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關於《離騷》的教案範文

《離騷》的教案

關於《離騷》的教案範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離騷》的教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離騷》的教案1

  ▲ 知能目標

  1.體會詩歌中移情和象徵手法運用的效果。

  2.瞭解《離騷》的語言風格和結構,理解節選部分的主旨。

  3.感受《離騷》的浪漫主義色彩。

  ▲ 情感目標

  1.感受詩人在述懷反省中表現出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懷,化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詩人行為高尚、品格聖潔、憂國憂民的完美形象。

  ▲ 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運用形象的比喻、瑰麗的想象、絢爛的文采表達詩人熾熱的感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現和詩人謳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詞句的理解。

  ●重新整理知識庫存

  1.關於《詩經》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雲名正則,字靈均,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最偉大的愛國詩人,楚辭詩體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遠的影響。

  2.關於《離騷》

  楚懷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漢北。此間創作了《離騷》。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373句,2490字,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表達了作者鼎革圖治的政治抱負和同腐朽勢力作鬥爭的堅強意志,抒發了熱愛祖國的熾烈感情,是我國浪漫主義長詩的鼻祖。

  3.關於楚辭與《楚辭》

  楚辭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戰國時期的一批楚國作家在學習楚國民歌基礎上,創造、發展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地,故謂之楚辭的一種詩歌形式。《楚辭》則是由西漢劉向編輯的屈原、宋玉等楚國作家作品的總集名。

  4.關於離騷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庫》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5.字形辨析

  謇:謇謇 陬:孟陬 毗:毗鄰 攝:攝像

  搴:搴阰 輒:動輒得咎 阰:搴阰 懾:懾服

  ●探究互動平臺

  1.節選部分的主旨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節選部分透過詩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達了詩人的憂傷心事和對故國民生無限熱愛的深情,反映了詩人堅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純潔德行和政治理想,對腐惡勢力決不妥協的戰鬥精神。詩人的這種品質和精神,來源於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貴的。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詩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託在明君身上,這就註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因此,他在詩中儘管抒發了他追求美好理想,決不同流合汙的熾熱情感,也夾雜著一種封建士大夫壯志未酬的哀傷和孤獨傲岸、自命清高的感情。

  2.本詩的結構思路如何?

  節選部分共十二節,可分為三段。前二節為第一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後一節言皇考為詩的主人公命名。顯示自己的高貴血統、優越感、責任感以及內在美質。這既是他日後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中間四節為第二段。詩人透過一些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節末用比喻手法,表示願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這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願望與殘酷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鋪墊。

  《離騷》的教案2

  主要的一些觀點

  屈原在幾千年來一直被視為一位“忠君愛國”、“忠信、廉潔、正直”的愛國憂民的詩人;被譽為“雖可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偉大歷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為一位詩人是成功的;但作為一位政治家卻是失敗的。他的失敗就在於他把自己的命運與楚國的國運緊密的聯結起來。他愛楚國,是愛的那麼的深沉和執著。他深深地愛著楚國的文化,這一點造就了他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深深地迷戀著楚國的腐朽的、沒落的政壇,這一點鑄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從而他的國家的毀滅,連帶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徹底的毀滅。

  因此,被後人所稱讚的愛國主義思想,實質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並非是一種代表先進的思想意識,而且與歷史的發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註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劇命運。但我們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觀念來勉強屈原!在他那個時代“愛國”只能透過“忠君”來實現,可以說,“愛國”必須忠君!屈原的愛國思想也是無可置疑的。

  我認為,屈原之死是有價值的。我們知道,一個人活著必須有所追求,否則,他的人生就是渾渾噩噩的一場夢!振興楚國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當這個理想破滅,他的人生還有何意義!與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爭,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氣節的。

  聞一多先生說:“如果對於當時那在暴風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斃的楚國人民,屈原的《離騷》喚醒了他們的反抗情緒;那麼,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緒提高到爆炸的邊沿。”

  從屈原的人格上進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體顯現。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壯的愛國之舉,其次是對高尚的氣節、神聖的人格的捍衛!同時又是對黑暗政治最強烈的控訴、最有力的抨擊!表面看來他是自殺,實際是奸黨小人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

  屈原的死沒有價值!屈原滿腹經綸才華橫溢,根本不應該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楚懷王那個昏君身上。他完全有理由棄暗投明,輔佐秦王,或著書立說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實現其人生價值。雖說人活著要有氣節!但有氣節並不一定要以死殉國。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現於文學創作上,他完全可以放棄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個純粹的'文人。如東晉的陶淵明,寄情于山水,對他自己,對後人都更為有價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

  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為當楚國滅亡時,他作為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起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才是,而屈原卻自殺了。他這是為了逃避現實,是懦弱的表現。”

  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並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離騷》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瞭解屈原和《離騷》(歷史地位、影響、體裁、重讀);詩的鑑賞。

  思想教育目標:屈原的高潔品質。

  能力培養目標:詩歌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講述、分析、誦讀、討論相結合。

  課時安排:共 2 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先秦詩歌除了《詩經》外,就是屈原的騷體詩了。

  1、屈原和《離騷》簡介

  ①《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運用楚地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西漢前期始稱之為 楚辭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故後人也用 騷 來指楚辭。漢代以後, 楚辭 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

  ②屈原(約前 339 -約前 278 ),戰國時期楚國人。詩人,政治家。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國的三閭大夫,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死後,兩度被放逐,無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羅江而死。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③《離騷》,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

  2. 範讀 -- 自讀 -- 誦讀。

  3. 請一兩個同學讀詩。

  4. 講析選詩 --

  ( 1 )《離騷》節選的學習要注意以下幾點:

  1、結合註釋熟悉陌生的字詞或多音字,在初步瞭解的基礎上反覆讀,熟讀,甚至初步成誦。

  2、仔細閱讀書下注釋和課文說明,瞭解屈原的處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記重點詞,重點句的內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講並熟悉其語言特點。

  3、在串講中加深理解,整體把握節選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並分析節選部分 13 節詩的內在聯絡,理清思路,在此基礎,再讀直至熟練背誦。

  4、鑑賞品味。

  ( 2 )講、讀、背前七節,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願意同流合汙的情懷。

  第一節:前兩句發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艱難。 民生 也可理解為 人生 ,即自嘆人生多艱。這兩句承上啟下,後兩句極寫不為楚君所容。為什麼 朝誶而夕替呢 ?

  原因是以下幾個:

  A、 既替餘以蕙兮,又申之以攬 。

  B、靈脩浩蕩, 終不察夫民心 。

  C、 眾女嫉餘之娥眉,搖諑謂餘以善淫 。

  D、 固時俗之工巧 背繩墨以追曲 。

  而自己的態度是 亦餘心之所善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不群, 異道 難以相安,寧肯 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聖之所厚 。從而揭示自己的情懷,表達 九死其猶未悔 的意志。

  ( 3 ) 後六節( 8 - 13 節)表現屈原追求 美政 (即 聖君賢相政治 和 民本思想 )、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抒發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表現追求美德,即使體解也不變的高尚德操。

  第八節,以行路為喻,反省自己是否沒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遠返回原路。

  順著這條思路,檢查自己的進退、製衣、佩飾。檢查的結果是 餘情其信芳 , 昭質其猶未虧 ,衣飾 芳菲菲其彌章 ,意志、信仰 餘獨好修以為常。 反省明志,鬥志彌堅。所以應該明白,所謂反省檢查即 悔相道之不察 帶有假設意味,並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種自我反省,反省的是當初不該輕易出仕,且無法行其道,正是有了這種自己反省,才更堅信自己的追求是無悔的,才更堅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這六節以退為進,更表現出屈原追求 美政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愛國情懷。

  所以說前七節述懷明志是 進 ,後六節反省自身,也是 進 ,是以退為進,是一種內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 進 ,因而也就更顯堅定無悔。

  2. 應注意的詞語和讀音:

  相 : xi ng ,觀察,選擇。 朕 : zh n ,我;秦始皇以前是一個普通的人稱代詞, 誰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後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 步 :使……步行。 皋 : g ā ,水邊高地; 皋 的下半部分不能寫作 本 , 離尤 : 離 同 罹 ,遭受;尤,過失;

  離尤:獲罪,遭受指責。 初服 :意含雙關,字面意為:從前所穿的衣服,實際指原來 的志向,志趣,夙志。 進 :指從政, 退 指辭官致仕。 信 :副詞,確實。 高 長 : 動詞,加高,加長。 佩之陸離 :陸離,單純詞,修長貌。 之 :定語後置的標誌,即 陸離之佩 。 澤 :汙濁。 章 :通 彰 。 懲 :挫敗。

  3. 《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想象瑰麗、奇特,運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格和象徵等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節奏鮮明,富有感染力。

  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 移情 技法的運用,後六節最為明顯。也就是說在這裡實現了 我 與 物 的同化,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 蘭皋 椒丘 芰荷 芙蓉 岌岌之冠 陸離之佩 繽紛的 繁飾 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 我 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裡面。 我 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透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鬥志。也可以說此時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鬥志都已經變成了那一個個美好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這種移情的技法在上個單元中已經接觸過,我們說 鄉愁 是 郵票 、 船票 、 墳墓 、 海峽 等等就是移情的寫法, 花濺淚 鳥驚心 也是移情的寫法,大家聯絡起來體會可能就容易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