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短文教學設計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短文兩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感受行道樹的奉獻精神,體會文章象徵的寫作手法。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體會行道樹複雜的內心世界,領悟奉獻者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今天,我們想利用這一節課的時間做一個“實話實說”的訪談節目,我呢,就是“實話實說”的主持人,你們則是被邀請來的嘉賓或是觀眾。我想先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棵樹,你喜歡在什麼環境中生活?

  2、我們今天的節目現場來了一群很特殊的客人,他們就是生活在城市裡的行道樹,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行道樹,哪位同學來把課文朗讀一遍?(課件播放朗讀的背景音樂。)

  二、感知行道樹的形象。

  1、請以課文為依據,用行道樹的口吻作一個自我介紹:我們是,的行道樹,我們。

  (提示:可以從生活環境、生活狀態、心理狀態等方面介紹。)

  2、聽了剛才行道樹的自我表白,你認為哪一句最能打動人呢?請談談你的理解。

  (見機落實一些重點語句的理解:

  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我們在寂靜裡,我們在黑暗裡,我們在不被瞭解的孤獨裡。

  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3、你認為文中最能概括行道樹形象的是哪一句?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抓住“憂愁”和“快樂”這兩個詞重點理解這句話。

  三、體會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1、透過剛才的交流,我們對行道樹有了一定的瞭解。下面進入我們的“實話實說”節目的互動環節。

  2、我們先進行一下角色調整。同桌的兩名同學一人充當行道樹,一人充當現場觀眾,現場觀眾的身份自定,也許你是來自樹家族的任意一員,是行道樹的近親;也許你是來自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你還想對行道樹有更深的瞭解嗎?請與它進行心靈的對話。下面就請同桌兩個同學開始對話,一問一答。問的同學在問之前先作個簡單的身份介紹,如:大家好,我是來自黃山的一棵松樹,我想請問行道樹?

  3、哪一座的同學願意給我們大家表演一下的?

  4、透過剛才的互動交流,我們的現場觀眾有哪些感悟?

  5、行道樹透過自身的經歷想告訴我們怎樣的哲理呢?請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能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可分解為:什麼樣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為什麼說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你又如何理解這裡的深沉呢?)

  四、拓展延伸

  1、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行道樹式的人?你能舉例說說嗎?

  2、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五、總結

  1、今天的“實話實說”節目讓我們與行道樹進行了零距離的接觸,我們深深體會到:正是這些行道樹的默默無聞的奉獻,讓我們的天更藍、風更柔、空氣更清新!讓我們用最真摯的情感,最美麗的語句來表達對這些自然界或社會中的“行道樹”們的感謝吧!

  2、老師也寫了一段話給行道樹……

  3、最後,讓我們在《好大一棵樹》的歌聲中結束今天的這堂課,也希望我們的生活中湧現出更多的行道樹。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反覆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③瞭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誦讀積累

  1、圖畫展示,引入情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誰願意把自己的畫畫展示出來呢?並說說這樣畫的理由。

  教師投影搜尋到的行道樹圖畫。

  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呢?

  2、誦讀感知

  ①教師範讀課文

  ②學生自讀發現,初步感知。(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③ 你能說說朗讀後的感受嗎?

  二、合作探究,品味賞析

  1、合作感悟,品讀明理:學習了課文,文中哪些語段讓你感動?(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2、自問自答,互動釋疑:學生質疑交流,小組討論解決。

  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麼精神? 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繫社會……

  ②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並理解:神聖的事業是什麼事業?為什麼說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有關提示]神聖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③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④“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⑤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提示]採用了對比手法: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b.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3、品味語言: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三、聯絡生活,拓寬延伸

  1、拓展體驗: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你覺得張曉風只是為寫行道樹而寫行道樹嗎?你不覺得它很像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嗎?

  ②本文的中心是透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麼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③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2、總結儲存: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3、片斷仿寫: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