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去植樹教案反思

去植樹教案反思

去植樹教案反思

  《去植樹》一課的教學結束後你有哪些感受與看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去植樹教案反思,歡迎參考閱讀!

  去植樹教案反思1

  《走,我們去植樹》這首詩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少先隊員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告訴我們植樹造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全詩語言活潑明快,內容淺顯易懂,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讀來琅琅上口。教學過程中有得心應手之處,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學生的字詞學習比較紮實,教後檢查效果較好。由於以前學生積累過不少詞句,所以,課堂上學生能說出好多描寫春天以及描寫樹木的成語。

  其次是教學難點突破。在朗讀中,我讓孩子們聯絡課文及生活實際,說說植樹的好處,護綠的重要,透過一個小故事,讓他們明白了植物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從而也明白了為什麼我們要多植樹的道理。

  可是,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的朗讀還有待於提高。雖然課文內容淺顯,本課教學我也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讀、互讀、個別讀、指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但教學效果不太明顯。學生還是讀不出詩歌的特點。

  去植樹教案反思2

  本文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紅領巾植樹的豪情,讓學生意識到植樹造林的好處,讓他們增強環保的意識。但是課後細想任然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1、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學生對一篇課文最直觀的印象便是課題,但是我卻忽略了課題的點撥。直接讓學生讀了課題就了事了,其實在講課題時,我應該先讓學生讀一讀課題,再思考課題有什麼特點,學生應該很快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逗號,將課題分為了“走”和“我們去植樹”兩部分,接著該讓學生進行比較《我們去植樹》與《走,我們去植樹》兩個題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嗎?它們的意思有什麼不同?相信我用這樣的方式處理課題,學生能比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義,即有叫別人一起去植樹的意思,就能體會到這樣的課題給人一種號召感,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課文,學生理解起來也就不難了。

  2、我也可以抓課後問題,引導思考,有時課後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後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後練習第4題"聯絡課文內容,說說植樹有哪些好處",在教學之前我可以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詩歌,找出寫植樹的好處的章節重點閱讀,查詢資料瞭解;在教學之中巧妙的設計一個討論"植樹造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學生便會想起傢俱,課桌、架橋、鐵路枕木等都會用到樹木。它的好處數不勝數。在教學之後讓學生回顧總結全詩,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而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輕鬆效率高。

  當然這節課我也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提倡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去理解課文,因此在朗讀形式上我採用了老師範讀、學生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足夠的朗讀中走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難點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也會向這一目標努力!

  去植樹教案反思3

  《走,我們去植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歌,作者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初春時節,少先隊員們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難點,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因此在上這節課時,我做了一下嘗試:

  1、抓住課文題目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學生對一篇課文最直觀的印象便是課題,因此老師不能忽略課題的點撥。因此在教學中由圖片匯入課題並板書,就課題質疑。講課題時,先讓學生讀一讀課題,再思考課題有什麼特點,學生很快會發現其中用一個逗號,將課題分為了“走”和“我們去植樹”兩部分,接著讓學生進行比較《我們去植樹》與《走,我們去植樹》兩個題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嗎?它們的意思有什麼不同?我用這樣的方式處理課題,學生比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義,即有叫別人一起去植樹的意思,這樣的課題給人一種號召感,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課文,學生理解起來也就不難了。

  2、讓學生充分地讀書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提倡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去理解課文,朗讀形式上採用了老師範讀、學生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足夠的朗讀中走人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抓課後問題,引導思考

  有時課後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後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後練習第4題"聯絡課文內容,說說植樹有哪些好處",在教學之前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詩歌,找出寫植樹的好處的章節重點閱讀,查詢資料瞭解;在教學之中巧妙的設計一個討論"植樹造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學生便會想起傢俱,課桌、架橋、鐵路枕木等都會用到樹木。它的好處數不勝數。在教學之後讓學生回顧總結全詩,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而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輕鬆效率高。

  但這節課的教學也有不足之處:在字詞教學上,對於一些易錯讀音與字架結構,我採用的方法是在PPT上將相關字標紅,並講解其注意點,這樣下來,整堂課老師講的地方太多,學生自己說的部分也就相應少了,對於字詞部分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讀,在多次朗讀後鼓勵學生自己來說一說在學習生字詞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這樣讓學生以“小老師”的形式參與到課堂上來,發揮主體作用,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在關鍵點進行適當的指導。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多放手,多鼓勵學生去說,去學,這樣效果會更佳!

  去植樹教案反思4

  《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現代詩歌。

  這首詩歌透過描寫少先隊員參加植樹活動的場景,展現了植樹造林給祖國大地帶來的喜人變化和給人類帶來的好處,讓學生明白植樹是為自己、為他人、為人類、為社會、為今天、為未來造福,我們應該具有這種意識。這種情理交融的詩歌,很容易感動四年級的學生,但感動歸感動,讓他們真的行動起來,那是難的,特別現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難有這種體驗,課上我根據這句“荒灘、溝渠、山坡、公路……”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這個問題孩子很容易答出來。但是當我再問:他們還去了哪些地方?這下難倒了孩子,孩子還真沒有說出幾個地方。當有同學猶猶豫豫說出小區時,其他孩子不同意了“小區沒地方栽。”“有人管,不能隨便種樹。”“都放滿了車。”……這真是不怪孩子,城市的植樹往往是由專門的勞動者來做,不然到處停滿了車,要不然就被一些人開採來種菜,孩子還真沒有這種經歷。為此我給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在小區裡,(允許)種上一棵花(樹太大了),實在不行,在學校的.花園裡栽上一棵花。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寫出自己的感想。孩子結合詩歌,編寫了《種花》,雖然不太押韻,但這是孩子的一個創造,時間久了,就會有著巨大的收穫。

  給孩子創造的機會,引導學生擁有這種創造。將來孩子才能給我們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未來。

  去植樹教案反思5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早讀課上我帶領著學生們讀了《走,我們去植樹》這篇課文和課前誦讀《春天的翅膀》。

  在備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現在的天氣與春天的特徵不大符合,所以在匯入部分我就想了好幾個方式,最終確定用圖畫匯入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談談圖上的內容。

  就 如我的教學設計一樣,我的課堂進行著。前半部分,我以圖畫匯入之後,引出了課題,並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初讀課文。在檢查生字詞方面,我主要抓住了 “灘”字的前鼻音,糾正部分同學讀音的同時讓大家引起注意。 “栽”的部首是“戈”,讓學生生成形近字“裁”、“載”、“戴”、“截”,讓學生將一個字聯想到一類字。“版”則與它的運用聯絡起來,讓學生組詞,我預設 了“出版”等詞,而學生則說出了“正版”“盜版”等貼近他們生活的詞,看來學生們的生活體驗可是超出我們想象的。

  應該說前一部分,整體 還 算是紮實。可是在從詞過渡到段的教學時,我卻沒有能夠靈活地處理。我的處理是指名學生逐節朗讀課文,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和煦”與“版圖”的意思。之後,我 便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看看每一小節講了什麼內容。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自身也感覺這一部分設計得不夠好,但自己又找不到好的方法。

  今 天 陳慧老師來聽了我的這堂課,她幫我認真分析了這一堂課的得失,特別就我後半部分的教學進行了點評。她指點我可以在教學上面這個環節的時候,改用更為靈活的 方式進行處理。只要讓學生自己自由地讀課文,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來讀給大家聽一聽,並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有更多的機會進行 朗讀訓練,也達到了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的目的,在此基礎上由我來昇華課文的段落,讓學生看看其中三至五自然段講的是植樹的好處。

  是呀!課堂教學紮實並不代表呆板,透過一些巧妙的問題,我們就能一箭雙鵰。讓學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讓學生讀他們喜歡的段落,那麼這堂語文課更吸引他們,也讓他們學得更多、更好。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