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三首》課堂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透過這三首詩,進一步瞭解李白的創作思想。
2、體會和學習誇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能夠鑑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
3、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重點】
1、體會和學習誇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
2、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難點】
1、感悟本詩中神奇瑰麗的夢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夠鑑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對李白的這樣的評價:“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餘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這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的一個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滿以為可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於聲色,在宦官權貴的讒言中傷下,次年李白被排擠出長安。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遊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三、解題
吟,是古文體的一種,也稱“引”。夢遊,夢中游歷。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
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實的苦悶之上。本篇作於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排擠出京的第二年,借夢遊表示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佛洛依德認為文學家的創作是做白日夢,那本詩就是李白做的一個白日夢。
四、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解決字、詞、句障礙。
2、放朗誦帶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把握節奏及停頓。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五、本課重點字詞
1、解釋下列加點詞
我欲因之夢吳越:代神遊天姥山的願望
失向來之煙霞:代上文神異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低頭
勢拔五嶽掩赤城:超過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字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的確、實在)
雲霞明滅或可睹(滅,暗)
勢拔五嶽掩赤城(拔,超出)
3、找出文中的多義字
訇然中開(開啟,動詞)
使我不得開心顏(舒展,動詞)
古來萬事東流水(事情,名詞)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侍奉,動詞)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名詞“事”作動詞,侍奉)
雲青青兮欲雨(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
(2)名詞用作狀語
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南)
訇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