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抽絲教學反思
《我們來抽絲》是小學四年級的一篇語文課文,下面請看我們來抽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來抽絲教學反思1
《我們來抽絲》這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2單元《養蠶》中第三課的內容。為了上好這個單元,我和學生一起養起了蠶寶寶,這樣我才能和同學們一起交流養蠶的發現和心得,也才能比較好地抓住養蠶的關鍵階段開展教育活動。該課的內容除了讓學生了解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及對人類的貢獻之外,更重要的是學會抽絲的技能並從中體會生命創造的`奇蹟。
要想實現這個抽絲的過程,就必須克服一定的困難。養蠶活動進行到現在,大多數同學養的蠶已經吐絲結繭,我估計可以進行此活動了,於是課前通知每個小組至少帶一個繭到下節課課堂上準備抽絲。沒想到多數同學反對。“老師,它會不會死啊?”“不行,它會死的!”這些部體現出學生熱愛生命的童心。“有些時候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如果它的犧牲能帶來科學研究價值也是值得的。”本來我以為以這樣的理由可以說服同學,但是沒有成功。我被同學們那種熱愛生命的態度所感動了,後來我決定改變策略,讓學生自由選擇,可以帶完好的蠶繭,也可以帶飛蛾已經破繭而出的繭,這樣既可以知道為什麼絲廠的工人都要選完好的蠶繭而不是破的蠶繭,又在體驗抽絲。
【我們來抽絲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探究過程和方法:
1.透過多種方法瞭解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
2.學習抽絲;
3.測量出一根絲的長度。
(二)科學知識:
1.知道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及對人類服飾業的貢獻;
2.學會繅絲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感受生命創造的奇蹟;
2.為祖國燦爛的古代蠶絲業文明而自豪。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抽絲的方法。
三、教學準備:
師生準備:有關我國養蠶歷史的電教片;炊、小鍋、小蘇打、纏線板。
學生準備:纏線板、直尺。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出示一些真絲織物。
師:“這些織物是用什麼做的呢?我國養蠶業抽絲的歷史悠久,對人類服飾業作出重要的貢獻。同學們,你們來彙報一下查詢到的有關資料。”
二、自主學習
1.指導學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來抽絲,看誰抽的絲最長。
在蠶結繭後六、七天挑一部分進行抽絲。
(1)讓學生先預測抽出的絲有多長。
(2)抽絲的方法:
A.把蠶繭表面的亂絲摘掉。
B.把蠶繭放在開水中浸泡。
C.用毛刷攪動,把蠶絲的頭兒找到。
(3)量一量一根絲到底有多長。
3.小結:透過學習抽絲你有什麼體會?
你還想知道些什麼?三、課外拓展
整理好養蠶的資料和一些記錄,下節課進行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