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4篇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4篇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原文:

  楊柳千條拂面絲,綠煙金穗不勝吹。

  香隨靜婉歌塵起,影伴嬌嬈舞袖垂。

  羌管一聲何處曲,流鶯百囀最高枝。

  千門九陌花如雪,飛過宮牆兩自知。

  譯文:

  1、綠煙:指楊柳繁茂如煙的枝條。金穗:金色的嫩枝。吹:一本作“移”。

  2、靜婉:即張靜婉,為南朝羊侃的寵姬,善歌舞。歌塵起:形容歌聲動聽,餘音繞樑,驚起梁塵。

  3、嬌嬈:一本作“嬌饒”,即董嬌饒,為東漢宋子侯《董嬌饒》詩中所詠的美女。

  4、羌管:一本作“羌笛”。古代有用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曲:一本作“笛”。[2]

  5、陌:一本作“曲”。

  6、自:一本作“不”。

  註釋:

  1、綠煙:指楊柳繁茂如煙的枝條。金穗:金色的嫩枝。吹:一本作“移”。

  2、靜婉:即張靜婉,為南朝羊侃的寵姬,善歌舞。歌塵起:形容歌聲動聽,餘音繞樑,驚起梁塵。

  3、嬌嬈:一本作“嬌饒”,即董嬌饒,為東漢宋子侯《董嬌饒》詩中所詠的美女。

  4、羌管:一本作“羌笛”。古代有用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曲:一本作“笛”。[2]

  5、陌:一本作“曲”。

  6、自:一本作“不”。

  賞析:

  “題柳”之人應為飛卿本人,題柳、詠柳非其本意,誠如劉學鍇先生所言,應是有所寄託的。此詩整體風格纖軟柔媚,三四句又引入張靜婉、董嬌饒,故主旨與女子有關應非妄言。然而“羌管一聲何處曲”所吹之曲則未必與《楊柳枝》有必然關係,飛卿或者只借用羌笛悲涼的聲色而傳遞一種哀婉的情緒而已。飛入千門九陌和宮牆之內的當不僅僅是如雪之花,應該還有飛卿所吹奏的哀婉之音。“兩自知”的兩位主角則應是飛卿與宮牆內某位善歌舞的女子,二人或許有一段戀情,如今卻被宮牆阻隔。於是飛卿題柳、吹笛以寄、傳惆悵哀婉之思。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周亞夫軍細柳

  漢朝司馬遷

  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周亞夫軍細柳》譯文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於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委派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匈奴侵擾。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直接驅車而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著馬迎送。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開弓搭箭,弓拉滿月,戒備森嚴。皇上的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將要駕到。”鎮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於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節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開啟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驅車賓士。”於是皇上的車隊也只好拉住韁繩,慢慢前行。到了大營前,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便跪拜,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見。”皇上因此而感動,臉上的神情也改變了,俯身扶著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後辭去。

  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嘆地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是完全可以透過偷襲而俘虜那裡的將軍,至於周亞夫,豈是能夠侵犯他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讚歎不已。

  《周亞夫軍細柳》註釋

  文帝之後六年:指漢文帝后元六年。文帝,漢高祖劉邦之子劉恆(前—前),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位。

  匈奴: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大:大規模,大舉。

  入邊:侵入邊境。

  宗正:掌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軍霸上:駐軍霸上。霸上,地名,譯做“灞上”,因地處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陝西西安東。

  祝茲侯:封號。

  棘門:地名,原為秦宮門,在今陝西咸陽東北。

  河內守:河內郡的郡守。河內,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區。守,郡守,是漢代郡一級的行政長官。

  備:防備,戒備。

  胡:胡人,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此指匈奴。

  上:特指皇帝。

  勞:慰問。

  軍:軍隊。

  已而:不久。

  之:到,往。

  被:通“披”,穿著。

  銳兵刃:這裡指刀出鞘。

  彀(gòu):張開。

  弩(nǔ):用機械發箭的弓。

  持滿:把弓拉滿。

  先驅:先行引導的人員。

  且:將要。

  軍門都尉:守衛軍營的將官,職位低於將軍。

  詔(zhào):皇帝釋出的命令。

  居無何:過了不久。居,經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無何,不久。

  持節:手持符節。節,符節,皇帝派遣使者或調動軍隊的憑證。

  壁:營壘。

  車騎:車馬。

  驅馳:策馬疾馳。

  按轡:控制住車馬。轡,馬韁繩。

  徐:慢,緩慢。

  持兵揖(yi):手持兵器行禮。揖,拱手行禮。

  介冑之士不拜:穿戴著盔甲之將不行跪拜禮。介冑,鎧甲和頭盔,這裡用作動詞,指披甲戴盔。士,將領。

  為動:被感動。

  改容式車:表情嚴肅起來,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軾”。這裡用作動詞,指扶軾。

  稱謝:向人致意,表示問候。

  既:已經。

  嗟乎:嘆詞,表示慨嘆。

  曩(nǎng):先前。

  固:必,一定。

  邪(yé):語氣詞,表示反問。

  之: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意。

  通假字

  軍士吏被甲被通披:披在身上

  改容式車式通軾:車前的橫木

  可得而犯邪邪通耶:語氣助詞

  《周亞夫軍細柳》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交代邊境的緊張形勢和劉禮、徐厲、周亞夫的三軍駐地。第二段,寫漢文帝勞軍的經過,重點寫了漢文帝在細柳營被擋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周亞夫治軍之嚴。第三段,寫勞軍後漢文帝的深明大義和對周亞夫的讚歎。全文讚揚了周亞夫忠於職守、治軍嚴明和不卑不亢、剛正不阿的品格,同時也體現出漢文帝的深明大義和知人善任。

  文章寫得曲折迴環,起伏跌宕,極具精神,充分展示了周亞夫的才華與個性。第一句就大書特書“匈奴大入邊”。不必具言入邊的匈奴有多少軍馬,分幾條路線,攻到了什麼地方,用了這“大入邊”三個字,頓覺烽火燭天,胡塵匝地,一派緊張氣象。司馬遷讓周亞夫在這嚴峻的時刻出場,一起更有激盪雄奇之氣,蓄於筆端。

  大戰迫在眉睫,京都安危繫於旦暮,周亞夫如何部勒土卒,經營防務自是題內應有之文。司馬遷於此隻字不說,卻突然轉出“上自勞軍”大段精細刻的文字,真是起落無端,奇變莫測,天子勞軍,禮儀隆重,屯軍的將帥,當然要親自送迎。當車駕進入長安東面霸上劉禮將軍營中和長安東北棘門徐厲將軍營中時,兩位將軍都大開營門,任勞軍隊伍馳驟而入,而且恭恭敬敬地迎送。人臣之禮如此,本是常情常態,這些也只是三言兩語帶過。待勞軍車駕來到周亞夫大軍駐地細柳,還在營外防禦工事的大門邊,迎接天子車駕的竟是披甲執刀、張弓搭箭的軍士。勞軍的先行隊伍馬到門前,軍士閉門不納。這情況就透著奇。此時衛士傳呼天子將至,滿以為守軍會立刻開門,誰知守門軍將嚴正回答:“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連皇帝的命令也行不通了,又是一奇。等到文帝親至,同樣被拒於門外,更是奇中之奇。直到文帝派人手持符節以詔亞夫,他才傳令開啟防禦工事的大門;但自己依然穩居中軍,不來接駕,這更是一種奇異現象。天子車駕進了壁門,守門士吏居然傳亞夫將令:“軍中不得驅馳。”文帝只好“按轡徐行”。堂堂漢家天子,不得不聽命於屬下將軍,接受軍令的約束,小心翼翼地行動,這在中國封建時代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奇事。直到文帝進入中軍營來,周亞夫オ出來接駕,卻又不跪拜山呼,而是介冑戎裝,持刀而揖,以軍中之禮見當今天子。為人臣而平揖至尊,見了皇帝居然手持利刃,那行動,就不止令人感到奇,而且不能不為之一驚,將以為變生不測。更奇怪的是,這位漢文帝不但不責怪亞夫,反而為這位將軍的威嚴整肅而動容,俯下身軀,撫著車前橫木,表示敬意。這節勞軍文字,其事則曲折起伏,變化迭起;其文則奇峰間出,波詭雲譎。無怪乎勞軍完畢車駕走出軍門後,“群臣皆驚”;而識將才、賞奇士的漢文帝,卻嗟然而嘆,稱讚周亞夫是“真將軍”。

  “奇”是司馬遷《史記》的主要藝術特色。但司馬遷決非獵奇自炫、取媚流俗的作家。他的《史記》向稱“實錄”,決非小說家言。《史記》之奇,乃在善於在曲折奇特的情節中顯示人物性格。他筆下的歷史人物,性格統一,有血有肉,因此讀之者感到文雖奇而事可信。這就是劉勰在其《文心雕龍·辨騷》中說的:“玩華而不墜其實,酌奇而不失其真。”這段文字的章法結構,雖剪裁一節而自成篇章。一起寫三位將軍的防地,兩陪一正,兩虛一實,對比映襯,使周亞夫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結尾文帝一段議論,仍以霸上、棘門作陪村,一起一結,先後輝映,顯得章法嚴整而不失自然,對文帝,對亞夫,一筆兩到,既突出亞夫,又顯示出文帝的知人善任,猶其餘事。

  《周亞夫軍細柳》創作背景

  絳侯周勃是漢朝開國功臣。呂后家族威脅到劉氏王朝時,他與丞相陳平共謀誅諸呂,立漢文帝。周亞夫是周勃之子,先為河內守,因他的兄長絳侯周勝之有罪,他被封為條侯,延續絳侯的後代封號。歷經文帝、景帝兩朝,曾任河內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職。以善於將兵、直言持正著稱。後因得罪景帝下獄,絕食而死。這篇文章即記載他為河內守駐軍細柳時的一段事蹟。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明了創作這篇文章的契機:“諸呂為從,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於權;吳楚之兵,亞夫駐於昌邑,以戹齊趙,而出委以梁。作絳侯世家第二十七。”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原文:

  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小樓西角斷虹明。

  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

  涼波不動簟紋平。

  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

  譯文:

  柳林外傳來輕輕的雷鳴,池上細雨濛濛;雨聲浙淅瀝瀝,滴在荷葉上發出細碎之聲。不久小雨即停,小樓西角顯現出被遮斷的彩虹。我們靠倚欄杆旁,直等到月亮東昇。

  燕子飛回門前,窺伺著飛到畫梁問;我從玉鉤上放下門簾。床上竹蓆紋路平展,好像清涼的水波,卻無波紋湧動。床頭放著水晶雙枕,她的金釵從發上墜下,橫放枕邊。

  註釋:

  ①輕雷:雷聲不大。

  ②闌干(lán):縱橫交錯的樣子。

  ③月華:月光、月色之美麗。這裡指月亮。

  ④畫棟:彩繪裝飾了的樑棟。

  ⑤玉鉤:精美的簾鉤。簾旌(jing):簾端下垂用以裝飾的布帛,此代指簾幕。

  ⑥“涼波”句:指竹子做的涼蓆平整如不動的波紋。簟(diàn):竹蓆。

  ⑦水精:即水晶。

  ⑧“傍有”句:化用李商隱《偶題》:“水文簟上琥珀枕,旁有墮釵雙翠翹”。墮(duò):脫落。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夏季傍晚陣雨過後,一時之情狀,畫所難到,得未曾有。

  詞的上闋寫室外景色,輕雷疏雨,小樓彩虹,雨後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斷虹明”三字和“月華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極美的境界。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柳蔭外、池塘上,陣陣驚雷後,下起了一陣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葉上,簌簌作響。詞人未曾提及柳的遠近,然而無論遠近,雷都是來自柳的那一邊,雷聲被柳樹阻隔,聲音愈來愈小,故是輕雷,隱隱隆隆之致,有異於當頭霹靂。夏雨潑灑在池上,而雷聲此時已經停止了,惟聞沙沙颯颯,乃是雨聲獨響。此處一個“碎”字用得巧妙,細膩表現出雨打荷葉的聲音蓋過了荷葉本身風中相撞發出的聲音。荷聲者,其葉蓋之聲也。奇又在“碎”,夏季陣雨是轉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聲聲清晰。此為輕雷疏雨,於一“碎”字盡得風流,如於耳際聞之。

  詞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葉的夏日風光圖。柳蔭外、池塘上,陣陣驚雷後,下起一陣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葉上,簌簌作響。此處一個“碎”字用的巧妙,細膩表現出雨打荷葉的聲音蓋過了荷葉本身風中相撞發出的聲音。夏雨來得及、去得快,“小樓”以下三句寫雨後情景。小樓西腳,一道彩虹下,“待得月華生”。這表明她曾長時間佇立在那兒。她或許在等待情人到來,從彩虹生直至月上東山。

  下片描繪了一幅美人夏日 睡覺圖,據詞意當是寫第二天情景。小樓繡閣,玉鉤放下、帷簾低垂,女主人公閣內鼾睡。只見她躺著的涼簟紋理平整,不見折皺,而她頭上的釵鈿則垂落在水晶枕旁。詞人巧妙地從燕子的視角,將女主人公夏日晝寢的畫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夏雨來得急、去得快,“小樓”以下三旬寫雨後情景。雨勢本來就不洶湧,一會兒天就放晴了。小樓西角,一道彩虹掛在天空。斷虹之美,令人難以名狀,詞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斷虹之美,斜陽之美,雨後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盡致。“明”乃尋常之字,本無奇處,但細思之,卻表現瞭如此豐富的意境與層次之美。虹一彎,忽現雲際,則晚晴之美,在此時顯得更加妙不可言,無可著筆處乃偏偏有此斷虹,來為生色,來為照影。閨中女主人公出現了,她倚著小樓欄杆,看彩虹落下,“待得月華生”。這表明她曾長時間地佇立在此。她或許在等待情人到來,從彩虹生直至月上東山。

  下闋寫室內景象,以精美華麗之物又營造出一個理想的人間境界,連燕子也飛來窺視而不忍打擾。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旁有墮釵橫。”下闋詞的意境在“月華生”的基礎上再上一層。小樓繡閣,玉鉤放下、帷簾低垂,女主人公閣內鼾睡。寫到闌干罷倚,人歸簾下,天真晚矣。涼波以比簟紋,已妙極,又下“不動”“平”,竭盡全力渲染清幽處的悲涼。結尾兩句是人物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豔而不俗。水精枕,加倍渲染畫棟玉鉤,是用華美的物件以造一理想的人間境界(水精即水晶)。而結以釵橫,詞人此處,神理不殊,先後一揆。人巧妙地從燕子的視角,將女主人公夏日晝寢的畫面描摹得惟妙惟肖,繡閣的靜謐精美,不附會本事,這自是一幅閨閣妙畫,若附會本事,則本篇雖涉豔情,卻也表現清雅而自然。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原文:

  荷葉杯·弱柳好花盡拆

  五代:顧敻

  弱柳好花盡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滿身蘭麝撲人香。狂麼狂,狂麼狂?

  譯文:

  弱柳好花盡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滿身蘭麝撲人香。狂麼狂,狂麼狂?

  微風輕拂著纖纖細柳,那姣美的簇簇鮮花盡皆迎風綻放,就綻放在在那陽光照著的道路上。小路上有一個溫潤如玉的白麵少年郎,他滿身氤氳著撲面而來的蘭香和麝香。怎能不令她心頭小鹿亂撞?怎能不令她春情顛狂?

  註釋:

  弱柳好花盡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滿身蘭麝(shè)撲人香。狂麼狂,狂麼狂?

  盡拆:全都開放了。拆:同“坼”,裂開。晴陌:陽光照著的道路。

  賞析:

  顧敻九首《荷葉杯》,很像是寫的一個女子的相思全過程。《栩莊漫記》評曰:“顧敻以豔詞擅長,有濃有淡,均極形容之妙。其淋漓真率處,前無古人。如《荷葉杯》九首,已為後代曲中一半兒張本。”

  這首詞寫女子的春情。首二句寫柳綠花紅,正是豔陽好天,女子在賞春。“陌上”二句寫她看見了路上有個少年,很逗人愛,她彷彿嗅到了少年身上的香味。後用疊句,表現她的感情在激盪,春情慾狂。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原文: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滿堤。

  拂塵生嫩綠,披雪見柔荑。

  碧玉牙猶短,黃金縷未齊。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閨。

  預恐狂夫折,迎牽逸客迷。

  新鶯將出谷,應借一枝棲。

  譯文

  曠遠原野上春光來得早,晴天下江上楊可長滿堤。

  撣開塵埃生出嫩綠之色,撥開雪花可見柔軟嫩芽。

  碧玉似的可芽還很短小,金黃色的可絲尚未長齊。

  冷風吹來楊可擺弄腰肢,有如春閨人眉間生情意。

  恐怕狂妄之人北亂攀折,望引高雅之客心歡情迷。

  初春的啼鶯將要出幽谷,應當可借得一枝來棲息。

  註釋

  原隰(xí):廣平與低溼之地。荑(tí):初生的茅草芽。原隰荑綠可:題出南朝宋謝靈運《從遊京口北固應詔》詩:“原隰荑綠可,墟囿散紅桃。”

  迥(jiǒng)野:指曠遠的原野。韶(sháo)光:美好的時光。此指春光。⑶可滿堤:一作“映可堤”。晴川:晴天下的江面。晉袁嶠之《蘭亭詩》之二:“四眺華林茂,俯仰晴川渙。”

  拂塵:撣除塵埃。

  柔荑:指柔軟初生的白茅嫩芽。牙:指可樹的嫩芽。

  縷:指可絲。

  寒吹:冷風。

  春閨:女子的閨房。

  ⑽狂夫:無知妄為的人。

  ⑾逸客:超逸高雅的客人。

  ⑿新鶯:初春的啼鶯。

  出谷:從幽谷出來。常喻指境遇好轉或職位升遷。

  一枝棲:比喻棲身於極小的地方。語出唐劉餗《隋唐嘉話》。

  賞析:

  此詩《文苑英華》卷一八八編入“省試”類。明曾益撰,清顧予鹹、顧嗣立補撰《溫飛卿詩集箋註》卷九據《文苑英華》補入,注云:“此省試題也。”其創作時間不詳。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青玉案·綠槐煙柳長亭路

  綠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日永如年愁難度。高城回首,暮雲遮盡,目斷人何處。

  解鞍旅舍天將暮。暗憶丁寧千萬句。一寸柔腸情幾許。薄衾孤枕,夢迴人靜,侵曉瀟瀟雨。

  翻譯

  長亭路上,槐樹碧綠,柳色如煙,恨(我)走得匆促, (漫長的道路提示我)我們已經分別。綿綿的愁思讓人覺得一日長得好像一年,不知道該如何度過。回首遙望高高的城垣,已經被暮雲遮斷,視線的盡頭是何處呢?

  天色將暮的時候,解下馬鞍,投宿在旅舍,暗暗憶起愛人臨別前的千萬句細語叮嚀 。 一寸柔腸中蘊藏著多少深情?如今只有薄被孤枕與我相伴,午夜夢迴醒來正是夜深人靜,拂曉之時,窗外春雨瀟瀟。

  註釋

  青玉案:詞牌名。這首詞步賀鑄《橫塘路(青玉案)》韻作。

  長亭:古代道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別用。

  取次:草草,倉促,隨便。

  永:長。

  目斷: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

  人:心上人。

  一寸柔腸:是行者想到心上人。

  衾:被子。

  侵曉:天漸明。

  創作背景

  惠洪青年時曾為縣小吏,因庭堅喜其聰慧,教他讀書,後來才成為海內名僧。庭堅流放過湘江時,惠洪曾入舟陪送,時達一月,足見交情深篤。為了與庭堅兄弟唱和,也依賀韻寫了一首《青玉案》。

  賞析

  這是一首傷別懷人之作。

  上片主要寫行者與居者離別時的情景。在槐、柳夾道的長亭路上,可恨就這樣地草草分別了。離別已堪恨,“此別匆匆”就更添人恨。這個“恨”字乃一篇主旨。別後定是“日永如年愁難度”。而當此乍別之際,“高城回首,暮雲遮盡,目斷人何處”,尤人情所不能堪。這三句化用唐人歐陽詹“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意,“目斷人何處”一句,明點心事,更覺感情深摯。

  下片轉入行者對居者的思念,又主要是從行者的角度來寫居者。首句寫行者在日色將暮時歇馬解鞍,寓居旅舍。客館寒窗,孤寂中又追憶起情人臨別時千萬句叮嚀囑咐的話語。“千萬句”,極言離別時對方叮嚀話之多,真可謂“語已多,情未了”,句句包含著無限深情。“一寸柔腸情幾許?”柔腸多指女性的纏綿情意,如李清照《點絳唇·閨思》雲:“柔腸一寸愁千縷”。“情幾許?”語氣是反詰,語意卻十分肯定。情多少?情無限!結尾“薄衾”三句,如果理解為是行者在旅舍中獨宿孤枕,徹夜難眠,也不是講不通;但這樣一來,詞意就直露平淡。惠洪是很會寫言情詞的,宋人許頡《彥周詩話》曾稱其“善作小詞,情思婉約,似(秦)少遊,至如仲殊、參寥,雖名世,皆不能及”。所以把末三句理解為行者在旅舍中思念遠方女子,想象她此時也一樣在相思的煎熬中思念著我。這樣講,意趣就大不相同了。自從自己走了以後,她一個人獨守空閨,薄衾半溫,孤枕難眠。春宵峭寒,又是薄衾,難以抵禦自然界的寒氣;又是獨宿繡幃,內心更充滿了寒意。無人相伴,好夢醒來,再也睡不著了。夜深人靜,聽著窗外瀟瀟雨聲,“徹曉瀟瀟雨”,表明女子在撩亂人心的風雨聲中,一直到天亮也沒有再睡著。這樣,詞從對面寫來,不但文勢曲折深婉,而且表達的感情也倍深一層。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原文:

  春閨怨·不繫雕鞍門前柳

  元代:喬吉

  不繫雕鞍門前柳,玉容寂寞見花羞,冷風兒吹雨黃昏後。簾控鉤,掩上珠樓,風雨替花愁。

  譯文:

  不繫雕鞍門前柳,玉容寂寞見花羞,冷風兒吹雨黃昏後。簾控鉤,掩上珠樓,風雨替花愁。

  註釋:

  不繫雕鞍(ān)門前柳,玉容寂寞見花羞,冷風兒吹雨黃昏後。簾控鉤,掩上珠樓,風雨替花愁。

  玉容寂寞:形容憔悴。 簾控鉤:簾幕上掛上銀鉤。

  賞析:

  這首《春閨怨·不繫雕鞍門前柳》寫青樓女子晚景淒涼的景況。曲子寫道:門前柳老,難系雕鞍,車馬冷落;容顏憔悴,羞與花對。風雨黃昏後,倍添淒涼;樓中人雖在,已是明日黃花,再沒有人識賞。夜長愁更長。這支小令充分表明:青樓中人,以色事人,賣笑為生,一旦年長色衰,便門前冷落,生計全無,晚年往往十分悲慘。此曲寄託了喬吉對青樓女子的深深同情。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追和柳惲

  汀洲白蘋草,柳惲乘馬歸。

  江頭樝樹香,岸上蝴蝶飛。

  酒杯箬葉露,玉軫蜀桐虛。

  朱樓通水陌,沙暖一雙魚。

  古詩簡介

  《追和柳惲》是唐代詩人李賀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是追和南北朝時的柳惲的《江南曲》而作,詩承接柳惲《江南曲》意,重在寫離別後的歡聚之情。首聯描寫汀洲上的白蘋,頷聯描寫江邊、岸上的優美景色,頸聯表達對柳惲的敬意,尾聯描寫水中魚兒競遊。這首詩句法和格調都模仿了柳詩所用的齊梁體,李賀以清新的筆調寫夫婦相聚時的即景。其中尾聯採用暗喻的手法,以雙魚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翻譯/譯文

  水中小洲上的芹菜像草翠綠,而唐朝宰相柳惲卻乘馬歸西。

  江邊的楂樹散發出縷縷清香,岸上成群結隊蝴蝶悠然飛翔。

  接一酒杯箬竹葉露當酒相祭,彈一曲高雅的曲子送給他聽。

  紅樓通向水邊處有一條小路,曖水的沙灘邊遊著兩條小魚。

  註釋

  追和:兩人或兩人以上用同一題目或同一韻部做詩,稱為唱和。如事後參與唱和,即稱追和。柳惲:河東人,歷仕宋、齊、梁三朝,工於篇什,早有美名,嘗作《江南曲》,首句為“汀洲採白蘋”,李賀追和之。

  白蘋(píng):水草名,葉正四方,根生水底,葉敷水上,五月有花,白色。蘋同“蘋”。湖州城東南有白蘋洲,柳惲官吳興太守時於此賦詩,首二句言柳惲從遠處歸來與妻子團聚。

  樝(zhā)樹:山楂樹,高五六尺,其果圓,似梨而酸。樝同“楂”。一作“櫨樹”。

  箬(ruò)葉露:即箬下酒,湖州箬溪水所釀酒味醇美,俗稱箬下酒。

  玉軫(zhěn):琴上系弦子的柱軸,華麗者以玉為之。蜀桐:古稱以益州白桐為琴瑟者必名器,這裡泛指琴體。虛:琴身中空,故曰虛。

  沙暖:喻居處安適。雙魚:喻一對夫妻。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賀追和南北朝柳惲所作的《江南曲》所創作的。李賀在入京應試之前,曾到江南“依其十四兄”,故得飽領江南風色,所以這首詩中寫到的南中風土,也有他的親身經歷的影子。但有人因而認為這些詩是李賀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客居潞州時,“遺愁洩恨,神遊吳楚而作”,從詩的風格比較清新,節奏比較明快來看,似難信從。葉蔥奇推測:“這大概是賀初作奉禮郎,客居京師時的作品,有自嘆不如的意思”,詩中寄託了懷念故鄉與妻子的感情,庶幾近之。

  賞析/鑑賞

  整體鑑賞

  這首詩是追和南北朝時柳惲所作的《江南曲》,句法和格調都模仿了柳詩所用的齊梁體。柳惲的《江南曲》是一首遠客思歸的.詩。李詩則敘寫遠客歸來後,與家人團聚的歡樂。花香蝶舞的江南風光,很好地烘托了柳惲騎馬歸來時的歡快心情;沙曖雙魚的景緻,也有力地映襯了他們夫妻團聚的和洽溫暖。

  首聯選取特有的景物“汀洲”、“白蘋”,既寫出家鄉的溫暖,又道出柳惲回鄉的歡快心情,同時表達出物是人非、柳惲仙去之意。

  頷聯描寫江邊、岸上的優美景色,以“楂樹香”調動嗅覺,“蝴蝶飛”調動視覺,一靜一動,渲染了家鄉的可愛。

  後兩聯寫夫妻團聚後的歡樂和恩愛,一邊暢飲家鄉的美酒,一邊彈著古琴,使相聚充滿了詩情畫意。其中頸聯詩人李賀表達對柳惲的敬意。尾聯描寫水中魚兒競遊,暗喻柳惲生命雖去,精神猶存。

  柳惲的《江南曲》寫男女相思之情,李賀的追和詩“柳惲乘馬歸”應之,將筆墨落實到柳惲身上。柳詩寫相思之苦,李賀寫相聚時的歡樂。柳惲原詩為齊梁流行的豔體,李賀以清新的筆調寫夫婦相聚時的即景。因之,所謂“追和”倒不如說是反其意而用之。

  名家點評

  宋代吳正子、劉辰翁《箋註評點李長吉歌詩》卷一:閒遠漸近(“岸上胡蝶飛”句下)。甚不草草。就用柳惲句意,頗迭宕,景語亦近自然。

  清代陳本禮《協律鉤玄》卷一:此從柳詞“故人何不返?春華復應晚。不道新相知,只言行路遠”四句意中補撰出來,故云和之也。末不責其不歸,責其音問無通,其詞婉而深矣。

  清代姚文燮《昌谷集註》卷一:惲,南齊人,作《江南曲》有“汀洲採蘋”句。賀蓋慕江南風景,而羨惲之抽簪早歸放懷自適,故追和之也。樝香粉蝶,美酒瑤琴,水閣臨流時通芳訊,以視今之紅塵鹿鹿者何如耶?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巴江柳

  巴江可惜柳,柳色綠侵江。

  好向金鑾殿,移陰入綺窗。

  翻譯

  實在是讓人喜愛,絲絲縷縷的柳葉,一片碧色染綠了大江。

  這樣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鑾殿去,讓一片陰涼移入雕滿花紋的綺窗。

  註釋

  巴江:指流經川東一帶的長江。

  可惜:可愛。

  金鑾殿:唐代宮殿名。殿與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見學士常在此殿。

  綺窗:華美的雕花窗戶。

  創作背景

  大中六年(852)四月,西川節度使杜悰調任淮南節度使。李商隱奉柳仲郢之命,備辦餼牽(米麵牛羊)親往渝州(今重慶市)及界首迎送,詩當作於此時。此詩題為《巴江柳》,實際它並不是一首單純的詠物詩。聯絡李商隱的身世看,這首詩顯然是借詠柳來抒發用世之情的。

  賞析

  小詩開篇即點題。“可惜”二字表明詩人對巴江柳的愛憐態度。第二句描寫柳色。望王山下,巴江兩岸,那成行成排的楊柳,柔條紛披,新葉繁茂,青蔥悽迷,如錦似繡。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綠了,以至於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鮮、優美的。詩人不用“工筆”去刻畫楊柳婀娜多姿的形態美,而是用“潑墨”去烘染它氣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繪春,秀逸迷人,頗見匠心。“綠侵江”,兼用擬人、誇張手法,狀柳色之豐盈、濃重、蒼翠欲滴。楊柳執意要分綠與巴江,讓江水與它同美,一起來裝點春天。一個“侵”字寫活了楊柳,賦予它動感和情感,可謂以一字而盡傳精神。

  楊柳不僅“風流可愛”,而且濃蔭清涼,可以為夏日的人們消暑除熱。於是詩人聯想到,巴江柳應該“好向金鑾”,“移陰綺窗”,去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辭采的富麗,襯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記載,劉悛之為益州刺史,曾獻蜀柳數株,齊武帝把它們種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罩,甚為鍾愛。詩的後兩句化用這個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為明顯。

  這首詩一、二句詠物寫實,作者傾筆於柳色,流露出不盡喜愛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難遇知音,惋惜之意見於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蔭,暢言巴江柳的輝煌前程,借歷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蔭終未移入綺窗,有才難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層。由此可見,這“可惜”二字,實為全詩之主眼。而無限“惜柳”之情,正是詩人自傷沉淪、自嘆失意的心靈寫照。

  李商隱這首詠物詩,不離不即,既切合於江柳,又在詠柳中表現自己的情思。全詩借柳寫入,以虛襯實,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越調】小桃紅

  楊果

  碧湖湖上柳陰陰,人影澄波浸,常記年時歡花飲。到如今,西風吹斷迴文錦。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

  [註釋]

  迴文錦:東晉前秦才女蘇惠被丈夫竇濤遺棄,織錦為“璇璣圖”寄濤,錦上織入八百餘字,迴旋誦讀,可成詩數千首。竇濤感動,終於和好如初。後人因以“迴文錦”代指思婦寄給遠方夫君的述情之物。

  [參考譯文]

  碧綠的湖面上籠罩著柳蔭,人的倒影在明淨的水波中映浸。經常浮現在記憶裡的是年時節下花前的暢飲。到如今,夫妻離散無音信。羨慕那成雙成對的鴛鴦,比翼齊飛到蓼花深處,人卻是鴛夢已殘,無計重溫。

  賞析

  這支小令寫思婦思念丈夫。曲子首句“碧湖湖上柳陰陰”是說:想起綠樹成蔭的湖畔,折柳送別的場所,能想起多少故事。

  “人影澄波浸”的意思是:很多惜別的人影,倒映在湖面上,水波又打亂了影像。“常記年時對飲”是想象,意思是說:想起我們一塊對坐飲酒,好不愜意。“到如今,西風吹斷迴文錦”意謂:念目前,夫妻離散,心中無限悲痛。最後三句“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的大意是:羨慕身旁飛過的鴛鴦,看別人成雙成對,只覺得一場殘夢般,蓼花深深。這直白的悲痛,非常感人,可以說這是全詩最美的三句。

  這首小令從寫景領起,寫湖水清碧,岸柳陰陰,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碧湖”與“湖上”是兩個片語,作者有意重用一個“湖”字,而不說“碧湖岸上”,與其後“陰陰”的疊詞同集一句,便形成了一種婉轉低迴的情味。“人影澄波浸”是表現湖水的清純,回應“碧湖”,但更主要的是從湖景帶出“人影”,由寫景向寫人過渡。“人影”至少能給讀者提供另外兩種意象:一是指曲中主人公本人,“柳陰陰”襯托出其人的孤獨,而碧湖澄波的寧靜氣氛則反現出下文心情的不平靜;二是指湖中的採蓮女,因為這首《小桃紅》是從江南採蓮的意境生髮的。若取此解釋,那麼主人公所憶的“對花飲”的物件,也是一名採蓮女子。而“語譯”釋“人影”為遊人之影,則是與下句“常記”相承,所謂觸景生情。

  設想柳蔭下游人笑語歡飲,且男女相雜,於是激起了主人公“年時對花飲”的回憶。“對花飲”通常意義就是對花飲酒,但“花”在詩歌中又有借喻女子的習常用法。這才使我們意識到曲中主人公為一名男子。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效果,這裡不妨看他的另一首《小桃紅》:“採蓮湖上棹船回,風約湘裙翠。一曲琵琶數行淚。望人歸,芙蓉開盡無訊息。晚涼多少,紅鴛白鷺,何處不雙飛。”立意乃至佈局都與本篇驚人地相似,而主人公的女性身份則同樣是一目瞭然的。中國的詞曲作家都善於用簡略的暗示來節省介紹人物的筆墨。

  回憶只有短短的一句,迅即接上了“到如今”,顯示了現實的無情。“如今”與“年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迴文錦”表現出了主人公與“年時對花飲”的對方的戀愛相思關係,而這三字本身已寓離散之意,何況“西風吹斷”,兩人的音書聯絡也中斷了。作者不直說情人遠去,恩愛斷絕,而以“西風吹斷迴文錦”為暗喻,是藝術語言的需要,也表現出一種諱言傷痛的惆悵情味。於是,由觸景生情,又進一步引出了末三句的見景生感。

  “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這“殘夢蓼花深”又非一種斷言可以括盡。我們取“殘夢”為鴛鴦之夢,似較得詩人之旨。這三句全述“鴛鴦”,以一個“羨”字統領,一方面說明了主人公渴望愛情幸福的強烈,連鴛鴦的“殘夢”也在被羨之列;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主人公對命運現實的絕望。一對鴛鴦飛入蓼花深處並頭酣眠,是連貫的一意,作品分作三句,雖是服從曲律句式的需要,卻也表現出主人公在剋制傷痛、傾訴願望時的一種掙扎感。

  這首小令由景及人,又由人及景,借湖上的美景作為人物悲劇命運和悲劇心理的強烈反襯,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清王夫之《詩律》)。曲中處處表現出對悲哀的剋制,含痛於喉,同時也因此表現出一種悱惻低迴的風調。這種風調及其表現的手法都近於婉約詞,而“到如今”、“羨他一對,鴛鴦飛去”等使用的又是曲的平直語言。以曲為載體,以詞為筆法,這正是詞曲嬗變時期的常見現象。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漁歌子·柳垂絲

  柳垂絲,花滿樹,鶯啼楚岸春天暮。棹輕舟,出深浦,緩唱漁郎歸去。

  罷垂綸,還酌醑,孤村遙指雲遮處。下長汀,臨深渡,驚起一行沙鷺。

  翻譯

  楊柳低垂著細長如絲的枝條,樹上開滿了鮮花,楚江兩岸黃鶯啼嗚,春山籠罩在暮色中。划起一葉輕舟,駛出深深的水浦,緩緩唱著漁歌悠悠去。

  放下垂釣的絲線,斟滿一杯美酒,遙望白雲盡處的孤村。劃過長長的沙汀,停泊在淺淺的渡口,驚起了一行棲息的沙鷺。

  註釋

  漁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楚岸:楚江之岸。長江濡須口以上至西陵峽,古城楚江。

  棹:動詞,猶言以棹劃舟。

  垂綸:釣絲。

  醑:美酒。李白《送別》:“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

  汀:水中之洲。

  沙鷺:棲息在沙灘或沙洲上的鷺鷥(lùsī)。

  賞析

  上片前三句,用“柳垂絲”、“花滿樹”,描繪出開闊秀麗的背景,暮春天氣,楚江兩岸,垂柳輕拂,嫋娜多姿,一樹樹鮮花,奼紫豔紅,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鶯歌燕舞,生機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這為作者春遊渲染出歡快明朗的氣氛。

  上片後三句,用“棹輕舟”、“出深浦”,寫詞人初遊,他乘坐一葉扁舟,輕輕蕩著船槳,悠閒自得地從一條小河上出發,剛剛漂入開闊的楚江之時,便聽到悠揚的歌聲,那歌聲起處,但見早出的打魚人,已經滿載著魚兒,穿梭似地往來於江上,各自回家,他們看著豐碩的收穫,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遊客。這裡有漁船、漁人、遊人、滔滔江水伴著高亢的漁歌,沓雜紛繁,熱鬧異常。

  下片前三句,描繪出一船船鮮嫩的魚蝦鱉蟹,令人垂涎。遊興正濃的詞人,不肯作罷。過片“罷垂綸”之句,正是說他為漁郎之獲吸引而垂釣長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穫,方才作罷。旋即以此嘉餚佐美酒,呼朋嘯侶相斟酌,亦即詞中所云“還酌醑”。這是一次饒有興味的野餐,人們早自忘卻了時光的流逝,直到酒足興盡才準備回家。“孤村遙指雲遮處”一句,即是準備返航時的一幅畫面:已是暮雲西遮,同伴們相邀返回,他們遙望著遠方,相互指指點點,那天邊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處。

  下片後三句,則是寫從沙洲返回的情景。用“深”字才形象性極強,暗示出已是夜幕降臨時分,船兒在水上摸黑行進,難辨深淺,人們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狀,可以想見。忽然間,“驚起一行沙鷺”,打破了萬簌俱寂的江空。這一句以動寫靜,與上文明媚春光下的鶯啼燕鳴、漁郎引吭以及鳴儔嘯侶形成鮮明對比。

  該詞寫漁父生活之樂,抒避俗隱逸之思。全篇寫景指事,宛轉自如,猶如連載之湖山漁隱畫軸,幅幅俱精,美不勝收。

  創作背景

  公元925年前蜀滅亡後,詞人不仕後蜀,對前蜀懷有故國之思,便嚮往江湖。李珣從蜀中乘船沿長江東下,經巫峽,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帶過了一段時期的隱居生活,然後溯湘水而上,達廣州,後來他在嶺南生活了較長時期。這首詞是詞人乘船經過湖南、湖北一帶有感而作。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柳含煙·河橋柳原文

  河橋柳,佔芳春,映水含煙拂路。幾回攀折贈行人,暗傷神。

  樂府吹為橫笛曲,能使離腸斷續。不如移植在金門,近天恩。

  翻譯/譯文

  註釋

  ⑴樂府二句——意思是樂府中,將《折楊柳》這類的詩作為樂曲歌唱,人們聽了,又能使別情離緒時時泛起。橫笛:笛子橫吹。梁代古樂府《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⑵金門——漢宮中有“金馬門”,此指天子所居之地。天恩:皇恩。郭茂倩《樂府詩集》於白居易《楊柳枝》二首作序曰:白尚書有妓樊素善歌,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年既高邁,而小蠻方豐豔,乃作楊柳枝辭,以託意,曰:“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如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矚阿誰?”及宣宗朝,國樂唱是辭,帝問誰辭?永豐在何處?左右具以對。時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一株,柔條極茂,困東使命取兩枝,植于禁中。故白居易又為詩云:“一樹衰殘委泥土,雙枝榮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後,柳宿光中添兩星。”此詞中的“近天恩”,取意於白居易之詩。

  賞析/鑑賞

  評析

  這首詞由折柳送別詠開去,似有不遇之感,用筆含蓄,詞意晦澀。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原文

  柳陰庭院佔風光,呢喃清晝長。碧波新漲小池塘,雙雙蹴水忙。

  萍散漫,絮飄颺,輕盈體態狂。為憐流去落紅香,銜將歸畫梁。

  譯文

  庭院深深,楊柳陰濃,在這美麗的環境裡燕子雙雙終日呢喃,佔盡風光,一池春水,盪漾著碧波,燕子雙雙掠水而過。

  池塘中浮萍散漫,池塘上柳絮飄揚。落花隨水流去,燕子非常憐惜,便把那一片片的落花銜到樑上的巢裡去了。

  註釋

  ①阮郎歸:詞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園”“碧桃春”。雙調,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後段五句,四平韻。

  ②呢喃(ní nán):形容小聲說話,泛指女孩子的撒嬌時的聲音。

  ③蹴(cù)水:點水,踏水,掠水。

  ④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葉子扁平,表面綠色,背面紫紅色,葉下生鬚根,開白花,稱“浮萍”。

  ⑤飄颺(yáng):飄揚,飄動飛揚。

  ⑥銜(xián):含著,用嘴叼。

  ⑦畫梁:有彩繪裝飾的屋樑。

  賞析

  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初十,宋孝宗陪太上皇宋高宗,至後苑賞花,“回至清妍亭看茶蘼,就登御舟,繞堤閒遊。倚闌閒看,適有雙燕掠水飛過,傳旨令曾覿賦之,遂進《阮郎歸》。”可見這是奉旨填詞。

  創作背景

  鄒祗謨《遠志齋詞衷》說:“詠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此詞深得其中之昧。處處說燕,而終篇無一燕字。說它寫得不像,卻很像;說它像,卻又不太像,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取其神而不襲其貌。詞人主要透過烘托、陪襯等方法,迂迴曲折地描寫燕子所處的環境,燕子的聲音、動作和體態;同時還藉助了明喻和暗喻等手法。詞的起首二句先寫環境,後寫聲音。庭院深深,楊柳陰濃,渲染了庭院的深邃靜。在這寂靜的環境中,唯有雙雙紫燕,終日呢喃,神態上這就突出了詞中的主體。不徑說燕子,僅以“呢喃”二字,從聲音上勾畫出它的特點,接著後面兩句,也以同樣的結構,先寫環境,後寫動作,只是詞人的眼先已庭院移到池塘。

  一池春水,雨後新漲,碧波盪漾,境極美矣。此時忽有雙雙燕子,掠水而過。這是以環境之靜,烘托燕子之動,動靜相宜,便產生優美的情趣。“蹴水忙”三字,可謂得燕子之神。一隻燕子剛從水面上點了一下,飛了過去,緊接著又一隻燕子從水面上點了一下,飛了過去……飛燕踏水,前後相續,活生生的一幅飛燕鬧春圖呈現於眼前。雖不言燕,而生動的燕子形象已入讀者眼簾了。

  過片二句,透過環境的渲染、烘托,又進一步運用明喻或暗喻摹擬燕子的形象。用比喻亦不易,“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摹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見張炎《詞源》論詠物),其妙亦在似與不似之間。“萍散漫”,承上片“池塘”而來。池塘上浮萍點點,逐水飄流,映襯了空中的飛燕。“絮飄颺”承起句“柳陰”而來。既雲有陰陰楊柳,自有柳絮飄颺,於中也自然地點出時當絮飛花落的暮春,與《武林舊事》所說的“三月初十日”恰相符合。柳絮在風中飄揚,烘托出燕子在天空飛翔的姿態。其體態輕盈,情韻杳眇,悠然可想。而著一“狂”字,回味無窮。

  結尾二句,是全篇的警策,猶如畫龍點睛,全篇因之警動。暮春時節,落紅陣陣,有的飄在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惹人憐惜。詞人說:“為憐流去落紅香,銜將歸畫梁。”寫燕子惜花,同時也將人之憐香惜豔的心情反映出來。“落花都上燕巢泥”,是李清照(一作周邦彥)《浣溪沙》中的句子。李清照早於曾覿,曾詞人之根可能出於李詞。然李詞所的只是燕子銜泥築巢的結果,而曾詞則刻畫其過程,形象更為生動,情感更加濃厚。同時,下句的“歸”字與上句的“去”字,相互呼應,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卻把它一口一口銜回畫梁,築成芳巢。這就賦予燕子以大雅不俗的性格,實際上也映射出詞人自己的“心影”。這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是相當成功的。

  作者介紹

  曾覿(音di迪)(1109-1180)字純甫,汴京(今河南開封)人。紹興中,為建王內知客。孝宗受禪,以潛邸舊人,授權知閣門事。淳熙初,除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觀使。趨奉宮廷,詞多應制之作。其詞語言婉麗,風格柔媚。代表作為《阮郎歸》、《水調歌頭》《西江月》《定風波》(長相思》、《採桑子》、《眼兒媚》、《憶秦娥》等,其中以《阮郎歸》一詞為最著名。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4

  原文:

  追和柳惲

  [唐代]李賀

  汀洲白蘋草,柳惲乘馬歸。

  江頭樝樹香,岸上蝴蝶飛。

  酒杯箬葉露,玉軫蜀桐虛。

  朱樓通水陌,沙暖一雙魚。

  譯文

  水中小洲上的白蘋青翠茂密,唐朝宰相柳惲正騎馬歸來。

  江岸上的山楂樹散發出陣陣清香,岸上蝴蝶成群結隊翩翩而飛。

  接一酒杯箬竹葉露當酒相祭,彈一曲高雅的曲子送給他聽。

  紅樓邊一條小路通向水邊,曖水的沙灘邊一對魚兒游來游去。

  註釋

  追和:兩人或兩人以上用同一題目或同一韻部做詩,稱為唱和。如事後參與唱和,即稱追和。柳惲:河東人,歷仕宋、齊、梁三朝,工於篇什,早有美名,嘗作《江南曲》,首句為“汀洲採白蘋”,李賀追和之。

  白蘋(píng):水草名,葉正四方,根生水底,葉敷水上,五月有花,白色。蘋同“蘋”。湖州城東南有白蘋洲,柳惲官吳興太守時於此賦詩,首二句言柳惲從遠處歸來與妻子團聚。

  樝(zhā)樹:山楂樹,高五六尺,其果圓,似梨而酸。樝同“楂”。一作“櫨樹”。

  箬(ruò)葉露:即箬下酒,湖州箬溪水所釀酒味醇美,俗稱箬下酒。

  玉軫(zhěn):琴上系弦子的柱軸,華麗者以玉為之。

  蜀桐:古稱以益州白桐為琴瑟者必名器,這裡泛指琴體。

  虛:琴身中空,故曰虛。

  沙暖:喻居處安適。

  雙魚:喻一對夫妻。

  賞析:

  這首詩是追和南北朝時的柳惲的《江南曲》而作,詩承接柳惲《江南曲》意,重在寫離別後的歡聚之情。首聯描寫汀洲上的白蘋,頷聯描寫江邊、岸上的優汀景色,頸聯表達對柳惲的敬意,尾聯描寫水中魚兒競遊。這首詩句法和格調都模仿了柳詩所用的齊梁體,李賀以清新的筆調寫夫婦相聚時的即景。其中尾聯採用暗喻的手法,以雙魚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汀洲白蘋草,柳惲乘馬歸。”選取特有的景物“汀洲”、“白蘋”,既寫出家鄉的溫暖,又道出柳惲回鄉的歡快心情,同時表達出物是人非、柳惲仙去之意。

  “江頭楂樹香,岸上蝴蝶飛。”描寫江邊、岸上的優汀景色,以“楂樹香”調動嗅覺,“蝴蝶飛”調動視覺,一靜一動,渲染了家鄉的可愛。

  “酒杯若葉露,玉軫蜀桐虛。”寫夫妻團聚後的歡樂和恩愛,一邊暢飲家鄉的汀酒,一邊彈著古琴,使相聚充滿了詩情畫意。

  “朱樓通水陌,沙暖一雙魚。 ”描寫水中魚兒競遊,暗喻柳惲生命雖去,精神猶存。

  柳惲的《江南曲》寫男女相思之情,李賀的追和詩“柳惲乘馬歸”應之,將筆墨落實到柳惲身上。柳詩寫相思之苦,李賀寫相聚時的歡樂。柳惲原詩為齊梁流行的豔體,李賀以清新的筆調寫夫婦相聚時的即景。因之,所謂“追和”倒不如說是反其意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