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與荊南樂秀才書的閱讀和答案

與荊南樂秀才書的閱讀和答案

與荊南樂秀才書的閱讀和答案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僕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絕,而再辱書;再而未答,益宜絕,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於自為謀而然也。然蒙索僕所為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僕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為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僕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故使足下聞僕虛名,而欲見其所為者,由此也。

  僕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過採,屢以先多士。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為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為,庶幾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為彼則獲譽,為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為功,亦不易也。僕天姿不好而強為之,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先輩①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天聖中,天子下詔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今時之士大夫所為,彬彬有兩漢之風矣。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齊肩於兩漢之士也。若僕者,其前所為既不足學,其後所為慎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為人所信也。今可謂困矣,安足為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輩:對樂秀才的尊稱。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及門而贄 贄:拿著禮物求見。 B.而又辱之 辱:辜負。

  C.或過稱其文字 過稱:過分稱讚。 D.不暇就師窮經 就:跟從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B.然言出而罪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吾其還也D.其言不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託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作者對當時的應舉文字,頗有微詞,但樂生意欲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只能建議他“順時”而為。

  B.作者認為要作文,就應該學習古人,去除淺薄雕飾的文字與習氣,才能達到兩漢那樣文質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寫時文而遭譭譽,認為自己不值得樂生學習、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請求。

  D.本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表達委婉;透過現身說法,運用對比,巧妙地表明瞭作者對時文的不同看法。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4分)

  (2)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4分)

  答案:

  1.B

  2.A

  3.C

  4.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3分)

  5.(1)像我歐陽修這樣的,不過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裡值得讓您懇切到如此地步呢?(4分)

  (2)因此與同時代人所寫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獲得俸祿官位並謀取名譽,是順應時俗的緣故。(4分) 答案解析: 1.

  試題分析:解析:B而又辱之,辱:敬辭,屈尊給我書信。和《報任安書》中的“曩者辱賜書”中的“辱”詞義一致。

  2.

  試題分析:A兩個以均是介詞表原因,翻譯為因為;B前一個是連詞表順承,後一個錶轉折,譯為“卻”;C前一個遠指代詞,譯為“那”,後一個是副詞,表商量的語氣,譯為“還是”;D前一個表被動,譯為“被”,後一個是所字結構,當助詞。

  3.

  試題分析:C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達對時局的不滿,並非認為自己不值得樂生學習、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請求。

  4.

  試題分析:從句子看,沒有什麼對稱句式沒有什麼判斷句、疑問句的語氣詞可供推斷,那麼只有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下功夫了,我們首先可以找一個“姑”,我們知道,在本文中,沒有“姑娘、姑姑、婆婆”之類出現,所以這裡只能是“姑且”,因而斷定,這裡是一句開頭;再根據“者”判斷第二處斷句;根據“移此儷彼”這個並列片語的特點,推斷,此處應該為一個小分句,最後根據“不悅於時人”這個被動句判斷出最後一處句斷。

  5.

  試題分析:主要語言點(1) 窮:困厄,賤:低微、卑賤,安:哪裡。注意句子反問的語氣;(2)比:比較,工:工巧,“者…也”是判斷句的標誌。

  【參考譯文】

  我恭恭敬敬向樂秀才足下陳述:當初乘船相遇,承蒙您來看望我,又得到您贈送的自己寫的錦繡文章一冊,在此之前與我交談,就好像後進見前輩時所盡的禮儀一樣。我剛剛三十歲時,我隨同鄉里秀才一同參加科舉考試,到現在也才有七年,做官只做了個縣令,又是有罪之人,我的品德、官位、年齡三樣,都不能與您對我的禮節相稱,這就是我慚愧的原因。自冬到春,我一直腹瀉不止,(不服)夷陵水土之氣,我接連得病,又苦於事務繁忙,所以久久未能回信。

  我聽說古人鑽研學問,研究深透並篤信自己學問。他們的高尚品德和豐富的學識充溢於胸,他們所寫的文章非常偉大並散發出永恆的光芒。就好像金玉有耀眼的光輝,不是因為琢磨、裝飾、染色、洗滌而形成的,而是因為它質地堅硬,光輝來自它自然形態罷了。《周易》中《大畜》一章有句話說:“剛正健壯誠實,就會發出光輝,天天更新。”說的就是內心積累的東西飽滿充實,然後就會發出光輝,天天更新,永不衰竭。所以《大畜》中的象辭說“君子應該多多認識學習前代的好言行,以涵養美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古代的學者不是屬於一個流派,他們即使崇尚的思想一致,然而表達的言語和所寫的文章從來都不一樣。孔子曾經為《周易》寫過系詞,周公寫過《尚書》,奚斯寫過《頌》詩,他們的言辭都不一樣,然而都各自成為了後世經典。子游、子夏、子張和顏回有同一個老師,他們為人處事方式都不同,各自從自己的本性出發而接近“道”的。當今求學的人就不是這樣,那些不追求深入鑽研和篤信自己學說的人,把文辭寫得很巧妙,以此作為華美;把話說得很誇張,以此作為偉大。道德學識功夫沒到就勉強寫文章,就會感覺艱難吃力;感覺艱難吃力那麼思想就會受侷限;受侷限就會導致思維枯竭。他們寫文章又不以前代賢士作為榜樣來學習,那麼寫出來的文章總是佶屈聱牙形式扭曲以取媚於世俗,很少有人能夠自成一家。這就是因為他品德和學識不夠,而不知道應該堅守主張什麼。

  私下裡我讀了您的文章,高古雄健,志向高遠又精神充沛。就好像一匹好馬,有著優秀的本質,如果讓它駕起大車,由王良來駕馭,並且和著御車上的鈴聲,走在大道上,這是很容易做到的。經由深入鑽研,並且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後就知道自己該堅守主張什麼。能夠做到這樣,那話說出口都是好文章。

  我被世俗厭惡,被拋棄在這個小縣城,我也不敢與一般人相等同。人們都拋棄我,而足下對我則過分尊重,把我看作賢明正直、有才能的人。對此我實在不敢當,所以我毫無保留回覆你,以彌補自己慚愧之情。歐陽修叩首敬上。 提示:歐陽修在這篇文章中主要闡述道與文的關係.他認為文章主要是闡述道與文的關係,強調道對文的重要性,主張文章應該追求道,而不應該過分追求文采,進而認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不要文采,而是說不能作文害道,道的修養能夠提高文章的文采,他讚揚吳充的文章辭豐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勢,可見他的充道還是在於為文.另外,他主張要在實踐中充道,即在實際生活中培養道,反對作家脫離實際,在書齋裡空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