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教案

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教案

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春秋”“戰國”,春秋爭霸背景和特點,春秋爭霸的基本情況;戰國七雄格局的形成,戰國兼併戰爭;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養目標

  1.瞭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應與本章經濟發展和政治變革的教學內容相聯絡,運用“戰爭無非是政治關係透過另一種手段干預的繼續”的基本觀點,綜合分析戰爭是政治經濟變革在軍事鬥爭上的反映,對加速奴隸制瓦解和促進封建制形成所起的作用。

  2.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春秋戰國的幾次重要戰爭。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統治階級為掠奪土地、人口、財產所進行的戰爭是不義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災難和痛苦,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但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這些戰爭又是不可避免的,它們客觀上促進了國家走向統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春秋戰國是我國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春秋戰國戰爭頻繁,諸侯爭霸稱雄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變革在軍事上的反映。大國在爭霸戰爭中相互兼併,開拓疆土,實現了區域性的區域性統一,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步伐。

  2.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在爭霸稱雄的戰爭中,為戰勝對方,均重視選賢任能,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國強兵,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加速了奴隸制的崩潰和封建制的產生,推進了新舊體制的更替過程。

  教學要點

  一、春秋諸侯爭霸

  1.周王室東遷和勢力衰微

  2.春秋爭霸

  (1)齊桓公稱霸

  (2)晉楚爭霸

  (3)吳越爭霸

  二、戰國兼併戰爭

  1.“戰國七雄”格局的形成

  2.戰國兼併戰爭

  三、春秋戰國的民族融合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為一課時。

  重點:齊桓公稱霸和戰國七雄爭霸的格局。

  難點:春秋戰國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春秋爭霸戰爭與戰國兼併戰爭的不同特點。客觀辯證地評價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歷史作用。

  二、講授本課時,為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應注意講清“春秋戰國”的大變革時代特點。由於奴隸制經濟基礎的動搖,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因素。新興地主階級的形成,有利於新勢力的發展。各諸侯國為擴大統治範圍,掠奪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富,進行了長期的爭霸兼併戰爭。這就是這個時期戰爭頻繁的歷史背景。

  三、“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一目,教材主要講兩個問題。

  (一)王室衰微,諸侯大國間長期征戰,實質是爭奪土地和人口的兼併過程。

  (二)春秋爭霸內容,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齊是周初姜尚的封國,透過對東夷的不斷兼併,春秋時已發展成東方大國。它負山面海,有漁鹽之利,農業生產也有較好基礎。公元前7世紀前期,齊桓公霸業達到頂峰。教材中突出三點:

  ①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以達到“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目的;

  ②以“尊王攘夷”為口號,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救患扶危,北御夷狄,南制楚蠻,得到諸侯擁護,威望日增;

  ③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蘭考),確立中原的霸主地位。

  2.晉楚爭霸:教材講述晉文、楚莊先後稱霸中原的兩個歷史事件。春秋初年,晉、楚勢力逐漸強大。晉在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楚佔兩湖、江西,北達河南。晉楚爭奪弱小諸國,雙方爭霸中原。公元前7世紀後期,楚成王時,楚出兵攻宋,與晉文公圖霸中原發生衝突,導致晉楚城濮大戰。晉聯合秦、齊、宋等國與楚大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楚軍大敗。當年,晉文公與諸侯會盟,成為中原霸主。晉文公死後,霸業中衰。城濮之戰後,楚轉而向東發展。公元前6世紀初,晉楚又一次大戰於(今河南鄭州),晉軍大敗,楚莊王遂成為諸侯的霸主。課文小字,介紹楚莊王“問鼎”故事,可參照引文指導閱讀。

  3.吳越爭霸。春秋末年,崛起於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繼起爭霸,已是大國爭霸的尾聲。吳國是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國家。前6世紀末到前5世紀初,吳王闔閭與浙江北部錢塘江流域欲北上爭霸的越國發生衝突,結下深怨。吳王闔閭大舉伐越,受重傷死於途中。其子夫差立志報仇,三年後大敗越王勾踐。越降,吳王闔閭圖謀霸業,至夫差終成霸主。越王勾踐卑身事吳,發憤圖強,立志復仇。在進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準備後,越終於滅吳。越王勾踐北上,會盟諸侯,一時號稱霸主。

  四、“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一目,教材也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春秋後期到“戰國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二是戰國時期兼併戰爭。

  1.“戰國七雄”格局的形成:教材概述“格局”的形成,可講述三點:

  ①韓、趙、魏三家分晉。

  ②田氏代齊。春秋末年,晉國和齊國卿大夫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在與舊勢力的鬥爭中,逐漸取代國君,掌握了政權,被周王正式承認為諸侯。

  ③“戰國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經過春秋長期戰爭,到戰國初年,只剩下二十多個諸侯國,其中以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北方的燕國及介於四國之間的韓、趙、魏等7個諸侯國最為強大,形成“戰國七雄”的格局。戰國時期的戰爭,除擴大地盤,掠奪人口,激烈混戰,與春秋相似以外,開始具有封建兼併戰爭的性質,以後逐漸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

  2.戰國時期兼併戰爭:講述的重點,是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等重要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