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在山的那邊教案及反思

在山的那邊教案及反思

在山的那邊教案及反思

  篇一:(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透過朗讀來品味揣摩語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難點: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藝術形象的象徵意義。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並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匯入

  1、作者簡介。

  2、導語:童處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敘述了一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三、正課

  1、朗讀指導:怎樣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老師範讀課文。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

  a、為什麼說是“隱秘的想望”?

  b、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c、“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d、“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e、“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四、板書設計: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題。

  2、仿照示例擴寫句子。

  例: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鷹在飛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反思】

  《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本節課需要共同探究的問題。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整堂課來看,學生對大海和群山的象徵意義體會很深入,從現實生活中列舉事例,充分地理解了理想和困難的哲理。採用多種讀課文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收到較好的效果。當然也還有很多今後教學中應改進的地方:

  1、要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

  2、要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指導。

  3、要採取多種手段來啟用學生的興奮點。

  4、把重點語句板書出來,提醒學生注意。

  篇二:《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 背景分析

  1、使用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

  2、教材分析

  這首新詩用象徵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畏艱苦跋涉。詩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美,意蘊豐富,在詩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啟迪,催人奮進。

  3、案例設計思想

  透過“匯入,學習新課,談人生經歷”這三大板塊教學,使學生掌握本文的有關知識(字詞積累,朗讀技巧,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並能在反覆朗讀與交流的過程中體悟人生道理,樹立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如“痴想、隱秘、誘惑、喧騰”等;學會正確朗讀。

  過程與方法:在朗讀與探討中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山”與“海”體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艱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確對待困難。

  5、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體味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學難點

  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詩人取象於群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透過反覆誦讀,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②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啟用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③討論點撥法。用於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8、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9、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擁有夢想。夢想讓我們無憂無慮,夢想使我們不畏艱難險阻,夢想公平地賦予每個孩子以權利。當城裡的孩子在喧囂的都市裡做夢時,山裡的孩子們都在想什麼呢?他們的想法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匯入的同時伴隨多媒體展示:一個孩子伏在視窗向遠方眺遠,遠處是起伏的群山,東方有一輪紅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邊是什麼呢?)教師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

  投影: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 )_____ 誘惑( )_____一瞬間( )_____ ...

  隱秘( )_____喧騰( )_____痴 想( )_____ ...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

  誘惑(hu) .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

  隱秘(mì) .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

  痴想(chī):發呆地想。 .

  2、聽課文錄音

  師:請同學們一邊聽錄音,一邊劃出節奏與重音。

  3、全班齊讀

  4、學生自讀,思考“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師:文中的“山”與“海”有什麼象徵意義嗎?如果有,那它們象徵什麼呢?生1:“山”指現實的東西,“海”指詩人渴望見到的東西。

  生2:“山”應該指困難,“海”指克服困難後的喜悅。

  師:這兩位同學都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很好,特別是第二位同學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徵意義,值得表揚。關於“海”的象徵意義,還有同學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嗎?

  生3:我覺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師:很好。其實“海”就是象徵一種理想,一種克服困難後所達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閱讀。(投影出示問題)

  1.師:“我常伏在視窗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師:我們在分析“山”與“海”的象徵意義時,幾位同學都表現得不錯,希望大家向他們學習,大膽發言。即使錯了也沒有關係,也許你的錯誤還能引出別人的正確答案呢!

  生1:說明“我”很愛幻想。

  生2:這個詞用在這裡很準確。

  師:你能具體談談嗎?

  生2:想了想,搖搖頭,靦腆一笑。

  師:沒關係,請坐下來繼續思考。大家看看,這個是不是在描寫人物?生齊答:是。

  師:人物描寫方法有很多種,這裡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生3:心理活動。因為這個詞中有個“想”字。

  師:他在想什麼?

  生3:想知道山那邊是什麼.

  生4:我覺得“痴”是描寫神態的。

  師:寫出了“我”的什麼神態?

  生4:發呆、非常入神。

  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對“痴想”這個詞的分析讓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

  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師:“我”經過努力,最終爬上了那個自以為可以看到海的'山頂,“我”的願望實現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1:哭著回來了。

  生2:鐵青著臉。

  生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3、師:山“鐵青著臉”是什麼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師:你能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興。我們還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義呢?我們說文中的山已經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為詩人已經賦予它象徵意義了,它是困難的象徵。人是面對困難時一般會出現什麼心理呢?

  生2:是不是寫出了“我”當時失望和沮喪的心理?

  師:大家說呢?

  生齊答:對!

  師:透過分析這句話,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詩歌的語言的確很凝練。簡簡單單一

  個詞,如果我們深入挖掘,就會發現它其實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意味。師:“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

  生1:媽媽說的那句話。

  師:更準確地說,媽媽的那句話對我起了什麼作用?

  生2:媽媽的那句話給了我希望。

  生3: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生4:給了我堅定的信念。

  師:對,這粒種子實際上就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其實詩中有句話已經透露了這粒“種子”的含義,大家能找出來嗎?

  生1: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師:為什麼說“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為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才能越過高山,看到大海。

  師: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們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出山海的象徵意義?

  生1: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難,實現理想。師:剛才這位同學所說的,就是學習這首詩後我們應該明白的一個道理: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一定要做好與困難作鬥爭的準備。我們應該堅信,翻過無數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學生質疑,集體討論解決。

  1、生:詩的結尾“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是什麼意思?

  師:哪位同學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

  生:沉默。

  師:是什麼東西在一瞬間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師:“大海”是什麼?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師:能輕而易舉達到理想的境界嗎?

  生:不能。要翻越無數座山。

  生2:要克服無數個困難。

  生3:要失望無數次。

  師: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並走出黑暗的過程。黑暗的盡頭是什麼?

  生齊答:是光明。

  師:對,是光明。一個在黑暗中摸索了許久的人,當光明突然出現在眼前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生1:高興。

  生2:愉快。

  生3:驚喜。

  生4:興奮。

  生5: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