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戊戌變法》歷史教學反思

《戊戌變法》歷史教學反思

《戊戌變法》歷史教學反思

  康梁兩個早年經歷與他們的經歷與他們的思想有一定關係。有必要向學生介紹。課本中有一結論戊戌變法失敗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應該是本書最荒謬的一個結論,沒有科學依據,不倫不類,違背歸納法推理原則。

  教學需要拿來主義,下面三篇文章對我啟發較大。

  《戊戌變法》一節中引梁啟超《戊戌政變記》一段:“人人封章,得直達於上。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民間疾苦,悉達天聽。每日每署,封章皆數十,上雞鳴而起,日哺乃罷。”這個材料是教材上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利用好,甚至有人會用錯。

  拿到這個材料後,我們要加以辨析:梁啟超是在什麼情況下寫這本書的?戊戌政變後,梁啟超等流亡海外。海內外輿論相當大部分是指責康梁等人。在這種情況下,康梁等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而且還想爭取海內外輿論尤其是海外輿論的支援,以解救光緒皇帝。所以,在戊戌政變結束後的兩三個月內,梁啟超就匆匆寫成此書。

  這樣特定的背景和寫作目的,決定我們不能完全相信梁啟超的這段話。梁啟超之所以描述當時的形勢是“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是想證明變法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普遍支援,是正義的。梁啟超之所以描述光緒皇帝“雞鳴而起,日哺乃罷”,是想樹立光緒皇帝勤政、民主的開明形象。至於變法是否真的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援,光緒皇帝是否真正勤政和民主,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僅憑這段材料我們還無法下結論。

  那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份材料呢?

  首先,我們能從材料中獲取如下資訊:梁啟超認為當時變法的形勢一片大好,光緒皇帝勤政、開明。

  其次,我們要分析梁啟超為什麼會這麼認為。這是因為:他想樹立光緒皇帝的`良好形象,他要證明變法的合理性。

  再次,我們要分析梁啟超的敘述是否是客觀的,這就需要我們將這段材料和其他材料作比較。相當多的史料揭示,戊戌變法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教材也是持這種觀點,而且還認為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從邏輯角度來講,正因為群眾基礎薄弱,所以變法才會失敗。所以,梁啟超的敘述肯定有誇大的地方。這種誇大,如果是無意的,這就表明康梁等人十分幼稚,沒有看到變法危機四伏的惡劣形勢;如果是故意的,是因為他要證明變法的合理性。實際上,梁啟超後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承認,當時為情勢所逼,自己有誇大地方,是故意的。

  最後,我們能從這段材料中做出什麼結論呢?從方法角度來講,不要輕信所謂的一手材料,一手材料的可信度同樣受作者的立場、期望、動機的影響;從知識角度來講,這段材料不能用來證明變法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支援。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