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社會《端午節》優秀教案(通用5篇)

社會《端午節》優秀教案

社會《端午節》優秀教案(通用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會《端午節》優秀教案(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社會《端午節》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1.透過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節的傳說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2.與同伴互相交流包粽子,製作香囊,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3.體驗中國民間節目韻味。

  4.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難點

  端午節是陰曆五月五日,包粽子。

  教學準備

  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粽子一個,長方形紙、彩色紙人手一份。

  教學過程

  1.出示實物(粽子),引發幼兒興趣。

  2.初步瞭解端午節。

  小朋友今天是什麼日子呀?

  幼兒互相交流,讓個別幼兒到集體面前講述,重點引導幼兒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小結:端午節是陰曆的五月五日。

  3.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傳說。

  給幼兒講《端午節的傳說》,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陰曆的五月五日,就定那一天為端午節。

  4.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師:端午節那天,人們都有那些風俗習慣?

  幼兒互相交流,讓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那天人們有很多風俗習慣,吃粽子、賽龍舟、製作香囊。

  5.體驗包粽子。

  (1)讓幼兒用長方形紙折成六稜形,然後用彩紙繞並進行裝飾,教師巡迴指導。

  (2)展示作品並評價。

  6.教學延伸。

  師:小朋友,你們包的粽子都不錯,回家後把你們學會的包粽子的方法,展示給爸爸媽媽,好嗎?

  教學反思:

  一、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既然決定向幼兒提問,我就設計好了許多問題:比如“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為什麼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讓孩子們看著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起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

  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麼多的問題。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問題沒有激起幼兒的興趣。在集體教學教學中,如果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興趣,那麼這就是老師的準備不足,也可以說是一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後的類似教學教學中,我會多加註意。

  社會《端午節》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調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過的傳統節日之一。

  2.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練習包粽子,獲得更多端午節的經驗,體驗端午節的民俗氛圍。

  教學準備

  粽葉、泡好的米、棗、細線等。

  教學過程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教學。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這天為端午節。

  (2)交流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3)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瞭解端午節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3.節日體驗教學:包粽子。

  用粽葉將泡好的米和棗包住,然後用繩子捆好。提醒幼兒用米不要太多,粽葉要把米包緊,紮結實。

  4.節日分享:將包好的粽子分給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師,進行分享教學。

  社會《端午節》優秀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3、鍛鍊平衡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4、樂於參與體育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瞭解中國農曆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

  教學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瞭解端午節。

  教師:今天是什麼日子?

  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在全班面前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曆的五月五日。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師: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故事?

  幼兒相互交流。

  教師請兩名幼兒講述,大家分享端午節的傳說。

  教師小結:古代楚國的詩人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秦國攻破楚國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湧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3、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教學,為什麼進行這樣的教學?

  幼兒分組交流。

  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教學,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配香囊等。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瞭解。

  教師:書上有許多教學,請你找出端午節里人們的教學。

  幼兒認讀,並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教學反思:

  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教學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

  社會《端午節》優秀教案4

  過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習慣。端午節同時是一個可以和親友團聚一起度過的節日,端午節也可以舉行許多教學,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節日。今天我們就來過一個特別的有意義的端午節。

  教學日期:端午節,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

  教學地點:教室

  教學目的: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透過端午節來進一步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端午節的來源之一是紀念屈原,我們也要透過端午節來懷念屈原——這位可歌可敬的愛國詩人。

  教學內容:

  一、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同學們在家透過看書,上網查閱等途徑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具體內容如下:

  (1)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端午節)

  (2)那麼,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學生講述端午節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節各地的風俗習慣影片

  二、與媽媽一起包粽子

  (主持人):同學們,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說了,是十分美味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包粽子的。今天我們就自己動手和媽媽一起來包粽子,看誰的手兒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綠豆、肉粹、粽葉、粽繩。

  方法:

  1、將粽葉折成漏斗形

  2、在漏斗形的粽葉裡放入適量的糯米、去皮綠豆以及肉粹。

  3、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葉的兩邊把那個比較長的粽葉向糯米這邊壓成一個三角形。

  4、將粽葉包好後用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綁緊。

  5、蒸煮。

  學生和家長動手包。

  三、詩歌朗誦

  (主持人):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端午節也是什麼節?不知道吧,告訴大家端午節也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讚頌端午的詩歌,下面請看詩朗誦表演。

  第一:xx同學朗誦。

  第二:小組朗誦。

  第三:女生齊誦。

  第四:男女朗誦。

  第五:家長和學生齊誦

  (詩歌內容附後)

  四、觀看賽龍舟錄影。

  (主持人):同學們,你們到過汨羅江嗎?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賽龍舟不單是傳統慶祝教學,也是一項國際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於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汨羅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賽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的高潮。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隻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並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划向終點。現在,我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

  (播放賽龍船慶端午的影片。)

  (主持人):看了剛才的錄影,我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吧!

  同學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五、吃粽子

  請評委根據粽子的樣式,口感評價。並且評出最佳包粽子大王;最好吃的粽子;以及最會吃粽子大王。

  六、班主任講話

  同學們,今天的端午節過得很有意義。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心靈手巧的一面,感受到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慾望以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資訊、資料的蒐集能力。同時也非常感謝家長對我們教學的熱情參與。透過本次教學,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

  七、教學結束

  附教學資料:

  1、故事概況。

  (1)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2)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鄉人群而祭之。

  (3)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4)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同學們交流從各種渠道瞭解的有關於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社會《端午節》優秀教案5

  教學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瞭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教學準備

  1影片(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稜角的,扁的)

  教學過程

  一匯入播放影片

  1問題匯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

  幼:端午節······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麼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麼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影片(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麼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麼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麼餡兒的,是甜的?鹹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夥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運用句型"不僅···還···"1教師透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嚐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麼,然後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