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活動教案模板彙總9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用遊戲棒架起彩泥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在製作“三腳架”的過程中能發現並樂意解決問題。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遊戲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籤、鈴鼓等。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初次嘗試用筷子把彩泥撐起來。
1、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
(1)這是什麼?我們平時是怎麼玩的?
(2)看誰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穩穩地撐在桌上,想接受挑戰嗎?
那待會就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可以多選幾根遊戲棒哦,然後稍稍用點力插進橡皮泥裡,
插完後要稍稍調整角度,鬆開手試試會不會倒,會倒就說明還沒有成功,還需要在繼續試,
如果能撐起來不倒,說明你成功了,那就請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動,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嗎?
現在就請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試試看,誰能用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讓橡皮泥穩穩地站在桌上?
看看你用了幾根筷子?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指導。
3、交流嘗試結果。
(1)你們都成功了嗎?你用了幾根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的?
(2)教師:誰來介紹下,你成功了沒有?你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的?
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筷子起來的?上面怎麼插的?下面呢?
(3)教師小結:我們在做的時候,每根遊戲棒的一頭插在橡皮泥的中間,
要靠靠攏,高度一樣高,下面呢,要分分開,才能將橡皮泥撐起來的哦。
(比較幼兒的作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發現棒必須撐開才能站起來。)
二、第二次探索,嘗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
1、交代操作要求。
師:剛剛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沒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會老師給你們機會繼續完成!那接下來我們要接受新的挑戰咯!你準備好了嗎?那聽清楚了:我想請你們試一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是用最什麼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是要比一比誰用的遊戲棒最少哦?再試試看吧!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3、交流操作結果。
你最少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了?(3根) 有沒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結。
我們發現,圍繞一箇中心點,把三根遊戲棒搭成一個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穩固地把橡皮泥撐起來。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腳架”。
三、介紹各種“三腳架”,結合生活,談談三腳架的作用。
1、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看見過三腳架?它有什麼用?
2、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老師帶來了幾張圖片,看看它們的三腳架在哪裡?請你找出來? (請幼兒用筆劃出三腳架的位置)
(1)出示相機三腳架圖片
師:看看這是什麼三腳架?他有什麼用啊?
(拍照的時候可以把照相機放在上面,這樣拍照就更穩更方便了)
(2)出示畫畫三腳架
師:那這個是什麼三腳架?
(可以在上面畫畫,有了這個三腳架啊,就可以把紙架在上面畫畫了,很方便)
(3)出示三腳凳圖片
師:看看這張凳子和我們坐的不一樣吧,它有幾隻腳?所以我們叫它三腳凳。
(4)出示多層三腳架
師:這個呀是多層三腳架,它的每一層都可以用來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東西,不佔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圖片
師:看看這張圖片中哪裡有三腳架?圓圓的那個可以敲出聲音來的是什麼啊?(鼓)
在鼓的下面有三腳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腳架原理製作“架子鼓”,體驗成功的樂趣。
1、介紹材料及製作要求。
這裡有一些竹籤和扭扭棒,請你們用“三腳架”的原理,三人合作製作一個鼓架,把鈴鼓撐起來。
一個人拿住竹籤,一個人用扭扭棒把竹籤紮緊,注意要多扭幾圈。 再把三根竹籤撐開來,擺成三腳架的樣子。
(請個別幼兒配合示範)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提醒幼兒一定要把竹籤紮緊。
3、展示作品,請幼兒演奏,感受成功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嘗試活動中瞭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特徵的植物。
2、知道植物跟人類的密切關係,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資訊大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活動準備:
收集有關奇特植物的圖片(含羞草、防盜草、豬籠草)
活動過程:
一、遊戲激發孩子興趣。
1、教師:"智慧樹節目又開始啦,我們的口號是:'智慧樹上智慧果,智慧樹下你和我,智慧樹前做遊戲,歡樂多又多。小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智慧樹樂園。耶!'(師幼一起說)今天的節目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引起幼兒的興趣。
2、展示圖片,描述植物的特性。
3、提問:你認識它們嗎?知道它們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它一般生長在什麼地方?
二、自由嘗試探索:
1、再次出示含羞草、防盜草的圖片。讓幼兒去看一看,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視覺、觸覺等感受植物的奇異特性。
2、引導幼兒說說:含羞草是怎麼變化的?接觸防盜草有什麼感覺?
教師小結:
含羞草:又名感應草,輕輕觸碰這種植物的葉片會立刻緊閉下垂,呈含羞狀。
防盜草又稱植物貓,當人及 豬、羊、禽、牛、馬等動物觸碰時,接觸處就會像被電擊火燒般的奇疼怪癢。將乾草放在糧倉周圍,老鼠碰到就立即逃之夭夭,所以也有"植物貓"之稱。
3、拓展幼兒對奇異花草的認識。
說出自己見過的奇特植物向同伴介紹。引導幼兒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植物的名稱是什麼?它有什麼奇特的地方?生長在哪裡?
三、活動延伸:
為了幼兒進一步對植物興趣,可以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上網搜尋資料,拓展對植物的認識。
四、活動反思:
透過教學活動,能讓幼兒對花草能有進一步的瞭解。在幼兒園中,幼兒對這些有關植物的知識和經驗是零散的。需要教師能幫助幼兒形成一個有關植物的比較完整的概念,更需要的是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的美好情感。在本課當中,幼兒們能和我互動的不是很好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幼兒更多的去發現花草的秘密,去激發幼兒探索植物世界奧秘的興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生存的關係,教育幼兒愛護花草樹木。
2、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能力。
3、瞭解樹木和人類的關係。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沙塵暴紀錄片一盤;樹木作用幻燈片一組;樹寶寶頭飾一個。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觀看紀錄片,引出課題。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張光碟,大家看裡面介紹了一件什麼事情?”
提問:你剛剛看到了什麼?沙塵暴是什麼樣子的?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麼不便?沙塵暴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有沙暴塵?
(二)展開部分:介紹樹木與人類的關係
出示樹寶寶,以樹寶寶的口吻詢問幼兒:
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樹木對人類有哪些幫助嗎?
結合幼兒回答情況,演示幻燈片。
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我們會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很願意與你們做朋友,大家又應該怎樣對待我們呢?
教育幼兒愛護樹木,保護環境。
最後讓幼兒講一件自己親眼所見或聽說到的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例子,並且打算怎樣做一名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活動反思:
三月正是植樹的好時節,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可以向幼兒進行樹木方面的有關知識教育。樹木與我們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對人類的貢獻巨大,但是幼兒在此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多,對樹木的瞭解不夠。如果只是說教性的教育幼兒愛護樹木,收效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幼兒清楚了樹木對人類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就會很自然的想到要保護樹木,愛護樹木,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這比單純地說教要有效果。
透過樹木與人類的關係,又引伸出環境保護問題。水土流失、森林砍伐,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迅速衰竭。應該讓幼兒明白,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發展。因此,保護環境是我們現在最重要、最迫切的問題。而本次活動的重點是瞭解樹木與人類生存的關係;難點是樹立幼兒的環保意識,知護環境道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次活動基本能夠完成。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透過探索嘗試活動,發現肥皂的變化。
2、能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並樂於和同伴、教師進行交流。透過活動,產生愉快的情感。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小組操作用具:
A、筷子、乾淨的小空瓶、空心管。
B、用過的表面光滑的肥皂、牙籤。
C、各種肥皂和塑膠小刀。
D、肥皂薄片和動物模具。
E、臉盆、肥皂和水、肥皂水。
活動過程
1、討論過程:我們都來說肥皂
師:小朋友,你有沒有看到過肥皂?你看到過的肥皂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幼兒自由發言)
師:呀!你們真棒,知道肥皂這麼多顏色和形狀。那你們有沒有用小鼻子聞過肥皂呀?它有什麼氣味?(幼兒回答後)
師:你們說得真好。有的肥皂還有點藥味呢,叫藥皂。
師(小結):肥皂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有好多氣味。
2、探索操作活動 肥皂變變變
師: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和肥皂玩玩變變變的遊戲,好嗎?
(1)熟悉材料
師:看看你們桌上有些什麼材料?
(2)熟悉操作常規要求
師:在玩的時候請你們先看看你原來的肥皂是什麼樣子的?等你用這些材料玩過之後它變得怎麼樣了?要小心桌上的材料和工具。特別是塑膠小刀和牙籤,別弄到小朋友身上,在玩水時,要當心別弄溼衣服。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並和旁邊的小朋友講講請小朋友講講你剛才是怎麼樣玩的?肥皂變得怎樣了?
教師小結:你們真能幹,發現了肥皂這麼多的變化,有的變小了,有的變滑了,還有的在材料的幫助下變成其他的`樣子。
3、遊戲活動:吹泡泡
師問:那這些肥皂水有什麼用呢?
師:那我就一起來吹泡泡吧。
A、集體學吹泡泡
B、幼兒來到操場上吹泡泡、玩泡泡。
活動反思
肥皂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孩子們在洗手時只是草草的使用,並不是想用它把手洗乾淨,而感興趣的是搓出來的泡沫。因此,僅用看看、問問、猜猜的方法認識肥皂,既不能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又不能達到發展幼兒思維的目的。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製作意圖:豐富幼兒的動手操作材料,增加操作的興趣。
教育價值:
1、鍛鍊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2、鍛鍊幼兒的點數能力
3、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選用材料:塑膠桶、塑膠膜、塑膠盒、串珠、輔助材料
製作方法:
1、將塑膠桶裝飾成娃娃(五官及大嘴巴)
2、將壓好膜的紙捲成管後進行裝飾,在娃娃的兩側安上兩個塑膠盒,放小珠子(小珠子分兩種不同顏色)
適應年齡:4――5歲
操作地點:桌子上、地毯上、玩具櫃上、小椅子上等
做作方法:倆人同時開始喂娃娃,將串珠從各自的塑膠管中喂娃娃(珠子分兩種不同顏色,並同時結束,兩人在從娃娃的大嘴巴中取出珠子,清點各自的珠子有多少,多者為勝。
建議:塑膠管(壓膜管)可以一樣長,也可以長短不一樣,讓幼兒輪流使用,並且感知管的長短不一樣,喂珠子的快慢也不一樣。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目標:
1、鞏固紅、黃、藍、綠4種顏色的認識。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和參與活動的興趣。
準備:
1、課件、故事《顏色精靈》、紅旗一面
2、每組房子4間、膠水、擦手布、紅、黃、藍、綠4張不同顏色的門和窗若干。
過程:
1、小朋友老師帶你們到顏色王國去玩玩
(1)看課件,講故事,讓幼兒初步感知4種不同顏色。
顏色王國裡有紅、黃、藍、綠4個顏色小精靈,他們都住在一棟漂亮的小樓房,他們一直都是好朋友,每天開心的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有一天小朋友和顏色小精靈玩以後,將顏色小精靈送錯了房間,到了晚上4個小精靈在房子裡吵了起來。“紅色你為什麼住在我的房間裡?”“綠色你為什麼住在我的房間裡?”……4個顏色小精靈越吵越兇,最後誰都不理誰了,顏色國王知道了這件事情馬上來到了顏色小精靈住的房子裡,用魔法幫助顏色小精靈回到了自己的房間,4個顏色小精靈這才安靜的睡覺了。
(2)利用課件讓幼兒練習為顏色精靈匹配對應的顏色,並進一步認識4種不同的顏色。
第二天,小朋友又來找顏色小精靈玩,但是沒有找到顏色小精靈,他們想請小朋友幫助他們一下。
紅色的小精靈住在什麼顏色的房子裡?(紅色小精靈住在紅色房子裡)那麼他們的窗戶和門應該是什麼顏色呢?(門和窗戶是紅色的)那麼我們一起喊喊,看看他是不是在紅色小房子裡,(喊:紅色小精靈快出來吧)現在我們再看看他的門和窗是不是紅色(黃、藍、綠)的。
2、遊戲《找朋友》
小精靈很感謝小朋友幫助他們裝飾了漂亮的門和窗,可是隻有他們沒有朋友很孤單,我們幫他們找一些朋友和他們一起做遊戲。
(1)介紹遊戲規則和安全要求。
紅色小精靈喜歡紅色的夥伴,藍色小精靈喜歡什麼顏色的夥伴呢?……我們的屋子比較小,小朋友在幫小精靈找朋友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要慢慢走,不要擠,要學會等待、互相謙讓,注意安全)
(2)幼兒為顏色精靈找朋友
(3)評價活動
小朋友你們都幫小精靈找到了朋友,讓我們一起像小貓一樣,走到紅色(藍色、黃色、綠色、黑色、白色)小精靈的家,看看我們為他找到了那些朋友。
3、幼兒操作活動《顏色匹配》
現在顏色小精靈都找到自己的家,小精靈說:“小朋友真棒!這麼快就幫我們找到家,謝謝你們。”現在我們還想和小朋友玩個遊戲,在玩遊戲之前要請小朋友幫幫忙,小房子的門和窗沒有顏色,想請小朋友幫忙貼上和房子相同顏色的門和窗。他們的窗戶和門的顏色要與他們的衣服顏色一樣。紅色(藍色、黃色、綠色、黑色、白色)小精靈的門和窗應該是什麼顏色呢?
(1)幼兒以組為單位為小房子的門和窗匹配顏色,教師巡迴個別指導。
(2)幼兒作品展示
(3)幼兒活動評講。
小朋友我們先看看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幫小精靈貼對了門和窗,一組一組檢查,小朋友真不錯,都幫紅色小精靈找到了紅色的門和紅色的窗……
4、延伸活動為教室外面的小精靈找家。
小精靈很感謝小朋友幫他們找到了這麼多的夥伴,還為他們裝飾了這麼美的房子,教室外面有一些小精靈他們迷路了,我們一起去把他們送回家吧。
5、教師語言引導結束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 認識一些常見工具,培養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2 透過目測區分物體間明顯的大小差異,嘗試使用一些工具改變各種食物的大小,並願意表達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1、各種食物:黃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乾、西瓜、蘋果、梨。
2、各種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動過程:
1、認識各種食物。
師:老師的百寶箱裡藏著許多東西,你們相知道他們是什麼嗎?老師請小朋友把他們找出來告訴大家,好嗎?
2、預測“大變小”的可能性
(1)我們能把這些食物裝進瓶子裡去嗎?
引導說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樣才能把這些食物放進去呢?
根據幼兒的反應適當的運用一些動作提示,以引導幼兒嘗試運用工具。
3、 進行“大變小”的實驗
幼兒嘗試運用各種工具使食物變小,並把食物放進瓶裡。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邊操作邊表達實驗過程。
有意識的提問“你用什麼把什麼變小了?”
有的幼兒在工具選擇上存在問題,引導幼兒嘗試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麼比較容易“變”
有的幼兒一直使用一種工具,有意識的引導他們大膽試用其他工具。
強調行為習慣的養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處,用抹布擦手,並進行安全教育。
4、師幼共同探討
你是怎麼把食物放進瓶裡的?
引導幼兒說出“我把它變小了。”進一步提問“你是怎麼把它變小的呢”引導幼兒回憶操作過程,幫助幼兒說出工具名稱,並用標記圖表示。
活動結束:
回憶“刀”是什麼樣子的,強調刀有“很鋒利的一面”,提醒幼兒要用刀的這一面來切東西,但不能去碰。引導幼兒觀察幼兒園裡的刀和家裡的刀有什麼不同,並告訴幼兒老師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裡切菜的刀有危險,不能玩。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名稱:
小腳丫
活動要求:
在看一看、踩一踩、玩一玩的過程中增進孩子對腳的認識,發展腳的觸覺功能。
活動準備:
1、用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黃沙、鵝卵石、木板、地磚)
2、不同質感材料若干(紙、草坪、海綿、泡沫、黃豆、彈珠、地磚、米)
3、頭飾若干,五角星若干
活動重難點:
能用腳感知出不同質感的材料
活動環節:
1、音遊:滑稽的腳先生
2、猜猜他在哪裡。
3、小腳有什麼用?
一、走小路,體驗不同感覺。
1、瞧,今天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四條小路,看看是哪四條小路;
2、你們用小腳去走走有什麼感覺?
3、幼兒交流:把你的感覺來告訴大家。
4、小結:木板路走上去感覺硬硬的,有點暖暖的;地磚路是冰涼的,很光滑的;黃沙路是麻麻的,腳還會陷下去的,鵝卵石路是不平的,有點疼疼的。
二、幼兒探索感知不同質感的材料。
1、說說有些什麼東西?
2、幼兒自由探索感知,老師指導;
3、小結交流:小腳發現了什麼?
遊戲:幼兒兩兩結隊相互檢查感知不同材料。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活動背景:
在平時的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身體非常感興趣,他們經常對著鏡子點頭、彎腰、擠鼻子弄眼等等。孩子們這種無意識的行為說明他們有好奇心、有求知慾。針對大班孩子的認知特點,我設計了這節探索學習活動,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認識自己身體的主要關節,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活動目標:
1、瞭解人體的主要關節,知道關節的名稱。
2、感知關節的運動功能,體驗運動的快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歡快的音樂
2、沙包、拉力器、毽子、皮球等玩具
活動過程:
一、創境激發興趣
播放歡快的音樂,教師和幼兒一起跳舞,活動全身。
二、感官體驗探索
1、問:跳舞時你身體的哪些地方在動?為什麼會動?進而引出關節概念。
2、摸:找出關節,學習關節名稱。
三、遊戲強化認知
1、看誰指得又快又準:老師說關節名稱幼兒指出自己相應的關節。
2、看誰說得又快又對:教師活動關節,幼兒說出相應的關節名稱。
3、音樂遊戲:動動你的關節。
四、圖片(x線像)呈現模樣
五、活動體驗作用
1、玩中體驗: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在玩的過程中體驗關節與運動的關係。
2、看中尋找:讓幼兒觀察周圍老師的活動,發現關節與工作、生活的關係。
六、嘗試懂得保護
用紙筒固定關節,讓幼兒嘗試關節受傷後的不便,初步懂得保護關節的重要性。
七、總結提升經驗
八、舞蹈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活動結束後我認真反思我的教育行為與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這次活動讓我更加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及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他們喜歡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探索中領悟知識。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活動自然的認識了關節,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高。
1、注重激發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
本次活動開頭以一段舞蹈引起幼兒的興趣,自然匯入課題。首先我讓幼兒隨音樂自由舞蹈,當這段熱身活動結束後我請幼兒想一想我們的身體這麼靈活?手指頭為什麼會彎曲?讓幼兒從自身對手指會彎曲這一認識入手,知道我們的手指上有關節。從而讓幼兒比較容易進入探究狀態,並保持持續的求知慾望。
在認識關節這一活動過程中,我著眼於以活動各個關節來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讓幼兒透過想象在關節上畫畫,使幼兒在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玩中體驗,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注重幼兒的親歷過程。
在初步認識了我們身體上的關節後,我又以如果不彎曲手指關節,能不能拿到我手裡的東西?為遊戲,讓幼兒親自體驗人體關節的重要性,激發他們認識、探究自己身體的興趣。透過這樣的親歷活動,使幼兒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
3、注重幼兒對關節這一概念是否準確理解。
在引出關節這一概念時,我強調了它是骨頭與骨頭之間可以動的連線部分叫關節。但有一幼兒說我們的舌頭上也有關節,他認為舌頭能活動就有關節,這無疑是不正確的。於是我就問他:我們的舌頭上有骨頭嗎?(沒有),這樣就自然地讓幼兒明白了我們的舌頭上是沒有關節的。
不過,在這個環節中,我還可以讓幼兒發現我們的眼皮、心臟、鼻子、嘴唇等地方都可以活動,但它們都不是關節。從而讓幼兒對關節的概念更加準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