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

  秋日

  唐代 耿湋

  反照入閭巷,憂來與誰語。

  古道無人行,秋風動禾黍。

  譯文

  夕陽的斜照,射入了深深的閭巷,有誰和我說話,排解新來的憂傷。

  古道荒涼,黃昏時很少看到行人,秋風掀動禾黍,我愁思綿綿無量。

  註釋

  反照:即返照,夕陽的返光。閭(lǘ)巷:里巷,鄉里。

  憂來與誰語:一作“愁來誰共語”。

  無:一作“少”。

  禾黍(shǔ):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創作背景

  曾經繁榮鼎盛的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山河寥落,城鄉破敗。尤其是昔日繁華熱鬧的古城長安,更呈現出一番蕭條淒涼的景象。詩人耿湋面對此情此景,感慨萬千,無盡的悲哀湧上心頭,因寫下此詩。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感傷情緒的詠史懷古詩,描繪秋日傍晚的寂靜淒涼景色,抒發了滿懷憂愁而又無人“共語”的悲哀,語言凝練,耐人尋味。

  詩一開始從寫靜態的景入筆:一抹夕陽的餘暉斜照在還留有殘磚破瓦的街巷上。這淒涼的秋暮景色,不禁使詩人觸景傷情,憂從中來。此時詩人希望有人能來聽他訴說心中的憂傷。若能如此,或許能消釋一點壓在詩人心頭的憂傷。次句緊承首句,“憂來與誰語”,可是環顧四周,竟空無一人,沒有誰能來聽自己傾訴。這兩句詩,景中有情,情隨景生。詩人以樸素簡練的語言,點染出自己面對斷垣殘壁的空城時的悲哀,而此時的空城又恰恰是秋天裡“反照入閭巷”時分的空城,這就更濃重地渲染出了作者此時的悲涼心情。

  詩的後兩句把人們的視線從近景引向遠景:在冷清的古道上幾乎看不到行人,只見古道旁雜草叢生的田野裡,禾黍在秋風中瑟縮發抖。昔日喧鬧的古道上,只有秋風吹禾黍發出的肅殺淒涼的聲音,這聲音使古道顯得越發空曠寒寂,聽了愈使人愁緒紛亂,心情悲傷。這裡“秋風動禾黍”一句還暗合了《詩經·王風·黍離》之意。《王風·黍離》詩序說:“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作者在這裡貼切自然地借“黍離之悲”抒發了昔盛今衰的無限惆悵之感。詩人在後兩句詩中以極其洗練傳神的筆墨輕輕地勾勒了幾筆,雖無一字言“憂”,而“憂”意早已溢位言外,悠長不盡。

  這首詩結構簡單,但畫面十分生動,令人讀後易生蒼涼之感。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2

  秋日酬王昭儀

  愁到濃時酒自斟,挑燈看劍淚痕深。

  黃金臺愧少知己,碧玉調將空好音。

  萬葉秋風孤館夢,一燈夜雨故鄉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勁氣蕭蕭入短襟。

  翻譯

  憂愁到濃烈的時候拿酒來自斟,挑亮燈端祥寶劍不覺淚痕已深。

  黃金臺尚且羞愧缺少知己,碧玉歌即將自嘆空有好音。

  秋風裡萬葉飄搖孤館的夢難成,夜雨中一盞昏燈喚取思鄉的心。

  昨夜裡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語,那蕭蕭寒氣吹入我短薄衣襟。

  註釋

  黃金臺:據《上谷郡圖經》,黃金臺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於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為名。

  隗:鮑本《水雲集》作“愧”。

  碧玉:碧玉,汝南王妾名。”

  湘:鮑本《水雲集》作“將”。

  勁氣:寒氣。

  賞析

  無聲是最大的悲哀。辛棄疾《醜奴兒》詞中有:”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幾句,算是把愁寫到了極致。汪元裡此詩的開頭,採用的也是這種方法。其中“愁到濃時“總提,以下分寫斟酒、挑燈、看劍、流淚,詩句不再言愁,但愁緒自見。在這種地方,辛詞用說話表現,汪詩用動作表現,可謂異曲而同工。又,第二句用辛棄疾《破陣子》詞中“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成句,渾然再現了一個報國無門的志士形象。只是此詩再綴以“淚痕深”三字,顯示了一個宮廷樂師在亡國之後的心理狀態,已不能和當年的辛棄疾相比了。

  頷、頸兩聯,一嘆知音少,一抒故鄉情,既應題,表明只有王昭儀方能引為知己,又以家鄉之思暗寓亡國之痛,顯示出作者的創作意圖。據《上谷郡圖經》,黃金臺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於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為名。又,《樂府詩集》卷四五引《樂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頷聯前一句說空有黃金之臺,後一句說枉調碧玉之歌,反覆陳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處境和悲愴情懷,又含有他們潔身自好,不與元人貴族和宋室降巨們為伍的堅貞節操。頸聯先寫秋風中顫抖的“萬葉”,襯托別夢不成,再用孤燈夜雨襯托歸息難禁—-自然,這裡的“故鄉心”表達的仍是對宋室的追念。寫法上,前兩句用典故直抒胸臆,後兩句用環境反襯鄉心,手法變化,效果極好。

  末聯故意宕開,由抒情轉入寫景,用梧桐雨、勁氣構成悽切悲涼的意境,為上文中已經醞釀出來的感情設計了大自然的深沉迴響,因而使作者的“濃”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膚之勢。

  李壓林《湖山類秘》說:“吳友汪水雲出示《類稿》紀其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艱關愁嘆之狀備見於詩。微而顯,隱而彰,哀而不怨,歌欺而悲,甚於痛哭。”徽”與“溼”, 隱與彰,本來是互相對立的,但水雲(元量號)獨能把它們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自己特殊的藝術風格。就這首詩而言,其中“少知己分”、“空好音護”、“孤館夢”、“故鄉心”等等,幾乎可以說是千百年來被文人學士們唱爛了的陳詞,因而人們可能誤認它是一首等閒之作—這是此詩 “顯”與“彰”的一面。但如果知人論世,稍作進一步的考察,那麼汪元只要願意攀附元朝新貴,則“黃金臺”必不甚遠,故鄉也可“榮”歸,由此又可斷定這首詩中的知己之嘆、故鄉之思絕不能作通常意義來理解——這又是此詩‘隱”與“微”的一面。

  創作背景

  《宋詩紀事》卷八十四收有王清惠和汪元量酬贈詩四首。汪元量此詩寫自己秋日的感受,抒發了去國懷鄉的痛苦心情。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蕭瑟仲秋月,飂戾風雲高。

  山居感時變,遠客興長謠。

  疏林積涼風,虛岫結凝霄。

  湛露灑庭林,密葉辭榮條。

  撫菌悲先落,攀松羨後凋。

  垂綸在林野,交情遠市朝。

  淡然古懷心,濠上豈伊遙。

  譯文

  仲秋時節霜露漸起,萬物凋零,雲淡天高,秋風陣陣。

  住在山中的人最先能感覺到這些變化,遠行遊子要放生高歌才能舒緩心中思家的愁緒。

  稀疏的樹林中不斷地颳起冷風,空蕩蕩的山巒上聚集著濃雲。

  濃重的露水灑落在庭院中的樹上,繁密的葉子就從茂盛的枝條上落下。

  撫摸林中野菌只感生命短暫,攀摘蒼松枝葉只羨無懼嚴寒。

  在這秋風蕭瑟的日子裡遠遠地來到林邊野外垂釣,與朝廷、市場這些爭名爭利的場所斷絕聯絡。

  只要保持著遠古人的心胸,淡然無慾,那我們離無為自適的境界也就不遠了。

  註釋

  仲秋月:農曆八月,是典型的秋日。

  飂戾:風聲。

  長謠:放聲高歌。

  岫:山峰。

  垂綸:垂釣。

  濠上:典故名,典出《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後多用“濠上”等比喻別有會心、自得其樂之地。把崇尚老莊就說成是濠上之風。

  賞析:

  全詩清晰地顯現出三個層次。

  首四句總寫秋日的節侯特點及其在人們心理上的反映。前二句首先寫出秋天的一派肅殺之氣。“仲秋月”就是農曆八月,是典型的秋日,此時天氣轉涼,霜露漸起,百物凋零,所以冠以“蕭瑟”二字。“飂戾風雲高”是說此時節雲淡天高,秋風陣陣。“飂戾”就是風聲。如此蕭瑟的節候自然會在人們的心理上產生感應:“”住在山中的人會首先感到這時序的變化;遠行在外的人很容易產生淒涼之感、思家之念,以至於要放聲唱歌來舒散心中的愁悶。這一層寫出了對秋日的總體印象,為後面的具體描寫秋景張本。

  接下六句為第二層意思,寫自身所感到的節候變化。“疏林積涼風,虛岫結凝霄”,是說稀疏的樹林中不斷地颳起冷風,空蕩蕩的山巒上聚集著濃雲,這是山林中的變化。“湛露灑庭林,密葉辭榮條”是說濃重的露水灑落在庭院中的樹上,繁密的葉子就從茂盛的枝條上落下,這是庭院中的變化。這種無情的肅殺之氣雖說無可抗拒,但在受其摧殘的時間和程度上,各種景物是不相同的,那是它們各自的品質和抗禦能力不一樣,所以緊接著補了兩句:“”菌是一種壽命極短的植物,《莊子》上曾說過“朝菌不知晦朔”,所以作者撫之而生悲。蒼松不怕寒冷,秋氣無損於它,所以作者不禁要攀其枝葉,投以羨慕的眼光。這一層寫的雖是眼前常見景物,刻畫卻是精細而鮮明的,而且詩人還為之動了悲、羨之情,足見他並沒有用哲人的冰冷目光去靜觀這種“時變”,而是飽含著詩人的感情去體察的,也就是說詩人是以熱呼呼的心腸描繪出這秋日的悽清畫面的,所以其間充溢著濃郁的詩意。

  松柏是高潔品質的象徵,上句詩人既有羨於松,雖是寫景,但個人志趣已經流露,後四句遂順調轉入抒寫自己的情志。“垂綸在林野,交情遠市朝”,是說:在這秋天的日子裡,大自然儘管如此蕭瑟,我還是願意投身於它的懷抱,遠遠地來到林邊野外釣魚,與朝廷、市場這些爭名爭利的場所斷絕聯絡。為什麼要如此呢?因為“淡然古懷心,濠上豈伊遙”,意思是說:只要把紛繁的世界看得淡漠,無求於人,無苛於己,保持著遠古人的心胸,那我們離無為自適的境界也就不遠了。“濠上”一典出於《莊子》的《秋水》篇,其中寫莊子與惠施在濠上(在今安徽鳳陽)閒遊,看到鰷魚從容出遊,因而引起了魚究竟知不知道快樂的一番辯論,後世就把濠上指代逍遙閒遊的地方,把崇尚老莊就說成是濠上之風。此二句是談玄論虛之詞,也是全篇的旨歸。道家認為一切禮樂道德等社會規範,以及人們有組織的行動與交往都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扼殺,所以他們要擺脫一切制度與文明的束縛,把任情適性、歸真返樸當作終身追求的目標。這裡頌揚的也就是這種精神。

  孫綽此詩雖也涉及玄理,卻並不淡然寡味。首先,作者是在對秋日景象的描繪和由此而產生的悲、羨之情上引出對濠上之風的頌揚的,這是詩歌藝術上常用的諷詠比興法,因此自然也具有藝術感染力。其次,此詩所涉及的玄理,並非闡釋道家的具體教義,僅僅是表明一種歸依道風的感情,而表現感情乃是詩歌的天職,詩情詩味即由此出,這也是此詩不乏詩味的原因。

  當然,此詩雖也較多地寫了山水風景,林野秋色,但因為它既未以遊覽作為描寫景物的過程和手段,也沒有把自然景物作為美感觀照的主位物件,所以它仍屬於玄言詩,還不是一首山水詩。但是,孫綽本人是愛好山水的,描摹山水的本領也是高超的(例如其《天台山賦》就寫得擲地有聲),而且他“借山水以化其鬱結”(《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所以他詩中的自然景物(包括山水),也就應當另眼相看了。此詩借秋日景物來表明其嚮往濠上之風,也就是為了化解其胸中鬱結,這與“老莊告退”後興起的山水詩有著共同之處。更明確地說,被稱為空洞虛泛的玄學,卻也有其注重自然之道、注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一面。作為玄學的詩歌形式的玄言詩,因而也有其注重從自然——山水之中體悟玄理,亦即企圖讓自然景物與人的思想取得和諧的傾向。正是這個傾向的不斷髮展延伸,才終於有了以山水為重頭、而玄理退居為“尾巴”的山水詩。孫綽此詩中,闡明玄理雖然還是詩的主要目的,但談玄在篇幅上已是“尾巴”了。因此,如果說此詩包含著山水詩的某些因素或萌芽,應該是符合實際的。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4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

  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翻譯

  我覺得感懷秋日會使人放逸,誰卻說使人悲愁呢?

  群山帶走斜陽落日,綠水與藍天相映成趣。

  用玉壺裝上魯酒,為君送行請君暫且駐馬。

  把馬停放在古樹旁,解下錦帶掛在橫出的樹枝上面。

  水中堯祠亭歌鼓齊鳴,曲調悠揚遠飛雲天。

  日暮時雲靄漸退向天邊,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我們三人分別相距萬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種種。

  註釋

  秋興:因秋起興。

  逸:安逸恬樂。

  將:帶的意思。

  宜:適合,協調。

  駐金羈:猶停馬。金羈,用金鑲制的馬絡頭,這裡指馬。

  憩古木:在古樹下休息。

  橫枝:橫生的樹枝。

  歌鼓:唱歌打鼓。

  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堯祠亭。

  曲度:曲調。這裡指音樂。

  神飆:疾風。

  碧海:綠色的大海。

  沒:消逝。

  相失:離散的意思。

  茫然:猶惘然,惆悵貌。

  空爾思:徒然思念你們。爾,指杜、範二人。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秋日送人之作,宴送的杜補闕、範侍御均為李白友人。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秋,當時李白寄居東魯。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首先抒發了自己的觀點,“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一掃悲秋的傳統。接著寫出了秋天的種種景色。最後兩句表達了與杜、範二人分別的惆悵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詩寓情於景,語言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風格明快。

  詩一開頭緊扣題中“秋日”,抒發時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辯》中以“悲哉秋之為氣也”句開篇,後來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聲,李白卻偏說“我覺秋興逸”,格調高昂,不同凡響。“我覺”“誰雲”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藝術個性;兩名對照鮮明,反襯出詩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調,別宴的帷幕便徐徐拉開。

  三、四兩句寫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傍晚,綿延的群山帶走了落日;堯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萬里晴空相映成趣。詩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賦予自己的想象,用“將”“與”二字把它們連成一體,即使這些自然景色獲得了個性和活力,為首句的“秋興逸”作註腳,又進一步烘托了詩人歡樂的心情。接著,正面描寫別宴:席上已擺好玉壺美酒,主賓們已止步下馬,有的正在安置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帶掛在橫生的樹枝上,大家開懷暢飲,並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歡快的樂曲聲疾風似地飄蕩在堯祠亭的四周,響徹雲霄。詩人的感情同各種富有特徵的物件、動作和音響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氣氛一句比一句濃烈,感情一層比一層推進,表現出詩人和友人們異乎尋常的樂觀、曠達,一掃一般送別詩那種常見的哀婉、悲切之情,而顯得熱烈、奔放。

  宴席到這時,已是高潮。接著描述送別的時間和景色:時近黃昏,白雲飄向碧海,大雁從晴空飛逝。這兩句既同“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相照應,又隱隱襯托出詩人和友人們臨別之際相依相戀的深厚情宜。宴席從高潮自然過渡到尾聲。最後,全詩以“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作結,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無盡的離情別緒。

  李白這首詩,既是送別,又是抒情,把主觀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寫的各種物件之中,語言自然而誇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尤其可貴的是,詩的格調高昂、明快、豪放,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5

  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

  長愛街西風景閒,到君居處暫開顏。

  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牆頭數點山。

  疏種碧鬆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

  莫言堆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

  翻譯

  一直喜愛街西悠閒的風景,來到竇員外新居之處突然喜笑顏開。

  清光門外溪水環繞,從牆頭望遠,遠處秋山數點,景色優美。

  幾顆松樹稀稀疏疏只為朗朗月光能照射進庭院,院子裡栽種的許多芍藥正等待春天歸來。

  不要說文書太多沒有地方堆放,我在此和你相識成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註釋

  堆案:堆積案頭,謂文書甚多。

  餘地:餘地。

  賞析

  秋日的一天,劉禹錫受朋友竇員外之邀,參觀了他在京城長安買的新居。參觀完畢,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相贈。首聯“長愛街西風景閒,到君居處暫開顏。”詩人謫居多年,心情苦悶,受朋友竇員外邀請,來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麗的風景,禁不住喜笑顏開。“開顏”二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頷聯“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牆頭數點山。”實寫院外之景。清光門外,有一溪渠水繚繞著院子,從牆頭望出去,可以看到遠山的點點秋色。

  頸聯“疏種碧鬆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是寫院內之景:院子裡種植著幾棵松樹,晚上可以欣賞明月松間照的美景,院子裡還栽種了很多芍藥,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賞芍藥花開滿園的美麗景色。前一句是實寫,後一句是虛寫。

  頷聯和頸聯,從寫景的藝術來看,兩聯選取“一渠水”“數點山”“碧松”“紅藥”等景物進行鋪陳描摹;頷聯寫院外的遠景,然後移步換景,由院外寫到院內;

  頸聯寫院內的近景;這樣由遠及近,由外而內,富有層次。這兩聯前三句是實景,第四句是虛景。

  尾聯“莫言堆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這一聯寫詩人和竇員外“在此間”相識,成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達了閒適愉悅的心情。整首詩語言清新雋秀,景色秀麗幽靜,表現出詩人積極樂觀的心態。

  全詩表達了詩人的讚美恭維之意;羨慕嚮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6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

  昔人懷井邑,為有掛冠期。

  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

  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

  翻譯

  過去那些離鄉求仕的人,他們也時常懷念自己的家鄉,但是,他們最終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後辭官榮歸故里。

  嘆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雖然暫得返鄉,卻不能久留,還要為仕途而繼續奔逐。

  我年來多病,常常產生思鄉之情;鬢髮發白,但未曾建功立業,愈發感到失意。

  馬上又要離開故鄉,這一去歸鄉無期,不知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壯志實現,功成名就。

  註釋

  郡樓:指滑州城樓。

  贊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

  井邑:鄉邑,故里。

  掛冠:謂辭官。

  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春秋越國人莊舄在楚國做官,不忘故國,病中吟越歌以寄鄉思。後用喻思鄉之情。

  潘鬢:西晉詩人潘岳,三十二歲鬢髮就開始斑白,作《秋興賦》以感懷。見《秋興賦》序。後以指中年鬢髮初白。

  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從滑州(今河南滑縣)歸故鄉贊皇,經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言歸鄉無期。

  創作背景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作於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詩人任滑州刺史時。當時詩人登樓遠眺故鄉之贊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詩。

  賞析

  “昔人懷井邑,為有掛冠期。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詩的前四句用對比的手法,抒寫自己飄泊宦遊,功業未就的悲嘆。“掛冠”,本指指辭官,但這裡的掛冠當指致仕返鄉,此據上下詩意可知。後二句筆鋒一轉,感嘆自己的仕宦未遇。詩人以飛轉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樹梗自喻,抒寫飄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越吟”“潘鬢”來說明自己年來多病,經常引起思鄉之情;鬢髮早斑,功業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嘆。“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邯鄲,戰國時為趙國都城,而李德裕的家鄉趙郡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郡地,詩中即以邯鄲道代指通向家鄉趙郡的道路。從“應無歸去期”這句看,作者當是馬上又要離開家鄉,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夠壯志實現,功成名就,榮歸故里。

  這首詩在寫法上獨具特色。開頭二句為立論的大前提,作者認為思鄉之情,人皆有之。但歷觀古志士仁人的掛冠歸鄉,都是在功業成就之後。從而領起以下六句,反襯自己長期宦遊各地不得返鄉;今雖暫得歸鄉,而因職事在身,功業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榮歸故里的遭際,內在邏輯十分嚴謹。通讀全詩,雖多飄泊失意之嘆,但仍然不乏對仕途的熱切追求,表現出不做出一番事業就不返鄉的進取精神。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御街行·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翻譯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著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捲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蕩蕩,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裡,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裡,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嚐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說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一點辦法可以解脫迴避。

  註釋

  香砌:有落花的臺階。

  寒聲碎:寒風吹動落葉發出的輕微細碎的聲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無雲。

  月華:月光。

  練:白色的絲綢。

  無由:無法。

  明滅:忽明忽暗。

  欹:傾斜,斜靠。

  諳盡:嚐盡。

  都來:算來。

  賞析

  此詞是一首懷人之作,其間洋溢著一片柔情。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寫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聲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葉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樹葉大都變黃飄落。樹葉紛紛飄墜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靜,並非說一片闃寂,聲還是有的,但是寒聲,即秋聲。這聲音不樹間,卻來自樹間,原來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階上,沙沙作響。

  這裡寫“紛紛墜葉”,主要是訴諸聽覺,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感知到葉墜香階的。“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明說這細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著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感知落葉聲,由落葉而感知秋時之聲,由秋聲而感知寒意。這個“寒”字下得極妙,既是秋寒節候的感受,又是孤寒處境的感受,兼寫物境與心境。

  “真珠簾卷玉樓空”,空寂的高樓之上,捲起珠簾,觀看夜色。這段玉樓觀月的描寫,感情細膩,色澤綺麗,有花間詞人的遺風,更有一股清剛之氣。

  這裡寫玉樓之上,將珠簾高高捲起,環視天宇,顯得奔放。“天淡銀河垂地”,評點家視為佳句,皆因這六個字勾畫出秋夜空曠的天宇,實不減杜甫“星垂平野闊”之氣勢。因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寫相思便成為古詩詞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寫的也是這種意境,其聲情頓挫,骨力遒勁。珠簾、銀河、月色都寫得奔放雄壯,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個“愁”字寫酌酒垂淚的愁意,挑燈倚枕的愁態,攢眉揪心的愁容,形態畢肖。古來借酒解憂解愁成了詩詞中常詠的題材。范仲淹寫酒化為淚,不僅反用其意,而且翻進一層,別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蘇幕遮》中就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首詞裡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悽切。

  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仲淹這裡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為愁腸愁心,外為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為入情入理的佳句。

  簡析

  本詞又題作“秋日懷舊”,是抒寫秋夜離情愁緒之作。

  詞的上片以秋景感懷。開頭“紛紛”三句,特感秋聲之刺耳。因夜之寂靜,故覺香砌墜葉,聲聲可聞。“真珠”五句。特覺秋月之皎潔。因見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親朋,更何況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難為情。

  詞的下片為抒愁。過片“愁腸”以下三句,寫愁腸只在舉酒未飲之時;“殘燈”二句,寫愁眠只在殘燈枕之際;“都來”三句,寫愁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間,純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韻。

  這首詞寫離人在秋月之夜的離愁別恨。作者本是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剛毅男子,然而,久居他鄉,這如練月華又怎能不觸發他那豐富的內心感情世界!

  全詞由景入情,情隨景生,自然渾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闊,尤其“天淡銀河垂地”一句,顯得奔放激越,氣象恢宏;下片徑直抒情,一個“愁”字,層層遞進,反覆詠歎,語直情真,悲涼悽切。全詩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謂情極之語,真可謂善寫愁思者也。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即從這裡脫胎。

  賞析二

  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一葉落而知秋”,詞人先從落葉寫起。枯黃的落葉輕盈落在地上,聲音輕而細碎,然而詞人僅憑耳朵就能聽到這些輕細的聲音,說明詞人的內心極度孤寂,也反襯了夜的岑靜。“寒聲碎”一句,詞人意在告訴讀者這細碎的聲響不僅帶著寒冷的秋意,更傳達著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詞人透過開頭對秋聲、秋色的描繪,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為全詞奠定了悲涼的基調。詞人捲起珠簾,觀看夜色,只見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飛瀉遠方。詞人本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剛毅男子,然而,在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觸發他內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來就抒寫了詞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潔如練,可惜意中人遠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賞良辰美景,實在令人惆悵不已。此時感情的激流洶湧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盡致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於是,詞人在下片中,採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傾吐愁思。

  詞的下片抒寫詞人長夜不寐,無法排遣幽愁別恨的情景和心態。因見不到思念的人兒,詞人只好借酒澆愁,可愁到深處,已是腸斷,酒也無法來麻醉,酒尚未飲下,已先化作了眼淚。比起入腸化淚,更進一層,足見詞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悽切。濃濃的愁苦本已侵擾著離人,可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與室外月明如晝兩相映襯,自然更添淒涼,倍加酸楚,使人無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頭,寂然凝思,黯然神傷。“諳盡孤眠滋味”中的“諳盡”與上片的“年年”遙相呼應,再次說明愁緒由來已久。詞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層層遞進,反覆詠歎,語直情真,悲涼悽切。

  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仲淹這裡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為愁腸愁心,外為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為入情入理的佳句。

  這首詞上片寫景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並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下片抒情為主,透過寫作者長期客居他鄉,不免被如素練般的月光感發出陣陣思愁,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末尾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作結,把思婦對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全詞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歷來的評詞者均認為此詞情景兩到。另外,詞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關於此詞的創作意圖,歷來說法各異:唐圭璋認為此詞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鄉的愁苦觸景生情而作。靳極蒼認為此詞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時還念朝廷無人,君王無佐,憂心如焚,因此創作此詞來抒發情感”。汪中認為此詞是“為思念室家之作”。

秋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8

  秋日煉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

  木落識歲秋,瓶冰知天寒。

  桂枝日已綠,拂雪凌雲端。

  弱齡接光景,矯翼攀鴻鸞。

  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

  長吁望青雲,鑷白坐相看。

  秋顏入曉鏡,壯發凋危冠。

  窮與鮑生賈,飢從漂母餐。

  時來極天人,道在豈吟歎。

  樂毅方適趙,蘇秦初說韓。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殘。

  翻譯

  一葉落木,可識歲秋,一瓶水結冰,即知天寒。

  桂枝一日一日綻綠,枝條高拂凌雲端。

  少年壯心豪邁,矯翼欲攀鴻雁,青雲直上。

  我倆交往有三十年了吧,榮辱一體,悲喜同歡。

  望青雲而長吁,相坐看鑷白髮。

  銅鏡裡已是衰老的秋顏,曾經黑油油的壯發凋落在高冠之下。

  窮困時和管仲一樣與鮑生一起做生意,飢餓時從漂母處乞討她一餐飯。

  時來雲轉之時位極天人,胸中有道,何需吟歎不已?

  我就像樂毅剛剛到趙國,蘇秦剛剛去遊說韓國一樣。

  卷舒自如固然在我自己,為什麼時光要摧殘我的青春?

  註釋

  桂枝:喻人才之秀出者。上句喻丹丘德才之美,下句喻丹丘即將入朝。

  弱齡:即少年。

  投分:即締交。榮枯,偏義複詞,此處偏用榮義。

  鑷白:即鑷白髮。

  鮑生:即鮑叔牙。漂母,用韓信事,信嘗從漂母乞食。

  時:指風雲感會之時。極天人,此謂顯貴之入。道,此指己之素志。豈吟歎,不用感傷。

  樂毅:戰國時燕將;蘇秦,戰國時策士。方適趙、初說韓,皆言功業雖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

  卷舒:猶言或進或退,或仕或隱,固在我本人意願如何,何必空自摧殘二句亦自我慰勉之辭。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天寶九載。煉藥院,鬱賢皓《李白叢考》疑在石門山(今河南葉縣西南)。元林宗,即元丹丘,李白好友。李白寫此詩時已五十歲,歲月蹉跎,功業無成,但仍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賞析

  “木落識歲秋,瓶冰知天寒”,意指已有先見之明。“桂枝日已綠,拂雪凌雲端”,”弱齡接光景,矯翼攀鴻鸞”意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即可報效祖國,施展才華。前四句主要是寫詩人借描繪“木落”“瓶冰”“桂枝”“拂雪”等景物來表達自己雄大的智略,以及坦蕩無畏懼的氣魄,想報效祖國,幹一番事業。

  “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意指李白與元丹丘相識很早,他二十多歲在四川家鄉的時候,就與元丹丘相識。李白五十多歲時有一首詩《秋日煉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詩中說“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說明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們一直都是非常親密要好的朋友。李白與元丹丘曾一起漫遊四川、湖北安陸、襄陽、河南嵩山、石門山,從李白與元丹丘來往的書信詩文內容來看,這位元丹丘顯然是一位隱居山林遊仙的職業道士。

  “長吁望青雲,鑷白坐相看”,”秋顏入曉鏡,壯發凋危冠”,吁嘆歲月不饒人,人已漸漸年老,蘊念有不堪蹉跎之意。

  “窮與鮑生賈,飢從漂母餐”,李白用此詩形容自己與元丹丘之間的交情猶如管鮑之交,由於此時李白的境遇有類管仲微賤之時,故在這首詩中有“窮與鮑生賈”之語。

  “時來極天人,道在豈吟歎”,有感嘆自身懷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悲壯情感。雖有自我慰勉之意,但仍對未來仕途充滿著希望。

  “樂毅方適趙,蘇秦初說韓”,借用典故,訴說功業雖然還沒有成功,但報效國家施展才華的雄心猶在。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殘”,面對現實的殘酷,有自我慰勉之意。

  此詩意寓出詩人既有熱血滿腔的愛國豪情又有壯志未酬的苦悶。雖然歲月蹉跎,功業無成,加上仕途顛簸、官運不濟,胸有大志而不受皇帝重用,但是詩人仍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