整理
過渡:同學們,剛才你們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對稱現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現象,還有的找到了旋轉現象,以你們記錄的第一條為準做一項調查。
(一)收集整理資料
可以怎樣收集全班同學的資料?(舉手、畫正字等)
(二)記錄分析資料
1.根據上面調查的結果設計統計表,記錄資料。
現象 對稱 平移 旋轉 人數。
2.分析資料
(1)從統計表中,你得到了什麼資訊?
(2)透過這次調查,你有什麼感受?
(3)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並解答嗎?
設計意圖:結合第一部分內容讓學生統計本班學生在生活中找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一方面複習鞏固了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知識,另一方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統計與生活息息相關,體會調查所得資料的作用,培養初步的資料分析觀念。
三、鞏固拓展
1.教材第117頁練習二十二的第9題。鞏固複習軸對稱圖形的知識。
2.教材第117頁練習二十二的第10題。 鞏固複習旋轉現象。
3.教材第118頁練習二十二的第11題。 鞏固資料收集整理。
設計意圖:透過鞏固練習,讓學生在觀察、判斷以及整理分析等數學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圖形的運動與資料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識,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統計觀念。
四、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1.透過今天的複習,你的收穫是什麼?
2.小小設計師(機動)。
要求:
①畫出一個你最喜歡的基本圖形。
②根據你畫的基本圖形,運用平移、旋轉設計一個美麗的圖案。
③跟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設計的。
④集體交流,展示自己設計的圖案說說設計過程。(實物投影)
設計意圖:複習後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回顧和反思,在交流收穫中自我評價。同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創造美麗的圖案,在創造中感受圖形的變換之美,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