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及總結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及總結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及總結反思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師: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生:想。

  師(出示尋人啟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師: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

  生:願意。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師:讓我們幫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

  二、播放課件,引入課文。

  師:(播放課件,顯示課文內容)。

  師:這是誰呀?(貼小蝌蚪圖片)

  生:小蝌蚪。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著長尾巴。

  師:課文裡是怎麼描寫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師:小蝌蚪現在在做什麼呀?

  生:快活地游來游去。

  師:快活是什麼意思?

  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師:對!小蝌蚪在池塘裡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生:(讀)

  師: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怎麼了?

  生:長出了兩條後腿。

  師:(師貼長後腿的畫於黑板上)請大家注意看圖觀察(電腦出示課件),這天,小蝌蚪碰見了誰,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生:小蝌蚪碰見了鯉魚媽媽,它在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的媽媽呢。

  師:老師有個問題,為什麼小蝌蚪會去向鯉魚媽媽打聽他們的媽媽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他們也想自己的媽媽了,所以去向鯉魚媽媽打聽了!

  師:你說得真好!哪個小朋友能說一句話,後面用上疑問號,把小蝌蚪想媽媽的心情表達出來?

  生:(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

  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呢?

  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師: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媽媽了,於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就是這群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

  生:(讀蝌蚪的話)

  師:(出示鯉魚)老師現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

  生:我!我!(搶著答)

  師:不急,一個一個來!

  生:(一次又一次地練習)

  師:交換一下,你們念鯉魚媽媽,我念小蝌蚪。

  (師生對讀,邊讀邊做動作)

  師:誰願意上來表演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動作都表演進去!

  生:(表演)

  師:來,評價一下,他們演得怎麼樣?動作都到位了嗎?

  生:迎還沒有做出來。

  師:怎麼樣是迎?看看圖,圖上是怎麼畫的?誰來試試?

  生:面對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

  師:再請幾個小朋友來演一演。(生演)

  師:他們這回表演得怎麼樣?

  生:很好!

  師:來,我們一起來把這一段讀一遍。

  生:(齊讀)

  師: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特點是什麼?

  生:四條腿,寬嘴巴。

  師:(電腦出示第二幅圖)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遊啊遊,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為什麼說是又長出兩條前腿。

  生:它已經長出兩條後腿,後來長出兩條前腿,所以稱為又長出兩條腿。

  師:(師貼長前腿的畫於黑板上):你真會學習。我們一起來看圖,(電腦出示第三幅圖)老師再請你們自己學習下面的.課文,思考一下這回它們向誰打聽媽媽,怎麼打聽的。讀懂課文再請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細地念。

  生:(學習)

  。

  師: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經在表演了,老師念,你們表演,邊讀邊演,行嗎?

  (生演)

  師:為什麼課文用了追上去這樣一個詞?

  生:從圖上看,小蝌蚪和烏龜的遊動方向相同,表現出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徵和所處的位置後急於找到媽媽的心情。

  師:讓我們帶著急於找到媽媽的心情再來讀讀這一段。

  師:從烏龜的回答中,我們又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什麼特點?

  生: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三、總結課文,深入引導。

  師: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而烏龜媽媽卻說,蝌蚪媽媽是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服,捉蟲還頂呱呱呢?到底蝌蚪媽媽長得什麼樣啊,請你們討論一下,看看鯉魚媽媽和烏龜誰說的對?

  生:都對!把它們倆的話合起來就更好了。

  師:那你來說說,蝌蚪媽媽是什麼樣兒的?

  生:四條腿,寬嘴巴,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服,捉起蟲來頂呱呱。

  師:其實,蝌蚪媽媽就是誰啊?

  生:青蛙。

  師:小蝌蚪象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請同學們看圖(出示課件),仔細觀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媽媽沒有?

  師:小蝌蚪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誰能來說一說?

  生:小蝌蚪尾巴變短了。

  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

  師: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啊!你們想,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麼?誰能說一句話,後面用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生:(例句: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媽媽,原來你在這兒啊!

  媽媽,我們終於找到你了!)

  師: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它們的話該怎麼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朋友讀媽媽的話。

  生:分角色朗讀。

  師:青蛙的樣子,我們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已經知道了,那課文上又是怎麼描寫的呢?

  生:荷葉上蹲著一隻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雙大眼睛。

  師:(師貼出青蛙的圖片)你們對青蛙有哪些瞭解呢?

  生:一隻青蛙一年能捉一萬五千多條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小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師:你的想象力可真豐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師:也可以說人模仿青蛙的動作。現在小蝌蚪已經長成了青蛙,它們會做些什麼呢?

  生:它們和媽媽一起捉害蟲。

  生:(齊讀課文最後一節)

  四、朗讀全文。

  五、簡要複述,拓展思維。

  師: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裡,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誰能簡單地說說?

  師:老師這裡有一道題,認真聽講的同學才會做。

  師:(出示課件)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再過幾天,(尾巴)變短了,漸漸地,(尾巴)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生:說並填空。

  師:大千世界,充滿著無數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積極探索鑽研,像幫助小蝌蚪那樣解決更多的難題

  板書

  小蝌蚪找媽媽

  兩條後腿

  碧綠的

  兩條前腿

  雪白的

  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了。

  課後總結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裡?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開啟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匯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匯入課文以後,隨即丟擲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裡遊,就追上去。

  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透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丟擲,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並加以引申。透過學生課前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二附反思,小蝌蚪找媽媽,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