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你感覺怎麼樣》教學反思範文
不記得什麼時候突然對繪本發生了興趣,也許是大學時接受的那兩年零零碎碎的美術教育,雖然畫畫是沒學會,但是卻培養了一點點對顏色的敏感。可能,再加上那一點點的兒童文學常識。至此,對繪本有些感覺了。如今,工作了,更是想將繪本融入日常的教學中,給孩子們的語文學習新增一抹亮色。
到現在為止,我自己帶的班也一直堅持讀著,每週至少一本,現在我講起“週五下午我們讀繪本”,個個都振臂高揮“繪本,繪本!”,神采飛揚的讓我飄飄欲仙。
《你感覺怎麼樣》這本繪本是在《大貓老師的繪本作文課》裡發現的。大貓老師是講給二年級學生的。我讀來十分有趣,馬上興沖沖地買來原書一看,果真細節多多,趣點多多,馬上想要拿來試手。這次,我分別找了一年級和二年級小朋友來讀,對比教學,感受更深。
感受一:一年級比二年級學生思維更加活躍,觀察細緻敏銳。一年級是我自己帶的班,平時也會注重他們多向發散思維的訓練。所以同樣的一幅畫,他們可以妙語連珠,不斷有新的發現,證明從畫面中哪些細節能夠看出小猩猩的心情。二年級的同學則不太積極,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及思維含量都大打折扣,比平時的繪本教學課要沉悶很多。當然這也可能是與我不熟的緣故。
感受二:大貓老師陳迅喆是南京人。在她的.著作中,這本繪本是面對北方孩子進行教學,且這些孩子還有一定的寫作基礎(一直由她進行類似的訓練)。之前拿這本書給同事看時,她直感嘆這個太難,南方的孩子難以接受。我還一直不明白,今天親自教學,才真正體會到繪本的難。雖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嗯,有時候,我覺得無聊……有時候,我覺得孤單……”,但是繪本細節很多,孩子們在觀察時,能看出這些細節,但表達時大多含糊帶過,如“我從他臉上看出他很難過。”、“他的動作看起來很快樂。”如此之類的話語,需要我反覆啟發引導,他們才能說具體,如“他的眉毛像個八字,眼淚汪汪的……”、“背景顏色是白色的,他在圖畫中顯得特別小,好像天地之間只有一個小小的他”。課後看來,確實,對於這群零基礎的孩子而言(二年級的學生雖已經接觸過不少繪本,但是語言、詞彙積累還是較少),用語言清晰準確地描述小猩猩的表情、動作,是一個拔高要求,並不合適。更何況還要從外部世界的變化(背景顏色等)察覺到他的心情變化就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一個好的教案搬過來,卻未必適合自己的班情、學情。繪本教學這件事,還是要自己親力親為,總結經驗,挑選他們感興趣的,逐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