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1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

  古詩簡介

  《莫愁歌》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蕭衍的代表作品之一。塑造了莫愁美麗率真的形象。全詩格調明快,文辭富豔,含蓄有致,用韻靈活對偶較為工整。

  翻譯/譯文

  黃河的水啊向東流,洛陽有個美麗的女孩叫莫愁。當初莫愁十三歲,就能織出精美的絲綢。十四歲不辭勞苦去採桑,提籠攀枝到那田間地頭。十五歲的莫愁嫁到了盧家,十六歲就生了兒子叫阿侯。盧家的房屋富麗堂皇,閨房蘭馨雅潔桂木為梁,四處散發鬱金蘇合香的芬芳。莫愁頭上光彩熠熠,金釵排成十二行。腳下輕踏絲繡鞋,五彩斑斕描出花紋狀。珊瑚枝鑲嵌的支架上,化妝鏡璀璨生光。帶著平頭巾的奴僕,為她提著履箱往來奔忙。人生富貴榮華哪值得留戀?直叫人悔恨:沒有早嫁給東鄰王郎。

  註釋

  ①河:指黃河。洛陽距黃河很近,故以此起興,引出下句。

  ②綺(qǐ):有花紋的絲織品。《正字通·系部》:“織素為文者日綺。”南陌頭:南邊小路旁。

  ③盧郎婦:一作“盧家婦”。字阿侯:原作“似阿侯”,據《玉臺新詠》、《藝文類聚》改。

  ④蘭室: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稱。猶“蘭閨”、“香閨”。桂作梁:形容居室華貴芳香。桂:桂樹,極芳香。梁:屋樑。鬱金、蘇合:兩種名貴的香料。鬱金:出古大秦國(古羅馬帝國);蘇合:出古大食國(古波斯帝國)。

  ⑤絲履(lǚ):繡花絲鞋,是古時富有的標誌。漢桓寬《鹽鐵論》即謂“今富者常踏絲履”。五文章:五色花紋。一說,五,古作“夏”,有縱橫互動之章。亦通“午”,一縱一橫交錯。

  ⑥掛鏡:古代鏡子常掛於壁上,故稱“掛鏡”。平頭奴子:不戴冠巾的奴僕。擎(qíng):一作“提”。履箱:不詳何物,一說為藏履之箱,亦可指鞋子和箱子。

  ⑦望:怨,怨恨。東家王:指東鄰姓王的意中人。按:唐上官儀、元稹、李商隱、韓俚諸人詩文都指實“東家王”為王昌。元稹《箏》:“莫愁私地愛王昌。”李商隱《代應》:“本來銀漢是紅牆,隔得盧家白玉堂。誰與王昌通訊息,盡知三十六鴛鴦。”據《襄陽耆舊傳》:“王昌字公伯,為東平相散騎,早卒。婦任城王曹子文女。”而詳詩意,此“東家王”當非富貴者。

  賞析/鑑賞

  此詩是首敘事古詩,塑造了莫愁美麗率真的形象。關於莫愁有兩種說法。一指石城莫愁,《舊唐書·音樂志二》:”《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石城在今湖北;另一種說法指洛陽莫愁,為盧家婦。此樂府詩所詠為洛陽莫愁。詩歌開頭用比興手法,第三句到十二句描寫莫愁的生活經歷,寫法與樂府古辭(《孔雀東南飛》)開頭描寫劉蘭芝的形象相似:“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莫愁比之劉氏更具民間女子的氣質。“採桑南陌頭”化用古辭《陌上桑》中羅敷形象的內蘊,含蓄寫出莫愁的俏麗和勤勞。最後兩句寫莫愁不貪戀富貴的超俗性格。全詩格調明快,文辭富豔,含蓄有致。且壓韻規律,對偶基本工整,明顯帶有文飾的痕跡。

  全詩十四句中,連用十二句鋪敘其生活環境之無比優裕,簡直讓人豔羨不已,感嘆人生富貴,至此無以復加。然而就在讀者可能產生錯覺誤解之時,詩筆突然急轉,一句“恨不嫁與東家王”點明題旨。詩的民歌風味極濃。首句以河水東流起興引出洛陽女兒,饒有趣味。述莫愁經歷,排比鋪敘,同《焦仲卿妻》蘭芝“十三能織素”一段頗有淵源。語言通俗明快、流走自然,更見民歌特色。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詠愁

  [宋代]石象之

  來何容易去何遲,半在心頭半在眉。

  門掩落花春去後,窗涵殘月酒醒時。

  柔如萬頃連天草,亂似千尋帀地絲。

  除卻五侯歌舞地,人間何處不相隨?

  翻譯:

  來時潛移暗度,去時慢慢悠悠;一半掛在眉梢,一半藏在心頭。

  春老花殘紅滿地,半掩房門淚暗流;殘月滿窗深夜裡,酒醒入去獨淹留。

  似一望無邊的野草,風連浪續,細軟輕柔;像一團繞地的亂絲,糾纏凌亂,無尾無頭。

  除了權勢人家,誰能無慮無憂?看人世問時時處處,無論哪裡都有憂愁!

  註釋:

  “門掩”句: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語,歐陽修有“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語,分別寫亡國哀愁和少婦悲愁。

  窗涵:窗欞,窗格子。

  連天草:王維《出塞作》有“白草連天野火燒”句。

  千尋:形容絲長而多亂。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帀(zā)地絲:遍地的絲繩。帀,“匝”的異體字,遍地、滿地的意思。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稱五侯,這裡泛指達官貴人。

  賞析:

  該詩首聯追尋也愁”的蹤跡。大千世界,也愁”不會有人主動喜歡,但卻無影無蹤無時不在人的身邊,有時會不請自來,來了又趕不走,它來了總是一半藏在人的心裡——也愁腸百結”,一半寫在人的心靈之窗——也愁眉苦臉”。

  頷聯揭露也愁”潛入的時機。深諳愁苦的人總會把也愁”貯藏在心房僻遠的角落裡,再築起精神防線提防它侵襲,可也愁”欺人時,它會隨機而出,無孔不入。詩人認為也愁”最容易潛入的機會有二,一是風雨摧花春歸去,落英遍地孤者見,最能使人愁腸寸斷,思慮萬千,如李煜《浪淘沙》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亡國哀愁;歐陽修《蝶戀花》葉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青春少婦被拋棄之悲愁。二是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澆愁,待酒醒後眼見殘月斜照窗欞,想到人的也悲歡離合”、月的也陰晴圓缺”,也愁”會衝破防線,悄悄爬上心頭,使人更加愁腸百結,憂愁悲傷,愁人之也愁”會也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范仲淹《御街行》)。此聯可能是作者的經驗之談。

  頸聯寫也愁”的情狀。苦惱的憂愁如藏在愁人的心中,印在愁人的眉間,那愁人就會感覺到也愁”像萬頃連天草鋪天而下揮不去,就像千萬條蓋地絲繩網衝不破,他被嚴嚴蓋住、緊緊捆住,困在其中,痛苦不堪。想掙脫這也柔”若草也亂”若絲的也愁”緒實叫人無可奈何。

  尾聯寫也愁”無處不在。也愁”如此氣人、欺人、惱人,可能那些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們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姬歌妾舞、驕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為何物,除此之外,也愁”乃也人問何處不相隨”。

  也愁”究竟為何物,曹植《釋愁文》有此一釋:也愁之為物,惟惚惟帆。不召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

  這首《詠愁》詩如李商隱詠《淚》詩寫淚而不見也淚”字,此《詠愁》詩也滿篇不見也愁”字,這類詩近似制謎語的文字遊戲,都以巧麗取勝,真如前人所評也格雖不高,卻有神無跡”。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3

  愁風月

  風清月正圓,信是佳時節。

  不會長年來,處處愁風月。

  心將燻麝焦,吟伴寒蟲切。

  欲遽就床眠,解帶翻成結。

  翻譯

  正是風清月圓的好天良夜。

  因與思念的人長年隔絕,每逢見到清風明月就產生了憂愁。

  點起香,對香吟詩,用來排除心中的愁情,但心反而與香一樣焦,吟聲與蟲鳴一樣淒涼。

  於是就上床睡覺,或許可以與愁苦告別,不料衣帶又解不開,越急著想解開,越是解不開,反而打成了一個死結。

  註釋

  燻麝:燻爐中的香料。

  寒蟲:蟋蟀。

  遽:速。

  鑑賞

  有人說,中國古代抒情詩詞中很少有主詞,這首也是如此。讀者只有根據抒情主人公的口吻、語氣、舉動及她身邊的器物等等來推斷性別,身份。這首詞抒情主人公似應是一位懷人的女子。

  上片開首兩句是說風清月圓,正是良辰美景,令人賞心悅目。接下去兩句卻意緒陡轉,“不會長年來,處處愁風月。”風月好不好,其實不在於風月,而在於人的心情。心情不好,風月將處處銜愁。杜甫《春望》雲:“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歐陽修《玉樓春》雲:“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和月。”說得透闢。上片,作者曲筆迴旋,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個懷人女子那纏綿的、難於排遣的痛苦。

  過片緊扣一個“愁”字。“燻麝”指燻爐中的香料。“寒蟲”即蟋蟀。“心將”二句是說,自己的心和燻爐中的香料一樣燃焦了;自己低低的吟詠跟蟋蟀的鳴叫一般悽楚。這兩句中,“焦”、“切”二字下得準確、形象、老到,使得人與燻麝,人與寒蟲融為一體了,人內心的焦灼不安,人內心的悽苦難耐也借二字傳導而出了。

  “欲遽就床眠,解帶翻成結。”以動作結情,構思巧妙,新穎。“遽”,匆忙,急之意。想念意中人而不得見,內心焦灼不安,於是想到還是上床睡覺吧,指望以此拋開痛苦煩惱。可是這也不行。想解帶脫衣,反而結成了死結。生活中一個普普通通的動作,在此卻顯示了巨大的藝術魅力,它活脫脫寫出一個煩惱人的煩惱心態。“解帶翻成結”一句,語淺情深,實乃天籟之聲,神來之筆,不知賀鑄何由得來!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曾說:“賀老小詞工於結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結處一筆叫醒,遂使全篇實處皆虛,最屬勝境。”這首《愁風月》也是結句妙絕的一例。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來何容易去何遲,半在心頭半在眉。

  門掩落花春去後,窗窺殘月酒醒時。

  柔如萬頃連天草,亂比千尋匝地絲。

  除卻五侯歌舞地,人間何處不相隨。

  譯文

  來時潛移暗度,去時慢慢悠悠;一半掛在眉梢,一半藏在心頭。

  春老花殘紅滿地,半掩房門淚暗流;殘月滿窗深夜裡,酒醒入去獨淹留。

  似一望無邊的野草,風連浪續,細軟輕柔;像一團繞地的亂絲,糾纏凌亂,無尾無頭。

  除了權勢人家,誰能無慮無憂?看人世問時時處處,無論哪裡都有憂愁!

  註釋

  “門掩”句: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語,歐陽修有“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語,分別寫亡國哀愁和少婦悲愁。

  窗涵:窗欞,窗格子。

  連天草:王維《出塞作》有“白草連天野火燒”句。

  千尋:形容絲長而多亂。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帀(zā)地絲:遍地的絲繩。帀,“匝”的異體字,遍地、滿地的意思。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稱五侯,這裡泛指達官貴人。

  賞析:

  曹植有一篇《釋愁文》,把“愁”說成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為了表現“愁”,就把它“物化”了,說他能“推”可“握”,能來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夠鮮明。石象之的這首詩形象更鮮明,更生動。

  首聯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結尾來作註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就是來得快而去得慢的“愁”為什麼會“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的原因。

  頷聯是寫最容易產生“愁”的環境。“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的開頭可能就是根據出句所描繪的景象寫的。而對句則是依照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來概括的。

  頸聯寫“愁”之多,採用了誇張加比喻的修辭手法。李叔同“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的歌詞恐怕就是按照出句來加工的。而這種誇張,使“愁”這種心境更加顯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詩詞中的“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落紅萬點愁如海”“一水牽愁萬里長”等,都和這一句的表達效果一樣。而這種比喻,嚴格地說並不是一般意義的比喻,因為二者之間沒有相似點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聯以“愁”之無處不在作結。除了達官貴人,終日燈紅酒綠,可能暫時沒有“愁”,每個人走到那裡,“愁”就跟隨身到那裡,頗富有普遍性意義。詩人化無形為有形,構成詩中的愁情圖,這樣形象化地寫“愁”,自然生動有趣,能攝人魂,奪人魄,令人迴腸蕩氣,產生共鳴。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春猶淺,柳初芽,杏初花。楊柳杏花交影處,有人家。

  玉窗明暖烘霞。小屏上、水遠山斜。昨夜酒多春睡重,莫驚他。

  譯文

  此時春意尚淺,柳樹剛剛萌芽,杏花三三兩兩的開在枝頭。楊柳杏花影子交匯處,住著人家。

  窗內霞光映照明亮溫暖,小小的畫屏上水遠山斜。昨夜暢飲了許多美酒睡意正濃,不要驚醒了他。

  註釋

  交影處:影子交匯處。

  賞析:

  詩中的絕句,詞中的小令,都是難作的。不僅字數少,而且又要有豐富的詩情畫意,所以要字字錘鍊,字字著力,小而精工,玲瓏剔透,才見大家風範。程垓的這首小詞,僅四十二字,正寫得富有詩情畫意,情趣盎然,頗能顯示出“美文”的藝術魅力。

  小詞而能鋪排,是這首詞的藝術特點。這首詞要表達的意思極為單一:不要驚醒酒後春睡的“他”。

  但直接用來表達這個意思的文字,卻只有全詞的最後一句;絕大部分的文字,是用鋪排的手法來描寫與“他”有關係的環境、景物,極力渲染出一幅恬靜、安逸、靜謐的圖畫。起句寫初春景物,交代時令節氣。“春猶淺”,是說春色尚淡。柳芽兒、杏花兒,皆早春之物,更著一“初”字,正寫春色之“淺”。《愁倚闌》又名《春光好》。古人作詞,有“依月用律”之說,此調入太蔟宮,是正月所用之律,要求用初春之景。此詞景與律很相適應。“楊柳”句總前三句之筆,以“交影”進一步寫景物之美,綴一“處”字,則轉為交代處所,緊接著點出這裡“有人家”。從“交影”二字看,這裡正是春光聚會處,幽靜而又充滿生機和活力。

  詞的下片首兩句,轉入對室內景物的鋪排,與上片室外一派春光相對應。窗外楊柳杏花交相輝映,窗內明暖如烘霞,給人以春暖融融,陽光明媚之感。而小屏上“水遠山斜”的圖畫,亦與安謐的春景相應。“小屏”一句,語小而不纖,反能以小見大,得尺幅千里之勢,“水遠山斜”,正好彌補了整個畫面上缺少山水的不足。這正是小屏畫圖安排的絕妙處。此詞一句一景寫到這裡,一幅色彩、意境、情調極為和諧的風景畫就鋪排妥當了。作者以清麗婉雅的筆觸,在這極有限的字句裡,創造了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然後才畫龍點睛,正面點出那位酒後春睡的“他”。“莫驚他”三字,下得靜悄悄,喜盈盈,與全詞的氣氛、情調極貼切,語雖平常,卻堪稱神來之筆。

  全詞寫景由遠及近,鋪排而下,步步烘托,曲終見意,既層次分明,又用筆省淨。細味深參,全詞無一處不和諧,無一處不舒適,無一處不寧靜。顯然,詞人在對景物的描繪中,滲透了他對生活的理想與願望,也充分體現了詞人對由景生情寫作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就一般常例來看,藝術上的渲染、鋪排,往往會導致語言上的雕琢、繁縟。但是這首小詞卻清新平易,絕無刀斧痕。語言平淡,是程垓詞的一個明顯特點,讀他的《書舟詞》,幾乎首首明白如話,這種語言風格並非輕易得之。況蕙風論詞,曾引了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論詩的一段話:“陶潛、謝朓詩皆平淡有思致。

  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後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則陶、謝不足進矣。梅聖俞贈杜挺之詩有‘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之句。李白雲:‘清水出芙容,天然去雕飾。’平淡而到天然,則甚善矣。”況氏然後說:“此論精微,可通於詞。‘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即倚聲家言自然從追琢中出也。”(《蕙風詞話續編》卷一)程垓這首小小的《愁倚闌》,以平淡的語言精心寫景,巧藏情致,具見巧奪天工,終得自然之美,足以為況氏的詞論作一佳證。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6

  衰草愁煙,亂鴉送日,風沙迴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誰念漂零久,漫贏得幽懷難寫。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閒共情話。

  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雁磧波平,漁汀人散,老去不堪遊冶。無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東下。甚日歸來,梅花零亂春夜。

  翻譯

  衰敗的草叢在暮煙中愈加顯得含愁帶恨,亂紛紛的烏鴉把夕陽送下了西山,空曠的原野上,風沙在打旋。還記得往年這個時候,我們用金鞭拂開紛揚的飛雪,帶著暖烘烘的毛皮帽子不怕寒冷,一起到大街上乘馬遊玩。如今有誰能關心我長期漂泊異鄉?徒然積下滿懷愁恨,卻無法排遣。幸好在這清清的沔水之濱遇見你們這班好朋友,得以閒著無事.就一起在小窗前談談知心話。

  我常常引為恨事的,是我們分開的時候多,而聚首的機會很少。當我這次途經揚州,再一次到竹西亭去訪問時,恐怕要禁不住悲從中來,潸然淚下了。你瞧那大雁棲息的沙灘,江波已經變得平靜。漁舟來往的洲渚,遊人已經散去。等我們到了年老時再一起去遊玩,只怕體力和興致都不足了。但是有什麼辦法呢?苕溪那邊的明月,正照著我的扁舟,催促我向東邊行去。啊,什麼時候我才能回來,在梅花紛飛的春夜裡與你們重新相聚?

  註釋

  沔:甘肅省武都沮縣。

  幾二十年:是以他實際在漢陽居住的年月計算,除去了當中離開的時間。這一年姜夔隨蕭德藻東行,似乎就再沒回到過漢陽。

  苕霅:指苕溪和霅溪。霅,水名,在烏程東南,合四水為一溪,霅,形容四水激射之聲。

  諸君:鄭次皋、辛克清、

  茸帽:即絨帽。茸,柔軟的獸毛。

  章臺走馬:指少年壯遊。漢長安有街名章臺,繁華鬧市。

  清沔:指沔水。古代通稱漢水為沔水。漢陽位於漢水之畔。

  竹西:指揚州名勝竹西亭一帶。

  雁磧:大雁棲息的沙灘。

  漁汀:漁舟停泊的岸地。

  遊冶:遊樂。

  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

  甚:什麼。

  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丙午),姜夔回到了他幼年生活過的湖北漢陽。他是為了去探望嫁在漢陽的姐姐和鄭次皋等朋友們的。在秋天來到漢陽。他這次在漢陽逗留的時間不很長,而感情上卻眷戀很深。這首詞是臨別前與朋友們敘別之作,時約三十二歲。

  賞析

  詞的開頭,是對臨別時漢陽冬天風景的描寫。“衰草愁煙,亂鴉送日,風沙迴旋平野“。衰草雲煙發愁,烏鴉向夕陽送別,風沙在平野迴旋。“愁”、“送”二字,下語工妙,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恙草與烏鴉的憂愁和惜別之情,意境悽迷,氣象闊遠,一下子把人帶入孤獨憂傷的情緒之中。正是以愁人觀物,物皆著愁之色彩。這時的姜夔已是人到中年,儘管他多才多藝,仍然是功不成,名不就,長期過著飄泊江湖天涯羈旅的生活。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他對江湖遊士、豪門清客的生活,已有些厭倦了,然而他無法改變現狀,無可奈何之情已隱約暗現。

  接著是對自己往事的回憶:“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姜夔以自己的詩才,結識了著名詩人蕭德藻,蕭並把侄女嫁給了他。蕭德藻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有“尤蕭範陸四詩翁”之稱。透過蕭德藻,他又結識了范成大、楊萬里、陸游、辛棄疾、葉適、朱熹等社會名流。作為權門清客,他有過遊冶流連的生活,遊蕩過繁華的娛樂場所。詞中追憶了這段冶遊生活之後,他認為最值得珍惜的還是昔日的友情:“誰念飄零久,漫贏得幽懷難寫。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閒共情話。”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詞家,他的詩曾受到楊萬里的高度評論:“尤蕭範陸四詩翁,此後誰當第一功。新拜南湖為上將,更推白石作先鋒。”憑著他的社會關係與在詩壇的盛名,他決不至於晚年家貧如洗,死後靠別人的資助來埋葬,原因就在於他不同於一般的權門清客。他是一個講究氣節純粹的詩人。他所交結的也都是既有名望又有氣節的人。據說張鑑要出錢給他捐官,又要把良田送他,他都拒絕了。楊萬里稱他甚似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范成大稱其“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他一生最珍視的不是高官厚俸,他是一個絕對忠於文學、忠於愛情友情的高人。所以在懷念往日壯遊生活之後,不禁深深地感嘆:有誰憐念我湖海飄零,只落得滿腔傷感!他感到同漢陽朋友的久別重逢,小窗閒話,難能可貴。

  下片的開頭,是對舊遊之地的追憶與深沉的感嘆:“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雁磧波平,漁汀人散,老去不堪遊冶。”他深深感嘆的是在人生的旅程裡,同朋友們“離多會少”。對於一個忠於友情的人,離別當然是最痛苦和難以承受的。眼前的現實又逼迫他在漢陽只能有短暫的停留,又要東下湖州了。

  接著是追憶他的揚州、衡嶽、洞庭等地之遊。竹西:揚州城東禪智寺側有竹西亭。杜牧《題揚州禪智寺》有“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此代指揚州。白石在《揚州慢》中也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句以代揚州。“雁磧”、“漁汀”都不是泛指大雁翔集的沙灘,和漁舟往來的洲渚,是指他曾經“遊冶”過的名山勝地。他曾遊衡嶽、洞庭,回雁峰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濱臨湘水,水邊灘磧相連;洞庭湖,漁舟往來不歇,因此應指他曾經遊歷過的衡嶽、洞庭。(《昔遊詩》中說:“昔遊衡山下,看水入朱陵。”又說:“蘆洲雨中淡,漁網煙外歸。”)他重訪揚州是什麼使他“珠淚盈把”。那是因為金人在1129年(建炎三年)和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大舉南下之後,昔日繁華的揚州,遭到了戰火的慘重破壞。他在初訪揚州時寫的《揚州慢》一詞中說:“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詩人懷著愛國的黍離之悲,重訪揚州,怎能不令人傷痛!對於衡嶽、洞庭的壯麗風光,他在《昔遊詩》這一組詩中,曾盡情地描繪和歌頌。他歌頌洞庭說:“洞庭八百里,玉盤盛水銀。長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輪。”他描寫南嶽說:“飛雲身畔遇,攬之不盈掬。”描寫南嶽湘濱的風光說:“昔遊衡山下,看水入朱陵。半空掃積雪,萬萬玉花凝。”此時由於詩人老去,情懷悲涼,沒有那種遊樂之情了。白石論詩,主張“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主張“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這首用白描手法描寫的詞,所以令人讀來蘊藉含蓄,餘味不盡,正是由於“景中有意”的緣故。比如竹西亭吧,這是揚州勝景,然而白石重訪時,卻是“珠淚盈把”。衡陽的“雁磧”,洞庭的“漁汀”是多麼幽雅的畫面,然而詩人已覺得“老去不堪遊冶”了。他在寫景時,賦予自己的深情厚意,因而使人讀來餘味無窮。

  詞的結尾也是很奇特的:“無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東下。甚日歸來,梅花零亂春夜。在苕溪這裡,他從對昔日壯遊的回憶轉回到現實情境中的惜別,又跳到對將來歸來的設想,反映出白石詞在結構上的特色是多采用暗線結構,即打破時空侷限,將回憶、現境、設想溶成一片,達到“野雲孤飛,去留無跡”的意境。這種結構,正如白石所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是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而法度不可亂。”(《白石道人詩說》)在整個下片中,他透過幽靜悽清的景物描寫和奇特的聯想,對所吟詠的事物,賦予了動人心扉的魔力。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

  十年戎馬暗萬國,異域賓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見否?人今罷病虎縱橫!

  譯文:

  江邊長滿綠茸茸的細草天天逗引我愁緒更生;巫峽泠泠的流水聲卻不懂世故人情。

  鷺鷥在急遽的漩渦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獨立的老樹花兒開放得十分鮮明。

  十年動盪的戰亂,使天下變得一片昏暗,漂泊異鄉的人們,幾乎將要老死在孤城。

  渭水秦山的長安,不知何時能再相見?如今人們都已疲病,路上卻仍是豺虎縱橫!

  註釋:

  吳體:即拗體。杜甫這類七律很多,但由於這首幾乎全是拗體,所以特別標出。

  喚愁:指春草新生,引起愁緒。

  泠(líng)泠:細流水聲,寫巫峽的蕭森之氣。非世情:即不近人情。

  渦:水旋流形成的深渦。底心性:即什麼意思。

  十年:這裡是指自安祿山造反至此時已有十年了。

  異域:異鄉,這裡指夔州。因夔州地近邊荒,因此說“異域”。

  渭水秦山:指唐朝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人今罷(pí)病:指民力疲憊衰竭。罷,同“疲”,累。虎縱橫:比喻橫徵暴斂。

  賞析:

  此詩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寫作者的愁懷:江邊的叢草每天在生長起來,都在喚起我的愁緒。巫峽中泠泠流水,也毫無人情,惹得不能開懷。白鷺在盤旋的水渦中洗浴,你們有些什麼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獨的樹正在開花,也只有你自己高興。這四句是描寫一個心緒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煩惱得甚至發出詛咒。“世情”是唐宋人俗語,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這句詩裡,可以講作“不討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語,用法同“何”字,是個疑問詞,即現代漢語的“什麼”。“分明”二字與杜甫在別處的用法有些不同,意義較為含糊。大約強調的是“自”字。現在釋為“自己高興”,還是揣測,恐怕似是而非。

  詩的前四句寫景,後四句轉到抒情。詩人說,十年來兵荒馬亂,使南方成為黑暗的地區,我這個異鄉來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長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這一輩子還能再見不。因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縱橫。最後兩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艱辛,自己也無法還鄉。

  這首詩意義很明顯,沒有曲折隱晦之處。前四句雖然寫景,但與《登高》《返照》二詩的前四句不同。作者已在寫景之中表現了自己的“愁”,不是客觀的寫景了。每一句的藝術手法都表現在下三字。“暗”字也是杜甫的獨特用字法。末句“虎縱橫”是指上文的“十年戎馬”。《杜詩鏡銓》引張璁說:“虎縱橫,謂暴斂也。時京兆用第五琦十畝稅一法,民多流亡。”浦江清《杜甫詩選》亦用此說作注,以為末句是“借喻苛政”。這是從詩外去找解釋,大約腦子裡先有一句“苛政猛於虎”,看到杜甫的“虎縱橫”就附會到苛政上去。於是再從唐史中尋找當時有什麼苛政。於是找到了第五琦的新稅法。不知杜甫詩中屢次以豺虎比兵災。此處的“虎縱橫”顯然是照應上文的“十年戎馬”,杜甫應該不會忽然丟開上文而無端扯到第五琦的苛政。毛大可論讀《西廂記》的方法說:“詞有詞例。不稔詞例,雖引經據史,都無是處。”讀詩也是這樣。詩也有詩例,不從詩中去求解,而向詩外去引經據史,決不能正確地解得這首詩。

  此詩詩體屬七言拗律。一首詩中,偶爾有一、二處平仄不合律謂之失粘。失粘之病,有時是作者平時讀字音不準,弄錯了平仄;有些是故意的,這就稱為拗句。《愁》這首詩全是拗句,這就是吳體。這種拗法,只有在七言詩中出現,它們是律詩的形貌與古詩的聲調的混血兒。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春光好(一名愁倚欄令)

  紗窗暖,畫屏閒,嚲雲鬟。

  睡起四肢無力,半春間。

  玉指剪裁羅勝,金盤點綴酥山。

  窺宋深心無限事,小眉彎。

  蘋葉軟,杏花明,畫船輕。

  雙浴鴛鴦出綠汀,棹歌聲。

  春水無風無浪,春天半雨半晴。

  紅粉相隨南浦晚,幾含情。

  譯文:

  水上柔嫩的蘋葉,襯著岸邊潔的杏花;翠紅美麗的鴛鴦,拖著長長的`綠漪浮漾。一葉輕盈的畫搖出船,添幾闋情韻嫋嫋的“棹歌”。

  春光,輕靈搖盪,明媚可人!水,好在無風無浪;天,好在半雨半晴。在疏淡的暮靄中,伴一二紅粉知已泛舟南浦,更多了幾分含蘊不露的情意!

  註釋:

  1、軟:一作“嫩”。

  2、明:鮮豔。

  3、綠汀(tīng):芳草叢生的水邊平地。

  4、棹歌:船歌。

  5、紅粉:借代為女子。

  6、幾含情:屢次含著深情。李頎《採蓮曲》:“時逢島嶼泊,幾伴鴛鴦眠。”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幾見林抽筍,頻驚燕引雛。”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注一:這裡的“□”指字型檔當中沒有此字。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9

  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

  宋代 辛棄疾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

  譯文

  心想到高樓上觀看美景躲避憂愁,憂愁還是跟著我上了高樓。我走過好幾個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許許多多親戚好友都已白了頭。

  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退休。難道個個都要到邊塞去立功封侯?浮雲飄去飄來本來沒有固定之處,我能夠像浮雲那樣隨心來去,該有多麼自由。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經行:經過。

  白頭:頭髮變花白。

  歸休去:退休、致仕。去,語助詞。

  不成:反詰詞,難道。

  出處:指出仕與隱處,做官與退隱。元:同“原”。

  得似:真是,宋元問人口語。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無從得知。從詞意上推斷,此詞可能是作於詞人久經官場生涯的中年以後。在長久的官場生涯中,作者看透了其間爾虞我詐的種種現實。在仕宦與歸隱的得失之間,他思之籌之,不得要領,因而愁緒百結,久不能脫。詞人最終思考的結果是,自由自在的生活。這首詞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賞析

  上片主要抒發時光易逝的愁恨。起韻一筆包舉,總言憂愁的難以擺脫,為下文分別訴說時光易逝之愁與功業難成之愁預留了地步。在這裡,詞人“天真地”想透過上樓登高來擺脫令他難以忍受又無法迴避的憂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滿了奇趣,而他感到憂愁如有腳、又隨他上樓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在表達上,化不可見的抽象之愁為有可以觸碰與迴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寫抽象的生動趣味,同時,“欲上······愁還”的傳情方法,又為文氣增加了轉折跌宕的靈活之趣。接韻具體表明他所憂愁的內容,是自然也在變遷、親朋也在衰老白頭的時間不居之恨。“幾處”與“多少”的限定,空處傳神,包攬無限,寫出了自然變遷和人生衰老之多簡直無法據實計算的大愁苦。這種對於時光易逝的憂愁,是詞人“時間意識”覺醒的表現,而“時間意識”又是與人對於存在的反思與覺悟有關的,是一種看似脆弱,其實深刻的對於生命虛無的體驗,值得注意的是,詞人產生這樣深刻的生命虛無的痛苦,不是來自於單純的哲學思考,而是由非常具體而強烈的生命體驗所導致的。

  於是,過片再進一層,揭示了導致其時間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業難成之愁。他以感情強烈的語言反覆其意與反問自己:說歸去吧,還是歸去吧,難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罷休不成?意謂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業才可歸隱。實際上,它傳達出了詞人無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業的愁苦。這樣,上下片就由這兩種愁苦在文理上連成渾然的一體。結韻進而揭出使自己產生時光易逝之愁與功業難成之愁的具體觸機,是那種恍若浮雲一樣到處漂泊的遊宦生涯。然後他再轉過一層,巧妙運用“浮雲”一詞的雙重比喻意義為自己下了這一轉語,如果能像浮雲一樣逍遙自在也很自由。這樣的轉語,洩露了他“遊宦成羈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這首詞在表情達意上,採用層層剝筍的見心法,由愁一時間之愁一功業難成之愁一遊宦成羈旅之愁,這樣就由遠而近,填充了越來越具體的生命痛苦:透過他的“剝筍”法抒情,越來越清晰地表現了他愁苦的來處。其總體藝術風貌是,感情濃郁,措意生動,文理自然而兼變化之趣。此外,因為暗喻的巧妙運用,這首詞顯示了深厚的韻味。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10

  莫愁樂·聞歡下揚州

  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

  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

  翻譯

  聽聞郎君要東下揚州,小女子相送到楚山頭。

  兩人伸手抱腰看,只見江水不再向東流。

  註釋

  聞:聽聞。聽說。

  歡:喜歡之人,心愛之人。

  下:順水行船。東下。

  揚州: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

  相送:互相送行。

  楚山:山名。即荊山。泛指楚山大地。

  探手:伸手。探出雙手。

  抱腰:抱著細腰。

  江水斷不流:說江水已不再向東流,希望愛人不要走也。斷,絕斷。

  賞析

  女子聽說情人要出遠門,就匆匆趕來相送。首二句交代了送別的過程。句中的“歡”,是江南女子對情人的暱稱。“揚州”是指南朝首都首都建業(今南京),商業極其繁榮,單單秦淮河就有“小市百餘,大市十餘所”。商人估客憑籍長江水利,往來其間,“貢使商旅,方舟百計”,故而六朝西曲頗多表現商婦賈客生涯,特別是女子之離愁別恨。詩首句特意點出“下揚州”三字,恐怕正是為了暗示這一背景。詩首句特意點出“下揚州”三字,恐怕正是為了暗示這一背景。她送啊送啊,不辭路遠,一直送到了“楚山頭”。楚山,泛指楚地之山。《莫愁樂》產生的竟陵(今屬湖北),正屬古楚地。在山頭分手,利於目送徵鴻,見得女子聰穎情深;但從全詩看,也是為了配合詩境,為末句的寫景先墊寫一筆。她送啊送啊,不辭路遠,一直送到了“楚山頭”。楚山,泛指楚地之山。《莫愁樂》產生的竟陵(今屬湖北),正屬古楚地。在山頭分手,利於目送徵鴻,見得女子聰穎情深;但從全詩看,也是為了配合詩境,為末句的寫景先墊寫一筆。

  第三句描寫欲別還難的場面。不難想象,分手之際自有種種情態,這裡略去其餘,僅選擇了女子的一個動作加以刻畫。“探手抱腰看”的主語是女子。海誓山盟、千言萬語,一路上大概已說過了,分手之際,女子突然伸手將情郎抱住。這一舉動急切、嬌憨,使人想象到難分難捨的情景。“看”字下得極為傳神,她是想把情人的音容笑貌刻印入腦海?抑或要看透情人的心靈深處?要知道,去處是揚州銷金窟啊!這不會不使她感到忐忑不安。此句曲折含蓄地表達了她的一往情深卻又隱含憂慮的複雜心情。 詩最後一句突然宕開筆墨,轉而寫景:“江水斷不流”。一說,指女子希望江水不流,令“歡”不能乘舟東去。這樣理解固然未嘗不可,但終覺淡而寡味。這當是特定地點特定人物眼中之景。滔滔江水,不捨晝夜,自然不會暫停,但從山頭高處遠望,波濤似乎消失,水面平靜如鏡,不就像凝固了嗎?這一景像,在切盼情人不要離去的女子眼中,更是似幻似真,由幻變真。這一句就像電影中一個採用特技的特寫鏡頭,為整個場景平添了一層浪漫的色彩。我們彷彿聽見女子遙指江面,娓娓勸說:“你看,江水也不流了,你為什麼還要離去呢?”以景作結,耐人尋味,有含而不露、悠悠不盡之妙。 送別的歌辭,自然意在抒情。此首卻無一語正面述情,全由動作、景物加以襯托,但讀來唯覺感情深、情態真,有情在言外之功效。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莫愁樂

  隋代:佚名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譯文: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

  莫愁現在深處何處呢?莫愁現在石城西。

  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船伕用力撥動船槳,催促快點送莫愁來。

  註釋: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

  石城:今湖北省鍾祥縣。古稱郢,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鐘祥為楚別邑,稱郊郢,系楚國陪都,戰國後期為楚國都城,西漢初置縣,三國時屬吳,置牙門戍築城,稱為石城。

  艇(tǐng)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艇子:方言,小艇的意思。打:用力撥動。舉,提起。兩槳:撥動兩次船槳。槳,船槳。催送:催促送來。快送。

  賞析:

  據《舊唐書·音樂志》和陳代釋智匠《古今樂錄》等史籍記載,《莫愁樂》產生的原因大致是這樣的:在石城(當時竟陵郡郡治所在地,竟陵即今湖北省鍾祥縣城)西面有位女子善歌《石城樂》,因《石城樂》的和聲是“妾莫愁”,所以人們就把這位歌女叫做“莫愁”,而且改創(也許就是這位莫愁自己改創)一種新的變曲來配合她的歌唱,這個變曲就是《莫愁樂》。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首二句,小夥子並不是不知道莫愁居住的地方,這裡卻明知而故問,自問而自答,顯然出自對女方的神秘感。或許這是他們的第一次約會吧,或許擔心莫愁的家長從中阻攔吧,反正他正踮著腳跟,忐忑不安地眺望著石城西畔,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莫愁會不會如約赴會?

  “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正在著急的時候,終於看到莫愁乘著小艇,正朝著他輕快地划過來。從字面上看,這二句是寫莫愁的活動,但小夥子輕鬆、暢快的心情卻已躍然紙上。這種效果,乍看無一字寫內心活動,其實卻把詩人不可抑制的喜悅心情活脫脫地端將出來。有幾處詞語值得注意。“艇子”,言船小而輕;“打兩槳”,是說雙槳在水面上划動。船既小,又兩槳齊劃,正如鳥添雙翼,必行駛如飛。因此下句用“催送”,以壯小艇划行之快。前三句似乎與主人公無關,最後一句的“來”字,才點出主人公與莫愁的關係,且流露出主人公心情之喜悅。

  這首小詩,四句用了三個“莫愁”,而且前二句句式也相同,這種重複歌唱的手法,正是民歌的基本特點之一。全詩抒情之中夾有敘事,語言樸實、簡潔、準確、歡快,且富有動感,是南朝樂府民歌中一首優秀的代表作。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勝

  伏雨朝寒悉不勝,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鬥輕盈。

  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人間何處問多情。

  古詩簡介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勝》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本詩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繪了一種多情無奈的闌珊意緒,表達了詩人對伴侶的思念。

  翻譯/譯文

  這連綿不斷的雨如同剪不斷的哀愁,依稀記得去年我們到杏花園遊玩,還一起攀上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

  香爐中的燻煙輕輕地縈繞,雙袖在爐火映照中泛著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脹紅了酒暈。人間何其廣大,竟然還是無處尋覓、亦無處寄託那一份多情。

  註釋

  ①伏雨:指連綿不斷的雨。杜甫《秋雨嘆》詩:“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

  ②高摘:攀高折花。

  ③鬥輕盈:與同伴比賽看誰的動作更迅捷輕快。輕盈,多用以形容女子體態的輕快、靈活。

  ④爐煙:香爐中的燻煙。

  ⑤酒暈:喝完酒後臉上泛起的紅暈。陸游《宴西樓》詩:“燭光低映珠帳麗,酒暈徐添玉頰紅。”

  創作背景

  在這一年,納蘭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離開了人間。她是納蘭的第一位結髮妻子,也有人說她是他遇到的第二個女人。無論如何,她都是納蘭懷想一生的知音和伴侶:盧氏。史書載,他們夫妻二人恩愛有加,感情篤深。新婚燕爾的浪漫與納蘭詞人的特質融合,成就了牽魂引魄、遊夢天方的醉人生活。然而短暫的快樂也許就是為了讓納蘭El後的回憶更為酸楚。就在三年之後的康熙十六年四月,盧氏產下一子海亮。約月餘,盧氏因為產後患病,於五月三十日撒手人寰。突如其來的打擊使納蘭太傷心。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他浸著淚水的墨筆一再流露出哀婉悽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他在一首《沁園春》中寫道: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還傷。

  賞析/鑑賞

  原文賞析

  這是一首相思之作,卻不同於那種甜蜜憧憬的懷想,亦不是刻骨銘心的感念。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首小令,那麼非此二字莫可當得:闌珊。

  所謂“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鬥輕盈”,正是“春花秋月,觸緒還傷”的另一番寫照。當年他曾和她一起攀上杏樹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而今的杏花春雨一如往昔,而佳人已逝,以至於唯恐再見到杏花,觸動自己的傷心事。睹物傷情,算是中國詩歌由來已久的傳統。

  轉到下片,出現一組精工的對句:“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這兩句解釋出來,就是燻爐上的煙氣輕輕縈繞,雙袖在爐火中映出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泛出了酒暈。句中一個“漫惹”,一個“空將”,極寫無聊之態。這裡納蘭彷彿是說,我現在多麼無趣啊,恍恍惚惚,呆呆地烤著爐火,飲著乏味的酒,忽忽悠悠就醉了,我也不知是為了什麼,我也不知要做什麼。

  尾句,作者捨棄了一切描寫與對仗,平平呵出:人間何處問多情。以人間之廣大,竟然還是無處尋覓、亦無處寄託那一份多情。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實已把天地逼仄到了極處。這正是“誰念西風獨自涼”的境界,西風遍吹,而獨有我感到了深深的涼意。天地廣大,而唯有我心懷迂曲,無處排遣,無處寄託。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聶小晴評論此詩云:此詩描繪了一種多情無奈的闌珊意緒。詞中上下片之結句點出其情傷的底蘊,倘恍迷離,空靈清麗。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13

  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後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賞析

  李商隱的七律無題,藝術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這首七律無題,內容是抒寫青年女子愛情失意的幽怨,相思無望的苦悶,又採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獨白就構成了詩的主體。她的身世遭遇和愛情生活中某些具體情事就是透過追思回憶或隱或顯地表現出來的。

  這首詩側重於抒寫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寫法非常概括。首聯 “重帷深下莫愁堂,臥後清宵細細長”寫環境: 層層疊疊帷幔低垂的閨房,幽邃寧靜; 夜深了,閨房的主人上床後卻心事重重、輾轉反側,悽清的長夜何其漫漫。她為何遲遲不能入眠? 她在想什麼呢?詩中什麼也沒說,任由讀者去想象。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是她長夜無眠的思緒嗎? 如巫山神女一樣有浪漫的奇遇、過恩愛的生活,原來只是一場夢。至於這場夢是她的嚮往,還是曾經的巫山雲雨,已在歲月的流逝中變得如夢似幻,我們無從得知。但現狀很明顯,她還像清溪小姑一樣,獨處無郎。“本無郎” 有孤單、寂寥、無奈,也有自我安慰的味道。頷聯巧妙化用兩個典故,融會了神話的傳奇色彩和樂府的文化韻味,寫得瑰奇迷離,搖曳多姿。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轉以客觀事物來影射主觀感情: 菱生水中,大風吹來,波起浪湧,激得菱葉翻飛,菱枝欲折; 菱枝本柔弱,而風波 “不信”,是否意味著有些纖如菱枝的東西,是經不起生活的波浪的,即使“不信”,要逆勢而為,終究是枉然。月下露珠,誰會滋潤桂葉,讓其吐出馨香?流露出無可依靠、無所寄託的幽怨。頸聯的意象具體而鮮明,但象徵的意味相當隱晦,可能是抒寫那個女子在長夜無眠時的慨嘆,可能是暗示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可能是詩人自傷身世,歷來說法頗多。

  尾聯“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直抒胸臆: 就算相思全無益處,仍不妨礙為相思而惆悵的情懷執著、狂放。明知相思無益而惆悵不已,實已是情至深處,銘心刻骨,欲罷不能了。

  中唐以來,以愛情、豔情為題材的詩歌逐漸增多。這類作品在共同特點是敘事的成份比較多,情節性比較強,人物、場景的描繪相當細緻。李商隱的愛情詩卻以抒情為主體,著力抒寫主人公的主觀感覺、心理活動,表現她(他)們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而為了加強抒情的形象性、生動性,又往往要在詩中織入某些情節的片斷,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敘事成分。這就使詩的內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體制與豐富的內容之間的矛盾。為了克服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強詩句之間的跳躍性,並且藉助比喻、象徵、聯想等多種手法來加強詩的暗示性。這是他的愛情詩意脈不很明顯、比較難讀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也正因為這樣,他的愛情詩往往具有蘊藉含蓄、意境深遠、寫情細膩的特點和優點,經得起反覆咀嚼與玩索。

  無題詩究竟有沒有寄託,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離開詩歌藝術形象的整體,抓住其中的片言隻語,附會現實生活的某些具體人事,進行索隱猜謎式的解釋,是完全違反藝術創作規律的。像馮浩那樣,將《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中的“垂楊岸”解為“寓柳姓”(指詩人的幕主柳仲郢),將“西南”解為“蜀地”,從而把這首詩和《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說成是詩人“將赴東川,往別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鑿附會的典型。但這並不妨礙讀者從詩歌形象的整體出發,聯絡詩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區別不同情況,對其中的某些無題詩作這方面的探討。這首著重寫女主人公如夢似幻,無所依託,橫遭摧折的悽苦身世,筆意空靈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滲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讀者不難從“神女”一聯中體味出詩人在回顧往事時深慨輾轉相依、終歸空無的無限悵惘。“風波”一聯,如單純寫女子遭際,顯得不著邊際;而從比興寄託角度理解,反而易於意會。作者地位寒微,“內無強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黨勢力摧抑,故借菱枝遭風波摧折,桂葉無月露滋潤致慨。他在一首託宮怨以寄慨的《深宮》詩中說:“狂飈不惜蘿陰薄,清露偏知桂葉濃”,取譬與“風波”二句相似(不過“清露”句與“月露”句託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證“風波”二句確有寄託。何焯說這首無題“直露(自傷不遇)本意”,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不論這首無題詩有無寄託,它首先是成功的愛情詩。即使讀者完全把它作為愛情詩來讀,也並不減低其藝術價值。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幽寂的廳堂中層層帷幕深垂;獨臥床上,追思前事,倍感靜夜的漫長。

  巫山神女豔遇楚王,原來只是夢一場;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獨處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柔弱,偏要摧殘;像那具有芬芳美質的桂葉,卻無月露滋潤使之飄香。

  即使相思全無好處,但這種惆悵之心,也好算是痴情了。

  註釋

  神女:即宋玉《神女賦》中的巫山神女。

  小姑句:古樂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風波句:意謂菱枝雖是弱質,卻不相信會任憑風波欺負。

  直道兩句:意謂即使相思全無好處,但這種惆悵之心,也好算是痴情了。

  直道:即使,就說。

  了:完全。

  清狂:舊注謂不狂之狂,猶今所謂痴情。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詩中人作為女子解,那麼,還是作痴情解較切。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秋風吹地百草幹,華容碧影生晚寒。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衣如飛鶉馬如狗,臨岐擊劍生銅吼。

  旗亭下馬解秋衣,請貰宜陽一壺酒。

  壺中喚天雲不開,白晝萬里閒悽迷。

  主人勸我養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豕灰)。

  譯文

  蕭瑟秋風吹得大地百草枯乾,華山蒼碧的身影傍晚帶微寒。

  我年當二十仕途坎坷不得意,心中愁苦頹喪如衰枯的秋蘭。

  衣服爛得像飛鶉胯下馬如狗,面臨岔路口拔劍向天發怒吼。

  酒店下馬後脫下秋衣作抵押,請賒給我這宜陽人一壺美酒。

  酒醉中我呼喚老天層雲不散,萬里白晝頃刻之間一片悽迷。

  店主人勸我好好保養身子骨,別讓那塵世俗物填塞在心裡。

  註釋

  飛鶉(chún):形容衣衫襤褸。馬如狗:形容馬極瘦小。《後漢書》“車如雞棲馬如狗。”

  臨歧:面臨岔路。

  旗亭:此指酒肆。

  貰(shì):賒欠。宜陽:地名,即福昌縣,在今河南省。

  填豗(huī):豗,相擊。填豗,就是填塞心胸的意思。

  賞析:

  “秋風吹地百草幹,華容碧影生晚寒。”開頭二句寫景。秋風蕭瑟,草木乾枯,傍晚時分,寒氣襲人,路旁的花樹呈現出愁慘的容顏。詩人把自己的心理因素融和在外界的景物之中,使外在景物增添了生命的光彩,帶有一種神秘的誘惑力。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三四句寫情。李賀二十一歲應河南府試。初試告捷,滿以為從此便可扶搖直上,不料有人以李賀“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為由,阻撓他參加進士考試。“一心愁謝如枯蘭”正是這種抑鬱悲憤心境的寫照。“枯蘭”用來形容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憂傷絕望的“心”,奇特而又妥帖,蘭花素雅,象徵詩人高潔的胸懷;蘭花枯謝,則是他那顆被揉碎了的心的生動外現。

  “衣如飛鶉馬如狗,臨歧擊劍生銅吼。”“衣如飛鶉馬如狗”寫衣著和坐騎,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顯示自己窮困不堪的處境。“臨歧擊劍生銅吼”句,擊劍不是為了打鬥,而是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氣。“吼”字是擬物,也是擬人。劍本來是不會“吼”的,這裡用猛獸的咆哮聲來比擬擊劍人心底的“怒吼”。句首的“臨歧”二字,含有哭窮途的意思。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條路好。

  “旗亭下馬解秋衣,請貰宜陽一壺酒。”“臨歧擊劍”,愁苦憤懣已極,怎樣才能解脫呢?唯一的辦法只有求救於酒,以酒澆愁。可是詩人身無分文,怎麼辦呢?於是下馬脫下“秋衣”,拿到酒店換酒。這兩句進一步表現詩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境況。秋天的傍晚,寒氣侵膚,詩人竟在這時脫衣換酒,可見已經窮困到不能再窮的地步。

  衣服當了,酒也喝上了,心中的愁苦還是沒有解除。“壺中喚天雲不開,白晝萬里閒悽迷。”醉後呼天,天也不應,浮雲蔽日,白晝如冥,看不到一點希望的光亮,叫人不能不憂心如焚。寫到這裡,痛苦、絕望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主人勸我養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結尾二句,詩意一折,寫酒店主人好言勸慰,要他注意保重身體,不要讓俗物填塞心胸。感情憤悶到了極致,語氣卻故作跌落緩和之勢,顯得深沉有力而又迴盪多姿。

愁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謁金門·愁脈脈

  愁脈脈,目斷江南江北。煙樹重重芳信隔,小樓山幾尺。

  細草孤雲斜日,一向弄晴天色。簾外落花飛不得,東風無氣力。

  翻譯

  脈脈含愁裡,望盡江南江北。只見無邊的渺茫迷離,是瀰漫的輕煙,遮繞重重嶺樹,阻斷了伊人音書傳遞?可小樓外,山巒連綿才高几許!

  幽獨的小草,輕淡的片雲,盡籠在橘黃的斜日裡,偏又是一霎晴,一霎陰,冷暖不定的天氣。落花點點沉墜,隔著珠簾,飄飛不起。衰晚春風啊,這般地柔弱無力。

  註釋

  謁(yè)金門:詞牌名。

  脈脈:含情相看。

  一向:一霎時。“向”通作“晌”。(“一向”亦有如字讀者,義異。)

  弄晴:欲晴而又不定。

  創作背景

  作者所處的時代為北宋末南宋初,這是個戰亂頻發的時代。作者親歷兩宋之交的戰亂,曾隨淮西軍抗金。他知失地難收,也知有眾多夫妻因分離而愁苦,故作了這首詞,一方面描述閨愁,一方面寄託家國之恨。

  賞析

  這首詞是登高懷人之作。詞中句句有韻,而且韻腳金用入聲字,讀來有一句一哽咽之感。

  起頭“愁脈脈”三個字直抒胸臆,寫自己心中積鬱著脈脈的愁緒。其下全為景物描寫,但因有“愁脈脈”三字貫頭,故此下所有的景語亦為情語。“目斷江南江北”緊接“愁脈脈”而起,寫自己登高望遠,但無法望盡江南江北,胸中的愁緒反而越來越濃了。

  “煙樹重重芳信隔,小樓山幾尺”寫“目斷”的原因。這裡,詞人不寫山崢高大,偏用“山幾尺”的誇張手法來寫山之小,強調的是重重“煙樹”隔斷了“芳信”。從而人立“小樓”之上的悽迷無助情緒被渲染得淋漓盡致。

  下片首句“細草孤雲斜日”,一句三折,兩字一意,用最經濟的語言描繪出一片悽楚迷離的景象。“細草”綿綿無際更添遼遠悽迷之感。寫“雲”曰“孤”,見出離人的影子,“孤雲”實際是離人心酸處境的象徵意象。“斜日”狀寫太陽即將落山,這一時刻往往是鳥獸歸巢而離人傷懷的時候。“一向弄晴天色”,上一句悽迷的背景上,即使天氣片刻轉晴,也不能使人脫離憂鬱。“落花”本是傷情物,更何況是陰雨浮浮,東風無力,落花連飛舞一下也是不可能的,其中傳達的悲傷之情當較平時更甚了。

  這首詞格韻清高,輕淡綿密,含蓄幽邃。同時由於受作者身世的影響,這首詞登高懷人之外似另有寄託,如“目斷江南江北”似寓託山河破碎而“東風無氣力”又似乎寓有無力恢復失地之意。總之,這首詞悽迷的閨情背後寄託著深深的家國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