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社會小班教案10篇

社會小班教案

社會小班教案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社會小班教案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社會小班教案10篇1

  手對於小班幼兒來說並不陌生,但在活動前,很少有幼兒知道自己每個手指的名字叫什麼,也不瞭解自己的小手除了吃飯以外,還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設計這一活動是為了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每個小手指的名稱及作用,知道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透過觀察,初步懂得每個手指的名稱及作用。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3、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透過觀察,讓幼兒初步瞭解手指的名稱。

  2、 知道手的用處。

  活動準備

  1、 謎語一首,手的掛圖一張。

  2、 錄有《我有一雙小小手》的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認識手。

  1、猜謎語引出課題《我有一雙小小手》。

  十個好朋友,你有我也有。

  五個在左,五個在右。

  只會幹活,不會開口。

  2、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手,教師提問:小朋友的手是什麼樣子的?哪兒是手心?哪兒是手背?哪兒是手指和手指甲?你有幾隻手?每隻手有幾個手指頭?

  3、認識並學說手指名。

  (1)師:“(伸出雙手)小朋友你們也和老師一樣都有一雙手。它們是好朋友,非常友好,互相幫助,還幫我們做了許多好事。(做神秘狀)小朋友,手指在說話呢,讓老師聽一聽它們在說什麼(做傾聽狀)。噢!它們在說,小朋友都有好聽的名字,可是我們沒有名字。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給手指起個名字好嗎?”

  我們的小手有什麼不一樣?(如有的大、有的小胖,教師可及時歸納幼兒的發現)

  (2)師:“(伸出大拇指)小朋友,你們看它是家裡最大的,我們就叫它大拇指吧!”(幼兒學說“大拇指”)

  “(伸出食指)它在大拇指的旁邊,在點數和拿食物的時候經常用到它,就叫它食指好不好?”

  “(伸出中指)它在中間,又是個子最高的,就叫它中指吧!”

  “(伸出小指)它最小,就叫它小指!”

  “(伸出無名指)我們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呢?咱們一起動動腦筋(做思考狀)可名字都讓它們幾個佔去了,沒有名字了。哎,小朋友,沒有就是無,那麼我們就叫它無名指吧!”

  (3)教幼兒學讀兒歌《手指歌》,並表演相應的動作。

  4、做“玩手指”遊戲。

  (1)教師伸出手指或出示圖片,請全體幼兒或個別幼兒說出它的名字。

  (2)引導幼兒按教師指令,讓某個手指“彎下去”或“站起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

  5、啟發幼兒聯想手還有什麼用?用“我們的手做什麼?”說一句話。

  二、活動延伸

  1、在一日活動中,讓幼兒反覆練習伸手指,說指名。

  2、開展“我的小手真能幹”活動,鼓勵幼兒學著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

  教學反思

  活動的設計反思:

  在設計活動時,我首先考慮到以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活動的趣味性,盡力讓幼兒能積極地參加活動。

  活動過程反思:

  1、對幼兒發展的反思,在整個活動中,先讓幼兒猜謎語,猜到是手後,認識自己的小手及每個小手指的名稱,接著做表演動作讀兒歌。讓幼兒知道自己的小手原來這麼靈巧。活動中設計了多種形式,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孩子的參與興趣,為有效達成目標做好了鋪墊。因此,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表現得不錯,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我是個轉崗教師,還沒有真正接觸幼兒,是剛接觸幼兒教育,所以對這班的幼兒的基本情況不夠了解,對他們的經驗水平、學習的特點和個性特徵都沒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沒有很好地把握教育內容的核心及其發展線索,所設計的活動方案可能沒有促進幼兒很好的發展。

  3、對師幼互動的反思活動:開始是用謎語匯入新課,之後教師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認識手指的名稱、讀兒歌、做手指遊戲、想象手指的用處等,使幼兒在遊戲中發展了多種思維。但對個別膽小的幼兒還沒夠關注。

  4. 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與其他教師共同學習,在活動設計上多花點心思,把活動過程設計得更有趣些。要多照顧膽小的幼兒,讓他們多說,使全體幼兒全身心的投入活動中。

社會小班教案10篇2

  1 透過認照片、看錄象、試衣服等活動,感受到自己的長大,增強觀察能力。

  2 願意較大聲、大膽地在集體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

  3 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4 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錶達自己的想法。

  5 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 幼兒小時侯的照片、錄象。

  2 各類嬰兒衣物等。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幼兒透過操作比較感受到自己的長大。

  活動難點:能夠大膽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過程:

  (一)情境感知:

  1、教師創設情景:以PPT的形式出示小朋友們小時候的照片。這是誰呢?怎麼和現在長的不一樣呢,哪裡不一樣?

  3、小結:我們長大了,頭髮長長了,個子長高了,變瘦了,所以和小時候不一樣。

  (二)操作比較:

  1、小朋友都帶來了小時侯穿的衣服,去試一試現在還穿得下嗎? (幼兒試穿小時侯的衣物,感覺身體上的長大。)

  2、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講述自己的發現。(個別幼兒試穿、講述為什麼穿不下衣服。)

  3、小結:我們的頭、身體、手、腳等各個地方都長大了,說明我們真的長大了。

  (三)觀察發現:

  1、幼兒看錄象一:小時侯的寶寶。 提問:寶寶在幹什麼?為什麼要媽媽幫忙?

  2、幼兒看錄象二:上幼兒園的寶寶。 比較:這兩個寶寶有什麼不一樣呢?

  3、小結:第一個寶寶什麼事情都要媽媽做。第二個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引導討論:(1) 你們和兩個寶寶相比有什麼不一樣?你在幼兒園學會了什麼新的本領。

  5、小結:我們小時侯都要爸爸媽媽幫忙,現在長大了會自己做各種事情,會。。。。。。希望小朋友們長大後學會更多的本領,比老師的本領更大。

  活動反思:

  小班年齡段的幼兒知識經驗不夠豐富,但對周圍事物都充滿著濃厚的興趣,所以在活動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讓孩子收集了能反映自己在成長的證據。如:照片、嬰兒時的衣物等為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小班幼兒意志還比較薄弱,如果活動過程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並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很難說服和強制他們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因此,我採用遊戲化的方法創設教學情景,貫穿活動的整個過程。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嚴格的朝著目標和重點開展這節課,一環扣著一環,首先是透過觀察照片引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從中發現自己長大了,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其次透過穿衣服活動讓幼兒發現自己身體的長大,這個環節進一步感知身體的成長讓幼兒知道自己真的長大了,教師用欣喜的語氣感染幼兒,對幼兒的成長表示肯定、欣賞,從而激發孩子對自己的長大感到快樂、自信和自豪的情感,再透過看圖片和討論以及幼兒自己實踐整理實物,對幼兒能力上成長加以肯定和讚揚,使幼兒對成長的感知由身體過渡到能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自己成長的自信和自豪感。本次活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完成了教學重點。

  當然本次活動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自己的語言不夠精煉,這個問題是我一直以來都比較困惑的,其實我也看很多名師上課,她們的活動給我一個最大的啟發就是“整個活動猶如和孩子之間一次輕鬆的談話,簡單、明瞭、清晰,同時在談話過程中也能完成整個活動預期的目標”,在我的教學活動中,我也嘗試很努力去找這種感覺,當然我知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還需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讓自己能夠不斷進步。以上就是我對本次活動的一些粗淺的認識,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評委多多指導,謝謝大家!第6篇、小班社會寶寶有禮貌教案反思

社會小班教案10篇3

  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平日生活中大人包辦的又太多,在幼兒園中集中表現為部分幼兒中午起床後不會穿衣穿鞋,經常要老師幫忙,為此,我們有意識的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在娃娃家中提供一些小衣服,讓幼兒給娃娃穿衣服,每天午睡起床後,都要提醒幼兒,先穿毛衣,再穿褲子,最後是外套和鞋子,我們還請家長配合,在家裡也堅持讓幼兒自己穿衣服。我們還打算舉行一個幼兒穿衣服比賽,一段時間下來,大部分幼兒都學會了穿衣服。

  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讓幼兒學習穿衣服的方法,使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2、透過引導幼兒討論、嘗試各種穿衣服的方法,鍛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幼兒的小肌肉。

  3、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透過鼓勵幼兒嘗試自己穿衣服,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自信心。

  活動準備:

  1、玩具娃娃、毛衣、外套、褲子、襪子、鞋子。

  2、教學圖片。

  3、佈置娃娃家。

  活動過程:

  一、出示娃娃表演引出課題:

  1、表演內容:我是紅紅,今天天氣真好,太陽公公出來了,我也起床了,“媽媽!媽媽!媽媽去哪裡了呢?我還沒穿衣服呢!嗚嗚嗚!媽媽快來!媽媽,快來幫我穿衣服!”

  2、結合表演引導幼兒分析討論:紅紅做得對嗎?應該怎樣做?

  二、看圖片並啟發幼兒討論講述:我們應該怎麼樣穿衣服?

  三、讓幼兒練習正確穿衣服:

  1、娃娃穿衣服。

  2、給同伴穿衣服。

  3、自己穿衣服。

  四、各領域中的滲透:

  1、在音樂活動中學習《日常生活模仿動作》。

  2、在美術活動中學習塗色:《漂亮的衣服》。

  五、生活中的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兒學習穿脫衣服。

  六、境中的滲透:在“娃娃家”中提供娃娃及娃娃衣服給幼兒練習穿脫衣服。

  七、家庭中的滲透:家長平時要鼓勵幼兒學習自己穿脫衣服。

  活動反思:

  我覺得除了課堂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鍛鍊。什麼是生活課程?生活課程是生活和教育的有機整和。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要在組織一日生活活動中滲透教育的因素,同時要挖掘生活的價值。像這類教育內容要體現生活的特點,它是一種日復一日的重複活動,不僅要依靠老師,更要靠孩子自己主動地學。如果我們穿衣服只是在課堂上學習了,生活中不去要求和積累的話,那麼小朋友再過幾天他還會自己穿嗎?所以教師要隨機地自然地在相應的生活環節中開展一些生活課程。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這不僅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可以抓住這個關鍵期,鼓勵引導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飯、穿衣、疊被、繫鞋帶、整理圖書等,注意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的能力,培養他的責任意識,而不是一味的包辦代替。

社會小班教案10篇4

  1.懂得玩完玩具要放回原處,會收拾玩具。

  2.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重難點:

  懂得玩完玩具要放回原處。

  活動準備:

  一個會“哭、笑”的布娃娃,各種玩具。

  活動過程:

  一、情景表演:

  布娃娃哭了。 老師帶領幼兒遊戲,配班教師使布娃娃發出哭聲。

  1.教師帶領幼兒尋找哭聲從哪裡來,尋找到正在哭的布娃娃。

  2.找到娃娃後,拍一拍,玩一玩,抱抱布娃娃,問:“布娃娃,為什麼哭?”

  3.幼兒猜測布娃娃哭得原因,知道是小朋友玩了,沒有把他送回家。

  4.請幼兒將娃娃送回家,使其發出笑聲,說一說:“娃娃為什麼笑了?”使幼兒懂得玩完玩具要送玩具回家。

  二、遊戲:

  “誰走錯了”(請幼兒閉上眼睛)。

  1.將部分玩具拿出玩具櫃,調換或散放各處。

  2.請幼兒睜開眼睛說一說,哪些玩具放錯了地方,請個別幼兒送玩具回家。

  三、談論。

  在玩完了玩具,或者是活動完了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

  活動反思:

  為了培養幼兒有一個良好的“玩完玩具要收拾”的好習慣,我設計了這一活動,幼兒透過布娃娃的哭和笑,很容易的理解了不整理玩具的習慣不好,透過活動使幼兒知道了玩完玩具或者是活動結束後應該收拾整理好。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及時地提醒幼兒培養這一好習慣。活動開始,教師利用一個娃娃的哭聲,一下子抓住了幼兒注意力,使幼兒很快的投入活動中。然後透過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使幼兒漸漸明白了,布娃娃的哭是我們的不良習慣引起的,大大調動了幼兒遊戲的心理,為幼兒主動地參與活動奠定了一定的良好基礎。第二環節的遊戲形式和我們本次國培訓活動中《我是媽媽的小幫手》有相同的效果。最後的討論使幼兒明白了玩完玩具要放回原處。整個活動中幼兒表現的都很積極,能夠主動的參與活動。不足之處是,最後的討論不夠深刻,不夠具體,希望在以後的活動中能夠注意這一點。

社會小班教案10篇5

  1、認識幾種常見的蘿蔔(紅蘿蔔、白蘿蔔、青蘿蔔等),能根據其外形特徵的不同說出它們的名字。

  2、能根據蘿蔔的顏色、形狀等特徵由外到內有序地觀察認識蘿蔔。

  3、願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猜測。

  4、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5、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錶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準備3種不同的蘿蔔(胡蘿蔔、白蘿蔔、青蘿蔔)

  2、蘿蔔製品(如:蘿蔔乾)

  3、記錄表、勾線筆。

  活動過程:

  一、猜謎匯入活動

  1、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謎語,請大家來猜一猜:“紅公雞,綠尾巴,鑽到地底下,出來要人拔。”這是什麼呢?猜一種很好吃的蔬菜。

  2、老師來告訴你們吧。(揭示謎底:胡蘿蔔。)

  二、觀察認識蘿蔔的外形特徵。

  1、出示食物(白蘿蔔):原來是蘿蔔呀!你認識蘿蔔嗎?

  2、蘿蔔是什麼樣子的呢?它是什麼顏色的?記錄顏色

  3、你還見過什麼樣蘿蔔呢?

  4、出示:紅蘿蔔、青蘿蔔

  5、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些蘿蔔嗎?

  6、這個蘿蔔叫什麼名字?它是什麼顏色的?長得什麼樣?記錄顏色

  7、青蘿蔔:它叫什麼?它是什麼顏色的?記錄顏色

  三、引導幼兒觀察蘿蔔的內部特徵。

  1、如果吧蘿蔔切開,裡面會是什麼顏色的呢?

  2、幼兒猜測

  3、教師切開蘿蔔,幼兒觀察。

  4、剛才老師是怎麼切開的。

  5、白蘿蔔的裡面是什麼顏色的?

  6、(1)胡蘿蔔、白蘿蔔的肉又是怎麼樣的呢?

  7、你猜對了嗎?

  8、小結:原來胡蘿蔔的皮和肉都是橘黃色的,白蘿蔔的皮和肉都是白色的,青蘿蔔的皮是綠色的,肉是白色的。

  四、品嚐蘿蔔製品

  1、蘿蔔吃到嘴裡是什麼感覺?你喜歡吃什麼蘿蔔呢?

  2、幼兒說一說。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以謎語匯入活動,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也能讓幼兒更積極的參加學習活動。在認識蘿蔔的過程中,我出示了實物的蘿蔔,白蘿蔔以教師組織幼兒集體觀察記錄,這也是給幼兒一些觀察的方法。接著教師放手,給每一組準備2種蘿蔔,讓幼兒自己來觀察學習,並把自己的發現來告訴幼兒,這也符合了幼兒直觀性思維。

社會小班教案10篇6

  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引導我們小班的孩子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使孩子們講禮貌的好習慣。

  2、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為。

  3、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使用常用的禮貌用語。

  活動準備

  布娃娃一個、電話一臺

  活動過程

  一、學會打招呼

  1、帶來布娃娃與孩子打招呼

  2、孩子與布娃娃打招呼

  3、出示詞語:您好、你好、早上好

  4、小結:告訴孩子與人見面時要有禮貌地打招呼

  5、拓展:與人分別時該怎麼做?

  二、學習打電話

  1、教師示範接電話,提示孩子要用上“你好”、“請問”、“再見”等禮貌用語。

  2、孩子學習接電話

  3、孩子互相打電話

  三、學會感謝

  1、教師幫女孩子梳頭髮

  2、引導孩子對老師說“謝謝”

  3、小結:告訴孩子在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說“謝謝”,而面對別人對自己說“謝謝”時,應該說“不用謝”。

  教學反思

  1、利用小朋友喜愛的布娃娃來吸引孩子參與活動,孩子表現出了較高的參與熱情,在問候的時候聲音也很甜,不會像平時早上來園向老師問好時一樣大喊。

  2、孩子們在互相打電話時,有的孩子缺少老師的提示時就會一片茫然,所以這個時候應該對個體多一些關注,及時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3、在學會感謝這一環節時,應該再延伸一下,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謝謝。

社會小班教案10篇7

  1.體驗花朵離開媽媽後的悲傷,學會說“花兒好看我不摘”。

  2.初步瞭解公共場所的規則,知道愛護花草。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錶達自己的想法。

  5.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活動準備:

  1、PPT

  2、情景表演(場景佈置)

  3、錄影

  4、已學會歌曲《花兒好看我不摘》

  活動過程:

  一、 透過開汽車進公園匯入活動。

  “小朋友,老師今天帶你們一起去公園玩,好嗎?”老師帶領小朋友進公園。

  二、透過觀察圖片知道“花兒好看不能摘”。

  出示PPT1(牡丹花)

  師:“小朋友們看,公園裡都有些什麼啊?”

  幼:花。幼:好多花!

  師:“哇,那麼多花呀,那我們輕輕地找張小椅子坐下來慢慢欣賞吧!”

  師:“公園裡的花怎麼樣啊?”幼:很漂亮!師:“這朵花是什麼顏色的?”幼:紅色。師:“像什麼呢?”幼:盤子……輪胎……皮球。

  出示PPT2(菊花)

  師:“這是什麼花?”幼:不知道。幼:大花。師:“它的花瓣像什麼?”幼:***捲髮。幼:蛇……勺子……麵條。

  出示PPT3(許多各種各樣的花)

  師:“公園裡的花可真多呀,喜歡嗎?”幼:喜歡。師:“看到這些漂亮的花我們心裡高興嗎?為什麼高興呢?”幼:花很漂亮……很美麗。

  老師小結:公園裡的花不僅可以讓環境變得更加漂亮,還可以讓我們看花的人感覺心裡很舒服很高興。

  出示PPT4(一朵掉在地上的花)

  師:“這朵花怎麼了?為什麼會掉在地上的呢?”幼:摘的……有人摘下來了。 小花:有人把我摘下來扔在了地上。

  出示PPT5(哭泣的小花)

  師:“小花掉在地上它都怎麼樣了啊?”“它為什麼哭的呢?”幼:難受…………傷心……會很疼的。

  老師小結:花兒離開自己的媽媽心裡會很難受的,而且慢慢地會枯萎,最後就死掉了。所以我們小朋友以後要記住看到花兒我們要怎麼樣啊?花兒好看我不摘。

  三、透過情景表演和觀看影片,學說“花兒好看我不摘”,並且知道小草和樹葉也要愛護。

  1、學說“花兒好看我不摘”。

  師:小朋友們看,我們這兒也有許多漂亮的花兒呢!這麼多漂亮的花把大班的哥哥姐姐也吸引過來啦。看,一位大哥哥來了。”情景表演(一個哥哥摘花,一個姐姐欣賞花,沒有摘)

  師:“小朋友,你們覺得誰做得對呢?為什麼?”幼:大姐姐……她沒有摘花……看了看……聞了一下……“我也覺得大姐姐做得對,我要獎勵她一個擁抱!“老師抱了抱姐姐。師:“你們想獎勵姐姐嗎?你想怎麼獎勵?”幼:抱抱她……獎勵她一個貼畫……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獎勵大姐姐。師:“姐姐剛才在看花的時候還說了一句話呢,什麼話?”幼:花兒好看我不摘。 師:“姐姐做得真棒,我們一起也來學學姐姐看一看聞一聞花吧,看花的時候我們要變聞邊說花兒好看我不摘。”

  幼兒一起到前面欣賞花朵。

  2、情感延伸

  師:“那除了花兒不能摘之外,還有什麼不能摘呢?”幼:樹葉……小草……師:“上次老師再帶小朋友散步,拍到了一段畫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老師播放錄影。播放至小朋友摘樹葉時停下,師:“這個小朋友在幹什麼呢?”幼:摘樹葉……他這樣不對……師: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我們接著看。”老師繼續播放錄影。師:“不僅僅是好看的花兒不能摘,像小草、樹葉這些植物我們也要好好愛護。”

  四、結束活動

  “ 剛才錄影裡的小哥哥真棒,他知錯就改沒有摘樹葉,我們一起唱首歌送給他吧。”師生一起圍成一個大圓圈,表演歌曲《花兒好看我不摘》。

  活動反思:

  活動雖然結束了,可是活動中孩子們積極地應答和愉快輕鬆地教學氛圍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揮去。

  在整個活動設計過程中,我遵循由易到難的設計原則,先是讓孩子透過圖片瞭解花兒離開***難受之情,再透過情景表演讓孩子們知道花兒好看不能摘,最後通過錄像進行延伸—— 小草和樹葉也要好好愛護。 美麗的花朵圖片、可愛的花朵形象再加上大哥哥大姐姐們的表演,讓孩子的注意力一直都很集中,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小班幼兒觀察事物比較直觀,情緒易受他人的影響,所以在活動中我設計了一個哭泣的花朵娃娃,當花朵娃娃出現時,孩子們立刻從花朵的表情和悲傷地聲音中感受到了花朵被人摘下離開媽媽之後的難受心情。花朵悲傷的心情轉移到了孩子們的身上,透過這種情感轉移讓孩子學會替他人著想,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不過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我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孩子思考用什麼方法來獎勵姐姐。因為老師平時都是這樣獎勵小朋友的,孩子們已有的經驗就是用五角星來進行獎勵,所以導致我問了很多孩子,他們都說用“大五角星”“小五角星”,活動一時陷入了僵局,最後,我只能將這個環節草草結束。其實,我可以透過語言或者動作來豐富孩子們的已有經驗,比如說,我可以這樣問:我們可以用什麼動作來獎勵她啊?要求具體細化了之後,孩子們就容易理解了。

社會小班教案10篇8

  活動設計背景

  小班的孩子,剛入園,對幼兒園的環境不熟悉,每天都哭著不想來園。所以我設計這個教學活動,帶幼兒參觀園內,讓幼兒熟悉幼兒園環境,使孩子喜歡上幼兒園。

  活動目標

  1、熟悉幼兒園環境,知道幼兒園的活動室、辦公室、廚房、衛生間等名稱和主要用途,使幼兒喜歡上幼兒園。

  2、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場所的名稱。 難點;名稱的用途。

  活動準備

  佈置室內外環境[娃娃角、玩具腳],將大量的玩具、材料放置活動角內.

  活動過程

  1.向幼兒介紹幼兒園的名稱,帶領幼兒看認班牌,使幼兒知道自己欽州市偉才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

  2.帶領幼兒到中、大班教室參觀,到操場、廚房、教師辦公室、衛生室、衛生間參觀。

  3.邊參觀邊介紹名稱、用途。

  4.使幼兒知道教室是幼兒學習和活動的地方;操場是幼兒運動、遊戲的地方;辦公室是教師工作的地方;廚房是為幼兒做飯的地方;衛生室是為幼兒看病、喂藥的地方;衛生間是幼兒洗簌、大小便的地方。知道幼兒園的教師、阿姨都是為幼兒做事的,有事可以請他們幫忙,要愛他們,會向他們問好。

  5.欣賞、學唱歌曲《我愛我的幼兒園》

  教學反思

  邊參觀邊介紹名稱及用途,見到別人要打招呼,再運用到歌曲我愛我的幼兒園,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樂趣。

社會小班教案10篇9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救護車的外形和功能。

  2、知道救護車是人類的好朋友,許多人的性命都是靠救護車挽救的。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救護車圖片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說說自己都認識什麼車。

  2、你們認識救護車嗎?

  3、請幼兒觀察救護車圖片。

  4、你們說救護車是什麼顏色的?

  5、再說說救護車長的什麼樣?

  6、你們知道救護車有什麼用嗎?

  7、救護車和其它車不同,它是白顏色的,方形,它是用來救病人的。

  8、救護車上方有鳴笛,如果有生命垂危的人就可以開啟鳴笛,鳴笛一響,所有人都要給它讓路。如果沒有救護車,有些人會因為病情拖延而死。所以,救護車是人類的好朋友。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上得比較輕鬆,幼兒也積極參與,課堂秩序挺好,幼兒在學的過程中也很開心,幼兒能大膽用完整、清晰的語言進行表述,語言能力得到了提高,也體驗到了活動的樂趣。本次活動是讓幼兒知道特殊交通工具的名稱以及用途。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教育要有意識地瞭解幼兒探索的情況,並幫助幼兒完成探索結果的表達。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懂得了道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社會小班教案10篇10

  1、透過活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規和自我服務為一體的健康生活,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己動手的良好習慣。

  3、感受集體活動帶來的樂趣。

  4、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5、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使幼兒瞭解疊毛巾的方法。

  活動難點:讓幼兒學會自己疊毛巾。

  活動準備:

  毛巾、獎狀、教學PPT

  活動過程:

  一:播放PPT匯入活動。

  1、觀看ppt匯入:

  P1桌子上有一堆凌亂的毛巾,我們應該怎麼辦呀?(整理)

  P2看看是哪些小朋友來幫忙整理了?

  P3先將毛巾邊對邊對摺,

  P4再將毛巾角對角對摺。

  P5四塊小方塊疊在一起像什麼?

  P6疊好之後請舉手!

  2、教師邊念兒歌 “小毛巾,鋪鋪平,邊對邊,角對角,一塊塊,往上疊,看誰疊得快又好!” 邊示範疊一次。

  3、介紹“疊毛巾”規則:比賽分6組進行,每組幼兒4塊毛巾,每塊毛巾要求對摺兩次,疊成一個小方塊,然後4個小方塊角對角疊整齊,疊好之後先舉手,等裁判檢查合格透過,取前兩名獲獎。

  4、分組進行比賽

  5、為獲獎幼兒頒發獎狀

  6、活動結束,整理活動室,帶幼兒回教室。

  7、學習兒歌《疊疊樂》。

  附兒歌:《疊疊樂》

  小毛巾,

  鋪鋪平,

  邊對邊,

  角對角,

  一塊塊,

  往上疊,

  看誰疊得快又好!

  活動反思:

  透過這次的教學孩子們雖然學會了疊毛巾的方法,但我在想如果我們疊毛巾只是在課堂上學習了,生活中不去要求和積累的話,那麼小朋友再過幾天他還會自己疊嗎?孩子們回家以後如果還是爸爸媽媽幫他們疊毛巾使得孩子們沒有關聯的機會,那他們過幾天之後還會不會自己疊毛巾。所以我認為教師要隨機地自然地在相應的生活環節中開展一些生活課程。達到複習的效果。

  我覺得除了課堂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鍛鍊。什麼是生活課程?生活課程是生活和教育的有機整和。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要在組織一日生活活動中滲透教育的因素,同時要挖掘生活的價值。像這類教育內容要體現生活的特點,它是一種日復一日的重複活動,不僅要依靠老師,更要靠孩子自己主動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