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滿井遊記說課教案設計模板

滿井遊記說課教案設計

滿井遊記說課教案設計模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滿井遊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記遊小品,而且是本單元唯一一篇自讀課文。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羈的江南才子,他輕視名利,耽愛遊山玩水。這篇遊記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北國之春”。其比擬之生動,描寫之形象,感受之細膩,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文章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對官場的厭倦,更是個性的張揚和抒發。

  本單元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在疏通字詞,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體會遊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品味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1、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透過學案自主完成,小組長檢查);2、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質疑、探究、交流中把握);3、整體感知並理解作者為什麼把自己比做一隻“脫籠之鵠”。(引導掌握本文點睛之筆“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及作者情況落實)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

  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

  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

  (一)、教法

  探究性閱讀法。透過質疑、探究等環節使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性閱讀是一種可以讓學生產生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新型閱讀方式,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獲得親身參與探索的體驗,培養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關注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它致力於對話、解讀、重建、理解與分析,而不是告訴、傳遞和灌輸。

  (二)、學法

  1、誦讀法(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語感,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同桌合作、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質疑交流法(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提出質疑,並圍繞問題各抒己見,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對眾多學生的教學不足,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積極性。)

  三、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同學們,透過這一單元的前三篇課文,我們接觸了三位仕途失意、降職被貶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們或是懷著內心的憤懣不平,或是心繫著蒼生社稷,或是以曠達脫俗的胸襟,不約而同的走入了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間,今天,我們將結識一位陶淵明式的有官卻不想做的文學家——袁宏道,他筆下的山水又將是一番怎樣的意境呢?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滿井遊記》。

  (二)學習目標:1、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

  3、整體感覺並理解作者為什麼把自己比做一隻“脫籠之鵠”。

  (三)初讀,落實基礎(課前利用學案自主完成,小組長檢查)

  (四)做好探究準備

  透過網路、工具書、印發資料等方式:

  1、瞭解作者情況,所創文學流派及其風格。

  2、閱讀作家的代表作品。

  3、閱讀課文,對疑難之處做上記號,並試做初步探究,以備小組交流。(說明:探究性閱讀往往費時較多,故安排學生課外做一些準備工作,將本課置於一個開放的大背景下,使學生對作者的人生歷程和文學創作有一個全景觀照,從而避免理解的片面性。)

  (五)互查(利用早自習完成)

  1、檢查朗讀,看朗讀的流暢度,諸如語音、語調、停頓、重音等方面是否準確。(小組長負責,教師抽查)

  2、檢查理解。(同桌合作,一生讀完原文,一生翻譯,糾錯,交換角色。)

  3、互相提出問題,並試著給出解答。

  (六)質疑

  學生提出閱讀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教師迅速歸類整理,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使論題更集中,以提高探究效率。

  疑難問題整理歸類:

  1、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麼特徵?

  2、本文寫的是“滿井”,第一段卻不著一字,反而抒發作者鬱悶的心情,用意何在?

  3、第2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怎麼描寫的?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4、第3自然段表達了作者什麼願望?

  5、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這些比喻有什麼特徵?

  6、全文的主旨是什麼?蘊含什麼哲理?

  (七)探究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展開深入探究。(注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應遵循如下策略?小組通常由性別、學習成績、能力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員構成,成員之間存在一定互補性?要進行具體分工?最關鍵的是選定組長、培養組長。)

  (八)交流

  各組圍繞上述問題各抒己見,透過對話、爭辯等形式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文字作出正確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