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黃鶴樓 王之渙翻譯

登黃鶴樓 王之渙翻譯

登黃鶴樓 王之渙翻譯

登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詩意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壯闊,氣魄雄渾,放眼宇宙之無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詩的兩聯皆用對仗,而且對得順乎自然,氣勢充沛,浩大無邊,渾然天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被作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遺芳千古。

  賞

  雀樓,故址在當時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建在高上,共有三層,站在這座樓臺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條山,下可觀滾滾東流的黃河水,是唐代的遊覽勝地。

  詩人首先運用粗線條大筆勾勒畫面,這裡,其著眼點不在樓之一隅,而是從遠及鳥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樓閣的總體,騰挪跌巖,山繪水,讓讀者從山水的生機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詩人筆力扛鼎、大氣的風發意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給讀者展現的是夕陽西下、黃河東流的壯闊遠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立體圖畫。在這幅圖畫中,落日飛、遠山如黛、黃河耀金、大海湧波,都表現了登高遠的特點。“依”、“流”二字具有畫龍點睛之妙,經過它們的點染,自然景物頓時具備了活潑潑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那種感傷淒涼的語調,展現了落日告別遠山時含情脈脈的神態,顯示了其充滿生命和力量的內質;“ 流”字彷彿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讓我們領略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昂揚、壯闊的氣勢,俯視到噴珠濺玉的驚濤駭浪,甚至可以諦聽到奔騰咆哮的黃河的濤聲。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運用,更使畫面具有了立體的層次感。

  詩的前兩句著力渲染登樓所見的山水壯觀,繪下了極其壯闊的境界。但是詩人興猶未盡,他接著用如椽大筆,飽含激情,寫下了千古佳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若要窮極千里之遙,讓全部的.山河之美盡入胸懷,就需要不斷前進。這雖然寫的是當前實感,卻已隱約地表現了詩人的胸襟抱負。由於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後兩句既是詩人深思想經過感情濃縮後的結晶,又與前面的景物銜接自然,渾然一體,從而就使全詩的境界大大拓寬,構成一幅表兮獨立、逸乎凡響的登樓遠圖。

  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拘泥於山水樓閣本身的具體形態,而是善於迅捷地抓住山水與雀樓之間最突出的視覺特徵,給讀者創造一種豪放的眼界開闊感。

  紀遊詩難為,而那種奔意氣,聳高格的覽勝紀遊詩為之則更難。王之渙的《登雀樓》一詩之所以能成為千古之絕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其意境雄闊,意氣風發,咫尺之間而能給人以千里萬里之感,讀後令人眼界開擴,襟浩蕩,使人受到鼓舞,從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雀樓》的意境雄闊與詩人氣吞宇的襟抱是有著密切關係的。王之渙生活在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心振奮,使他具有積極向上、不懈追求的時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氣度。沒有吞吐千山萬壑於胸間、指揮重巒疊嶂於掌下的大氣度,難成大手筆;有了這包舉宇內的大氣度,詩人才會揮遣自如,神思泉湧。

  詩人並不是俗手丹青,僅以描為能事。我們的詩人還兼有哲人的氣質。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語極平直,然蘊蓄深遠,餘韻無窮。登高望遠,這是一般常識。而登高者惟願其愈高,望遠者惟求其更遠,這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卻只有哲人才能賦與它以重大意義。這其中隱含著人的無限的進取與探索精神。俗話說“人往高處走”,又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都是對現狀的不滿足,都是進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出現,可以使人膜拜,而詩人似的哲人則善於以朋友的身份說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