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豐碑》課堂教案結構賞評

《豐碑》課堂教案結構賞評

《豐碑》課堂教案結構賞評


  如果說音符因結構而成為音樂,磚瓦因結構而成為建築,文字因結構而成為篇章,課堂也會因結構而成為藝術。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是動態生成的,處於一種流變狀態。但是無論怎樣變,真正的一堂好課,其課堂結構一定是和諧的,所謂和諧的,就是說課堂的每個環節符合一定的邏輯聯絡,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配合得適當而勻稱,能給人以美感。五 ? 一節前夕,宜昌市夷陵區教研室組織小學語文專家組成員來我縣交流, 王莉麗 老師執教的《豐碑》一課,就是一節結構和諧、能給人以美感的好課。課堂上書聲朗朗、議論紛紛、情意濃濃,老師引導學生圍繞“豐碑”這個“文眼”展開了一系列有效的對話和探究,其課堂結構體現出首尾呼應的整體美、動靜交錯的節奏美、由淺入深的層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一、題文聯絡,淺知“豐碑”。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這句詩是寫什麼的?

  生:寫紅軍長征克服了無數的困難。

  師:對,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克服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請看螢幕。(課件播放紅軍翻越雪山時的鏡頭)誰來談談體會?

  生:紅軍戰士克服困難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生:紅軍戰士真了不起!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紅軍翻越雪山時發生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板書課題-豐碑)誰知道“豐碑”是什麼意思?

  生:字典上說是“高大的石碑”的意思。

  師:那麼在課文中指什麼呢?大家能找出課文中相關的句子讀一讀嗎?

  (學生很快找到課文第 12 自然段,讀“風更大了 …… 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生:“豐碑”在課文中指“軍需處長”。

  生:“軍需處長”是個人,怎麼會是“豐碑”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多好,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輕聲讀一遍課文。

  [賞評]一上課教師就用毛澤東主席的著名詩句引入課題,接著用課件展示紅軍長征中艱難萬狀的幾個鏡頭,奠定了整節課的感情基調,營造了濃濃的情感氛圍,然後引導學生分析課題,題文聯絡,引出了關鍵的一問:“軍需處長”怎麼會是“豐碑”呢?從而引發了學生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的引導可謂絲絲入扣,不露痕跡。

  二、人景對照,感知“豐碑”。

  師:大家讀了課文之後,應該弄清楚了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誰能說說?

  生:寫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的感人事蹟。

  生:課文主要寫了一支裝備很差的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中行軍時,一位軍需處長因穿得太少而英勇犧牲的`故事。

  師:說得好!課文是怎樣描寫軍需處長的呢?請一位同學找出相關的段落讀一讀。

  (指名讀課文第 7 自然段,學生評價)

  師:大家再把這一段瀏覽一遍,在文中畫出關鍵的詞說一說,軍需處長是不是因為穿得少而犧牲的呢?

  生:是因為穿得太少而犧牲的。從“凍僵”、“單薄破舊”、“貼”等詞語可以看出來。

  生:“貼”這個詞用得非常好,寫出了衣服的單薄。

  生:還有衣服的小。

  生:衣服也許被雪水浸溼了,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更增加了冷的程度。

  師:對,當時紅軍是在怎樣的環境中行軍的?

  生:天氣很冷。

  師:請同學們看書,畫出關鍵性的詞語。用文中的詞語來說一說。

  (學生自讀 1 、 2 自然段,畫重點詞)

  生:從“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呑掉”等這些詞語可以看出當時的環境很惡劣。

  師:“冰坨”是什麼意思?

  生:水或含水的東西凍結成的硬塊。

  師:對!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人要生存下來,最需要的是什麼?

  生:要保暖。

  生:要棉衣。

  師:軍需處長在部隊是管給養的,衣服、乾糧等都要經過他的手。他有沒有條件滿足自己?

  生(齊):有。

  師: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

  生:部隊裝備很差,缺少物資。

  生:因為棉衣少,他就讓給了別人。

  師: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他讓給別人的豈止是棉衣,那是生的希望啊。他把生的希望讓給了戰友,而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這是多麼感人的品質!請同學們朗讀第 7 自然段。

  (學生朗讀)

  [賞評]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後,引導學生直奔重點,在具體環境中去感受人物精神品質的可貴,披文入情,簡捷明瞭。

  三、反覆揣摩,感悟“豐碑” 。

  師:將軍發現了已經犧牲的老戰士,從不知道他的身份,到弄清楚他就是軍需處長。將軍的神態有一個變化過程,請大家默讀 8 - 12 自然段,讀後請一些同學來談談你要提出的問題或者是收穫。

  (學生默讀 8 - 12 自然段)

  生:課文為什麼寫將軍的神態變化?

  師:如果你就是將軍,當你看見自己的戰士因衣服太單薄而被凍死的時候,你心裡會怎樣想?

  生:非常憤怒!

  師:對誰憤怒?

  生:軍需處長。因為他不負責任。

  師:我們來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將軍憤怒的神態的。

  生:“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 …… ”

  生:還有“他紅著眼睛,像一頭髮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師:對,將軍非常憤怒!這種憤怒恰恰表現的是什麼?

  生:對戰士的關心和愛護。

  師:如果你是將軍,當你發現眼前這位犧牲的戰士就是軍需處長時,你的想象和現實的情景產生巨大的反差時,你心裡會怎樣想?

  生:後悔,不該對軍需處長髮火。

  生:感動。

  師:為什麼感動?

  生:軍需處長的精神感動了我。

  師:那是一種什麼精神?

  生:捨己為人的精神。

  生:公而忘私的精神。

  生:不怕犧牲的精神。

  師:是啊,那是一種為了革命的勝利,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的精神。(板書:捨己為人、不怕犧牲)因此將軍內心深處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此時此刻,他又能做些什麼呢?他怎樣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激動呢?請同學們起立,齊讀第 12 自然段,並把將軍的動作做出來。

  (學生起立後齊讀第 12 自然段,並做行軍禮的動作)

  師:坐下!大家做得很好,表明同學們的確進入到了將軍的內心世界,受到了感動。軍需處長的壯舉不僅感動了將軍,而且給了將軍極大的鼓舞。大家讀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看看有什麼收穫。

  (學生輕聲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生:“大踏步”這個詞表明將軍對勝利充滿了信心。

  師:這位同學理解得很深。一開始將軍對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考驗,心裡還是非常-

  生:擔心。

  師: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讀):“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師:是軍需處長的獻身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將軍,使他對勝利充滿了信心。還有嗎?

  生:“無數”、“堅定”等詞語說明所有的紅軍戰士都受到了感動和鼓舞。

  師:理解得非常好!所以將軍認為勝利一定會屬於這樣的部隊。可以說,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獻身精神已經在所有紅軍戰士心中樹立了一座-

  生(齊):豐碑。

  [賞評] 這篇課文直接描寫軍需處長的筆墨並不多,而是以將軍的言行為線索,用側面烘托的方法來表現軍需處長英勇壯舉的感召力。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引導學生抓住將軍的神態及言行的變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積澱來體驗將軍內心受到的巨大震撼,在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的交融狀態中,感悟“豐碑”的豐富內涵。

  四、讀寫結合,昇華“豐碑”。

  師:軍需處長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們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他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自己。在關鍵時刻,他把生的希望給了戰友,把死的威脅留給了自己,最後犧牲在征途上。他的精神不僅極大地鼓舞和鞭策了紅軍將士,也在我們後世子孫心中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下面聽老師把第 7 自然段朗讀一遍。

  (教師有感情地範讀)

  師:老師讀得怎麼樣?

  生:您讀得很好,但還應該讀得平靜一點。

  師:好,那就請同學們用平靜而深情的語調再次 朗 讀第 7 自然段,深入地去體會軍需處長平凡中的偉大。然後聯絡插圖來談談感受。

  (學生朗讀第 7 自然段)

  生:“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這句話表現了老戰士平凡中的偉大。

  生:應該是表現老戰士視死如歸的品質。

  師:他為什麼能視死如歸?

  生:因為他認為他的死是有意義的。

  生:他的“右手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菸”,說明他很樸素。

  生:雖然他是幹部,但他沒有搞一點特殊。

  生:他“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戰友借火”。應該不是借火。

  師:為什麼?

  生:因為當時如果有戰友在旁邊,就不會把他一個人留在冰雪中,他就不會被凍死。

  師:你能聯絡當時的情境來思考問題,很不簡單!課文也用了“好像”這個詞,表示是一種猜測。那麼,老戰士在犧牲之前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呢?如果你就是這位軍需處長,你知道自己的生命快結束了,你會怎麼想?

  生:給後來的戰友指明前進的道路。

  生:鼓勵後面的戰友堅持下去,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生:不要為我的死悲傷。

  師:大家說得很好!是呀,如果大家就是軍需處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你肯定有一些話想留給自己的戰友,請大家在日記本上寫出來。

  (學生快速拿出日記本,在日記本上寫了 3 分鐘)

  師:有沒有哪位同學已經寫完了?(無人舉手)看來大家要說的話很多,請同學們課後收集一些關於紅軍長征的資料,並把這篇日記完成,以後我們再來交流。(下課鈴響)最後,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這位無名英雄行一個隊禮,並默哀 10 秒鐘。

  (課件展示豐碑的形象,學生起立行隊禮,默哀)

  [賞評]當學生已感悟到“豐碑”的深刻內涵後,教師又引導學生採用圖文對照、換位體驗的方法,讓學生深入到英雄的內心世界去體驗英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格,這時學生已經不是局外人,不是一個被感動者,而是那個感動和激勵了無數紅軍戰士、在後世子孫心中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的無名英雄。情動而辭發,這時學生把所思所想寫下來,就不僅訓練了語言,鍛鍊了思維,更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語),這是一堂情意濃濃的課。學生被感動了,教師被感動了,所有聽課的人都被感動了。這種情感源自於師生與作者心靈的溝通,源自於教師不露痕跡層層深入的引導,源自於和諧的課堂結構。

  閱讀課沒有固定不變的課堂結構,應根據課文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複雜微妙的課堂教學情境來調整和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一千個教師應有一千種課堂結構。但是,無論怎樣變,它的基本規律不會變,那就是閱讀教學應該經歷“ 初讀-淺悟-置疑-精讀-深悟”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去實現三維目標。列寧指出:“人的思想總是由現象到本質,由所謂的初級本質到二級本質,這樣不斷加深下去,以至於無窮。”這表明,人的認識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對於閱讀教學而言,那就是要經歷由內容到形式、由語言到人文的過程,一節課有時可能還要經歷雙向互逆的反覆,但每一次的反覆,肯定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加深。這樣的課堂結構才是和諧的,這樣的課才是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