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蝶戀花> 《蝶戀花·出塞》試題閱讀答案及賞析

《蝶戀花·出塞》試題閱讀答案及賞析

《蝶戀花·出塞》試題閱讀答案及賞析

  《蝶戀花·出塞》這首小令,是作者侍從康熙帝出塞之作。表面是弔古,但有傷今之意,剛健中含婀娜。說從前幽怨,也不是很古的從前,鐵馬金戈,青冢黃昏,隱約透示著滿清入關以前各族間的戰事痕跡。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蝶戀花·出塞》試題閱讀答案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蝶戀花·出塞

  [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①納蘭性德侍從康熙皇帝出塞之作。②無定據:無定、無準。

  (1)上闋描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5分)

  (2)末句有什麼作用?這首詞包含了那些情感?(6分)

  《蝶戀花·出塞》閱讀答案

  (1)上闋描寫了畫角、牧馬、西風、紅葉等景物。(2分)營造了壯闊、悠遠、荒涼的意境。(3分)(意思對即可)

  (2)末句用景物描寫終結全詞,用“深山夕照”“深秋雨”兩個意象拓展悽清悲涼的意境,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含蓄雋永。(3分)這首詞包含了山河無定的興亡之感,對“青冢黃昏”憐惜、悲憫之情,由“夕照”“秋雨”而生的蕭索之感等。(3分)(意思對即可)

  《蝶戀花·出塞》譯文:

  古往今來,山河之上不會存在永久的界限。角聲中,牧民頻繁的在這片土地上來來去去。而這其間觸目的荒涼,誰能說的清?唯有西風肆意吹著那蒼老的丹楓。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應是無法計數的。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捨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蝶戀花·出塞》翻譯:

  古往今來,大好河山並沒有一定屬於誰的準則。在高亢的號角聲中,徵騎頻繁地來來往往。滿眼所見邊塞之景一片荒涼死寂,我可以與誰交流這種複雜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風已把楓樹的葉子也吹紅了。在邊地上,往昔鬱結於心的愁恨應該有無數個。在戰事頻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親,黃昏時分踏著小路走向昭君墓。王昭君對邊地的無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邊地深山的落日無言地散發出餘暉,深秋時節的冷雨無聲地飄飛。

  《蝶戀花·出塞》賞析一:

  此詞為容若侍從康熙皇帝出塞之作。首句破空而來,對蒼茫大地之變化無常作了詩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詩的深沉雄渾的格調。起句抒古今興亡之感,同情人民罹戰禍之悲慘,與“一將功成萬骨枯”同一襟抱,氣概豪雄,彷彿蘇辛。“畫角” 兩句是詩人出塞時眼前所見之景,透過“畫角”“牧馬”意象的捕捉,傳達了邊塞特有的雄壯、緊張、激昂場景。高亢的號角聲,牧馬頻繁地來往,極言出巡的辛苦,內心亦實有難言之隱。“滿目”二句,就直接寫出丹楓吹老,無人可語,一片真情,動人心絃。此兩句在前兩句的基礎上,情緒又是一轉,詞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涼艱苦的邊地環境,也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說的人生無常的荒誕感。

  下闕“從前”句詞人由眼前的邊塞展開聯想,追想邊地上發生過的恩怨情恨。“幽怨無數”,更深一層,既包括徵人在外懷念閨中思婦,也寫到閨中思婦懷念戰場上徵人的死活存亡。 “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句承下闕首句,以點代面,從王昭君的邊塞“幽怨”入筆,傳達詞人的慨嘆。末兩句用歐陽修“庭院深深深幾許”筆調,寫自己的幽怨。“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共用四個“深”字,說明對夕照也生愁,對秋雨也生愁,這種無數幽怨,正如李後主所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此詞的表達方式有描寫,有抒情,有議論,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此詞在表現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點面結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詞人所精選的意象,組成了一幅既壯闊悠遠又悽清悵惘的意境,傳達了詞人複雜的內心世界。這其中,詞人最特別的思想情感就是作為一個年輕有為的貴族,對江山無常、人生意義的思考。

  《蝶戀花·出塞》賞析二: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那時他二十九歲。

  “今古河山無定據”,是一句斷語,也是詞人的感嘆。它橫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慨。從中可以看出史學家的深沉,哲學家的睿智,以及文學家的深情。

  情語之後,緊接以景語:“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詞人揮舞畫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感的邊塞景物圖。這既是眼前的實景,又使人聯想起歷史上的一幕幕活劇。這裡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有“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等等,等等。畫角聲聲,牧馬頻驟,這不正是“今古河山無定據”的形象寫照嗎?

  歲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當詞人風塵僕僕,奔走在邊塞道路上的時候,只間滿目荒涼,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楓葉在蕭瑟西風中飄搖,似乎在訴說著無窮的幽怨……

  詞人彷彿聽見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吶喊,也彷彿聽見了“出師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仰天長嘆……

  詞人彷彿看見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美人身影,也彷彿聽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哀傷旋律……

  不論是肝腸如火的英雄,還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論是彪炳青史的古賢,還是俯仰古今的來者,都籠罩在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請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