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1

  活動目標:

  1、根據《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內容,按故事情節,並參照有關的繪畫資料,合作畫三、四張連環畫。

  2、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學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業。培養幼兒的集體觀念。

  活動準備:

  1、幼兒熟悉故事情節。

  2、教師的範畫。

  3、幼兒在課外練習畫過魚、鴨子、鵝、烏龜等,有一定的基礎。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複述故事中的對話,幫助幼兒分析出故事中的主要情節。

  2、請幼兒討論一下,這個故事可分成幾個畫面?每個畫面應該有什麼角色?

  3、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範畫。

  4、理解詞:連環畫。(我把這些畫按次序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書,這種以圖畫為主的書叫連環畫。)

  5、提出要求:

  我們每一組小朋友一起來完成一本連環畫。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畫哪一幅,要求每人都不一樣。並請個別幼兒說說:你選的是哪一幅?這幅畫需要畫哪些東西?

  6、幼兒作業。

  幼兒根據自己的選擇畫畫,教師巡迴指導,特別指出鴨子和鵝的區別。

  7、講評。

  請畫同一幅畫的幼兒把畫放在一起,選出畫得較好的裝訂冊,加上封面成小型連環畫,放在圖書角上。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2

  備課構想: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這是一篇童話,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六幅圖分別與第1—6幅圖對應(六幅圖用投影)。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

  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他們動腦、動手的素質。在學完每幅圖之後,讓學生自己動手用貼上紙粘貼出與這幅圖有關的小動物貼上畫,這樣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3、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展他們的基本素質。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插圖和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2.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教具準備:

  貼上紙、幻燈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回答)

  二、用謎語匯入新課,提示課題。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啟發法)

  2.引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1)小蝌蚪是什麼樣的?青蛙是什麼樣的?

  (2)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這篇課文共六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

  師: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結合學習課文。

  1.找一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圖的投影)

  (1)師:這群小蝌蚪在班幹什麼?(在池塘裡快活地游來游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的腦袋什麼樣?身子什麼樣?尾巴什麼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提問法)

  (3)師:透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

  (4)師:指導學生用貼上紙粘貼出遊動的小蝌蚪的貼上畫,並讓仔細觀察。(指導觀察法)

  2.操作投影出現第二幅圖。

  (1)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小蝌蚪,女生讀鯉魚媽媽,教師讀旁白。

  (2)師: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麼變化?他們遇到了誰?(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啟發法)

  (3)師:小蝌蚪問了什麼?鯉魚媽媽說了什麼?(學生自己讀)

  (4)透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變→長出兩條後腳。

  找→鯉魚

  (5)師:看投影,小蝌蚪見到鯉魚的時候心情怎樣?(學生髮揮回答)

  (6)指導學生用貼上紙長出後退的小蝌蚪和鯉魚的貼上畫。

  (7)師:小蝌蚪照著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找媽媽。(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圖。

  (1)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讀烏龜,找一名女生讀小蝌蚪,教師讀旁白。

  (2)師:過了幾年,小蝌蚪又有了什麼變化?他們又看見了誰?(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了一隻烏龜)(啟發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麼?烏龜說了什麼?(學生自讀)

  (4)透過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長出兩條前腿,烏龜)

  (5)根據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內容,粘貼出長著四條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烏龜貼上畫。

  (6)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他們又照著烏龜的話去找媽媽(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現第四副圖。

  (1)教師範讀第四、五自然段。

  (2)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了什麼樣?他們又遇到了誰?(根據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變短了,他們遇到了一隻青蛙)(提問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麼?青蛙媽媽說了什麼?(學生自讀)

  (4)透過讀第四、五自然段,從而引出板書:(尾巴變短了,青蛙)

  (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學生粘貼出青蛙的貼上畫。

  5.齊讀最後一自然段,要求邊讀邊思考。

  (1)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著媽媽去捉害蟲)

  (2)透過讀最後一自然段引出板書:(尾巴不見了)

  四、鞏固知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後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1)找同學,根據自己的貼上畫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比一比看誰講的有趣(激趣法)

  (2)帶上頭飾,將這個童話演出來(表演法)

  五、總結全文

  學生總結(自由發揮)

  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3

  設計意圖:

  這個月來,我們班開展的是主題活動《春天來了》。春天到了,到處是春意濃濃。一天,我發現我們班的幾個孩子圍在一起嘰嘰喳喳的說的可熱鬧了,我悄悄的走過去想偷聽她們在說什麼。原來,李樂涵昨天和她的爸爸散步時,在田埂邊發現了青蛙的卵,幾個孩子正熱鬧的討論小蝌蚪呢。於是我決定選取童話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開展一次活動。這篇童話故事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配有圖文形式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以及最後變成青蛙的有趣過程。從教材編排看,童話中動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幼兒進行表演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童話中對話較多、重複式結構較多,幼兒很感興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範例。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理解,熟悉故事內容,並能看圖複述故事。

  2、感受媽媽們的熱情和關懷。

  2、透過故事,讓幼兒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活動準備:

  1、頭飾:青蛙小蝌蚪鴨魚烏龜的頭飾。

  2、池塘。(提供綠色彩帶)

  3、幼兒操作用圖片2幅。

  4、在班級的自然角里飼養小蝌蚪。

  活動過程:

  一、出示自然角里飼養的小蝌蚪,組織幼兒觀察並談論小蝌蚪。

  二、引導語:小朋友們都有自己的媽媽,那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的。

  二、教師展示掛圖,引導幼兒談談小蝌蚪遇到誰?他們會說些什麼?

  三、 提供材料,讓幼兒看圖編故事

  1按照圖書順序編故事

  2 提供圖片,讓幼兒在操作板上進行排圖講述

  四、集中幼兒,請1~2名幼兒介紹自己編的故事。

  五、組織幼兒看VCD,與一起傾聽故事。

  六、聽完故事後教師提問:

  1、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

  2、小蝌蚪看到鴨媽媽,是怎麼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麼好處?

  3、動物媽媽們的外型特徵有哪些不同?

  4、鴨媽媽是怎麼描述青蛙的樣子的?她說的完整嗎?

  5、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有什麼本領?

  七、集體邊看VCD邊學習複述故事,重點讓幼兒掌握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幼兒複述時要啟發幼兒透過不同語調速度音色和節奏來表現媽媽們的不同形象。(如烏龜媽媽比較憨厚;大白鵝速度較快,嗓門大,表現出熱情)

  八、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心情是:怎麼樣的?你如果找不到媽媽會怎麼做?

  九、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我們知道了,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組織幼兒看蝌蚪變成青蛙的掛圖。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4

  教學要求:

  1.認識蝌、蚪、迎等13個生字,指導寫甩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蹬、跳、蹦表達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動物。

  3.分角色朗讀課文,試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4.滲透遇事主動探索思想。

  教學重點:

  1.瞭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1.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優點。

  教具準備:CAI課件(小蝌蚪各個時期形態動畫,小蝌蚪與鯉魚、烏龜、青蛙對話的動畫)

  教學時間:兩課時,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匯入,揭示課題。

  (一)情境設定:有一天,池塘裡來了一群可愛的小黑魚,它們滑溜溜的身子,圓圓的腦袋,長長的尾巴,池塘裡面遊啊遊。匯出小蝌蚪。

  (二)揭示課題:17小蝌蚪找媽媽

  (三)指導讀課題。

  ⒈誰找媽媽?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重讀)。

  ⒉小蝌蚪幹什麼?小蝌蚪找媽媽(找重讀)。

  ⒊小蝌蚪找誰?小蝌蚪找媽媽(媽媽重讀)。

  二、瞭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一)質疑,激發讀書興趣。

  ⒈指出小蝌蚪與媽媽區差別。

  ⒉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把描寫小蝌蚪每個時期外形的句子劃上橫線。

  ⒊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二)瞭解小蝌蚪各個時期外形特點,指導學生朗讀。

  ⒈課文寫了小蝌蚪有哪些樣子?

  ⒉課件展示學生所描述的小蝌蚪動畫。

  ⒊引導說出小蝌蚪有的特點。

  ⒋指導朗讀,注意引導學生要讀出小蝌蚪天真活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情態。

  ⒌按照這種方法,學生分別說出小蝌蚪另外幾種形態和特點,引導學生讀時一要讀出小蝌蚪身體的變化,二要讀出小蝌蚪的快活、樂觀。

  (學生在找小蝌蚪外形變化的詞句時,可能不是按生長過程順序進行的,不必強求。)

  (三)理順小蝌蚪生長過程,分角色演讀各個時期的小蝌蚪。

  ⒈按小蝌蚪的生長順序排列小蝌蚪的照片。

  ⒉學生與老師配合讀小蝌蚪四個時期形態的句子。

  三、瞭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一)生自由朗讀課文,體會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⒈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小蝌蚪找媽媽時都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找誰打聽媽媽了,怎麼打聽的?用波浪線作記號。

  ⒉學生邊讀邊作記號,教師巡視指導。

  (二)生彙報自學情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句的在文章中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⒈遇到鯉魚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樣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

  ⑵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情景。

  ⑶學生表演小蝌蚪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情景,注意體會迎的意思。

  ⒉遇到烏龜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樣向烏龜打聽媽媽的。

  ⑵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情景。

  ⑶學生表演小蝌蚪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情景,注意體會追的意思。

  ⑷學生討論:怎樣理解鯉魚阿姨和烏龜的話。

  ⑸照樣子,說一說。

  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

  小蝌蚪看見一隻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裡遊。

  看見在。

  ⒊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⑴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用感嘆號說一句能表達小蝌蚪心情句子。

  ⑵分角色朗讀。

  ⑶分組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長大了。

  ⑷理解小青蛙外形特點。

  四、課文延展,深化語文與生活的聯絡。

  (一)小組討論:你從小蝌蚪身上學到什麼?

  講禮貌,任何時候都要有信心,遇事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多動腦,善於觀察

  (二)課外思考:要是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與父母走失了,你會怎麼辦?

  (三)課外調查:一隻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隻害蟲,我們小朋友就怎樣保護青蛙。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透過選詞填空、連句,瞭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新詞,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懂得保護青蛙人人有責。

  2、教學難點: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三、教學時間:

  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一)直接揭題、讀題。

  學習生字蝌蚪。

  (二)初讀課文。

  1、要求:邊讀邊把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把它讀正確。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課文中去找一找。

  2、檢查初讀情況。

  生字詞出示:蝌蚪池塘腦袋甩著鯉魚烏龜披著短了蹲著碧綠肚皮鼓著

  (1)按照課文讀一讀,即帶拼音。

  (2)看著黑板讀一讀,不帶拼音。

  (3)字形的教學:你記住了哪些字,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或是你認為哪些字比較難寫,需要大家幫忙的?

  (4)我說你做:師說腦袋生指著腦袋師說甩著生做動作(可以用手錶示)蹲著、肚皮、鼓著、短了

  (5)送生字回家。

  過渡:大家已經能夠把生字很正確地念下來了,那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嗎?全體起立,如果有錯了,你就坐下來讀。

  (6)反饋讀錯的情況,集體糾正。

  (7)你能把這些生字按照課文內容組成一段簡單的文字嗎?

  生說,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內容。

  (三)完成課後作業:

  第1題,寫出同偏旁的字。師按照學情做進一步的指導。

  第二課時

  要點: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一)小蝌蚪的樣子。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劃。

  找出: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2、讀一讀句子。

  3、畫一畫小蝌蚪的樣子(為了畫面的美觀你可以加進一些事物)。

  4、說一說你自己所畫的圖。

  5、練一練。

  小蝌蚪游來游去。

  (1)小蝌蚪在哪裡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裡怎樣地游來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態變化。

  1、過渡。

  師:小蝌蚪遊啊遊,身體發生了變化。請你在課文中找出來,用上自己喜歡的記號。

  (1)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後腿。

  (2)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3)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隨機認識短

  (4)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2、仿造春蠶的不同時期圖畫一畫青蛙的生長過程。

  3、交流,既評一評。

  4、改一改。

  5、說一說。

  參照課後五:

  選詞填空,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又先最後接著

  小蝌蚪(xx)長出了兩條後腿,(xx)長出了兩條前腿,(xx)尾巴變短了,(xx)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小青蛙。

  6、讀一讀。

  (三)青蛙的樣子。

  1、讀一讀,找一找。

  師:小蝌蚪變成了青蛙,青蛙長什麼樣,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來嗎?用不同於小蝌蚪的記號標出。

  生:四條腿,寬嘴巴。

  生: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生: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服。

  2、說一說。

  師:能把青蛙的特徵連起來說一說嗎?

  生:青蛙有四條腿,嘴巴是寬寬的,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態句。

  (四)作業佈置:課堂作業本2、5、6

  第三課時

  要點:指導分角色朗讀全問,再次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完成課堂作業本。

  (一)鞏固練習:

  1、複習新詞,聽寫詞語。

  2、排列順序:

  (x)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

  (x)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x)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游來游去。

  (x)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

  (x)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條腿、(x)嘴巴、披著(x),露著(x),鼓著(x)。

  (二)分角色朗讀全文。

  1、分組讀。

  2、抽組讀,評議。

  3、選擇喜歡的角色讀。

  (三)讀了課文,你來猜一猜這個故事為什麼要到我們的課文裡來?

  教育意義:要保護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確,不要聽到一點就判斷事物。

  (四)隨堂練習。

  完成課堂作業本作業。

  反思:

  在教學中之所以確立這個為難點,因為文章的絕大多數篇幅都是寫的這個內容,而且同學們對動物的瞭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在以前教學中只是抓住一些文中的句子進行讀、說,覺得學生的掌握情況很好。在這一次,無意間讓學生畫一畫,沒想到一畫問題就畫出來了,在畫中檢查出學生在青蛙的生長過程中只注意到四肢的變化,沒有注意到顏色、花紋的變化,而這就不能正確地反應出生長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經過這樣的教學相信學生對這一認識會由不正確到正確。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及青蛙的成長過程。

  3.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學習彙報

  1.我會認:認讀上節課學習的生字。

  (先在小組內彙報,然後指名彙報。)

  2.我會讀:正確地朗讀課文。

  二、朗讀感悟

  1.讀課文,瞭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

  小組學習活動:

  (1)將描寫青蛙和小蝌蚪外形特點的詞句混在一起,請學生認讀。

  (2)觀察並發現這些詞句與什麼有關,接著按照一定的順序重新整理、排列這些句子。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特點的句子。

  2.看動畫,給動畫配音,瞭解小蝌蚪怎樣找媽媽。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朗讀交流(先小組內交流,再指名交流。)

  (3)彙報朗讀情況,教師相機指導。

  (4)小組合作: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4.小組學習活動我會擺。

  讓學生將3張小圖按照青蛙的成長過程重新排列,然後說一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5.談一談:你喜歡小蝌蚪和它的'媽媽嗎?為什麼?

  6.朗讀全文。

  三、拓展

  學生將課前蒐集的有關青蛙的資料進行交流。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7

  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一課時,我們在引導學生了解青蛙生長的自然科學知識後,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掌握小蝌蚪身上所表現出來人文知識。

  一、學習小蝌蚪正確地對待困難和失敗

  1.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就主動的而且很有禮貌的去尋求別人的幫助。

  小蝌蚪們不知道媽媽在哪裡,它們想找到媽媽,它們就主動而且很有禮貌地去問鯉魚阿姨,希望得到鯉魚阿姨的幫助。

  2.在失敗面前不氣餒。

  為了尋找到媽媽,小蝌蚪經歷了失敗,但它們沒有因為失敗而放棄自己尋找媽媽的信念,繼續為尋找媽媽想方設法,最後終於戰勝了困難和失敗,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二、學習小蝌蚪團結協作的良好作風

  為了找到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們從開始到結尾都是團結在一起的(從插圖中可以看出,五隻小蝌蚪從蝌蚪長成青蛙始終都是在一塊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即使在沒找到媽媽時,也沒有一個退卻,它們一起生活一起想方設法尋找媽媽,直到找到了媽媽,它們都是高高興興的在一起。

  三、學習小蝌蚪勤於觀察、思考、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

  小蝌蚪在找到媽媽失敗後,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策略,把鯉魚阿姨和烏龜說的媽媽的特徵進行了綜合比較,再結合了自己現在的體態特徵,終於找到了媽媽。

  第一次找媽媽:小蝌蚪邏輯思維發生錯誤,沒能找著媽媽。

  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因為:烏龜有四條腿,所以:烏龜就是我們的媽媽。

  結果:判斷錯誤,烏龜不是我們的媽媽。

  原因:青蛙媽媽不光有四條腿、寬嘴巴,還有碧綠的衣裳、頭頂上還有一對大眼睛、第二次找媽媽:小蝌蚪在找到媽媽失敗後,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策略,把鯉魚阿姨和烏龜說的媽媽的特徵進行了綜合比較,再結合了自己現在的體態特徵,終於找到了媽媽。

  “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鯉魚阿姨說的,“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裳”──烏龜說的,荷葉上蹲著的那隻大青蛙就和鯉魚阿姨、烏龜說的差不多,只不過它還有雪白的肚皮呢──小蝌蚪觀察到的。

  不過,我們現在也是四條腿、寬嘴巴、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也有白白的肚皮,我們和荷葉上的那隻青蛙簡直就是一模一樣──小蝌蚪們自己觀察到的。

  荷葉上蹲著的那隻大青蛙就是我們的媽媽!──小蝌蚪的判斷。

  結果:判斷正確──大青蛙就是我們的媽媽。

  四、學習小蝌蚪善於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哲理:不光是愛媽媽才去找媽媽,更重要的是要向媽媽學會生活的本領

  你看:小鯉魚有媽媽,真幸福!鯉魚媽媽還在教小鯉魚捕食,讓小鯉魚學會生活的本領呢!那我們的媽媽呢?我們不應該自個兒在這裡游來游去,儘管我們十分自由和快活。我們也應該找媽媽去,讓我們的媽媽也教我們捕食,我們也要學會生活的本領,否則,我們長大以後就無法生存。於是,小蝌蚪們費盡了千心萬苦,終於找到了媽媽,並跟著媽媽開始了學習捕食(最後一幅插圖上,三隻小青蛙在看著媽媽捕食──在領會捕食要領;另外兩隻小青蛙,一隻也學到了捕食本領──正捕到一隻小昆蟲,而另一隻小青蛙則正準備試用自己學到的本領──試著捕捉一條飛著的小昆蟲。)。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8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

  教學準備

  1.掛圖

  2.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揭示課題

  池塘裡有一群小蝌蚪,它們想找自己的媽媽,但又不知道媽媽是誰?它在哪?我們跟他們一起去找好嗎?

  (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從圖入手指導總觀全圖

  問:小蝌蚪長什麼樣?我們看書上是怎麼說的?

  三、讀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讀準字音。

  (2)標出自然段。

  ①問:哪一自然段寫小蝌蚪的樣子?

  ②學生再讀第一自然段。

  問:小蝌蚪什麼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尾巴。)

  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問: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三句話)說說每句話什麼意思?重點指導三個問題,要求先談問題a.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麼變化?看圖觀察小蝌蚪長後腿的位置?b.它見到了什麼,問了什麼話?(見到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裡。)c.它是怎樣得到回答的?(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師小結:學習這段我們分三步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每句話什麼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

  四、再讀第二自然段,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

  佈置作業: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節

  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講的是什麼?

  二、三個學生分別讀三、四、五自然段

  (1)問:三、四、五自然段哪兩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敘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師扶著學習第三自然段。指導學生分步驟學習。

  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想每句話是什麼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④再讀全段。

  (3)放手讓學生自學第四自然段。把第二個問題改為②它們來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③小蝌蚪和青蛙媽媽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

  (4)問:小蝌蚪在看見鯉魚、烏龜、青蛙媽媽時怎麼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它們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迎上去:有禮貌,也為了讓鯉魚發現自己。這與我們問路一樣。追上去:小蝌蚪和烏龜前進方向相同,表現它們找媽媽的心情。這也是急中出錯的原因。游過去:真實地表達出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因為這次肯定不會錯了,於是就高高興興地游過去。

  三、講讀第五自然段

  問:第五自然段有幾句話?

  1

  第一句話什麼意思?出示幻燈,顯示小蝌蚪整個的變化過程。

  2

  第二句什麼意思?從青蛙天天捉害蟲你想到了什麼?

  四、小結:同學們看圖,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隨著不斷了解媽媽的特徵,自己的身體也在變化,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它多高興呀!

  佈置作業:課後練習2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在生字表中標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

  1.易寫錯的字:群(第二筆要出頭)寬(注意不要加點)甩(第五筆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寫亠)鼓(右邊是支,不是攵)龜(下邊不出頭)

  2.正音:捕(bu)裳(shang)

  3.組詞

  腦(大腦)甩(甩開)捕(捕魚)龜(烏龜)

  惱(惱怒)用(使用)撲(撲來)魚(金魚)

  4.筆畫筆順提示:腦:第八筆是。迎:第二筆是

  三、結合課文說說詞語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較淺。

  甩:揮動,課文中是擺動的意思。

  碧綠:青綠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四、佈置作業:

  1.寫生字

  2.寫詞

  3.課後練習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9

  教案:

  活動設計背景:

  結合主題活動“親親一家人”,為了讓孩子對媽媽的特徵進行仔細觀察,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活動目標

  1、學習手指壓印作畫,以及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示各種動態的小蝌蚪。

  2、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3、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愛好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對事物的細緻觀察

  2、掌握曲線新增的方法

  3、對蝌蚪各種動態的表達

  活動準備

  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PPT、黑色顏料、黑色水彩筆、抹布

  活動過程

  (一)引入

  1、老師:“呱呱呱、寶貝們聽一聽,是誰在講話呀?”(課件裡呈現青蛙媽媽)

  老師:“原來是青蛙媽媽呀!可是青蛙媽媽皺著眉頭,好像不開心的樣子,我們一起來問問它是怎麼回事吧!”(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貝在到處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著急啊!”)

  老師:“原來青蛙媽媽擔心它的寶貝找不到它,那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緊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復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隻大青蛙!”(唸完兒歌后課件裡呈現了一群遊動的小蝌蚪。)

  4、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樂在水裡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遊得一樣嗎?哪裡不一樣?”,引導幼兒觀察課件裡小蝌蚪是往不同方向遊動的。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多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後,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遊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遊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

  (二)幼兒自由想象並表示,把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老師這裡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麼做,才能把這些資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老師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群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遊動了。假如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

  3、老師:“請小朋友學學老師的方法試試吧。讓更多的小蝌蚪從四面八方游過來,找到它們的媽媽吧!”

  老師巡迴觀察,適時的加以指導:

  (1)蘸顏料壓印後,需要在抹布上擦乾淨手指後再拿水彩筆添畫。

  (2)要求幼兒保持畫面和桌面及四周環境的整潔。

  (3)請作完畫的幼兒把資料和工具放回原處,用肥皂把手洗乾淨。

  4、展示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誇誇自己能幹的小手。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於是採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並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範;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於:從最後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範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10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透過朗讀表演,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在感悟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3、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透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具:多媒體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昨天看到一張“尋人啟示”,你們願意幫忙找一找嗎?

  出示啟示內容,揭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以讀漢字為主。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學生彙報,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文章內容。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從哪句話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2、質疑,提出本段中不明白的詞語和句子。

  3、理解“迎上去”指名錶演。

  4、分角色朗讀。

  (二)、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三、四自然段。用筆標出能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的有關句子。

  2、指名說說青蛙的外部特徵。

  3、請學生為青蛙畫一張像。並將自己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4、分角色表演。

  四、再讀全文,思考:學完本篇課文你還了解了哪些知識?

  1、課件演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指名將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幾幅圖片按順序貼到黑板上。

  3、指名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五、課外延伸,培養探索精神。

  1、學生彙報課外蒐集的資料:其它小動物的成長過程。

  2、結束語:大千世界,充滿著無數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積極探索鑽研,像幫助小蝌蚪那樣解決更多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