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向幼兒介紹太空有許多星球,他們都是朋友,如:太陽、月亮是地球的好友。
2、激發幼兒探索宇宙奧妙的願望。
二、活動準備:
1、地球儀一個,手電筒一隻,放大鏡一面,黑色紙片一張。
2、宇宙圖片一張。
重點:讓幼兒知道太陽和月亮是地球的好朋友。
難點:知道地球、太陽、月亮之間運轉的形式:月亮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它們一直都不離開。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宇宙圖,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問: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在神秘的太空中有什麼?(幼兒這樣回答)[教師出示宇宙圖]
2、在太空中有那麼多的星球,他們之中誰是地球的好朋友呢?為什麼?
小結:月亮離地球最近,一直圍繞著地球轉,地球又圍繞著太陽轉,它們一直都不離開。
(二)介紹太陽
1、實驗一:晝夜之分
師問: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你知道要多長時間?(一年)
你知道為什麼會有白晝和黑夜之分?(教師運用地球儀和手電筒進行實驗操作)
小結:地球在圍繞太陽轉動是,自身也在自轉,地球轉向太陽的一面是白晝,背向太陽的一面是黑夜。
2、實驗二:利用太陽光使紙燃燒,介紹同樣的作用。
師問:太陽是一個燃燒的巨大火球,溫暖的陽光能使地契上的動物、植物得以生存,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太陽光做那些事情嗎?
(太陽灶;太陽船;太陽能電池可用於手錶、計算機內;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還可用來發電……)
我們現在就一起來做一個實驗,瞧瞧太陽光的威力吧!
(在太陽光下利用放大鏡演示紙片燃燒)
(三)介紹月亮
師問:月亮也是地球的好朋友,它圍繞著地球不停地轉,晚上,我們可以看到皎潔的月亮,那麼月亮他自身回發光嗎?
(月亮自身不會發光,它像一面鏡子一樣反射太陽的光。)
四、延伸活動
師:在廣闊的宇宙中還有許多星球,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金星、水星、木星……)
它們隱藏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小朋友長大了去探索。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蘿蔔在農村菜場等地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白蘿蔔、胡蘿蔔、卞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可煮湯、可涼拌、可紅燒、可醃著吃,有的還可生吃呢!然而幼兒雖然知道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太瞭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我認為:此活動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的:“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在話題《秋天的果實》中我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生成了此活動,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瞭解蘿蔔的外形,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特徵、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愛蘿蔔的情感。
活動目標:
1、觀察白蘿蔔、胡蘿蔔,學會從顏色、外形、味道等方面進行相對應的比較,找出其不同點。
2、知道蘿蔔有營養,喜歡吃蘿蔔。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感知蘿蔔的特徵、用途。透過探索發現、品嚐蘿蔔,使活動得到深化。
活動難點:講述蘿蔔的不同特徵,並透過集體小結、整理兩種蘿蔔的特徵。
活動準備:
1、白蘿蔔、胡蘿蔔若干(數量超過幼兒的人數),切成小塊的兩盤蘿蔔及牙籤。
2、小兔子頭飾與幼兒人數相等。
3、課前請家長配合有意識地讓幼兒認識一些蘿蔔食品並品嚐。
活動過程:
1、以遊戲的形式和口吻進入主題。
(1)教師帶幼兒來到活動場地,手指蘿蔔筐:“寶寶們,看那裡有什麼呀?”幼兒集體邊看邊一起回答:“有蘿蔔。”教師:“那現在媽媽請寶寶每人去拔一個蘿蔔。”
(2)教師帶動幼兒跳著去拔蘿蔔,拔好後按一白蘿蔔一胡蘿蔔相隔坐好座位。
(評析:“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我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為幼兒創設了“小兔拔蘿蔔”的語言情境和物質(蘿蔔)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蘿蔔的興趣,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2、比較兩種蘿蔔的異同。
(1)認識名稱:寶寶,告訴媽媽你拔到的是什麼蘿蔔?(引導幼兒先從名稱上分清兩種蘿蔔)
(2)比較兩種蘿蔔:
比較顏色:看一看,它們的顏色一樣嗎?它們分別是什麼顏色的?(引導幼兒分別觀察自己與同伴的蘿蔔,學習詞語:桔黃)
比較形狀:看看寶寶手裡的蘿蔔是什麼樣的?和好朋友手裡的蘿蔔一樣嗎?(引導幼兒說出蘿蔔有大有小、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摸摸蘿蔔的皮有什麼感覺?(學習詞語:光滑)
比較味道:你知道蘿蔔有什麼用?(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自由地講述。)今天媽媽給寶寶們準備了生的白蘿蔔和胡蘿蔔,請寶寶們去嚐嚐看是什麼味道的?(幼兒自由品嚐並及時地講述自己吃到的白蘿蔔、胡蘿蔔分別是什麼味道的)
(評析: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讓幼兒人手一個蘿蔔,引導幼兒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巴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幼兒透過比比、摸摸、說說各自看到的蘿蔔的特徵。)
3、老師和幼兒一起小結。
(1)白蘿蔔裡外都是白的,圓圓的或長圓的,皮很光滑,吃起來甜甜的;胡蘿蔔裡外都是桔黃色的,長長的有點尖,皮不光滑,吃起來有點藥味,也有甜味。蘿蔔很有營養,小朋友應該多吃。
(2)寶寶們,拿起我們拔到的蘿蔔到食堂看阿姨怎麼用蘿蔔做成好吃的菜。(幼兒帶著蘿蔔和老師一起離開活動室去食堂)
(評析:在活動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為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就透過引導與幼兒一同小結的方式,對幼兒獲取蘿蔔的經驗進行整理。同時,引導幼兒品嚐蘿蔔,大家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多吃蘿蔔(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目標2就自然完成了。)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效果非常好。幼兒在能看、能摸、能聞、能嘗的親身體驗中達成了活動目標,活動中幼兒興趣性高、自主性強,特別是讓幼兒與同伴比較兩種蘿蔔的異同,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地把兩種蘿蔔擺放在一起,邊看邊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見解,但是在“蘿蔔有什麼用”的環節當中,多數幼兒只說了蘿蔔“能做湯吃”,說明幼兒課前知識經驗還不夠豐富、我與家長的聯絡還不夠充分、到位,沒有讓家長真正地參與到我們的活動當中。由此,我深深地領悟到:家長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幼兒熟悉的東西,它們蘊涵著深刻的科學道理。讓幼兒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親身感受科學,探索科學。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1、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使他們體驗探索和發現的樂趣,瞭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2、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還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這樣一方面能加深幼兒對科學的理解,使感性的知識系統化。另一方面能讓幼兒在交流經驗的同時,進一步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新的探索興趣和慾望,使學習生活不斷向縱深發展。
活動目標:
1、樂於探索,並能在活動中積極參與,大膽創新。
2、透過動手操作,探索紙桌能站起來,站得穩的方法。
3、透過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感。
活動準備:
紙、膠水、積木
活動過程:
一、幼兒利用自身的經驗,嘗試製作紙桌,探索紙桌能站起來的原因。
1、引出製作紙桌的課題。
教師:“紙可以做什麼?”幼兒自由回答。(引出製作紙桌的課題。)
2、教師簡單介紹紙桌的製作方法。
教師:“先用一張紙做桌面,再用另外的四張紙粘成紙筒分別做桌子的腿,然後將桌面和桌腿粘牢。”
3、幼兒製作。
教師在活動中鼓勵幼兒積極動腦,大膽製作。教師:“看看我們製作的桌子,有什麼不一樣?”
幼兒討論,交流。
4、幼兒操作。
(1)引導幼兒給站不起來的桌子尋找原因。
教師:你的桌子能站起來嗎?
幼兒實驗。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探索桌腿高矮、粗細對桌子站得牢的影響。
二、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並吸取同伴的長處,探索製作一張穩定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師簡單小結桌子能站得穩的方法,並啟發幼兒再做一張站得穩的桌子。
2、幼兒第二次製作,教師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創新,想辦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幼兒簡單介紹製作的方法,加深對桌子站得穩的認識。
教師:“你的桌子站得穩嗎?為什麼?”
4、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教師:“你的桌子能放東西嗎?”幼兒動手試試。
三、引導幼兒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積木,體驗成功的快感。探索不同的桌腿的承受能力。
1、幼兒在桌子上放積木。
教師:“你的桌子能放積木嗎?”
2、幼兒比賽放積木。引導幼兒儘量多得放積木。
3、透過比賽,以問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桌腿對桌子承受能力的影響。
教師:“誰的積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你怎麼知道的?”
四、活動延伸。
1、參觀傢俱城,觀察各種桌子。想傢俱的美,並能將參觀的體驗遷至活動。製作漂亮的桌子。
2、區域活動,繼續進行“紙桌”的製作。探索其他因素對桌子牢固度影響,並在家長的幫助下,用其他材料製作桌子。
注意事項:
1、為幼兒準備一些毛巾,以備膠水弄的滿手都是。
2、玩積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放積木時一定要慢慢地,不要因為放的太多而讓紙桌承受不了,讓桌子變壞。
3、活動過程中也許會有幼兒製作的比較快,教師一定要安排好,那些能力較強的幼兒。
知識背景:
1、幼兒已掌握一定的紙的一般特性。
2、讓幼兒瞭解平衡原理,知道桌子能站穩就一定要平衡。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認識牙齒是大班普通的科學內容,由於活動內容較為枯燥,於是我在教學形式上下了點工夫。一是從幼兒熟悉的事物入手,利用可利用的`生活資源讓幼兒親身感受;二是利用實驗材料、模型、影碟等多種材料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透過活動讓幼兒親身感知和了解牙齒的有關知識,從而達到教育幼兒保護牙齒,養成早晚刷牙的良好衛生習慣的目標。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體驗,讓幼兒瞭解牙齒的基本功能。
2、使幼兒瞭解齲齒形成的原因以及預防齲齒的有關知識。
3、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準備:
1、牙齒的模型教具;
2、餅乾、甘蔗、花生每組一盤;
3、牙刷、小鏡子人手一個;
4、介紹牙齒功能、齲齒形成、刷牙方法的影碟片;
5、活動前兩天找幾個蛋殼,洗淨後把每個蛋殼的一半浸醋裡;
活動流程:
活動引入————品嚐食物————認識牙齒的功能————瞭解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學會保護牙齒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出示餅乾,提問:怎樣才能把餅乾送進肚子裡?
二、基本部分:
(一)使用牙齒,認識牙齒的功能:
1、分組品嚐食物,初步感知各部位牙齒的功能;
2、欣賞影碟片,瞭解牙齒的排列;
3、小遊戲:模仿牙齒的動作,加深對各部位牙齒功能的認識;
(二)瞭解保護牙齒的重要性:
1、師?“剛才有的小朋友吃過餅乾和花生,請小朋友互相看看牙縫裡
多了什麼?”(殘渣、碎屑)“如果不弄掉會使牙齒變得怎樣?”
2、欣賞影碟片,瞭解齲齒形成過程及保護牙齒的方法;
3、出示小實驗,請幼兒觀察,撈出浸在醋裡的蛋殼,請幼兒看看、捏
捏、說說蛋殼有什麼變化?並比較浸在醋裡的蛋殼與沒浸過醋的蛋
殼有什麼不同?(浸過醋的蛋殼變黑、變軟了)並討論:蛋殼為什
麼會變黑、變軟了?
4、教師小結:醋是酸的,酸性會腐蝕蛋殼中的鈣,所以蛋殼就會變黑、
變軟了。牙縫裡如果有食物殘渣,嘴裡唾液中有一種酶會使食物殘渣變酸,這些酸會像腐蝕蛋殼一樣,使我們牙齒被腐蝕掉,牙齒就會變黑,變成齲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蟲牙。
5、找齲齒:請幼兒利用小鏡子觀察自己有沒有長齲齒?有幾顆?
6、教師小結:怎樣保護牙齒。
(三)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1、欣賞講解正確的刷牙方法的影碟片;
2、配合牙齒模型,教師再次講解正確的刷牙方法;
3、人手一跟牙刷練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三、結束部份:
歌表演:刷牙歌
活動延伸:
1、與家長配合,請他們提醒幼兒堅持每天早、晚用正確的方法刷牙;
2、引導幼兒開展“比比誰的牙齒好”活動;
活動反思:
從教學程式上說,教學匯入簡潔直奔主題,既節約了時間又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幼兒將有機會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發生的變化,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食物只有經過在初步消化中被很好地磨碎、搗爛,才容易被身體吸收”這個觀點,以利於幼兒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識。
牙齒的分類與功能及保護牙齒的內容是幼兒將要深入觀察研究的主要內容,安排的兩段錄相為幼兒對牙齒提供了不同的認識方式,有助於在幼兒腦中構建起更鮮明的口腔內消化工具的概念,並能夠在不斷完善認識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對自己對牙齒的認識進行補充完善。
從教學手段上說,讓幼兒進行了體驗探究、觀看錄相、交流互動等多種學習方式,教學內容與形式顯得豐富多彩。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的:
1、能運用多種方法體驗不同紙質的響聲。
2、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 課前認識各種紙
2、物質準備: 卡紙、皺紋紙、亮金紙、報紙等;紙杯、皮筋、剪刀等輔助材料。
活動過程:
1、觀察引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很多的紙,大家一起來看看都有什麼紙?
2、體驗操作
1、引導幼兒用各種方法使紙發出聲音
2、比較相同紙用不同方法發出的聲音一樣?
3、比較不同紙用相同的方法聲音一樣?
3、動手製作“紙樂器”,鼓勵幼兒大膽利用輔助材料進行製作
4、幼兒為歌曲伴奏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繼續探索能讓紙發出聲音的方法,並利用輔助材料製作合作演奏。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一、目標:
1、引起幼兒對落體現象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初步嘗試記錄。
二、準備:
1、已玩過落體遊戲。
2、羽毛、塑膠積木、紙條、樹葉、自制降落傘若干。
3、五張記錄表。
三、過程:
1、出示準備好的材料,引起幼兒興趣。
2、擺弄落體進行感性探索。
(1)、請幼兒選擇一樣物體玩一玩,觀察這個物體落下來的情景。
(2)、進行討論。請個別幼兒描述自己所玩的物體落下來的樣子,並用動作表示。
3、落體的方法記錄。
(1)、請一位幼兒選擇一樣物體,先觀察它落下來的樣子,再嘗試用畫畫的方法記錄。
(2)、讓幼兒自己玩玩、試試其餘物體,觀察不同物體下落時的有趣觀象,並嘗試用畫畫的方法記錄。
(3)、逐一出示記錄表,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記錄的樣子是怎樣的。
3、集體交流。
四、延伸活動:
玩一些落體遊戲,如“託氣球遊戲”“吹雞毛遊戲”等,啟發幼兒觀察落體運動現象,並想辦法吹起下落的雞毛,托起下落的氣球。
活動反思:
適宜性行為
1、本活動目標定位較好,能根據本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重在培養幼兒對常見科學現象的興趣和初步的探索慾望。
2、教師能夠較好地把握活動的重難點、關鍵點,充分考慮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引導幼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現,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需要。
3、教師在活動中能注重讓孩子在玩中探究,豐富體驗,特別是能大膽地嘗試讓幼兒將自己的感受與體驗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給幼兒較充分的發展機會。
4、努力創設了寬鬆自由的探究氛圍,促使幼兒能自主地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體驗探究的樂趣。
不適宜性行為
問題: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的觀察不夠細緻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結果的傾向。
原因:教師在活動過程中,仍然受傳統的目標意識影響。
對策: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觀察水平,對幼兒臨時出現的一些狀況作出及時和適宜的回應,要更加尊重過程,從幼兒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實。2、問題:幼兒積累的體驗還不夠多、不夠深入。
原因:小班幼兒還不善於主動與同伴交換、合作地玩,因此表現出部分幼兒接觸的材料不夠多。
對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換材料、合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