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登上地球之巔》的教學反思

《登上地球之巔》的教學反思

《登上地球之巔》的教學反思

  早上上課的時候講到了攀登地球之巔的時候,給學生一個問題:看看本文那些內容打動了你?

  昨天我已經佈置了這道課前預習,但學生完成的都不怎麼樣,大部分學生都是說從文章裡看出了文章裡的人物具有怎麼樣的品質,或者很空洞地說很感動很佩服云云,我的批語是,這些事情和你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一篇文章如果沒有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沒有把文章裡的道理和我們行動結合起來,那樣的文章的閱讀效用是很低的,因此上課的時候我注意往這方面引導。

  在學生按照預習答案的模式回答完畢,我總要問,這件事為什麼會打動你呢?學生就開始結合自己的經驗做了回答,比如,他感覺到自己在吃苦耐勞方面不如他們,或者說感到社會上存在很多和這些人身上品質不相容的地方。我回答的是,我們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身上這些優點難以像這些英雄們體現得那麼充分,我們沒辦法一下子像這些英雄一樣,但是我們可以爭取身上有更多他們的優點,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些文章的意義之所在。對於社會上還存在許多醜惡也正是由於這些美好的品質的襯托,我們才有對美好的品質的嚮往。

  當然,也有一個學生認為他沒什麼感覺,我不擔心這些問題,我最擔心的是學生不說,我讓他起來說說看為什麼沒什麼感覺,學生站起來說了一會兒就把自己原來的觀點給忘了,開始維護起課本里的觀點。也就是說,他也不得不同意這些看法是正確的。同時,我還補充,並不是所有的人同意一個人要高尚就說明了本身對高尚有追求,有許多同學可能希望別人都高尚,自己低劣一點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還有一些人可能希望別人像奧茨像劉連滿那樣勇於自我犧牲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犧牲,許多學生笑起來了,默認了他們心裡其實是這樣的想法。

  對於隊友在登山隊衝刺頂峰的時候留下精疲力竭的劉連滿,有個學生也說,他很不同意,因為這幾個人一起商量之後一致同意把劉連滿留下,他們三個人去攀登衝刺,對劉連滿來說是不公平的,我問,那應該怎麼樣?學生說,不能說“三個人一致同意”,要說“只好”把劉連滿留下來,學生笑起來了,說這還不是一個樣,不過我明白,這個學生的意思是劉連滿的'留下不應該是他們三個人一致同意而不徵求劉連滿的意見,這其實是一個很深的問題,可能當時也徵得劉連滿的同意,但是由於作者侷限於當時的想法,個人應該無條件服從集體的決議,所以,覺得個人的想法不是很重要,不寫也罷。但由於時代不同,學生理解上就存在代溝了。其他的學生就起來反駁這樣做的唯一性,這個學生也稀裡糊塗的明白了。

  我思考為什麼學生無法表達出來?是語言問題嗎?我覺得應該是思想問題,學生可能不知道用什麼觀點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吧,至少說平常沒有深入一點思考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