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絕句> 古詩絕句《八陣圖》譯文及賞析

古詩絕句《八陣圖》譯文及賞析

古詩絕句《八陣圖》譯文及賞析

  《八陣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此詩前二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尤其稱頌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建樹;後二句對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表示惋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絕句《八陣圖》譯文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原文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註釋

  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蓋:超過。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譯文

  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江水東流推不轉你佈陣石頭,千古遺恨你滅吳失策功未就。

  賞析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慶奉節)時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大曆元年(766)。“八陣圖”,指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這兩句讚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的建立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讚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說,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使他聲名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練的讚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這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域性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讚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弔遺蹟做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裡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佈,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衝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蹟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國風·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絡: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齎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徵,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鬱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餘意不盡的感覺。

  拓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創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夏遷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廟,江邊有八陣圖,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在夔州江灘所設。向來景仰諸葛亮的杜甫用了許多筆墨記詠古蹟抒發情懷。《八陣圖》便是其中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