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靜默草原》教案

《靜默草原》教案

《靜默草原》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靜默草原》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靜默草原》教案1

  〖主幹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前眺()瞭望()前瞻()侷促()眯著()

  翡翠()渺小()俯首()

  2、根據課文補充完整下列詞語。

  景隨__移連___不斷___然不同___不足道寬厚___慈___ ___而泣起伏無___凝立__想

  3、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⑴蒙古牧人前瞻的時候,總是眯著眼睛。

  前瞻:

  ⑵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是侷促。

  侷促:

  ⑶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觀望:

  4、文學常識填空。

  《靜默草原》作者是________。

  5、讀了《靜默草原》作者認為草原與海有什麼異同點?

  〖點選思維〗

  1、注意“眺”不要讀成“táo”,“俯”不要讀成了“fú”。

  2、“寬厚仁慈”不要誤寫為“寬厚人慈”,“凝立冥想”不要寫成“凝立暝想”。

  3、結合具體語境體會語義,不要只看字面意思。如“侷促”這裡是“拘禁不自然”的意思。

  4、鮑爾吉原野,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

  5、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煉概括文章要點。

  【規律方法】

  〖理清結構〗

  遼遠而蒼茫——驚慌(總起)靜默

  不可看,只可感受——困惑、蒼茫

  看不到與看不盡——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單一中呈現豐富(對比)

  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自由、侷促

  〖語言特色〗

  《靜默草原》一文語言清新自然,敘述中有抒情,尋常小事中隱含大美,彷彿是在不經意間,詩意卻如江南花針一樣綿密的春雨,在輕飄細灑,織出一片桃紅柳綠。這種並非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形成的風格,讓人感覺樸素平實,結構自然平易,既生活化又平民化,還有一種隨遇而安的輕鬆感和從容大度,細微處獨具匠心。

  〖把握重點〗

  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於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對比手法寫自己的情感訴求。文中共用了四種景色和草原進行對比:都市、名山、園林、大海大海與草原是很相似的,遼闊蒼茫。大海,感覺大多是胸襟。草原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只要進入草原,你就是中心。說明草原的內涵更富有直觀性。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則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如文中所講的“城裡的人大睜眼睛看草原”,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講的“總是眯著眼睛”。所以說,城裡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卻裝滿了“蒼茫”。

  〖攻克難點〗

  體會草原具體給作者的感受是本課難點。草原具體給作者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易讓人覺得沒安全感,有種被遺忘的,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與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新景點進入視野時,我們的感覺總會是舒適愜意,欣然之感。“自由”是相對於景光的,景光,可以給人自由的感受。但“人”,是複雜的動物,在自由的環境裡,未必就是自由的,文中的作者就是如此的,他,在“自由”之後又感到“不自由”。這種不自由實際上,就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裡沒有依靠,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在廣闊的大環境裡,所以,覺得自己的生命的那麼地渺小那麼地“微不足道”。

  〖質詢疑點〗

  同樣以草原為題材的《敕勒歌》與《靜默草原》在情感表達、結構等方面有什麼不同?

  《敕勒歌》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字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主幹知識〗

  1、tiào liào zhān cù mī fěi miǎo fǔ

  2、步綿迥(截)微仁嚶嚶際冥

  3、⑴前瞻:向前看,向遠處看。⑵侷促:這裡是拘禁不自然的意思。⑶觀望:懷著猶豫的心情觀看事物的發展變化。

  4、鮑爾吉原

  5、略(從文章9、10自然段找答案。)

《靜默草原》教案2

  課題:靜默草原

  課型:主讀課新授

  上課日期:20xx-12-9

  北辛中學

  馬文

  靜默草原

   文字解讀

  劍客壯心看遼遠

  烈馬柔情思靜默

  草原眺望景一樣,遼遠蒼茫人驚慌。

  都市名山園林訪,景隨步移眼光忙。

  蒙古牧人眯眼看,想在眼裡填蒼茫。

  城人睜眼徒迷惑,草原可感不可看。

  草兒簇立綠變色,看不到盡草原象。

   相關課程標準

  草原與海皆壯闊,單一草原豐富藏。

  眼前有海身後岸,草原每點俱中心。

  草原可觸可過夜,大海不可與親近。

  自由侷促因遼闊,自然偉大人渺小。

  蹲下嚶泣顯可悲,揮拳咆哮顯可笑。

  旅人草原事不宜,小溪樹影擁擠到。

  願像母牛唇觸水,想如烈馬面摩草。

  草原無樹無風聲,扯住衣襟凝立想。

  我同草原善忘者,靜默之中未來望。

  蒙古後人寫草原,對比之中獨特篇。

  壯美為主又柔美,靜默冥思哲理含。

  童心化雪向深邃,詩意美麗在無言。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理解“草原特點”、“獨特感受”,理解“靜默”的涵義。

   教學目標

  理解草原的特點。

  理解草原人對草原的獨特感受。

  品讀“靜默”的涵義。同學們對草原特點的理解。

   評價任務

  口頭評價同學們對“草原特點”的理解。 紙筆測試同學們對“獨特感受”的把握。 問卷調查同學們對“靜默”涵義的探討。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有關草原的古詩(邊塞詩),楚楚《草原散章》。

  教師準備:影片課件《天堂》、課件《鮑爾吉﹒原野》、課件《看草原》

  課件薩克斯曲《回家》

   教學過程

  一、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匯入新課。

  播放騰格爾《天堂》,談己感受,初識草原。

  同學們的感受:

  廣闊無邊接藍天,牛羊成群像白雲。綠草如茵隨風動,縱馬馳騁多過癮。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教師引導:

  廣闊無邊,蒼茫遼遠。是賞心悅目,是蕭索悲涼,各有所見。我們來看蒙古草原後人筆下的《靜默草原》

  二、乾坤一劍無人識,夜夜光芒北斗殷——認識作者。

  同學們藉助資料,瞭解到: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人。代表作《掌心化雪》《不要和春天說話》《脫口而出》等,射鵰後人,文采俊美。作品特色:雅潔睿智。他和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並稱“草原三劍客”。

  三、劍客壯心看遼遠,烈馬柔情思靜默——品讀草原。

  (一)天似穹廬籠四野,青草連天草如煙——領略壯美。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文章寫出了草原的什麼特點?從文中找出例句。

  學生討論,展示:

  遼闊無邊。

  例句:

  生1:“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後瞭望,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

  生2:“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相接。

  草原的風景看不盡。”

  生3:“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生4:“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生5:“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所有的微不足道。”

  生6:“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

  教師補充:

  以下句子間接表現草原的遼闊無邊。

  “你可以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兒甚至過夜。”

  “人在這裡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悲。”

  “衣襟已被扯得飄展生響。”

  (二)丹青妙處不可傳,輪扁斲輪如此用——品悟獨特。

  請同學們再大聲朗讀課文,討論:

  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那些感受?最有特點的句子有那些?

  學生髮言:

  驚慌-----都是一樣的風景,沒有景隨步移。

  蒼茫-----蒙古牧人前瞻時,總是眯著眼睛。

  困惑-----看不到。

  自由-----看不盡,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兒甚至過夜。

  侷促-----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可笑可悲。

  柔情-----母牛口唇觸到流水,烈馬面頰摩挲草尖。

  靜默-----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草原也是善忘者。

  教師總結,出示課件:

  外地人看草原:驚慌、困惑、自由、侷促。 草原人看草原:

  畫卷開時塞上雲-----蒼茫之美-----只可感受。

  芳心猶卷怯春寒-----哲理之美-----可笑可悲。

  疏影橫斜水清淺-----詩意之美-----溪影清水。

  無情未必真豪傑-----柔情之美-----母牛烈馬。

  此中真意已忘言-----靜默之美-----無言想象。

  (三)古今悉不知天意,心有靈犀一點通——研析靜默。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找出體現草原“靜默”的句子,談談你理解的“靜默”。

  學生找的句子如下:

  生1:“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

  生2:“腳下的草兒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相接。”

  生3;“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起伏無際。”

  生4:“草原上沒有樹飄展生響。”

  生5:L“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討論發言要點,師生總結:

  草原“靜默”在遼遠而蒼茫,“靜默”在大地寬厚仁慈,“靜默”在草兒延伸天際,“靜默”在有風無聲,“靜默”在善忘,“靜默”在“只可感受”。

  教師總結,出示課件(播放草原風景圖片配樂薩克斯曲《回家》,朗誦)

  草原的“靜默”,只有草原人懂。草兒的默默延伸天際,大地無言的寬厚仁慈,遠方的小溪載著雲山的樹影給我們悠遠寧靜之感,“疏影橫斜水清淺”,“天靜無風聲更幹”。像母牛口唇觸到清淺流水、烈馬面頰摩挲草尖,是母愛般的溫柔,是戀人般的柔軟。

  草原之美,美在無言,美在靜默,美在草原人在靜默中對於水草自由的想象、感受和享受。

  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可相宜——拓展比較。

  閱讀《靜默草原》與《草原散章》片段,比較其異同。

  綠

  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相接。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

  ——《靜默草原》

  草原上的草才是真正的草綠色。

  不是都市工業汙染的灰綠;不是鄉村農業汙染的土綠;不是園林移來植去的生綠;也不是下過一千次水,褪過一百次色的舊綠。

  那是一種靈醒的綠,每一個毛孔都會出油的綠,一種恣情率性、肆無忌憚的綠,一種看一眼就會讓人心旌搖盪的綠,一種整個生命都躍躍欲試地要從綠色中掙脫出來的綠。

  ——《草原散章》

  水

  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著雲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願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靜默草原》

  小水雖小,但明淨如眸,周遭綠草如睫,正是“毛眼眼”的眼波盈盈流轉。小水喜歡臥著,薄薄的,但並不淺薄,蘊含一種說不盡的韻致。

  小水生前棲息著的地方,曾經是牛羊口渴時的驚喜。它們曾在這水泊上照亮了自己的容顏,小水是多麼溫柔地吻著牛羊粉色的嘴唇。

  ——《草原散章》

  學生討論,發言展示:

  《綠》

  相同點:文筆優美,展現草綠的美麗怡人。

  不同點:《靜默草原》還展現出綠在陽光下的美麗變幻,重在表現草原的遼遠。

  《草原散章》以對比、擬人筆法展現草原綠的本性,充滿靈性,美麗動人。

  《水》

  相同點:詩意文筆,寫出水的清淺,潤澤草原生靈。

  不同點:《靜默草原》重在比喻,展示我對草原的柔情。

  《草原散章》重在擬人,展示小水的柔情靜美(及其生命的短暫)。

  五、曲終收撥當心畫,惟有青青草色齊——總結全課:

  劍客壯心看遼遠,烈馬柔情思靜默

  蒙古後人寫草原,對比之中獨特篇。

  壯美為主又柔美,靜默冥思哲理含。

  童心化雪向深邃,詩意美麗在無言。

  達標檢測:

  聯絡全文說說下列三句話表現了草原的什麼特點?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是侷促。”

  “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在這裡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不成顯得可悲。”

  哪些語句可明顯看出,作者是用草原人的眼光欣賞草原的?” 作者寫出了對草原怎樣獨特的感受?

  佈置作業:

  棗莊的獨特美在於煤炭的樸實厚重與榴花的明豔激情,滕州的獨特美在於微山湖的明淨流韻與墨王的儒雅書香,臺兒莊的獨特美在於運河的古風今意與建築的異域傳統。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樣風景異樣情。請同學們借鑑《靜默草原》,觀察思考家鄉風景,寫篇不少於300字的文章,寫出獨特感受。

  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

  劍客壯心看遼遠烈馬柔情思靜默

  蒼茫壯美哲理深美

  詩意柔美靜默涵美

  教後反思:

  教學亮點:

  1.深入分析出“草原人看草原的獨特感受:蒼茫之美、哲理之美、詩意之美、柔情之美、靜默之美”。

  2.引導同學們品悟了草原的原性美,美在無言,美在自由的想象和感受,美在靜默。

《靜默草原》教案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並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靜默草原教案設計。

  2、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讓學生用語言描繪自己的家鄉,並談談自己對家鄉所具有的情感。今天我們一起體會一位蒙古作家對草原的情感是怎樣的。(板書:靜默草原)

  二、 作者介紹: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教案《靜默草原教案設計》。他和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為“草原三劍客”。

  三、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1、教師範讀

  範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裡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2、自讀課文,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侷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裡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師在學生回答時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作者對草原的情感。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欣賞了草原的“靜”,領略了作者筆下獨特的草原風景,感受了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和深沉的愛,以及草原給予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

  《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字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五、佈置作業

  寫一段文字,表達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和感受。

  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教案4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教學難點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3、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蘊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問答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檢查預習情況:

  ⑴請學生給生字詞注音:

  前瞻簇立迥然穹廬長鬃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摩挲(suō)

  一、匯入新課

  播放音訊騰格爾《天堂》。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賓士的駿馬/潔白的羊群/還有你姑娘/這是我的家/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提問:

  ①你從歌曲中聽到草原上哪些獨特的事物?

  ②從這首蒙古長調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樣的情感?

  點撥:騰格爾,來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這歌與草的海洋裡。他的歌聲飄逸、寬廣、豪爽、粗獷,充滿了對土地的熱愛,對生命的誠懇。一聽到他的歌,人們就會想起藍天、白雲、草原、雄鷹。這就是騰格爾,一個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藝術家。

  蒙古長調,是唱給天空的,藍天有多高,他們的調子就有多高;蒙古長調,是唱給大地的,土地有多遼闊,他們的尾音就有多悠長。啊!蒙古長調太長、太自由,沒有什麼容納的下它,只能交給天空和草原。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原野放歌”之《靜默草原》》作者:鮑爾吉.原野。

  (板書課題及作者)(播放影片:草原赤子)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後裔。1958年出生,遼寧省公安廳專業作家。與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鮑爾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潔、細膩。他毫無困難地把這些因素融合,從容寧靜、自領風騷。但最鮮明的,是他筆下傾心描寫人間的美善。鮑爾吉·原野是國內讀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多次獲得國內大獎,並連續三年被內地和海外評為“90年代中國十大散文家”。

  二、整體感知

  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思考:

  ①總覽全文,作者眼裡的草原有哪些特點?

  ②作者說“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從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語句。

  ③作者對草原有怎樣的情感?

  明確:①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②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侷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裡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悲

  (板書結構提綱。要求學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給下面解決)

  三、探究揣摩

  1、老師播放電視散文,要求學生注意表達獨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點撥:什麼是獨特: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獨特?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是獨特?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是獨特?獨特表現在①比較,和別人不同的個性;②新闢的,別人沒有的首創。)

  2、分析1-6段

  作者在說明草原特點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裡?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眯著,想在眼裡裝填一些蒼茫。)與城裡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看到一樣的風景時,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於是無所適從,難以適應,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久,後來到了另一個地方,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

  蒙古人“眯著眼睛,想在眼裡裝填一些蒼茫”,你在什麼情況下眯著眼睛?這不是外在刺激的反應,而是內心激發的情感。享受草原,陶醉其中。這裡,已經可以看出作者對草原的感情是——喜愛,欣賞。

  3、分析7—10段

  ①文中說,“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單一與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

  明確:“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一望無際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

  ②第10段為什麼寫大海?

  對比。寫出對草原的熱愛。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

  分析: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草原,沒有見過大海,我們會說他對草原的認識是片面的,狹隘的,因為缺少參照物。可是作者呢?有過海上觀景的體驗,無論怎麼比,大海都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就是一個蒙古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

  4、分析11—12段

  ①學生齊讀。

  ②怎樣理解“自由”與“不自由”?

  (層次,強調後者。)(“柺杖”、“人文背景”具體指什麼?有什麼作用?)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侷促。”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這裡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

  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我們可以在這裡騎馬、摔跤、放聲歌唱……悠閒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柺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柺杖有什麼用途的?“人文背景”具體指什麼?人揹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柺杖”、“人文背景”,有了這些,別人對你也就尊敬、羨慕,人有時就會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有個成語叫“人定勝天”,什麼意思呢?它強調人征服自然的勇氣和魄力。但是在草原上,人失去了一切依靠,顯示自己威力的咆哮,就是自不量力。哭泣只能證明自己的卑微渺小。於是人就會侷促不安。

  這種侷促在“外來的旅人”身上怎麼表現呢?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5、分析作者對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同學們,咆哮哭泣顯得可笑可悲,作者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呢?朗讀第13自然段,回答問題。

  ①咆哮哭泣顯得可笑可悲,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呢?(比作“母牛”、“烈馬”)

  ②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烈馬牛羊是草原的象徵,是蒙古人最為親密的夥伴,只有這樣最原始、最質樸的方式才能表現出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母牛品嚐流水,這是一種溫柔的愛,烈馬暴躁,摩挲草尖時,卻是那樣的溫順,這是一種熱烈的愛。

《靜默草原》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透過對文字的學習,領略散文優美的文字魅力,積累對散文這一文體的審美體驗。

  2、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淨化心靈世界。

  二、教學難點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2、對初二學生而言,散文是記敘文中比較新的文體,鑑賞比較有難度。

  三、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蘊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方法

  圖片展示法--師生交流互動法--提問法--課文分析法--講授法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預習要求

  1、透過,掌握生字詞的讀音、意義。

  2、通讀課文,在各段落之前標上序號,並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3、有條件的情況下,課前透過查詢一些圖片影象,從而對草原這一自然景觀有更直觀的印象。

  七、教學過程

  1、以上節課學過的《刺勒歌》匯入,全班齊聲背誦。

  2、匯入課文後,抽查預習情況,請同學到講臺上為生字詞注音,解釋文中的生詞意義。

  3、進入課文講解環節,提問同學對文章的閱讀體驗,鼓勵同學自主發言。

  4、同學發言完畢後,老師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師生相互交流對課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課文,選取重點句段講解。

  A.從“遼遠”、“蒼茫”“困惑”這幾個詞語歸納出“看不到”這個特點,第七段歸納出“看不盡”這個特點。

  B.“看不到”“看不盡”--單一,但是單一中的豐富體現在哪裡呢?在與海的對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觸,撫摸,打滾兒,過夜等)。

  C.重點段,第11自然段,結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壯闊,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沒有拘束,也就沒有指引,人突然感到侷促,無措--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感覺。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顯得那樣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為什麼作者要說願意像“母牛”和“烈馬”一樣,溫柔和剛烈的對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懷抱中。草原可以給人感受到寬容溫柔的一面,也可以體會殘酷堅硬的一面--豐富人的性情。

  E.最後兩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昇華至內心情感。

  F.總結,作者對草原懷有什麼樣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熱愛,像兒女對母親的那種熱愛和仰慕。

  找出文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賞感覺;牧人和城裡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覺;草原和大海的對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對比;母牛和烈馬的對比;草原與人的對比。

  6、理解完課文,請同學分組分段把整篇課文朗讀一遍。之後,檢查同學背誦情況,請兩位同學背誦第11自然段。

  7.結束課文,佈置課後作業和下節課預習任務。

  八、板書(部分):

  靜默草原

  草原的特點:

  遼遠、蒼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際--看不盡

  單一(單純)--豐富(包容性)

  相關對比:

  壯闊無邊 --無拘束、自由

  侷促、無措--不自由

  母牛--烈馬

  草原與人

《靜默草原》教案6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純樸、簡潔、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語言風格

  2、透過對比和人的感受來寫草原特點的寫法

  3、學習欲揚先抑、層層遞進、卒章顯志的手法

  技能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誦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2、培養學生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情感思路的能力

  3、賞析蘊涵深意的句子的方法技巧

  情感目標:

  1、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以及作者對草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2、讓學生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情感體驗。

  3、學習作者“善忘”與“靜默”的人生態度,陶冶性情。

  二、重點難點:

  1、透過對比和人的感受來寫草原特點的寫法

  2、欲揚先抑、層層遞進、卒章顯志的手法

  3、體會簡潔純樸語句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

  三、學法指導:

  1、用草原歌曲創設意境,背誦《敕勒歌》匯入新課,走進作者(提問練習一)

  2、用“糾錯法”分組分段讀課文,鍛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讀書的能力(練習二)

  3、用“小組互測法”強化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結合練習三)

  4、用“小組討論法”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情感思路(結合練習四)

  5、用“啟發式”研討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點難點(結合練習五、六)

  6、“小組交流式”完成本節寫作訓練題。(練習七)

  四、研討下列問題:

  文章為何以“靜默草原”為題?

  五、品味下列句子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2、 “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柺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3、 我願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

  4、“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六、寫作訓練

  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寫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參考題目:《夢中,我來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

  七、學習反思與歸納小結:

  蒙古民族素有“馬背民族”、“草原雄鷹”的稱譽,馬和詩歌是蒙古人的兩隻翅膀。當我們想到蒙古人,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徵:細膩柔情。

  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 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靜默草原》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透過這篇文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充分發揮其審美體驗的能動性。

  2、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品質的培養。

  3、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4、鼓勵學生養成觀察,分析,思考客觀世界的良好習慣,培養一定的景色寫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一些難字的讀音和難片語的意思

  2、草原的特點,魅力的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

  3、對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4、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靈感,應用到日後的作文教學中。

  三,教學方法:

  以課文為文字,透過“講授法”的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作者的真正內蘊。

  四,教學時數:1課時。

  五,預習要求:

  1、瞭解有關草原方面的知識。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詞的意思,

  3、熟讀全文,並能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六,教學過程和內容:

  1、匯入新課:

  引入:先一塊來再背誦一下《敕勒歌》……

  肯定:同學們都背的很不錯!請同學們觀關於看草原風光的小電影(一段五分鐘左右的草原風光),請一些同學來告訴我,自己所瞭解的草原又是怎樣的?

  明確:(同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概括起來,有的是談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從媒體的渠道,來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從生命的層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們來一塊走進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裡的草原,以及從草原所獲得的一些深層的蘊義。(並略帶介紹作者和寫作的背景,說明鮑爾吉·原野,歌手騰格爾和畫家朝戈三人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

  七、講授新課:

  檢查預習情況:

  ⑴請學生上臺給生字詞注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廬 長鬃披散 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⑶解釋生詞:

  ①前瞻:向前方的遠處看;引申:向將來看。

  ②簇立:聚整合堆地挺立著,一般是用於花草等體型較小的植物。

  ③迥然:形容差得很遠。

  ④穹廬:借指天空。

  ⑤摩挲:用手撫摩。

  明確:唸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迴歸文字。從標題,說明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明確喧鬧也是合理的。關鍵在於個人的感受體會。

  引入:“靜默”在文中體現在那些方面,為何說草原是靜默的,讓同學們回答。

  總結:肯定,總結一下。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說“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於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的情感訴求。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麼手法?(生: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

  引入: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好對比手法體現在哪裡?有哪幾組?讓同學討論回答。

《靜默草原》教案8

  教學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並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

  2、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學習並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4、透過本課的學習,並比較《敕勒歌》,嘗試探究散文與詩歌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具:幻燈片

  預習內容和要求:查詢生字詞。

  熟讀課文,以2——5句話來表達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複習舊課:

  1、背誦《敕勒歌》

  2、提問:《敕勒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怎樣的草原風景畫?(蒼茫遼闊)

  二、檢查預習,同時匯入新課: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為我們展示了草原的蒼茫與遼闊,氣勢雄渾奔放。同樣的蒼茫與遼闊,在鮑吉爾·原野的散文《靜默草原》中又是怎樣表現呢?它與《敕勒歌》在風格上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要透過對《靜默草原》的欣賞,從中感受散文在抒發情感時所散發的別樣風情。

  2、提問檢查預習第2項:談談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體會(按:實際授課時,注重學生的體會,加強互動,總結學生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體會在講課中或增或刪一些內容。)

  (確定:文章總體風格:細膩、柔情、深沉、睿智)

  三、學習新課

  1、 作者介紹:

  ⑴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徵: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 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⑵ 幻燈: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注:鮑吉爾·原野 成吉思汗後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⑶ 以上是對作者的簡單介紹。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臺吉父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幻燈: “與友人交往像花牛犢一樣溫順;與親人交往像黑牛犢一樣溫順;與兄弟交往像黃牛犢一樣溫順。”——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溫順的牛犢。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

  “平川之臺,告訴我們水源在那裡;崎嶇之地告訴我們道路在哪裡。”——要尋找智慧

  “與敵人對陣要像海青鷹(獵鷹)一樣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詩人安謐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⑴、生字詞

  鮑(bˋao) 檔(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頰(jiaˊ) 摩挲(suoˉ) 處境(chu )

  ⑵、教師範讀

  範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裡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侷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裡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②、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

  我們現在來具體的看課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麼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麼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作者接著就告訴我們是什麼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總起全文。 板書:特點:遼遠而蒼茫 感受:驚慌 ——(總起)

  B、分析3-6段

  a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b 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裡?(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眯著,想在眼裡裝填一些蒼茫。) 與城裡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後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於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於是,不同於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後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裡的人的思維發生衝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裡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對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點,也是我們瞭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板書: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裡裝填一些蒼茫。”蒼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裡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板書:蒼茫

  C、分析7——8段

  a齊讀這兩段

  b提問:為什麼草原具有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草原的變化多端(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具體分析: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就使得我們無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點,所以“看不到”;因為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板書:看不到與看不盡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單一與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學生回答)

  明確: “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板書:單一中呈現豐富

  b、草原與大海一樣在單一中呈現豐富,那二者又有什麼區別呢?(學生回答)

  明確: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板書: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

  c、在這裡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比較出大海與草原的異同點。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對比的手法,那麼,這麼用有什麼效果呢?(學生回答)(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板書:強化

  分析:在這裡,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婉轉而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在這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覺:無論怎麼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是一個草原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現在我們在看到3——6,剛剛我們透過對對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個特點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們看草原應持的態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長在草原,與草原是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他們深深的瞭解草原熱愛草原,所以他們看草原是用心去看。這就是草原之子的對家鄉的細膩、柔情、深沉的愛。板書:情感: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E、分析11——12段

  a、學生齊讀

  b、“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侷促。”

  這裡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板書:自由)我們可以在這裡騎馬、摔跤……悠閒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柺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有句話說“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揹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柺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竟然”一詞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量由”“侷促”。(板書:侷促)

  這種侷促反映在“外來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⑷分析作者對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①學生朗讀第13自然段

  ②13段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學生回答)(對草原、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

  A、“遠方的小溪載著雲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賞析

  雲杉在陽光的照射下,叢叢樹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動的,樹影也隨著小溪的流動而一起一伏,於是就給人以載著、擁擠而來的感覺。作者的觀察細膩。大家回去可以試一試,是不是這種感覺。

  B、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多大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再這裡,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③分析14——15段

  A、 草原是寧靜的,“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而作者此時能聽到的只有衣襟的飄響,這是唯一的'聲音。“我扯住衣襟”,頓時,聲音停止,作者的思維在此時滑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生回答)(“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作品寫到這裡就結束了。

  B、 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裡“善忘”是忘記什麼?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分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淨的心。

  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終暗含著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後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點明題旨

  《靜默草原》練習題

  收穫平臺

  一、作者筆下的草原具有什麼特點?請用課文原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為什麼說“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從課文中你讀出了作者對草原主要有什麼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願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的流水。……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這兩個比喻句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特殊感情。請你摹仿這種表達,寫兩個比喻句,表達你對家鄉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有人評價鮑爾吉?原野筆下的文字乾淨、雅緻、生動、平白如話,在簡樸中追求著深邃,在美的意境中蘊涵著哲理。請你從文中找出一個這樣的句子,談談你對這個句子所蘊含的哲理的理解。

  《靜默草原》閱讀練習及答案

  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後繚望,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在都市裡生活,或者尋訪名山以及賞玩江南園林的人,都習慣於這樣的觀察:眼光的每一個投射處,都有新景物可觀,景隨步移。

  然而草原沒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時候,總是眯著眼睛。他們並非欲看清楚天地間哪一樣東西,而是想在眼裡裝填一些蒼茫。

  城裡的人大睜著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相接。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

  因而草原的風景具有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有一點與海不同:觀海者多數站在岸邊,眼前與身後迥然不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與站在船上觀海的相異處在於,你可以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兒甚至過夜,而海上則行不通。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是侷促。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柺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處境感最強烈。天,真如穹廬一樣籠罩大地,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人在這裡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悲。

  外來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著雲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願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當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著坐著或趴著合適時,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

  草原上沒有樹,所以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但衣襟已被扯得飄展生響。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1.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1) 迥然不同:

  (2) 摩挲:

  2. 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最有特點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3. 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覺?為什麼在草原上咆哮顯得可愛?(3分)

  4. 如何理解“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句話?(3分)

  5. 文中劃線句子,印證了寫草原的一首詩,請你寫出這首詩的題目並把它默寫下來 (4分)

  答案:

  )1. (1) 一點也不相同. (2) 撫摩.

  2. 遼遠而蒼茫.

  3. 自由感和侷促感。因為草原廣闊無邊,人在草原中太渺小與微不足道。

  4 “善忘”實際上是 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保一顆純淨的心。

《靜默草原》教案9

  教學重點:

  1、領略草原的魅力;

  2、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

  3、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體驗與感受及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歌曲《吉祥三寶》)草原上不僅有“吉祥三寶”,還有“草原三劍客”:作家鮑爾吉原野,歌手騰格爾和畫家朝戈三人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家鮑爾吉原野的哲理性散文《靜默草原》,感受大草原的無窮魅力。

  二、領略草原獨特的魅力。

  1、檢測預習效果。

  2、點名讀課文,師生評議。

  3、學生自由默讀課文,交流描寫草原的語句有哪些。思考體會這些語句體現了草原的哪些特點?

  4、從上面來看,本文的重點不在於對景物的描繪,那麼本文重點寫的是什麼呢?

  明確:重點不是對景物的描寫,而是對草原的感受。

  三、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1、學生分組討論,抒發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應該如何理解作者的感受?

  ⑴、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⑵、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⑶、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是侷促。

  ⑷、具備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

  ⑸、覺得所有的柺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⑹、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2、重點探究以下句子:

  ⑴“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這是否矛盾?為什麼?

  ⑵“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如何理解?

  ⑶“覺得所有的柺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如何理解?

  ⑷本文題目是“靜默草原”,“靜默”在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麼說草原是“靜默”的?

  四、品味作者獨特的情感。

  1、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馬”?

  2、本文表達了作者對草原怎樣的情感?

  3、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段進行朗讀展示。(配樂:蒙古長調)

  五、小結。

  草原之美,不在可見的美色,不在可聽的美聲,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觀,美不在美麗的語言,美在無言,美在靜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靜默中對於水草自由的想象和感受。讓我們在悠揚的蒙古長調音樂聲中深情誦讀文中第十三自然段,體會蒙古人對家鄉細膩、溫柔、深沉的愛。

  附: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1、特點:遼遠 蒼茫

  2、感受:“自由”又“不自由”

  3、情感:母牛——品嚐清水——溫柔的愛

  烈馬——摩挲草尖——熱烈的愛

  4、態度:善忘———豁達 坦然

  靜默——沉穩 不張揚

《靜默草原》教案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筆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蘊含深義的語句,學習並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教學理念:

  提倡教師、學生和文字的平等對話,在學習文字的過程中體驗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體驗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探究、綜合學習法。

  教具:草原掛圖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舉金盃人已醉;晚風唱著甜蜜的歌啊,輕騎踏月不忍歸……”這是草原女兒德德瑪獻給那塊美麗土地的崇高敬禮!蒙古民族素有“馬背民族”、“草原雄鷹”的稱譽,馬和詩歌是蒙古人的兩隻翅膀。當我們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覺也許是豪放、爽朗、粗獷…,此文卻讓我們感覺到了他們的心靈的另一寫照:細膩柔情。“草原三劍客”裡著名的鮑爾吉原野情繫故鄉,本色質樸,個性謙遜低調。讓我們懷著一顆寧靜的心,走進原野,走進《靜默草原》。

  二、作者簡介:

  1、學生回憶:《雪地賀卡》

  2、師補充:鮑爾吉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些感受洋溢著詩意的光輝,便如草原上的輕煙一般搖盪在他的字裡行間,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

  三、整體感知:

  “風格即人”。風格是作家創作個性的體現,時代是培植其創作個性的氣候和土壤。鮑爾吉原野來自蒼茫遼闊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他的筆下有靜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黃昏,文字如野馬破陣,雲過山峰。沒有鮑爾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著草原的底蘊,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沒有鮑爾吉·原野寬度的人,合不攏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風範。沒有鮑爾吉·原野維度的人,張不開草原的思緒,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靈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樣,《靜默草原》對初二學生而言,也會誕生一個“陌生化”的世界,產生許多審美錯位。因而學習此文重在朗讀和品味,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書香的芬芳中領略一腔細膩深沉的赤子情懷和一方靈光四現的草原風光。

  1、教師範讀。

  2、找出重點字詞:鮑(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頰(jia)摩挲(suo)處境(chu)

  3、學生展開想象,並思考:

  “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裡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確:(1)特點:遼遠而蒼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與看不盡/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觸/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2)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因而困惑。/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侷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人的處境感最強烈。/人在這裡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四、探究本文:

  1、自由談: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共同點都寫出了草原壯闊雄渾的美。不同點《靜》景物描寫少了,以敘述、議論為主,內容和寫法都比較單純、集中,用筆凝練乾脆,主要寫感受,給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遼闊蒼茫感,側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單一感。原野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對草原的情感層層遞進,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麼手法?

  (此文的感受獨特而深邃,

  教案《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靜默草原》教案一》

  其文思有著“三重樓臺”的意境,因而經得起反覆閱讀,耐人尋味。驚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對比手法。

  3、討論回答:對比手法體現在哪裡?有哪幾組?

  (1)學生從文中找出四種和草原進行對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園林、大海。

  (2)師補充: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總是眯著眼睛”。所以說,城裡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卻裝滿了“蒼茫”。

  (3)憶讀,找出課內外運用對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筏子》、《黃生借書說》等。

  (4)討論《靜》本文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4、思考:草原具體給作者怎樣的感受?(11段)

  (1)“自由”與“不自由”矛盾嗎?(兩者都緣於草原的遼闊。實際上,這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裡沒有依*,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沒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自由的抒懷者諸如——————)

  4、思考:草原具體給作者怎樣的感受?(11段)

  (1)“自由”與“不自由”矛盾嗎?(兩者都緣於草原的遼闊。實際上,這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裡沒有依*,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沒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自由的抒懷者諸如——————)

  (2)“柺杖”“人文背景”指什麼?

  明確:人揹負的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柺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與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一詞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由”“侷促”。

  5、作者對草原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那麼他對草原又有著怎樣的情感呢?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在草原上生於斯長於斯,草原是它們的故鄉。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這正是作者內心的情感折射,一種綠葉對根的情誼。

  5、引申討論:作者情感的源頭是什麼?映射出的人生態度是什麼?

  明確:(肯定同學們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頭是對草原的無比熱愛,其人生態度是一種“善忘”的豁達。由於作者是沉穩的,不喜張揚的。所以,在他的眼裡,草原也必然是“靜默”的,不是通常所說的“喧鬧”的。

  五、師生共寫共賞:

  以《靜默草原》為話題,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寫你心目中的草原或作者印象,六百字左右。參考題目:《夢中,我來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原野先生,您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