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未選擇的路課文教案

未選擇的路課文教案

未選擇的路課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詩人和創作的背景;能夠流利的朗讀和背誦詩歌;

  2、能力目標:理解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徵和比喻的區別。

  3、情感目標:學習詩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受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全詩;理解詩中的哲理;為什麼詩人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

  三、教學難點:

  學習詩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受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一、匯入新課

  以回顧寫“路”的句子或文匯入

  二、瞭解作者

  1、學生展示預習成果

  2、教師明確要點

  三、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的錄音,讓學生標出朗讀的停頓,然後讓學生自由讀。

  2、思考:四節詩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未選擇的路》每一小節的意思。

  ①佇立(思索)

  ②決定(選擇)

  ③選擇後的惆悵

  ④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3、討論: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一種怎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裡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追問:試寫出以下事物的象徵意義,學會運用象徵手法。是比較象徵與比喻的區別。 小草——

  粉筆——

  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四、合作探究,交流領悟。

  1、詩人為何選擇了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跡更少的一條""道路"?

  "這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也因為"人跡更少",需要人們

  去開拓,從而拓展成為一條大道;正因如此,這條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見作者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

  2、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鬱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3、詩人為何把詩題取名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寫人生道路的選擇,全詩共有4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由此可見,詩人寫作的重點是未選擇的路,這從詩題中也體現了出來,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撥動讀者的心絃,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4、這首詩蘊涵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麼選擇將決定你的一生如何度過。人只能選擇一種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於創新和進取。

  五、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仔細的想一想,我們應怎樣選好我們的人生道路。試列舉你曾作出的一次選擇。

  2、讀了這兩首詩後,請回答,你最喜歡那一首詩,並簡述你的理由。

  3、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於“路”的名言警句。

  六、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願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七、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佇 立 — 決 定 — 悵惘 —回顧、嘆息

  (思索) (選擇)(選擇之後)(多年後)

  篇二:《未選擇的路》教案

  《未選擇的路》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人們共同的感受。在這首詩中,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的形象,引發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進而闡發瞭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主題。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了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此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並沒有指出選擇的具體內容,而是著眼於選擇本身。因此,每一個讀者都能在這首詩中發現自己的生活體驗,所以說,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比較喜歡讀詩的,尤其是現代詩,因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同時還講究音律,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記誦。

  但是,他們對詩歌的理解通常還處於感性階段。既沒有掌握詩歌朗讀、欣賞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備鑑賞情感含蓄、內容深奧的詩歌,尤其是意象豐富的哲理詩的能力。當然,更談不上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來把握詩歌的內涵了。而《未選擇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三、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

  1、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與方法。

  2、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這兩個目標是以我們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理論依據的。

  四、說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六個步驟:

  (一)匯入 用關於“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匯入,開門見山、開宗明義。

  (二)指導朗讀、師生評價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分析、小結詩歌朗讀的方法,並用此方法進行朗讀評價。

  (三)走進作者,“知人論詩”

  教師傳授查詢資料的方法,指導學生篩選有關詩人生平事蹟、時代環境、創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資料,這有助於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題。

  (四)走進文字,與詩人交流

  這一教學環節圍繞三個主要的教學活動展開。

  1、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2、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說

  3、小組質疑,共同解惑:對於這首詩,你還有哪些困惑?

  (活動小結:在活動1中,透過指導學生的認真品讀,學生對弗羅斯特的個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這為活動2的進行作好了鋪墊;活動2的設計,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與詩人對話、交流,進而達到共鳴,這對於理解詩歌的內涵是非常有幫助的;而活動3的設計,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學習的平臺,透過這一平臺,讓他們自主探究。然後,教師再適時點撥、指導,從而深化對詩歌的理解。)

  (五)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

  首先,教師講述故事,故事的主題是:選擇改變人生。兩個主人公是魯

  迅和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後,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提示他們從學習上、生活中和個人交友方面

  講述自己的選擇經歷。

  最後,教師總結從這首詩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昇華朗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想像詩歌營造出來的意境,在配樂歌曲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讀詩歌,昇華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五、說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就是說,課堂上採用一個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來確定。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匯入法、指導朗讀法、品讀詩句法和引導總結法”。

  1、開門見山匯入法

  就是指在匯入課題時,我先是要求學生介紹所蒐集到的關於“路”的名言警句,然後我適時地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警句,這樣直截了當地進入了課題。

  2、指導朗讀法

  即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和方法,並組織學生學以致用、現場點評。

  3、品讀詩句法

  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這其實就是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仔細揣摩詩句的內涵,對詩人的形象進行準確的把握,為下面的教學環節作鋪墊。

  4、引導總結法

  《未選擇的路》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它看似傾訴詩人的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了人們的共同感受。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詩中發現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因為如此,在課堂上,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將它表達出來。在“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首先給學生們講述了兩個有關人物的故事,然後,我順勢提問:“同學們,你們有類似於魯迅和諸葛亮的情感體驗嗎?請說出你心中的故事!”

  我們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就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挖掘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上四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朗讀詩歌、蒐集資料的能力,正是體現了這一理念的要求。

  六、說學法

  陶行知 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葉聖陶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

  根據這些理論的指引,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指導學生運用下列方法參與學習。

  1、資料蒐集法

  我要求學生蒐集關於“路”的名言警句有有關詩人弗羅斯特的相關資料,包括他的生平簡介、創作風格、主要作品、人生經歷等等,以此來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也有助於他們把握作品的內涵。

  2、合作學習法

  在預習詩歌之時, 我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詩歌內容和寫作手法兩個角度認真研讀文字,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後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體驗法

  這是本節課上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也是能將學習活動由淺顯引向深入的一種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還僅僅是停留在對詩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去“品讀詩句,感悟詩人形象”,去與詩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才能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詩歌的主題與內涵。圍繞這一點,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感悟:⑴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⑵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說?? ⑶圍繞“選擇改變人生”這一主題,說出你心中的故事。

  從實際的.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運用以上三種主要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中國煙臺格邁納爾中學

  【教材分析】

  《未選擇的路》是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首詩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表面平易,而實際上卻蘊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傾訴個人經歷,而實際上卻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共同的感受。全詩一共四節。第一節: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兩條都想去,他看一條路到盡頭。第二節:他選擇人少的一條路,這條路充滿挑戰。第三節:他想留下一條路改日再來走,但路很長很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來了。第四節:他回憶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選擇的那條路。這首詩表面上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徵手法,與之前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一樣。在這一點上,讓學生好好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如“山”與“海”的象徵意義,就更容易理解本詩了。

  【學情分析】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新詩,闡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詩人運用象徵的手法,以道路比喻人生之路,比較淺顯,但因為初一的學生經歷和閱歷都較少,學生可能理解的較膚淺。對初一學生來說,如果學生不能真正與文字、與同學、與教師互動,所以引導學生成功參與是讓學生品味透此詩的必走路徑。另外,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理解詩歌蘊含的深刻哲理,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識記“幽寂、延綿、荒草萋萋”等詞;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 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2、 熟讀《未選擇的路》。 透過朗讀,分析理解本詩象徵手法的運用。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2、 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教法】

  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相互交流,相互啟發。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啟用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啟發對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啟思:

  如果你行進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該怎樣走?你必須得選擇一條,

  一條平順,一條充滿荊棘,當你選擇了一條在走的過程中遇到了磨難,你有什麼想法?其實人生道路的選擇未必不是這樣,一旦選擇絕無回頭的機會,因為時間已經過去。所以選擇時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風雨會不期而至,你必須勇敢的面對。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隨波逐流。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麼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也是寫“路”的詩《未選擇的路》,看看錶達了作者對人生之路怎樣的思考。

  二、 新授:

  (一) 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遊過許多

  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

  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學生活動:

  (1) 瞭解。】

  (二)朗讀課文

  1. 學生聽讀。

  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2.自主學習生字詞。

  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靜:情緒穩定或平靜。

  憂鬱:憂傷,愁悶。

  3.學生朗讀,感知課文內容。

  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從哪可以看出來?

  4.分析詩歌的結構。

  【學生活動:

  (1) 聽朗讀,學生自由朗讀。

  (2) 識記理解字詞。

  (3) 識記生字詞。

  (4) 感知課文。】

  (三)探究交流

  【學生活動:

  (1) 合作探究。

  (2) 交流。】

  (四)研讀賞析

  1、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

  2、全詩共4小節,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4、請找出你最喜歡的、感受深的詩句,如果能簡單說出理由。

  【學生活動:

  (1)

  (2)

  (3)

  三、 鞏固訓練:

  1、

  2、

  3、

  4、

  5、 解釋詞:幽寂、延綿、荒草萋萋 作者為何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本詩主要應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詩中流露了作者一種怎樣的複雜感情? 本詩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朗讀。 合作探究。 討論交流。】

  【學生活動:

  (1) 解釋詞語。

  (2) 討論交流。】

  四、 小結

  本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宋代大詞人晏殊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也希望同學們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 佈置作業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A:課後進行蒐集整理,另外寫出兩條關於“路”的名言警句。預習《十三歲的際遇》

  B:課後進行蒐集整理,另外寫出兩條關於“路”的名言警句,並談談你的理解感悟,字數不限。預習《十三歲的際遇》

  【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佇立(思索)

  決定(選擇)

  選擇之後的悵惘

  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人生之路

  【教學反思】

  本首詩歌的教學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設計了教學環節,力求按照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安排教學程式。本篇文章內容屬於人生哲理詩,相對初一的學生來說較為難懂,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應該慎重,不能隨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因此,首先在匯入上改變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進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該怎樣走?你必須得選擇一條,當你選擇了一條在走的過程中遇到了磨難,你有什麼想法?學生答:“會想到自己選錯了道路,會特別留戀另一條未選擇的路。會調轉頭重新選擇”然後,我又講道:“有兩條道路,一條平順,一條充滿荊棘,你會選擇哪條?”學生答:“充滿荊棘的,因為他充滿了挑戰,可以磨練自我。”接著我就給與他們的回答以肯定,順勢引入今天的課文,“其實人生道路的選擇未必不是這樣,一旦選擇絕無回頭的機會,因為時間已經過去。所以選擇時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風雨會不期而至,你必須勇敢的面對。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隨波逐流。”

  其次,我沒有急於去講解,而是讓他們去一遍遍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主題思想,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

  第三,我讓他們展開討論,人生道路如何選擇?引導他們開始能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後,給出題目進行研讀賞析,以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這樣,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

  這節課的成功源於對教材文字和學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認為:離開學情的教學是沒有目的的,離開文字的教學是盲目隨意的。

  篇四:《未選擇的路》教學案

  《未選擇的路》教學案

  專業 :xxx 主講人:xxx 學號:xxx

  一.教學目標:

  1.透過品味詩歌,悟出詩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瞭解一點關於象徵的知識。

  二.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詩人為什麼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

  2.學習詩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感受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三.教學難點:

  對於象徵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1.匯入:

  說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走來走去腳下踏的不就是路嗎?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這樣看來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

  今天讓我們走進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

  2.介紹作者:

  弗羅斯特,美國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他的詩歌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詩風質樸無華,細緻含蓄耐人尋味,著名詩集《山間》《白樺樹》《西去的溪流》等。

  3.生字詞:弗、 涉足 、佇立、 萋萋、 幽寂、延綿

  4.對詩歌中四小節的理解?

  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

  5.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表面是寫自然之路,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所寫的重點不是那條已選擇的路,而卻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更能讓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一定要慎重選擇!獨立選擇;不要隨波逐流,不可掉以輕心!

  6. 詩人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麼?誰能告訴大家?

  是象徵: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含義(抽象的東西)寄託在一個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上表達。 把“人生的道路”依託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來寫“人生之路”。

  7.詩人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生自由發揮,例如回答: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一旦選定了絕無重走之機,所以,必須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五.板書設計:

  路→1.佇立(思索)

  2.決定(選擇)

  3. 選擇後的悵惘

  4.多年後的回顧

  六.總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未選擇的路》,詩人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採用了象徵手法,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岔路口都要慎重選擇,切不可隨意盲目!

  七.作業:

  以“路”為題,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篇五:《未選擇的路》教學設計

  1

  2

  3

  4

  附參考資料:

  周國平談《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在一首著名的詩中嘆息:林中路分為兩股,走上其中一條,把另一條留給下次,可是再也沒有下次了。因為走上的這一條路又會分股,如此至於無窮,不復有可能回頭來走那條未走的路了。

  這的確是人生境況的真實寫照。每個人的一生都包含著許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終得到實現的僅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可能性被捨棄了,似乎浪費掉了。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遺憾。

  但是,真的浪費掉了嗎?如果人生沒有眾多的可能性,人生之路沿著唯一命定的軌跡伸展,我們就不遺憾了嗎?不,那樣我們會更受不了。正因為人生的種種可能性始終處於敞開的狀態,我們才會感覺到自己是命運的主人,從而躊躇滿志地走自己正在走著的人生之路。絕大多數可能性儘管未被實現,卻是現實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是它們給那極少數我們實現了的可能性罩上了一層自由選擇的光彩。這就好像儘管我們未能走遍樹林裡縱橫交錯的無數條小路,然而,由於它們的存在,我們即使走在其中一條上也仍能感受到曲徑通幽的微妙境界。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還有多少事準備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態,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如果一個人感覺到活在世上已經無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號了。當然,如果一個人在未完成的心態中和死亡照面,他又會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於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無論死亡何時到來,人生永遠未完成,那麼,我們就會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上與死亡達成和解,在積極進取的同時也保持著超脫的心境。

  5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