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有多大》課程教學反思
對於本節課的講授,我主要採用了這個綜合應用活動,具體分以下三部分。
1.猜想1億有多大
提出問題“你能想像1億有多大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先猜想一下1億有多大,引出所要研究的課題。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1億”這個數,理解了這個數的意義,但由於沒有直觀的感受,最初完全是憑藉感覺隨意猜測的。學生想到的事物可能很多,對同一事物的猜測結果,也將是大不相同的。教材利用這樣一個問題,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探究活動範例
首先,確定研究方案。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研究選擇測量“1億張紙摞起來的高度”。再思考如何進行測量,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學生髮現找1億張紙直接進行測量是不現實的。進一步分析,不能直接測量怎麼辦?有的學生想到,可以先測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體是多少,確定了由區域性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
接著,進行實驗。呈現兩組學生分別測量100張紙和1000張紙的高度的具體實驗操作過程。學生選擇不同的基數進行測量,誤差也是不同的`,基數越大,誤差越小。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選擇的基數不同,實驗的精確度也會不同。
最後,驗證猜想。學生根據實驗結果,推算出1萬張紙和1億張紙的高度,驗證猜想。但“1萬米高”這個結果對學生來說也是比較抽象的,教材透過與“珠穆朗瑪峰”高度的對照,讓學生直觀感受1萬米有多高,進而想像1億有多大。
3.討論交流。
教材安排了一個各小組間互相交流實驗方案的環節。透過交流豐富學生對1億有多大的感受。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向他人學習,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習慣。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一下問題:
1.允許學生大膽猜想。在猜想1億有多大的時候,學生根據不同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能會結合不同的量進行猜想。例如:1億粒大米能裝滿一間房子吧!1億本書摞起來有一座山那麼高吧!等等。而且對同一種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爭論可能會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億粒大米能裝滿1間房子,有的學生可能認為大米粒那麼小,一個大衣櫃就裝下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大膽的想像,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讓學生充分的爭論,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適時進行指導。在學生所猜想的事物當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學生能夠實驗測量並進行推理的範圍。但教師此時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確定研究物件的時候,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考慮實驗的可操作性,選擇容易找到,並容易測量的材料。在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選擇不同基數的物品進行測量,對實驗的精確度會有影響。
3.提供幫助學生對照感受的素材。學生透過實驗推算出了結果,但這個結果可能也是比較抽象的,很難想像得出來。教師應提供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素材,幫助學生與實驗結果進行對照,直觀感受實驗結果的大小,進而體會1億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