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三年級噸的認識教案設計

三年級噸的認識教案設計

三年級噸的認識教案設計

  噸的認識是對小學數學低年級學段有關質量單位的學習的總結與系統化的一部分內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噸的認識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三年級噸的認識教案設計一

  教學目標:

  ⒈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⒉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⒊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具、學具準備: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課件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數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定與學生生活相聯絡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接著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還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樂趣。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在豐富的情景中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勤于思考,並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材分析: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一具體的感性的認識,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說明“噸”在生活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幫助學生在已經掌握的質量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噸”的概念,並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透過讓學生計算每個同學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千克,是幾噸?透過推算,幫助學生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噸與千克的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推理過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題,而由學生自己試做。教材在練習中安排一些題目,以提高學生對物體重量的估計能力。

  學生分析:

  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已接觸過這些數量關係,只是沒有概括總結出有關的術語,如果創設一種情景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學生完全有可能透過知識的綜合,遷移自主學習掌握這一新知識。

  教學過程:

  一、引用故事匯入新課以舊引新

  同學們都喜歡聽故事,你們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嗎?(聽過),曹衝在記錄大象的重量時要用到什麼單位?(重量單位),那你們學過的重量單位有哪些?(千克、克、公斤、斤),克與千克之間有什麼關係呢?(1千克=1000克),很好!下面我們根據他們之間的關係來做口答題。(CAI課件出示題目)

  口答: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

  教師敘述:請同學們看,當曹衝稱出這頭大象的重量時發現我們學過的重量單位都不合適,你們能幫助他找一個合適的重量單位嗎?(能,用噸)為什麼大象的重量一般是用噸來作單位呢?(因為大象比較重)。什麼樣的物體可以用“噸”來做單位,“噸”和我們以前學的重量單位有什麼不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噸的認識。(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設計目的: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吸引學生,並營造“情景問題”的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探求知識的慾望,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  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讓學生交流自己帶來的物體的重量,用什麼樣的單位合適。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瞭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

  ①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②學生分小組交流彙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設計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1)小組同學掂不同重量的物品,感受它們的重量。

  ①感受5千克

  指名一學生彙報掂5千克的大米,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②感受10千克

  指名另一學生彙報掂10千克的大米,並說說自己的受。

  ③感受25千克

  指名同一學生掂25千克的大米,掂不動,需要2個同學才能抬起來。

  ④感受50千克

  ⑤感受1噸

  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 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說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設計目的:小組同學反覆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即:1噸=1000千克。

  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1)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遊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2)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  )千克,是(  )噸。

  (設計目的:透過猜體重的遊戲聯絡生活實際,運用噸與千克之間的關係使學生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後解答。

  (設計目的:這個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看書質疑的能力。)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 3噸=(  )千克  8000千克=( )噸

  9000千克=( )噸  9千克=( )克

  2、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  )噸。

  3、在( )裡添上合適的單位。(課件出示圖片)

  4、想一想:每幅圖旁邊的括號裡填上什麼數它的重量是1噸。

  5、擴充套件題: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標註限重量1(噸), 限坐十三個成人,出示問題:

  提問:

  (1)如果老師要帶他們去乘坐電梯,一次可以坐多少人呢?

  (2)如果全班54個人都要上去,那一共要乘坐幾次呢?

  (設計目的:透過看圖填重量單位的練習,有效地訓練了學生對事物重量的估計能力.透過填空的練習,鞏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互化.第四題,意在激發學生去思考,從而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條理性.最後一道練習題我利用來源於生活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概念。並提高了學生日常的事物現象用數學的經驗,思想與方法進行觀察、推測、嘗試、計劃併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識與能力。)

  五、合作總結  解決問題

  提問: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知道了些什麼?那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能幫助曹衝稱的大象找到一個合適的重量單位嗎?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目的:讓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談談自己的收穫,並鼓勵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用於生活中。)

  六、板書:

  噸的認識

  1 千克 = 1 0 0 0 克

  1噸 = 1 0 0 0千克

  三年級噸的認識教案設計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絡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麼動物,來看看大家瞭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隻鸚鵡大約重35( )。

  一隻小兔大約重3( )。

  一隻東北虎約重350( )。

  一頭大象約重5( )。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麼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裡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衝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隻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隻北極熊約有( )千克,也就是( )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3.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透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彙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透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後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透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 )千克 3000千克=( )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後,彙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 6 )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 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透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 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係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髮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透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並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課本第34頁第5題。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透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