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錦集8篇

科學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錦集8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發現有些物體是靠反衝作用在運動的。

  2、啟發幼兒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推出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和分析類推及判斷能力。

  4、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在探索活動中發現有些物體是靠反衝作用在運動的。

  活動難點:啟發幼兒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推斷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1個氣球,每組1個裝有小口瓶子的木板自制船。

  2、火箭發射升空的圖片1張。

  3、已學會畫簡單的火箭。

  活動過程

  1、教師指導幼兒實驗,透過實驗引出活動內容。

  操作方法:小朋友將裝滿氣的氣球鬆開口,氣球向前飛去。

  引導發現:鼓勵幼兒反覆操作、觀察,找出氣球向前飛行的原理。

  幼兒討論:什麼力量使氣球飛動起來了?

  教師指導幼兒小結:往後流動的氣體形成氣流,氣體的反衝作用推動著氣球往前飛。

  2、實驗:小船是怎樣前進的?

  操作方法:將小口瓶子裝滿水,蓋好,然後把它裝入木板船上的固定位置,要求瓶口朝後。把自制船放入水盆中後,拔掉瓶蓋,船就前進了。

  引導發現:鼓勵幼兒反覆實驗,重點觀察船運動的方向和水流方向,找出船是靠什麼力量前進的。

  幼兒討論:船是靠什麼力量前進的?生活中還能見到哪些物體是靠反作用運動的。

  3、透過實驗,引出活動內容:

  出示火箭發射升空的圖片,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透過剛才的實驗你能說出什麼辦量推動這麼大的火箭上天,而且使火箭的速度這麼快?

  4、觀察火箭結構與火箭發射升空的實況,運用實驗發現進行合理判斷。

  (1)教師指點火箭部分,逐一指導幼兒觀察認識火箭頂艙,燃料箱,發動機和助推火箭。

  小結:火箭分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頂艙裝載人造衛星和各種空間探測器,下半部分由巨大的燃料箱和強大的發動機組成,旁邊還有兩個助推火箭。

  (2)引導幼兒觀察火箭發射升空時的工作狀況,並進行合理推斷。

  提問:火箭的尾部有什麼在燃燒?整個火箭是怎樣啦?火焰是向什麼方向噴射的?猜一猜,火箭是靠什麼力量升入太空的?

  小結:火箭的燃料燃燒時有了巨大的火焰,巨大的火焰向後高速噴射,形成了強大氣流,氣流的反衝作用加上發動機的巨大力量就推動著火箭飛速前進,升入太空。

  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參觀少兒科技館,透過參觀和工作人員的講解肯定幼兒的探索熱情,激勵幼兒繼續再學習、再探索的慾望。

  活動反思

  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個支持者、引導者,教師在觀察中發現問題,鼓勵幼兒自己去想象,提出建議,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展開想象的翅膀,自願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創作,學會思考、學會協商、學會合作,使幼兒的能力和個性得到發揮。活動結束部分,展示幼兒創作作品,相互欣賞,相互評價,讓孩子們傾聽他人的介紹和向他人介紹自己的設計,發展了口語表述力,同時學會欣賞同伴的智慧,學習吸收他人的閃光點,達到資源共享,互相提高。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小班幼兒是進行科學教育的啟蒙階段,透過幼兒期科學教育活動萌發幼兒對科學探究、科學現象的興趣、好奇心,積累科學經驗,掌握一些初步的科學方法與技能。在幼兒的身邊中,其實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現象和知識經驗。如:“什麼不見了”這一活動作為小班的幼兒,也是經常見到的,但幼兒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這種現象。此活動提供給幼兒實踐操作的機會,既滿足幼兒動手操作探索的慾望,又能在活動中讓幼兒充分地去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如:幼兒透過動手操作了解什麼是溶解現象,同時,讓幼兒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可以被水溶解、有些物品是不可以被水溶解的,在觀察溶解過程中,激發幼兒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現象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慾。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能初步記錄實驗結果,樂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萌發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教師的操作材料:白糖、果珍、沙子,透明水杯3杯、攪拌棒、 笑、哭臉貼紙、抹布、記錄表

  (2)幼兒的操作材料:果珍、沙子,透明水杯(幼兒人數2倍)、攪拌棒(幼兒人數2倍)、笑、哭臉、抹布(每組2個)。

  2.經驗準備:

  (1)有玩過沙子的經驗。

  (2)知道糖和果珍的味道。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師的操作材料,激發幼兒觀察與實驗的興趣。

  1.出示白糖、果珍、沙子,讓幼兒透過多種感官,感知認識實驗材料,猜測實驗結果。

  (1)請你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這是什麼?

  (2)把白糖放進水裡,會發生什麼?

  2.教師操作實驗,幼兒觀察實驗結果並記錄在記錄紙上。

  (1)教師操作,幼兒觀察,並提問:

  “杯中還有白糖嗎?白糖去哪了?”

  (2)嘗試以笑臉、哭臉標記,記錄猜測實驗結果。

  3.教師小結:白糖放進水裡,透過攪拌白糖會消失不見,這種現象叫做“溶解”。

  二、幼兒用果珍進行溶解實驗、並嘗試記錄。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交待實驗步驟。

  (1)幼兒猜測果珍放進水裡會怎樣,並記錄。

  (2)師幼共同操作。並提問:

  “杯中還有果珍嗎?果珍去哪了?”

  (3)教師做簡單的總結,並讓幼兒嘗試記錄。

  三、幼兒用沙子進行溶解實驗、並嘗試記錄。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

  (1)幼兒猜測沙子放進水裡會怎樣,並記錄。

  (2)幼兒回顧操作要求。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1)指導個別幼兒,並提問:

  “杯中還有沙子嗎?沙子去哪了?

  (2)教師做簡單的總結,並讓幼兒嘗試記錄。

  四、延伸活動

  園內延伸:

  (1)總結“溶解”現象,並鼓勵幼兒在科學探索區,繼續探索溶解的現象。

  園外延伸:

  (1)鼓勵幼兒走進家裡的廚房,與父母共同探索溶解的現象。

  【活動反思】

  活動選材貼近幼兒生活,孩子具備一定的經驗,能夠準備的預測白糖的溶解現象。出示果珍時,幼兒進行猜測,果珍放到水裡會發生什麼變化?幼兒開始猜想,並帶著問題和教師共同動手操作。此次活動我透過三次實驗,透過感知不同材料在水裡的一些現象,每次實驗層層遞進,教師有尺度的放手,將更多的空間留給幼兒。本次的操作很成功,整個活動幼兒很喜歡,也很輕鬆,活動目的基本達到。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看圖,正確運用動詞,說完整的句子。

  2、培養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聲說話的能力,發展幼兒的想象力。

  3、訓練幼兒思維的變通性、流暢性。

  二、活動準備

  1、看書,跳水,喝水,吃飯,球,衣服的圖片各一張。

  2、與圖片相關的動詞及“衣服”“球”的字卡。

  三、活動過程

  1、引起幼兒學習動詞的興趣。

  教師和幼兒一起唱歌,跳舞走進活動室,引出動詞“唱、跳”,鞏固幼兒對動詞的理解。

  2、看圖找動詞。

  教師出示圖片:吃飯、看書、跳水,喝水。

  (1)引導幼兒看圖找出動詞:吃、看、跳、喝。

  (2)請幾個幼兒把與圖片相應的動詞貼在圖片下面。

  (3)全體幼兒認讀一遍。

  (4)請幾個幼兒正確運用動詞進行組詞。

  教師出示動詞“看”,提問:“看,除了看書,還可以看什麼呢?以此類推,讓幼兒用“看、吃、跳、喝”進行組詞。

  3、在此基礎上,擴充套件幼兒思維,發展幼兒想像力,引導幼兒學會正確運用動詞,並進行組詞。

  (1)出示圖片,衣服和字卡。

  教師引導幼兒:你們的衣服是怎樣來的?買來的?引導幼兒組詞:穿衣服、晾衣服、收衣服、疊衣服......

  (2)出示圖片,球和字卡。

  教師引導幼兒正確運用動詞:有一個球,你們打算怎麼玩這個球呢?啟發幼兒組詞:拍球、打球、踢球……教師隨之貼出動詞字卡。

  全體幼兒認讀一遍。

  4、幼兒正確找動詞、造句子。

  教師出示一組動詞,教幼兒認讀幾遍,再出示幾組欠缺動詞的句子,請每位幼兒找一個合適的動詞填到句子的空括號裡。如:愛,我愛媽媽;開,我想開車等等。

  5、請幼兒說動詞並表演動作。

  6、結束。

  今天我們學了很多動詞,現在我們的身體好像也想動一動了。好,現在我們的到果園裡去摘果子吧。教師帶著幼兒跟著“摘果”舞曲邊摘邊走出活動室。

  四、各領域滲透

  社會:使幼兒掌握人類的簡單動作和愛好,加深對動詞的理解。

  五、生活中滲透

  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各種動作。如一起玩球、跳舞、吃飯。

  六、環境中滲透

  在語言區裡投放各種小圖片及其字詞卡,讓幼兒看圖學動詞、組詞、說句子。

  七、家庭中滲透

  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兒正確地運用動片語詞、造句。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意圖:

  我們生活的周圍有著各種各樣的樹,千姿百態,隨著季節輪換樹還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樹葉隨風飄落,還有一些樹沒有落葉子。孩子們有著去了解和探索的興趣,於是開展了此次活動《落葉樹和常綠樹》。讓孩子在認識樹的基礎上,抽象出一些樹普遍特徵,讓孩子自己去觀察比較,從而認識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來解答自己的疑問。知道秋天,並不是所有的樹都變黃落葉的,有些樹一年四季常綠,秋天也不例外,這些樹叫常綠樹。而到秋天就枯黃落葉的樹叫落葉樹。

  活動目標:

  1、知道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徵。

  2、感受樹木對人們生活的重要和好處。

  活動準備:

  各種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樹葉,兩張特徵顯著的樹的圖片。

  一、經驗回顧、周圍的樹

  1.(出示漢字“樹”)你在哪裡看見過樹?

  小結:馬路邊、公園裡、小區裡、小河邊、家裡都有樹。

  2.這些樹中,你認識哪些樹?

  3.柳樹冬天是什麼樣子?

  (1)認識落葉樹

  出示兩張圖片,看一看這兩種樹有什麼不一樣?(出示柳樹圖片)你認識這棵樹嗎?這是什麼樹?瞧,這棵樹怎麼樣了呢?(認識新詞光禿禿——光禿禿就是樹葉都掉光了),對了,這棵樹上光禿禿的,他難道一年四季都是這樣光禿禿的?那它什麼時候長葉子的呢?(幼兒說)原來,柳樹春天也是這樣茂盛,為什麼現在會變的光禿禿的呢?(樹葉掉下來了)

  小結:像柳樹這樣到了春天樹葉都發芽,到了冬天樹葉都落光的樹,我們叫它落葉樹。

  讓孩子多說幾遍名稱。

  (2)認識常綠樹

  (指著香樟樹)你們認識這棵樹嗎?這是我們江陰的市樹——香樟樹,是什麼?你發現香樟樹上的樹葉都怎麼樣呢?香樟樹上長著許許多多的樹葉,我們可以叫它茂盛,叫什麼?難道香樟樹一年四季都不掉葉子的嗎?你是怎麼知道的?原來香樟樹也會掉葉子,可是它掉了葉子之後,樹上還有葉子嗎?(有)

  小結:想香樟樹這樣,一年四季都有綠綠的葉子的樹,我們叫它常綠樹。讓孩子多說幾遍名稱。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意圖:

  核桃是孩子們愛吃的乾果,孩子的好奇心強,什麼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此生成了此活動。我想透過開展過此活動,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並透過看、摸、碰、滾、嘗等活動,讓幼兒充分感知核桃的特徵,同時鼓勵幼兒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目標:

  一、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以此培養幼兒探索事物的興趣。

  二、透過看、摸、碰、滾、嘗等活動幹知核桃的特徵。

  三、鼓勵幼兒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學說“園圓的”“硬硬的”、“粗糙的”

  活動準備:

  1、核桃(完整的和去掉硬殼後的)夾子,盤子。

  2、魔術盒(盒內裝有完整的核桃數個)。

  活動過程:

  一、向幼兒出示“魔術盒”請個別幼兒摸一摸盒中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幼兒按次序依次摸一摸“魔術盒”中的東西,並猜猜看盒中到底是什麼東西。教師:核桃是從哪裡來的?(出示課件圖片,引發幼兒觀察興趣。)

  二、教師出示實物核桃,幼兒觀察,並透過看、滾,知道核桃是圓圓的,透過摸知道核桃是硬硬的、粗糙的。

  活動分析:

  本次活動效果較好,大班幼兒對吃有著很濃的興趣,也有一定的經驗,教師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因此,整節活動師幼配合、互動比較好。因而幼兒能積極主動參與,情緒高漲,充分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達到了活動的目的。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五月是勞動的日子,“我是小小建築工人”的主題就在勞動節的大背景下開展了。愛勞動就要動手動腦,怎樣讓孩子在瞭解建築工人工作特點的基礎上,學當一名小小建築工人呢?我們在眾多的小型建築工具中,選擇了危險性相對較低,又有探索價值的扳手作為操作材料,把“擰轉螺釘螺帽”這個作為活動重點,讓幼兒在一次次地探索中,逐漸地瞭解扳手使用的方法。同時,教師把要求從個體操作——四人合作——全體分工合作,逐步提高,讓孩子在充分操作探索中、在與他人的合作互助中展現一名建築工人的風采。

  活動目標

  1.探索使用扳手擰轉螺釘或螺帽的方法。

  2.樂意與同伴合作建築大橋,體驗當一名建築工人的快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探索使用扳手的`方法。

  難點:嘗試與他人合作建築大橋。

  活動準備

  1.扳手人手一把、螺絲螺帽、帶孔的木板、易拉罐若干。

  2.PPT一份,安全帽人手一頂。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幼兒頭戴安全帽進入活動室。

  (讓幼兒頭戴安全帽,提升角色意識,為順利開展活動作鋪墊)

  二、探索扳手擰轉螺釘或螺帽的方法。

  小小建築工人們,今天我們要來建造一座大橋,可是橋面上的一些螺絲擰錯了,請大家用扳手幫忙,把螺絲擰下來。

  (開門見山地丟擲問題,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一)第一次操作——初探扳手擰螺絲的方法。

  1.交代任務:人手一份材料,嘗試用扳手擰下木板上的螺絲螺帽。

  2.組織討論,分享經驗:

  (1)你遇到了什麼困難?

  (2)請成功的幼兒來介紹成功經驗

  (先讓沒有成功的幼兒說說他遇到的困難,再由成功的幼兒來解答,這樣生生互動的設計,更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探索的慾望)

  3.教師用PPT梳理:要調節鉗口的大小,剛好要能把螺帽卡住;擰的時候要注意方向。

  (活動的小結用PPT的形式間接明瞭,符合幼兒的接受特點)

  (二)第二次操作。

  1.繼續嘗試使用扳手擰螺絲螺帽。

  2.四人小組合作把木板用螺絲螺帽連線在一起製作一段橋面。

  3.組織討論:

  (1)請最快完成拼接任務的那組幼兒來介紹經驗。(合作、互助)

  (2)怎樣使橋面更穩固?

  (第二次操作提升要求:四人合作用扳手擰緊螺絲螺帽把木板接起來。合作中必然會出現問題,所以教師組織幼兒討論合作的方法,提升合作的能力)

  三、合作搭建大橋。

  1.協商合作:每組選派一名幼兒搭建橋墩,其餘幼兒把所有的橋面都連線起來。

  2.為大橋取名,並在大橋旁留影紀念。

  (本環節對分工合作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幼兒有了前面的小組合作的經驗基礎,能更好地合作。同時,在自己的建築作品旁留影,符合現實生活中的場面,也提升幼兒做一名建築工人的自豪感。)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本活動利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膠瓶,洗淨後成為孩子們遊戲、實驗、操作的資源;挖掘聲音這一內容,讓孩子們對聲音有一個初步的探索,培養孩子對探索活動的興趣,體驗發現的快樂。

  活動目標

  1、 知道瓶子和別的物體碰撞可以發出聲音

  2、 初步探索軟硬不同的材料與瓶子發生碰撞,發出的聲音大小不同;材質相同但數量不同的材料和瓶子發生碰撞,發出聲音的大小也不同。

  3、 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樂趣,萌發對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空塑膠瓶(蓋子可以擰緊)每人一個。

  2、 小盤子每人一個,餐巾紙每人一張。

  3、 黃豆若干。

  4、 教師用塑膠瓶1個,裝黃豆的盒子1個,餐巾紙。

  5、 孩子們圍成半圓形。

  活動過程

  1、 找個瓶寶寶做朋友

  (1)出示瓶子:這是什麼?今天,瓶寶寶要來和我們做遊戲,你們高興嗎?

  (2)每個小朋友取一個瓶寶寶。要求:請小朋友輕輕地走過來拿,不爭也不搶,沒人拿一個,拿好後輕輕地回到座位上。

  2、嘗試讓空瓶子發出去聲音

  師:請你的瓶寶寶和我打個招呼吧。(可能沒有聲音,也可能是孩子在幫瓶寶寶說話)。

  引導:要聽瓶寶寶的聲音。想一想怎樣才能讓你的瓶寶寶發出聲音呢?撲捉孩子們是瓶寶寶發出聲音的方法。引導孩子們試一試。

  小結:原來找個東西和瓶寶寶碰一碰,就可以讓它發出聲音。

  3、探索瓶子裝上不同材料發出聲音

  (1)出示餐巾紙:這是什麼?

  師:餐巾紙也想來做遊戲,想和瓶寶寶碰一碰。它想請你們幫忙,幫什麼忙呢?

  教師示範團紙球的方法。

  幼兒從小椅子下面取出餐巾紙,團紙球,裝進瓶子裡,搖一搖,聽一聽。

  師:你聽到了什麼?

  小結:餐巾紙放進瓶寶寶裡,搖一搖,碰一碰,聲音輕輕的,小小的,幾乎聽不到。

  (2)出示黃豆:這是什麼?

  師:黃豆也要來做遊戲

  請幼兒把瓶寶寶裡的餐巾紙球倒進準備好的小框裡,每人取一顆黃豆放進瓶寶寶裡,擰緊蓋子,不要讓它跑出來。

  搖一搖,聽一聽。

  師:你聽到了什麼?你的瓶寶寶的聲音變大了嗎?

  為什麼餐巾紙放進去聲音輕輕的、小小的,黃豆放進去聲音就很大了呢?

  請幼兒說一說。

  小結:原來黃豆硬硬的,所以聲音大;餐巾紙軟軟的,所以發出的聲音輕輕的、小小的,幾乎聽不到。

  (1)討論:怎樣讓聲音變得更大。

  請幼兒說一說。

  引導幼兒選擇“裝許多黃豆”的辦法,大家一起嘗試。請幼兒往瓶寶寶裡裝黃豆,要一顆一顆裝,不要撒出來,裝好後擰緊蓋子,趕緊回到座位上去。

  搖一搖,聽一聽。

  師:聲音變大了嗎?你覺得聲音為什麼變大了?

  小結:這個辦法真好,許多黃豆在瓶子裡跳舞,聲音變得更大了、

  教師裝滿滿一瓶黃豆,請幼兒猜一猜:聲音便更大了嗎?

  搖一搖,聽一聽。(沒有聲音)

  師:為什麼裝滿了黃豆,就沒有聲音了呢?

  小結:裝的太滿了,沒有空隙了,黃豆不能在瓶子裡跑步跳舞了,所以就沒有聲音了。

  4、 遊戲:大雨小雨(體驗聲音的大小與力的大小的關係)

  討論:怎樣搖表示大雨,怎樣搖表示小雨。

  教師發出口令:下大雨了,雨停了,下小雨了,雨停了。師幼共同遊戲。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探索瓶、罐等裝上不同東西所發出聲音的不同。

  2.體驗科學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給每位幼兒提供經過裝飾的紅瓶子、綠瓶子(一個內有黃豆、米,一個沒有;兩個瓶子都有蓋並蓋好);黃豆、沙、米、紙等若干,勺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發現兩個瓶子的不同之處。

  1.引導幼兒觀察兩個瓶子,提問:它們一樣嗎?

  2.引導幼兒在玩中比較自己手中的瓶子,發現:一個瓶寶寶會發出聲音,一個瓶寶寶不會發出聲音。

  3.集中家裡:為什麼一個瓶子會發出聲音,而另一個卻不會發出聲音呢?

  引導幼兒開啟瓶蓋觀察,瞭解裝有東西的瓶子會發出聲音,而沒有裝東西的瓶子不會發出聲音。

  二、做一做:嘗試讓瓶寶寶發出聲音。

  1.提問:有什麼辦法能讓不會發出聲音的瓶子也能“唱歌”(發出聲音)?

  2.出示黃豆、米、沙和小勺子,與幼兒一起協商如何讓空瓶子“唱歌”:擰開瓶蓋→用勺子舀豆、米、沙→輕輕放進瓶內→擰緊瓶蓋。

  3.幼兒探索、操作:幼兒自由選擇蠶豆、米等,用勺子“喂”瓶寶寶吃豆、米、沙,然後擰上瓶蓋。

  4.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使用勺子把材料放進瓶子裡後搖一搖,試一試是否能發出聲音。

  5.交流分享:你在瓶子裡放了什麼?瓶子發出聲音了嗎?

  三、猜一猜:探索將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寶寶中,然後搖動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1.幼兒再次探索、比較,知道不同的物體在瓶子裡發出的聲音不同。

  引導幼兒嘗試把另一種東西放在瓶中,搖一搖、聽一聽,比較前後兩次操作時瓶子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2.指導幼兒分辨不同的聲音:

  引導幼兒感知不同物體在瓶中發出聲音的不同:第一次在瓶子裡放了什麼?這一次又在瓶子裡放了什麼?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分別請放入不同材料的幼兒上來並讓其他幼兒聽聽、猜猜。

  協助幼兒把兩個瓶子中東西分別倒出來,集體驗證。

  四、唱一唱:體驗成功的樂趣。

  1.引導幼兒根據《大雨和小雨》的音樂嘗試改變搖動瓶子的力度。

  2.幼兒跟唱歌曲《大雨和小雨》,並搖動瓶子為音樂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