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教學反思範文
有了前面質疑式批註方法的學習,孩子們質疑問難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在進行《蟈蟈》一文教學中,我嘗試著將問題作為研讀的突破口,在問題的引領下,孩子們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教學的第一步是將孩子們的問題整理出來:蟈蟈為什麼不叫了?為什麼又叫了?是自己逃走的.嗎?我鼓勵孩子帶著問題讀課文,到文中找答案。要求:邊讀邊想,將能夠說明問題的語句畫下來,寫下所思所想。
在一陣靜思默想之後,班裡掀起了一股交流熱潮。“蟈蟈為什麼不叫了?你從哪些語句中找到了答案?”我開門見山,丟擲問題。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表看法。有的找到第一段對蟈蟈的描寫,抓住“可憐巴巴”等詞語暢談蟈蟈的無助與害怕,有的抓住兩個孩子的對話,揣摩蟈蟈怕生……品讀人物對話,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物形象,從而理解角色,讀出其中蘊含的情感。解決問題的同時,發現人物語言描寫的妙用,鼓勵到習作中運用。
問題得以解決,寫作特色在研讀中發現。我沒有就此止步,結合本單元“互動平臺”的交流內容,在學完課文之後,我引導孩子回過頭來,到文中找一找含義深刻的語句。大家不約而同地將關注點放在了爺爺說的那句話——“它咬破籠子,逃走了。”運用互動平臺中提供的方法:聯絡課文、聯絡生活等,試著說一說體會到的句子含義。同桌討論,組內彙報,班級展示,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表達,參與其中。
本課的教學中,一改往日老師喋喋不休的講,讓孩子們動起來,融入課堂學習中,明確課堂主人的角色,在自主與合作中完成學習過程。老師作為旁觀者、引領者、輔助者、協調者,在簡化的教學環節中,保障孩子充足的時間完成與文字、作者、編者的對話,在生生交流中碰撞思維。
初次嘗試的“放手”讓我看到孩子們的潛能,在“自讀”文字的學習中,他們體驗到發現新知的樂趣。未來,我會多給孩子打造這樣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