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岑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岑參的《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一張一弛,抑揚頓挫,結構嚴謹。有描寫,有烘托,有想象,有誇張,手法多樣。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作者: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①,輪臺城北旄頭落②。

  羽書昨夜過渠黎③,單于已在金山西④。

  戍樓西望煙塵黑⑤,漢軍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徵⑥,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⑦。

  虜塞兵氣連雲屯⑧,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雲片闊⑨,沙口石凍馬蹄脫⑩。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註解】

  ①角:軍中的號角。

  ②旄(máo)頭: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認為它主胡人興衰。旄頭落:為胡人失敗之兆。

  ③羽書:即羽檄,軍中的緊急文書,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尉犁縣。

  ④單(chán)於:漢代匈奴君長的稱號。

  ⑤戍樓:軍隊駐防的城樓。戍:駐防,防守。

  ⑥上將:即大將,指封常清。旄:旄節,古代君王賜給大臣用以標明身份的憑證。

  ⑦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⑧虜塞:敵國的軍事要塞。兵氣:戰鬥的氣氛。

  ⑨劍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內。

  ⑩沙口:位置不詳。亞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漢代御史大夫位置僅次於宰相,故稱亞相。勤王:勤勞王事,為國效力。

  【韻譯】

  輪臺城頭夜裡吹起了陣陣號角,輪臺城北預兆胡人的昴星墜落。

  緊急的軍書昨夜飛速送過渠黎,報告單于的騎兵已到了金山西。

  從崗樓上西望只看見煙塵瀰漫,漢家的軍馬屯駐在輪臺的城北。

  封將軍擁旌節銜親自出去西征,凌晨吹號集合了大軍威武前進。

  四方的戰鼓雷動宛如雪海洶湧,三軍的喊聲轟鳴象是陰山震動。

  敵營上空的烏雲屯集氣氛陰沉,戰場上的屍骨與草根糾纏不清。

  劍河風急吹得陰雲佈滿了天空,沙口石凍快把虎馬的鐵蹄凍脫。

  封亞相為了王事勤勞含辛茹苦,發誓報答君主平定邊境的煙塵。

  自古來英雄名垂青史誰人不見?而今可見封將軍功名勝過古人。

  【評析】

  這首七古與《走馬川行》系同一時期、為同一事、贈同一人之作。但《走馬川行》未寫戰鬥,而是透過將士頂風冒雪的夜行軍情景烘托必勝之勢;此詩則直寫戰陣之事,具體手法與前詩也有所不同。此詩可分四層。

  起首六句寫戰鬥以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雖是製造氣氛,卻與《走馬川行》從自然環境落筆不同。那裡是飛沙走石,暗示將有一場激戰;而這裡卻直接從戰陣入手:軍府駐地的城頭,角聲劃破夜空,呈現出一種異樣的沉寂,暗示部隊已進入緊張的備戰狀態。據《史記。天官書》:“昴為髦頭(旄頭),胡星也”,古人認為旄頭跳躍主胡兵大起,而“旄頭落”則主胡兵覆滅。“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連用“輪臺城”三字開頭,造成連貫的語勢,烘托出圍繞此城的戰時氣氛。把“夜吹角”與“旄頭落”兩種現象聯絡起來,既能表達一種敵愾的意味,又象徵唐軍之必勝。氣氛醞足,然後倒插一筆:“羽書昨夜過渠黎(在今新疆輪臺縣東南),單于已在金山(阿爾泰山)西”,交待出局勢緊張的原因在於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開篇奇突警湛。“單于已在金山西”與“漢兵屯在輪臺北”,以相同句式,兩個“在”字,寫出兩軍對壘之勢。敵對雙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樓西望煙塵黑”,寫出一種瀕臨激戰的靜默。局勢之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與接仗。手法上與《走馬川行》寫夜行軍大不一樣,那裡是銜枚急走,不聞人聲,極力描寫自然;而這裡極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突出軍隊的聲威。開篇是那樣奇突,而寫出師是如此從容、鎮定,一張一弛,氣勢益顯。作者寫自然好寫大風大雪、極寒酷熱,而這裡寫軍事也是同一作風,將是擁旄(節旄,軍權之象徵)之“上將”,三軍則寫作“大軍”,士卒吶喊是“大呼”。總之,“其所表現的人物事實都是最偉大、最雄壯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鉦合奏的鼓吹曲一樣,十分震動人的耳鼓。和那絲竹一般細碎而悲哀的詩人正相反對。”(徐嘉瑞《岑參》)於是軍隊的聲威超於自然之上,彷彿冰凍的雪海亦為之洶湧,巍巍陰山亦為之搖撼,這出神入化之筆表現出一種所向無敵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