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教學反思(彙編)
導語: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小編整理課外閱讀教學反思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課外閱讀教學反思1
作為小學課外閱讀,本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作了大膽的常識和有益的開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選材大膽。本彙報課,最大膽的設計是將閱讀內容直接延伸到課外讀物。而非從課本出發,引申出課外閱讀內容。我充分地考慮到,教師死盯教材,死把教材的現象還是學的常態,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更加廣闊,更加豐富的閱讀世界,這才是我們課題的宗旨。況且,延伸教學並不是脫離文字,課本中本來就有許多優秀的童話故事,選取童話故事《龜兔賽跑》,以童話為主題,使學生熱愛童話,親切兒童文學,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突破和創新。事實證明,對於這種專題性閱讀,學生的興趣濃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頗有見地。教材無非是例子,教師要做的是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門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2、讓孩子去“展示自己。不少老師提出學習《龜兔賽跑》這個童話故事時,運用了新穎的讀書方法,對於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能否順利接受,值得考慮。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課前,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考驗孩子們對童話的瞭解程度,如,歌曲猜童話;影片憶童話;關鍵詞聊童話,有趣的環節調動起學生原來的閱讀積累,拉近學生與童話的距離,又以一種新穎的讀書方法“透過你自己的閱讀,對你感興趣的地方,畫上表情符號,表達你閱讀的心情。”來展示學生的閱讀收穫,最後以“假如你就是這隻烏龜,你會不會接受兔子的邀請參加比賽?”來引發學生的爭議,閱讀應是一種個性體驗,探究和感悟,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學生的個性發言,深刻體會給我們以非常有益的啟發:語文教育要真正認識,啟用兒童的巨大潛能,萬萬不可小視兒童,在欣賞,理解兒童文學時,孩子的審美眼光,感悟能力並不亞於成人。
3、方法的滲透“獨具匠心”。我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可閱讀應該是個快樂輕鬆的學習過程,不可給學生過大的壓力,這可能會打出學生的閱讀興趣。“用表情符號代表我閱讀時的心情,”是我在教學設計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做的大膽創新,用這種有趣、簡便的方法留下學生思考的痕跡,受到學生歡迎。當然,在閱讀推廣初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一種易於學生接受的學習方法,隨著閱讀活動的推進,方法上應該向實效性提升,向多樣性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些不足之處,如:一、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件中的動畫不能播放,沒有檢查好。二,想讓課堂比較飽滿,其中兩個環節,一是讓學生表情讀書的時間還不夠。二是讓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一本書這個環節也沒有充分地展開,只是簡單地叫兩個孩子介紹自己喜歡地故事。三,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做為課堂的主導,我有必要總結提升出更深層次的情感。“被愛是一種幸福,施愛更是一種快樂”,這節課才會更立體,更豐滿。
課外閱讀教學反思2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
閱讀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思維品質,大大地促進智力發展。可以說閱讀不僅對提高語文素質而且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於是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強化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動員每位同學買一些合適的書。訂了書報之後教學生怎樣閱讀。如利用《語文報》可以讀(好的文章、詩歌可以朗讀),可以看,可以摘錄,可以剪貼(按相關知識點),可以做(相關練習),還可以整理收藏當作資料以供複習時查詢。
2、每週拿出一節課供學生自由閱讀。在這節閱讀課中,我儘量做到開放、自由,不強加給學生各種限制。不管課時怎樣緊,儘量保證每週一節,以形成延續性,逐步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3、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摘錄。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應該也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但實際的情形、效果卻並不樂觀:
1、閱讀課上居然有學生看著看著,書本換來換去,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
2、閱讀課上,鴉雀無聲,一看嚇一跳,他們正在忘我地做作業!
3、從交上來的讀書筆記看,三分之二的同學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錄上。不會閱讀,更不會思考、也沒有感悟,思想膚淺,感情貧乏。
反思之後,應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課外閱讀教學反思5篇課外閱讀教學反思5篇
1、作為教師,自己要抓緊讀書,拓寬閱讀面,提高閱讀素養,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高品位的閱讀,才能更好地激發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
2、閱讀課形式可豐富些,不要一味只讓學生在課堂上看書,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朗讀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讓學生朗讀他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並談點閱讀感想,進行介紹交流。
3、建設讀書型班級。鼓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藏書庫,並在班級書櫃進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書讀”的局面,“人人愛讀書”的'氛圍。
課外閱讀教學反思3
今天,上了一堂課外閱讀輔導課。課題為《走進課外書籍》。我預設的目標有二:一是激發興趣,讓學生 對課外讀物滿懷憧憬。二是傳授方法,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並用“不動筆黑不讀書”的理念來引領他們閱讀的習慣和方法。用設計讀書卡,作為閱讀的實踐行為。
為實現這兩個目標,我透過如下幾個步驟來達成。先是讀題――《走進課外書籍》。要求讀出感情來。學生開始讀得很平談,後來讀得還不錯。學生 用朗讀表達了走進課外書的迫切和喜悅之情。本人也想借以來激激趣,以達“開閘洩洪”之功效。其次是向學生 推介課外書籍。我精選了《家》、《春》、《秋》、《世界名作選集》、《魯濱孫漂流記》、《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世界之最》、《世界之奇》、《安徒生童話選》、《居里夫人》、《董存瑞》、《白求恩》、《劉胡蘭》……旨在向學生 推介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及自然、科學、人物傳記等。讓學生 產生好奇心――課本以外竟有如豐富多樣的書!從而產生閱讀的衝動――我要讀書!接著,我先推出《家》這本書,讓學生競爭此書的閱讀權。為此我設了一道坎,即誰讀的課外最多就先讓他先讀這本書。因為早在上《寫的天堂》一文時,我就介紹了巴金 的“激流三部曲”。而《家》是三部曲之首。學生對此書早已垂涎欲滴、夢寐以求了。我之所的這樣做,是 為了觸動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勝利者的自豪感。從而以點帶面,激起全體學生多讀課外書的熱情。再其次,是將50本課外書全發到學生手中,讓學生 痛快閱讀手中的書。然後,我就閱讀的方式和怎樣填寫書卡兩方面作了相機指導。最後,臨近下課時,我讓學生 根據自己的閱讀情感體驗給閱讀課外書這項活動設計廣告。
這堂課課堂層次清晰,結構緊湊。老師上得很輕鬆,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預設的目標基本達到。確切地說,這是一堂研究實驗課,課的性質就定位在“研究”二字上。所謂研究就應該有探索的含量。這堂課安排的內容有課外讀物推介,有讀書卡設計,還有閱讀方式的探索。內容廣而雜,而時間只有40分鐘。這樣我多的內容,要在短時間保質保量完成,是不實際的。因而,這堂課的深度是不夠的。許多內容只是蜻蜓點水般一點即過。無探索的味道,更沒研究可言。如果將內容掰開分細,如專作課外讀物推介或專作讀書卡設計的指導或專門研究閱讀方式。那麼,課堂的深度就可以加深,學生得到悟到的東西也不會少。
“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對閱讀者科學的指引。動筆墨能記其所得,能抒其所感 ,能質其所疑。一句話,動筆墨是提高閱讀質量的保證。在課堂中,我讓學生設計讀書卡,填寫讀書卡的目標就在於此。然而,透過觀察發現,學生讀前被激發的高昂的興致隨著讀書的設計和邊讀邊填記的動筆過程而逐漸削減。究其原因,一是讀物拿到手中,很想一睹為快,滿足解讀欲。可老師卻安排設計讀書卡,而且還得邊讀邊玩。這樣的閱讀速度慢,耽誤時間。二是增加了負擔。課外閱讀原本是一種輕鬆、愜意的活動。可當學生 在興致勃勃地閱讀精彩情節的時候,老師又提醒要動筆抄記,寫感受,搞得他們神疲力倦。問題呈現眼前,在以後的課外閱讀教學我不得不考慮:要不要設計讀書卡?怎樣才能讓學生自主設計讀書卡?
《課標》指出:新課程背景下的老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行動的引導者,是以一個促進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這較以往的《大綱》來說,給我們這些為人師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僅以知識為本位而讓老師照本宣科,完成“授業”之任務。它要以人為本位而關注人的發展。這一要求,需要為人師者不僅只是“學高為師”,而且還得具備足夠的教學 智慧。在課堂上,只有教師用智慧的火花才能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及探索的熱情。而我這堂課就恰恰缺乏這一點:因缺乏幽默,而使課堂氣氛凝重;在“潑墨”不足,而使優秀的課外讀物沒有再在學生面前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因藝術性不突出,而沒有讓學生感到言到精彩處,卻“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之戛然而止之藝術,而讓學生生非知後事如何之慾望;因不適時煽情,而沒有讓課外讀物像磁鐵一樣吸彆著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