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活動:變色蝸牛
活動目標:
1.感知幾種色彩,體驗情節變化過程中的樂趣。
2.學習句式:小蝸牛吃了××(顏色)的××(水果或蔬菜)變成了××(顏色)的蝸牛了。
3.願意參與交流,較清楚地講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⒈會“變色”的蝸牛圖普
⒉觀察過蝸牛,與顏色相關的知識準備。
⒊人手一個蝸牛圖片,各種顏色的果蔬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你好,小蝸牛
1.出示小蝸牛:“咦,誰來了呀?”(小蝸牛)和小蝸牛問個好!你知道小蝸牛喜歡吃什麼好吃的東西呀?(幼兒自由回答)
二、分段欣賞,感知其中的色彩。
1.春天來了,小蝸牛慢吞吞地爬著,它有點餓了,就去找吃的,2.出示一隻綠西瓜:“看,小蝸牛吃了什麼?”說說“小蝸牛吃了綠西瓜。”
師:這是一隻神奇的小蝸牛,他有個本領會變色,猜猜他吃了綠西瓜會變成什麼蝸牛?集體學說句式:小蝸牛吃了綠西瓜,變成綠蝸牛。
3.出示圖譜2第二天,小蝸牛有出來找東西吃,這一次他吃了什麼?變成了什麼蝸牛?請你和你旁邊的小朋友來說說。請個別幼兒用完整的話表述句式
:小蝸牛吃了紅蘋果,變成了紅蝸牛!(引導幼兒和教師一起學說)
4.出示圖譜3,第三天小蝸牛又出去找東西吃,變成了什麼蝸牛?(黃蝸牛)猜猜小蝸牛吃了什麼變成的黃蝸牛?(引導幼兒透過顏色來聯想物品)
5.第四天,請你來猜猜小蝸牛還有可能吃了什麼顏色的好東西呢?
三、完整欣賞,體驗情節變化過程中的樂趣。
教師和幼兒一起完整的講述,引導幼兒大膽地把語句完整地說出來。
四、遊戲:小蝸牛找東西
1、今天我給小蝸牛還準備了很多好吃的呢,我們來比一比誰的眼睛最亮,能最快為小蝸牛找到好吃的。如果你找到了請你來說說:小蝸牛吃了***,變成了*蝸牛。看看誰找的又快,說的又好聽。
現在我們一起去找吧!
2、你的小蝸牛吃了什麼變成了什麼顏色的呢?請你把你的發現去跟後面的老師介紹一下吧!看看誰說的最好聽!
活動反思:
活動的目標表示較明確,體現了認知、情感和能力的三維目標。認知上:創設寬鬆的語言環境,引導啟發幼兒嘗試用比較連貫的句子表達:小蝸牛吃了××(顏色)的××(秋天的水果)變成了××(顏色)的蝸牛了。能力方面體現在:積極參與故事情節的討論,願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幼兒理解體驗“水果的顏色與蝸牛的顏色的關係”及吃了什麼顏色的水果就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情感目標主要體現在:引導幼兒在講述活動中享受變化帶來的樂趣。
活動的四個環節較清晰,其中第二個環節的分段欣賞體現了由易到難,逐步深入的遞進的特點,並且呈現方式富於變化,適合小班幼兒的學習能力與思維特點。活動的主要意圖是透過講述小蝸牛吃了水果會變色這個有趣而奇妙的故事,鼓勵幼兒嘗試著用比較連貫的話進行大膽的講述。活動的設計是比較周密的,但是我在組織活動時沒能將活動精彩得演繹,例如: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教師提問:你知道小蝸牛喜歡吃什麼好吃的東西呀?孩子們回答是:不知道,再追問下回答都是:青草。
分析原因:
一、孩子的經驗不足,對蝸牛的生活習性,喜愛吃的東西不瞭解,改進的辦法是活動前在班裡的自然角飼養蝸牛,讓孩子在飼養與觀察的過程中瞭解蝸牛的生活習性!二、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不開放,如果改成:猜猜,小蝸牛喜歡吃什麼呢?或許孩子們的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活動結束後從聽課老師的反饋中也發現了自己在教態、語言、動作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我的說話的語氣、語調沒有太大變化,特別不適合孩子的聽講喜好。如何能讓我說的話變成孩子們愛聽的、喜歡聽的,這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