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關於石頭教案10篇

石頭教案

關於石頭教案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石頭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石頭教案1

  活動內容:

  大班美術活動―有趣的石頭畫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各種材料來裝飾石頭,體驗石頭畫的樂趣。

  2.能大膽運用石頭,創造出新穎的形象。

  3.喜歡參加美術活動,體驗作品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PPT石頭畫圖片、顏料、毛筆、泡泡泥、毛線、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 觀察各種石頭,瞭解石頭的顏色、形狀、大小區別與不同。

  2. 老師小結石頭外形特點。

  二、基本部分:

  1.欣賞石頭畫,討論石頭畫製作方法。

  (一)教師出示各種石頭範畫,請小朋友集體欣賞、討論。

  (二)請小朋友說一說自己喜歡哪個石頭畫作品?為什麼?分析你喜歡的作品是怎樣做成的?用了哪些材料?

  (三)教師講解三種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及製作方法 a.用顏料在石頭畫上裝飾方法及注意事項。

  b.選用石頭後用輔助材料裝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c.啟發幼兒利用各種石頭,創造不同造型,不同風格的作品。

  2.幼兒選取石頭,大膽創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結束部分

  1.請小朋友將自己的作品貼上姓名標籤,擺放在展覽區。

  2.小朋友互相欣賞同伴作品,並討論。

關於石頭教案2

  設計意圖:

  生長在漢江邊上的孩子們,從小就接觸了各種形態的石頭,在石頭上作畫,是安康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也是幼兒十分喜愛的藝術活動。為了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活動的興趣,提高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我設計了這節民間藝術活動。

  活動目標:

  1.瞭解在石頭上作畫的常見方法。

  2.能用一定的方法在石頭上作畫,提高繪畫能力。

  3.體驗自己動手裝飾石頭的快樂。

  活動重點:

  瞭解在石頭上作畫的常見方法。

  活動難點:

  能用一定的方法在石頭上作畫。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教師帶領幼兒參觀石頭畫作品展。

  物質準備:

  1.洗乾淨晾乾的石頭若干個。

  2.石頭畫作品欣賞ppt。

  3.作畫材料(排筆、顏料、白乳膠、紙盤等)。

  4.場地佈置:石頭王國環境佈置、桌子鋪上桌單和舊報紙,幼兒穿上護衣,設定作品展示區。

  活動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創作的願望。

  1.創設情境:石頭王國舉辦石頭選美大會。

  2.出示沒有作畫的石頭,提出問題:沒有色彩的石頭也想變漂亮怎麼辦?啟發幼兒想象,說一說怎樣使石頭變得多姿多彩。

  二、瞭解在石頭上作畫的方法。

  1.觀察石頭,集體交流:可以在石頭上畫什麼?怎麼畫?

  2.播放石頭畫圖片,分類瞭解石頭畫的繪畫方法,激發幼兒創作願望。

  提問:你覺得這些石頭畫怎麼樣?民間藝人是用什麼方法畫石頭畫的?用哪些顏色來塗色的?

  (1)點、線、面構圖裝飾。

  (2)石頭上自由作畫。

  (3)根據石頭形狀進行想象。

  (4)簡單的石頭組合。

  3.以遊戲口吻,帶幼兒進入繪畫環節。

  (1)提出作畫要求。(筆要洗乾淨,塗色前要想好用什麼色,畫完畫將材料放入托盤中。)

  (2)請小朋友們到石頭王國給石頭化化妝!

  3.幼兒分組作畫,巡迴指導。

  4.將作品放在展示架上進行展示,並進行評價鼓勵。

  三、結束活動

  欣賞石頭創意畫,拓展思維,激發進一步創作的願望。

  延伸活動:

  1. 美工區:提供石頭和作畫材料、貼上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創作石頭畫。

  2.家園合作:和家長一起進行主題石頭畫的創作。

  活動反思:欣賞活動教師的總結不夠,幼兒的感知經驗比較凌亂,應該在總結時梳理孩子的認知,形成比較明確的認知。

關於石頭教案3

  活動目標:

  1、透過玩沙、玩石,比較瞭解石頭與沙子的異同。

  2、瞭解石頭、沙子的用處,懂得保護自然資源

  3、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和對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課前同孩子一起收集石頭,沙子

  2、篩子、沙網、鐵罐(分別裝有石頭、沙子)大盆、礦泉水瓶(有石頭、沙子)中號盆

  活動過程:

  一、 匯入,

  1、出示石頭、沙子、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看我今天給你們準備了什麼?想玩嗎?”

  2、提出要求:

  ①“小朋友玩石頭、沙子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安全,別用石頭砸著小朋友,別讓沙子迷著你的眼睛”

  ②“玩的時候,石頭和沙子不能舉過肩膀和頭。”

  ③“玩的時候和身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玩的是什麼,發現了什麼小秘密?”

  二、幼兒操作,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間大膽交流

  1、“你玩的是什麼?怎樣玩的?你發現了什麼小秘密?”

  2、“跟你身邊的小朋友講一講吧!”

  3、“誰能說一說,你玩了什麼?怎樣玩的?發現了什麼?”

  4、“教師小結:沙子小,石頭大;沙子踩上去軟,石頭硬。”

  三、遊戲:聽聲音猜東西

  四、認識石頭和沙子的用途。

  五、增強幼兒環保意識

關於石頭教案4

  教學目標 1、樂意參與活動,體驗玩石頭的樂趣 2、學習按石頭的特徵有規律的進行排序 3、發展幼兒的數數和分類、排序的能力 教學準備 石頭若干,每人一隻筐教學過程

(一)匯入 講故事,引導幼兒一起去鋪路

(二)撿石頭 1、觀察石頭 1)看看這裡有多少石頭? 2)這些石頭是怎麼樣的? 3)小結:原來石頭是各種各樣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2、撿石頭——能數量撿石頭 1)聽口令撿石頭 2)聽拍手聲撿石頭 3)石頭排隊,你撿了幾塊石頭? 3、分類 把撿到的石頭送回家:光滑的石頭放在紅筐裡,粗糙的石頭放在綠筐裡 4、撿石頭 1)要求幼兒在規定的時間裡撿不同的石頭 2)數數你撿到了多少石頭?

(三)鋪路 1、幼兒自由鋪路 2、交流:你用石頭是怎麼鋪的?(老師把幼兒的鋪法陳列在黑板上) 3、學別人的方法鋪路 4、學習按間隔的方法進行鋪路

關於石頭教案5

  設計背景:

  我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和幼兒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在他提出的《課程論》中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他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才是活的書、直接的書,應該向大自然。設計此次活動正是源於“活教育”的課程特點,從幼兒熟知的、感興趣的生活入手。在幼兒園裡、居住的小區裡,隨處可見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工人休息的石桌石凳。還有幼兒所見到的玉石製品以及石制工藝品等。以幼兒感興趣的石頭為中心,感知石頭的基本特徵,初步瞭解石頭的作用。認識石頭種類的多樣性,知道他們各有特性。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顏料或各種輔助材料來裝飾石頭,體驗在石頭上做畫的樂趣。

  2、能大膽的進行石頭的組合,創造出新穎的形象。

  3、嘗試用裝飾好的石頭造型來創編故事,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知道石頭的種類及功能。

  活動準備:

  1、各種形狀的小石頭(已洗淨涼幹並分類)

  2、油畫棒、棉籤、橡皮泥、各色紙、毛線、假花、雙面膠、吸管、稻草、瓶蓋、牙籤、皺紋紙等。

  3、各組一塊抹布。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動畫片形象引入,出示範例,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問題:

  1、他們是什麼做的呀?

  2、你們覺得這塊小石頭象什麼?

  3、他們的樣子是一樣的嗎?

  (二)教師引導幼兒看看、說說、想想石頭象什麼?

  要求:

  1、每個小朋友去挑選一塊自己最喜歡的石頭,玩玩、說說、想想它的形狀象什麼,可以變成什麼?

  2、和同伴說說你的石頭可以變成什麼?為什麼?

  3、如果將石頭組合起來,你覺得它又象什麼?

  (三)教師介紹製作方法,可以和同伴一起商量,一起合作。引導幼兒先在紙盒內組合石頭,然後對石頭進行裝飾,再用雙面膠將石頭固定在紙盒上,最後對紙盒進行裝飾,完成作品。

  (四)教師提出活動要求

  要求:

  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頭變成什麼。

  2、要用上各種好看的顏色。

  3、在裝飾紙盒的時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裝飾才能編出一個好聽的故事來。

  (五)幼兒創作石頭畫,教師指導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大膽想象,能利用各種石頭進行組合,創作出各種造型。鼓勵幼兒大膽選擇各種輔助材料及工具。

  (六)創編故事

  教師組織先完成作品的幼兒利用自己製作的石頭來創編故事。

  教學反思:

  (一)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

  石頭是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事物,本次活動的生成也是來源於孩子的一次偶然發現,可以說該活動是生成於孩子的興趣。這就符合了新綱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教育活動要生活化”的精神。

  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都體驗到了進行石頭畫創作的樂趣,大多數孩子的作品能夠不受老師範例的影響,有自己的.創新之處,並能大膽、合理的運用各種輔助材料。

  (二)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及提出新的設想

  在這次活動中,經過過後的反思,我認為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老師在向幼兒介紹製作方法的時候,有的孩子卻是在張望著他剛剛在擺弄的石頭。課後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紹製作方法這個環節提前到前面,過後在讓幼兒去操作石頭,這樣是否比較能夠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2、由於老師材料擺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兒操作的不便。這個問題在於我課前準備活動時沒有考慮周到,沒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材料的擺放。識方面的準備,也包括老師材料的擺放是否符合幼兒的實際需要,是否便於幼兒操作等等。

  3、教師的範例過小,不利於幼兒的觀察。

  (三)幼兒的創新之處

  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想象力及創造力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關於石頭教案6

  設計思路:

  石頭這一大自然中很平凡、很不起眼的東西。《禮物》這篇童話說了一件出乎小朋友們意料的事。故事透過設疑“大象伯伯到底帶來什麼禮物呢?”激起了一群小動物由期待轉為失望,進而又萌發喜愛的一連串心理變化,塑造了一群可愛的、愛動腦筋的、積極向上的小動物形象。

  活動目的:

  1.投入玩石頭、畫石頭、貼石頭、拼石頭、打石頭等一系列活動中。

  2.理解作品內容,掌握故事情節。

  3.用語言交流自己的體驗。

  【活動一】 玩石頭(分散活動)

  活動準備:準備各種大小、種類的石頭、密封的盒子、佈置的一個活動角。

  活動過程:

  1.出示一個裝滿各式各樣石頭的盒子,引起幼兒自己觀察石頭的興趣。

  盒子裡裝了好多東西、你猜會是什麼呢?”

  2.議石頭,瞭解幼兒生活經驗。

  你摸到的是什麼石頭?它是做什麼用的?

  這些石頭是什麼形狀?摸上感覺怎麼樣?”

  3.玩石頭,鼓勵幼兒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二】石頭的故事

  活動準備:圖片三幅、圖書若干。

  活動過程:

  1.利用故事設定“懸念”引導幼兒進入故事情景。

  在讓幼兒自由推測、猜想:小圖、小鴨、小松鼠、小鳥、小猴希望得到的禮物是什麼後,問:“大象伯伯到底帶來了什麼禮物呢?”關注故事情節,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2.小動物們看見石頭怎麼樣了?他們喜歡嗎?為什麼不喜歡?

  3.石頭怎麼會變成小男孩?變成魚?變成螃蟹?探索交流。

  4.欣賞、感受故事情節和生動的語言。

  大象伯伯送的禮物好嗎?為什麼?你喜歡嗎?

  延伸活動:

  1.提供《禮物》圖書,引導幼兒邊看邊說。

  2.想用石頭做什麼?

  【活動三】 製作禮物(團體活動)

  活動準備:

  石頭、紙、習慣、海綿、橡皮泥等。

  活動過程:

  1.在生活中收集一些自己喜歡的石頭。各種色紙、掛曆紙。

  2.幼兒把自己收集的材料拿出來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

  3.讓幼兒說說自己的這塊石頭像什麼?可以製作成什麼東西?還需用什麼材料?

  4.幼兒操作互動。

  5.幼兒拿著自己的作品,互相交談3-4分鐘。

  延伸活動:

  1.將作好的禮物,放在小小作品展覽上,以供大家欣賞。

  2.展覽結束後,可以將禮物送給好朋友或家人、弟弟妹妹、客人老師等,也可作為個人珍品儲存。

  活動反思:

  石頭是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本活動在讓幼兒欣賞故事的過程中,透過嘗試“摸石頭” “議石頭”“玩石頭”等一些列匠心獨具的設計,使幼兒體驗故事情節的生動性,並依據石頭的形狀、顏色等,引導幼兒在觀察周圍事物,回憶已有表象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動手操作,使石頭變成了一件件可愛有趣的小禮物,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幼兒學習語言、展開操作與想象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關於石頭教案7

  一、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透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全文有14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

  (一)、(1~5)勘探隊員告訴兩個孩子,山上的石頭一層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

  (二)、(6~11)介紹了“石頭書”上的字和畫。

  (三)、(12~14)石頭書裡的學問真不少,石頭書的用處可大了。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5個二類字,理解有關的詞語。

  2、透過學習,理解石頭書的含義,瞭解有關化石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究底,樂於探究,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

  瞭解有關化石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究底,樂於探究的態度。

  四、教學時間:

  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目的:初讀課文,學習有關的字、詞。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書是我們常見的學習用品,從書中我們能汲取營養,獲取豐富的知識。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與書有關,齊讀課題:石頭書

  2、看了課文題目,你有什麼想法?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

  2、同桌互相讀讀,做做小老師。

  3、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點。

  三、弄清課文脈絡,出示思考題:

  根據下面的意思,對照課文想一想,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說了這些意思。

  (1)、勘探隊員告訴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頭一層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

  (2)、勘探隊員叔叔介紹了“石頭書”上的字和畫。

  (3)、川川和磊磊很高興,也想讀這本書。

  四、學習生字:

  1、學生合作、交流學習10個生字的讀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學、領讀二類字

  3、檢查朗讀有關的詞語。

  五、佈置作業:

  1、練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目的:理解、品析課文。

  一、複習檢查:

  1、檢查複習課後的詞語。

  2、自由提問:

  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課文,看了課題,你想知道哪些問題?

  二、學習課文:

  學習1~5自然段。

  1、朗讀課文:

  過渡:第1、2

  自然段告訴我們勘探叔叔趴在一塊大石頭上聚精會神看著什麼,這一不同尋常的舉動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讀了課文明白了什麼?

  3、石頭像書嗎?說說你的看法

  4、指導朗讀這兩個自然段。

  學習6~13自然段。

  1、朗讀課文:

  思考:勘探員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塊光禿禿的石頭,可他為什麼說自己在讀書?

  (引導學生從石頭的外形,石頭的字畫,及石頭的價值和作用這些角度考慮)

  2、小組學習,交流;

  (1)、你讀了課文後,明白了什麼?石頭上的字指的字是什麼?畫指的是什麼?

  (2)、川川和磊磊聽了勘探叔叔的話,為什麼“不禁笑了起來”,“不禁”是什麼意思?

  3、分角色朗讀課文。

  學習課文12~14段:

  1、分角色讀。

  2、理解:

  (1)、讀第12自然段,聯絡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隊員叔叔是根據什麼來判斷這裡曾經是海洋和密林?

  (2)、刨根問底是什麼意思?這個詞說明了什麼?這本書究竟有什麼用?只是根據什麼來推斷的?

  (3)、川川和磊磊為什麼高興?為什麼說石頭書裡的學問可真多?這裡的讀字應怎樣理解?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總結全文:

  1、說說石頭書的含義。

  2、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作者閱讀了石頭書,瞭解了有關石頭裡蘊藏了這麼多知識。在大自然中,還有許多類似的石頭書這樣的事物,等待我們去探究,去研究。我們現在應努力學習,長大了去揭示哪些奧秘。

  三、作業:

  練習朗讀課文。

  第三教時

  教學目的:總結課文,指導實踐活動。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1、感受全文的感情線索。

  讀課文,思考:川川和磊磊的神態和語氣在這件事的過程中是在不斷變化,請在文中畫出有關的詞語。

  2、分角色朗讀

  二、總結:

  1、學習了課文,你知道到了哪些知識?

  2、學習了課文,你有什麼想法?

  三、實踐活動:

  1、推薦一些你認為好的科普讀物,並簡單介紹一些內容。

  2、交流收集的圖片、資料或製作的小報。

  3、瀏覽相關的網站。

  附:板書

  17、石頭————像————書

  一層一層 一冊

  雨痕 波痕 礦物 字

  樹葉 貝殼 小魚 畫

  告訴 知識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石頭書》教案之二,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石頭教案8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區分泥土,石頭,瞭解它們的效能用途。

  2.透過嘗試,激發幼兒觀察、瞭解大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石頭、泥土、水箱、小筐、小工具、抹布等。

  【活動過程】

  、區分泥土和石頭

  1.幼兒嘗試區分泥土和石頭。

  師:這是什麼?請你們試著把他們分開。

  2.老師巡迴指導:瞭解幼兒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區分?

  3.引導幼兒邊分邊講,鼓勵幼兒講述。

  4.說一說你是怎麼發現這裡有泥土和石頭的。

  5.老師歸納小結不同的區分方法。

  6.讓幼兒再嘗試分找泥土和石頭。

  二、給泥土石頭洗澡

  1.師:給石頭洗澡,看看石頭有什麼變化?

  2.試說給石頭洗澡後的結果。

  3.給泥土洗澡,觀察泥土的變化和洗後的結果,引導幼兒將兩種物體作比較,並小結。

  三、做泥團

  1.能不能試著把泥做成團?

  2.引導幼兒嘗試泥幹了怎麼辦?溼了怎麼辦?

  3.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成功地把泥團起來的?

  4.觀察泥土在水裡的變化。(變混合)

  四、介紹泥土和石頭的用途

  1.請幼兒試說石頭的用處。

  2.老師和幼兒一起小結(造橋、鋪路、假山、石雕、石桌等)。

  3.請幼兒試著說出泥土的用處。

  4.老師和幼兒一起小結(種植、雕像、陶器、泥房、泥娃娃)。

  5.大家都知道石頭和泥土的本領。等我們長大,我們要讓石頭和泥土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

  五、活動總結

關於石頭教案9

  一、欣賞交流

  教師播放《海底總動員》的精彩片段,學生欣賞。交流:

  同學們,剛才這個動畫片你們看過嗎?知道叫什麼名字嗎?在影片中你看到了哪些海洋生物呢?(小丑魚、)

  在遠古時期,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積被海洋覆蓋。後來陸地逐漸擴大。現在,海洋麵積仍佔地球面積的71%,差不多3/4的地球表面仍然是海洋。海洋最深處可達11公里,超過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因海洋不同深度的光照不同,生物種群也不一樣,所以海洋生物千奇百怪。今天我們就一起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去認識一下各種各樣的海洋生

  物吧。(板書課題:我愛海洋)

  二、新授

  1.欣賞圖片(播放課件):

  師:大家都知道“美人魚”的傳說吧,其實海洋裡有種生物常被人認作“美人魚”,這就是儒艮,它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一般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認作“美人魚”,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

  師:這是殘忍好鬥的章魚,它雖然叫魚,但並不是魚類,而是軟體動物,它有八條長的腕足,腕足內側有很多吸盤,有的體內有墨囊。它力大無比、足智多謀,不少海洋動物都怕它。

  師:看,噴雲吐霧的烏賊,你們知道它有什麼特徵嗎?(它還叫墨斗魚,屬於無脊椎軟體動物。在海洋生物中,烏賊的游泳速度最快。它隨身攜帶裝滿“墨汁”的墨囊,遇到險情時,便將墨汁射出“煙幕彈”,乘機逃之夭夭)

  師:還有兇猛無比的鯊魚,號稱“海中狼”、“海中霸王”。鯊魚雖然兇猛,面目可憎,但全身都是寶,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師:瞧,這是豔麗無比的珊瑚,它以捕食海洋裡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

  聰明無比的海豚也來了,它可是鯨類王國中最大的家族。師:其他的生物就不一一介紹了,大家欣賞一下。

  2.討論探究

  師:同學們,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它哺育著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那你們還見到過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呢?你最喜歡哪些海洋生物,為什麼呢?大家互相談談自己對海洋世界的感受和海底生物特點的認識。

  3.欣賞探究

  師:看來同學們認識的海洋生物真的很多哦,下面大家一起來欣

  賞小朋友自己設計的海洋生物。你們覺得他們設計的作品怎麼樣呢?(形狀、花紋、色彩)

  4.學生設計,教師指導(多媒體課件播放)

  師:欣賞了小朋友的作品,我看大家都有點迫不及待了,下面我們就利用自己所帶的材料,找自己的好夥伴,將喜歡的海洋生物或者想象中的海洋生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出來。組長注意分工!我們來看哪組同學的構思最巧妙、作品與眾不同哦。

  5.作業展示和評價

  師:把做好的作業展示,並分組說說構思、設計意圖。其他學生進行品評,讓學生學會如何欣賞和評價一幅作品,可以從構圖、造型、色彩、裝飾花紋等多方面進行評價。

  6.拓展延伸:

  同學們,這堂課你們用各種表現形式設計了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海底世界美麗富饒,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怎麼去保護呢?這個問題留到課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三、小結

  教學反思:

關於石頭教案10

  活動目標:

  1、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造型石頭;

  2、學習與同伴協調地進行活動;

  3、大膽的嘗試,體驗做個小藝術家的快樂。

  活動設計思路:

  石頭是一種十分容易獲得的活動資源,曾經在活動中利用過它,孩子們在活動中意由未盡。由此想到設計這一活動:小小石頭藝術家。一方面滿足幼兒玩的興趣,另一方面使幼兒對已接觸到的美工技能(塗畫、貼上、搓捏、壓印等)得以鞏固,在他們的嘗試中感受動手的快樂。

  讓小班幼兒進行造型活動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活動的目標定位於願意利用石頭塑造,體驗動手的樂趣,從中獲得自信心與成功感。活動以觀察小動物的石頭作品開始,讓幼兒在一種自由的形式中去尋找去發現,並學習在老師的引導、幫助下去思考總結。同樣幼兒嘗試也是以自由的形式進行,即讓幼兒自主的選擇跟哪個小動物學本領。透過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幼兒感到自己本領的大,與同伴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對於小班幼兒來說,獲得成功才能使他們有活動興趣至使學習變得主動起來。

  活動流程:匯入觀察作品 → 產生利用石頭創作的慾望 → 嘗試創作,體驗做小藝術家的快樂 → 分享各自的創作成果

  準備:和幼兒一起收集石頭及石頭製品;;美工工具(顏料、一次檯布、棉籤、水彩筆、彩色紙、膠水、畫有圖案輪廓的大紙、彩泥等);佈置熊、松鼠、小狗、公雞、小兔作品展區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出示石頭):小朋友這是什麼?(石頭)們教室裡來了幾位動物藝術家,它們知道們在收集石頭,所以帶來了和石頭有關的禮物,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看時想一想是什麼?猜猜是怎麼變的?

  (二)引導觀察並講述

  1、 觀察石頭

  (1)幼兒分散觀察石頭。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石頭變成了什麼,想想用了什麼辦法(材料)。

  2、 講一講

  教師:你看到的石頭變成了什麼?用什麼東西,什麼辦法使石頭變成XX的?

  (鼓勵幼兒大膽的把觀察到的用語言表達)如:小熊用橡皮泥把石頭變成了小魚。 松鼠用石頭拼出小屋。

  3、個別演示

  教師根據幼兒講述演示或請小朋友演示。如若幼兒沒提到的教師可以提出:這是怎麼做的?

  (三)創作要求

  動物藝術家的本領可真大,你們想不想跟小動物學本領,做個小小石頭藝術家呀?你想跟哪個小動物學什麼本領?(引導講述:怎樣用石頭,把石頭變成什麼呢?)告訴旁邊的小朋友你要跟哪個小動物學什麼本領》

  (四)嘗試體驗:

  1、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東西(材料)創作,注意和小朋友協商一下進行(小朋友不要爭搶,先到人少的動物哪兒學本領);

  2、引導使用顏料的幼兒注意顏料不要過多;

  3、提醒可以結合石頭已有的外形想象,並貼上(看看石頭的形狀象什麼);

  4、鼓勵幼兒嘗試一種以上的方法創作(你可以試試到其他動物那兒學本領);

  5、幫助個別幼兒完成活動內容。

  (五)展示評價:

  1、展示幼兒的作品;

  2、說說自己的作品;

  你跟誰學了什麼本領?把石頭變成了什麼?

  3、請幼兒自由參觀同伴的作品共同分享創作的快樂。

  教師:給你的朋友介紹介紹你的學到的本領吧!

  具體操作及材料提供

  熊(石頭、橡皮泥、墊板)

  松鼠(石頭、畫有輪廓的圖案的大紙)

  狗(石頭;顏料紅、黃、藍;盒子進行滾畫)

  小兔(石頭;顏料;棉籤)

  雞(石頭;公園情景,進行建構)

  建議:

  結束不用集中可直接交流;

  石頭按輪廓拼可畫一張大幅畫(顯幼兒間協調)

  滾畫可提供小勺舀石頭

  可用提供的石頭創造一個環境作為延伸,把作品總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