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

  清明二絕·其一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開遍來禽一樹花。

  翻譯

  街頭都是踏青的姑娘們,頭上梳著烏黑的雙暫,打扮得很漂亮。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她們隨著在花叢中飛舞的蜂呀、蝶呀,做出種種天真嬌嬈的姿態。

  東風,這春天的使者,好像也在過清明節呢,吹得特別柔和。你看,它吹得來禽開了一樹多麼美麗的花!

  註釋

  雙髻鴉:又稱雙鴉,少女頭上的雙髻。

  鴉:比喻黑色,形容婦女鬢髮,所謂“雙發若鴉”,“雲鬢堆鴉”。

  妖邪:嫋娜多姿。

  來禽:即沙果。也稱花紅、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眾禽,故名。

  創作背景

  宣和四年(1122),詩人以五絕《墨梅》見賞於宋徽宗,官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見賞之後,謫監陳留酒稅之前,詩人寫下這首詩。

  賞析

  第一首詩描繪的是清明佳節人們戶外踏青、遊春、快樂嬉戲的美妙情景。開頭一句的“街頭”即是指明地點的:春天來了,清明走近,戶外的景色這般美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男兒女兒。可詩人要著力渲染的並非是其他人與物,而是發如墨染,頭盤雙髻的一群群少女。她們的笑臉可與春色媲美,她們的腰肢可與楊柳爭高低。徜徉在美妙的春光裡,她們個個妖嬈無比,幾可追蜂賽蝶。一個“學”字,將人與物糅在一起,既有了錯綜交雜的色彩,又蘊含了豐富而不俗的韻致,這流淌在詩人筆端的詩句,無不表露出他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意。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引向了東風,而且用一“作”字將其擬人化,彷彿那東風也通曉人意似的,特意在這清明佳節之際,催開了一樹樹爭奇鬥豔的花朵,來點綴自然,點綴佳節,給遊春的人們送上美景,也送上欣喜。整首詩詞句清麗,音節流暢,表情達意淺白酣暢。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喜遷鶯·清明節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

  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譯文: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註釋: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賞析:

  這首詞是寫舉子得意的情景,只是寫法與作者的另外二首《喜遷鶯》有別。描繪了舉子們於清明雨後,騎馬踏青,花光映人,綠草如茵,寫得較為清麗。正如湯顯祖評說:“此首獨脫套,覺腐氣俱消。”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3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朝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詞彙註釋:

  ①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著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說裝著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白話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賓士而過。遊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上巳”,節日名,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梁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是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日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令後,就說:“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說,在人群裡,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群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眾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塗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說,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回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裡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遊人爭先恐後湧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面來表現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遊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日暮興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過一天的遊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譁”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著的,嬉笑著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都包括在裡面。總之,一片喧譁聲伴著人流而去。這裡作者沒有寫遊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著彎轉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裡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著花;人們衣著的豔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著“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清明二絕·其二

  宋代:陳與義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譯文: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春風捲地,拋進來街頭陣陣歡樂的聲浪。病弱的詩人,卻高堂端坐,靜賞清明風光。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簾外的夕陽漸漸西沉,看那微風中的楊柳,婀娜多姿,百般嬌媚輕狂。

  註釋:

  卷地風拋(pāo)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市井:市街。危坐:端坐。了:了結,度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mèi)生。

  賞析:

  這首詩首句“卷地風拋市井聲”,承其一而來,寫風吹市井喧鬧之聲自外傳來,角度在自己,喧鬧在別人。“卷地風”,語出韓愈《雙鳥》詩“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但僅取其“卷地春風”之意;“市井聲”,化用黃庭堅《仁亭》“市聲鏖什枕,常以此心觀”詩句,亦僅化出“市井聲”一詞;受陳師道《春夜》“風回晚市聲”一語啟發,著一“拋”字,狀”市井”喧鬧之聲如在目前,頓使全句神采飛揚,活靈活現,充滿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讀來令讀者陡然一緊,與牆外市井之聲的喧鬧相反,詩人卻自稱“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謹,那份壓抑,躍然紙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詩人充滿遺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時,詩人名震朝野,眾目所矚,也有些許跡像看來於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壓抑著自己,端坐高堂,不去遊春。但身未動心卻”飛,“拋”過來的市井之聲時時喧鬧著詩人之心。眼隨心轉,“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無奈之下,只得眼盯著一簾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漸漸收起,楊柳吐綠的柔條,在微微春風中輕舞飛揚,婀娜多姿,百媚橫生。雖此一窗春色,卻已令詩人心旌搖盪。“百媚生”,語取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擬物,更見出楊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亦然。此詩雖短,卻一波三折,寫得搖曳多姿。加之語句暢朗,音節瀏亮,風格俊爽,既有江西詩派鍛字煉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謝、韋、柳妙契自然的神韻。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清明呈館中諸公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誇。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譯文:

  1.禁垣:皇宮的圍牆。

  2.杏酪(lào):傳統習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別稱。

  4.卞侯墓:卞侯即晉朝的卞壼,他曾任尚書令,後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死,被埋葬於治城。

  5.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詔:明代翰林院所設官職,主管檔案奏疏。

  7.京華:即京都。

  註釋:

  1.禁垣:皇宮的圍牆。

  2.杏酪(lào):傳統習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別稱。

  4.卞侯墓:卞侯即晉朝的卞壼,他曾任尚書令,後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死,被埋葬於治城。

  5.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詔:明代翰林院所設官職,主管檔案奏疏。

  7.京華:即京都。

  賞析:

  本詩寫帝都清明節光景透露出思鄉的一縷深情。微婉從容,接近盛唐一些詩人的風格。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6

  【宋】陸游

  氣候江吳異,清明乃爾寒!

  老增丘墓感,貧苦道途難。

  燕子家入,梨花樹殘。

  一春回首盡,懷抱若為寬?

  譯文:

  江南吳越氣候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見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嘆;走在道路遠途,貧窮困苦難行。

  燕子依舊家家飛來飛去築巢;梨花在風中凋落只剩下殘枝。

  一年的回頭看即將過去;胸襟抱負哪裡能夠得到舒展呢?

  註釋:

  1、江吳:廣泛指吳越一帶,狹指平江府吳郡。這裡泛指。

  2、乃爾:猶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叫墳,平者叫墓。《方言》卷十三記:凡葬而無墳謂之墓。這裡指墓,而非墳。

  5、貧苦:指貧窮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頭;回頭看。

  8、懷抱,指胸襟;抱負。

  9、若為:怎樣;怎堪。

  賞析: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筆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清明,也是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清明。這裡的二月初,不特定指,而是一種美學感受。

  清明,給我的美學體驗是迢迢春水初漲的樣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沖刷下,匯聚成一個叫做春愁的詞彙,引起內心無盡的感傷。

  這既不是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壯美,也不是優美,而是一種淡淡的悽美。

  對於落花傷春的悽美。

  也是這首詩的主題。

  首聯,講吳越的氣候,原本一過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應更加。只是,南宋淳熙間的清明,比較,它比歷朝歷代都要寒冷些。據一些專家考證,可能是吳越地區迎來了一個極寒時期。

  陸游就在這極寒時期,感到一種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營造出來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潑在詩人心頭的一盆涼水麼。

  寒冷來了,帶來了風,帶來了雨,也帶來了落花。

  李煜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朝來寒雨,晚來風。無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寫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靈的寒冷,而陸游的寒冷,更多的是體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脫口而出,清明怎麼能夠如此寒冷的呢,這哪裡還像春天。

  其實,在長江兩岸,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幾日,江淮地區一陣寒冷襲來,不少人紛紛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體現。

  只不過,詩人的寒冷比我們前幾日還要厲害得多。即便這樣,詩人也沒提酒禦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直成為經典。但寒流中的詩人此時卻無心飲酒,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詩人眼前的景象,實在不適合飲酒。且看詩人去幹嘛去了。

  頷聯,老增對貧苦,丘墓對道途,是說自己又老又貧,想想年歲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種哀愁襲上心頭。

  清明掃墓,本是傳統習俗。但詩人卻在掃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許多荒廢了的平墓。那些被埋葬的,無不提醒著詩人,再不,就只能變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業早成,而自己一事無成,也就更jia惆悵。

  貧窮本沒有什麼可哀的。只不過憑什麼是陸游?難道讀了一輩子書,就該是這樣的下場嗎?

  想起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陸游似乎也正在突圍,在貧困中突圍。宋代對待知識分子還算比較優渥,尚且如此貧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識分子就更不要說了。

  像陸游這樣飽讀詩書、文韜武略、志向高遠的有識之士,為什麼就不能給他一個施展拳腳的平臺,最終淪落到貧苦的地步?

  頸聯,可謂佳句。詩人用燕子對梨花,家家對樹樹,入對殘,對仗工整。殘,形容詞作動詞用。

  此聯,透過燕子、桃樹,進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們因為怕冷,一個個都躲進屋簷巢穴。梨花無枝可依,被寒冷風雨打落在地,偶爾殘留枝頭的,也凍得瑟瑟發抖。

  雨打梨花春將盡。

  尾聯,詩人面對此景,不禁生髮出感嘆:一春將去,年華將老,我舒展懷抱的寬闊天地在哪裡呢?

  這是詩人對不幸發出的控訴,也是對社會不尊重知識分子的發出的控訴。

  詩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處的時代。而我們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識命運的號召下,無數知識分子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不再忍受貧困,這無疑是華夏民族的巨大進步。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7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賓士而過。

  遊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註釋

  ①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著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說裝著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上巳”,節日名,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梁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令後,就說:“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說在人群裡,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群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眾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塗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說,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回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裡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遊人爭先恐後湧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面來表現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遊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日暮興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過一天的遊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譁”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著的,嬉笑著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都包括在裡面。總之,一片喧譁聲伴著人流而去。這裡作者沒有寫遊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著彎轉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裡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著花;人們衣著的豔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著“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8

  浣溪沙·雨溼清明香火殘

  宋代:朱敦儒

  雨溼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譯文及註釋

  雨溼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lán)幹。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溼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杆。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銜溼泥築巢。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脫籜(tuò)修篁(huáng)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籜:竹皮,筍殼。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溼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杆。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註釋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銜溼泥築巢。

  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籜(tuò):竹皮,筍殼。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北宋滅亡的時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時創作的,此時的作者正值中年,滿腔愛國熱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滅國之痛,寫下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來襯托對故國(北宋)滅亡之悲情的作品。

  賞析

  這首小詞寫於南渡後的某個清明節。全詞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勾畫了江南清明時節如畫的風光,抒發了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和憂時傷事的苦悶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時節江南特有的風光展開畫面。“雨溼清明”,既點明瞭時間,又描狀了江南一帶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色。“香火殘”,指清明掃墓時焚燒的香燭紙錢被雨水打溼後的情狀。“碧溪”,寫江滿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說南來的燕子正啄著帶寒意的泥土準備築巢。詞人面對以上這些風物,不由得件件觸起深沉悲涼的感慨。由清明掃墓而聯想起自己逃離家鄉客居江南,無法祭掃先人之墳;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聯想起自己四處飄零無以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聯想起國事的暗淡艱難。透過歇拍“日長獨自倚闌干”的背後,可以想見詞人心中蘊含著多少辛酸沉痛的潛臺詞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與詞人悽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種深沉動人的韻。

  下片寫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緒。首句描畫出剛脫了筍殼的修長的新竹青翠欲滴,散發出一片耀眼的綠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句意,狀寫新近褪落了嬌豔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綠而酸,清新可愛。這樣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麼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顏開啊!然而詞人筆鋒陡轉,以反詰句“江南春好與誰看”收結全詞。既與上片歇拍孤獨愴然韻心境相呼應,又表達了自己失國亡家、憂念時事而無心觀賞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這正是朱敦儒南渡後中期詞作的可貴之處。這首詞如同這一時期其它同類題材的詞作一樣,如“獨倚危樓,無限傷心處。芳草連天雲薄暮”(《蘇幕遮》)’“東風寂寞,可憐誰為攀折”(《念奴嬌》),“秋風又到人間,葉珊珊。四望煙波無盡,欠青山”(《相見歡》),以真性情寫真景物,將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相交融地交織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思想性和藝術性均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9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代: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譯文及註釋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今天是清明節,和幾個好友在園林中小聚。

  勝:優美的。

  晴風吹柳絮(xù),新火起廚煙。

  天氣晴朗,春風和煦吹動著柳絮飛揚,清明乞新火後,人們的廚房裡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杜若開出了很長,文章想起了兩位賢人。

  杜草:即杜若。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什麼時候能夠乘車出發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飲著酒。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今天是清明節,和幾個好友在園林中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吹動著柳絮飛揚,清明乞新火後,人們的廚房裡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

  杜若開出了很長,文章想起了兩位賢人。什麼時候能夠乘車出發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飲著酒。

  註釋

  勝:優美的

  杜草:即杜若

  賞析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此詩是詩人在與朋友聚會園林中即興所至,詩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時節的情景,清明這一天,詩人和幾個好友一起在園林當中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柳絮隨風飛揚,清明乞新火過後,人們的廚房裡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下闕詩文表達的就是對於兩位好朋友的寄語,表達了詩人對於友人的希望和祝願。通篇讀下來,不難發現,歡樂的小聚會中,不免透露出了詩人朋友目前不堪的處境,略略的表達了詩人的一種無奈的心情。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翻譯

  長著海棠的亭子中午時分還淋著細雨,僅僅片刻之後,鮮豔的花朵就全部開放了。老去的人愛憐著嬌嫩的花蕊,對著海棠花什麼都說不出口。

  從軍書急報傳來的萬里之外,傳來了蒙古人大肆掃蕩侵犯的訊息。可憐錦江頭處的川蜀之地,戰火依然那樣,沒有停息啊。

  註釋

  疏雨:細雨。

  一餉:吃一頓飯的時間,片刻。柳永《鶴沖天》:青春都一餉。餉,古代指軍糧,飯食。

  胭脂:用於化妝或者作畫的紅色顏料,

  此處指鮮豔的花朵惜:憐愛。

  羽書:古代的緊急軍事文書插有羽毛,故稱羽書。

  狐嗥兔舞:指蒙古人的侵犯。詞人作此詞的三年前,蒙古軍便開始侵擾四川,作此詞的一年前,蒙古軍已連敗宋軍,到達合州(今合川)。

  濯錦古江:即錦江。代指遭受戰火的四川,至今四川還有以“濯錦之江”命名的錦江區。

  飛景:寶劍名。這裡代表戰火。

  鑑賞

  這首詞借寫海棠,抒發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慶無府(今寧波)任沿海制監大使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之前曾幾度官居臺輔,又幾度削職,經歷了宦海幾多沉浮,意氣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慶元任內仍克盡職守,並寫有詩詞作品三百餘首,佳作亦有多篇,讀此詞可見其心跡之一斑。

  “對海棠有賦”,開頭便詠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清明時節,節物風光變化迅速。中午下了陣“疏雨”,頃刻間海棠就大放光豔了,“一餉”、“盡”將花開之快,觀賞者的快感傳神地表達出來,叫人多麼驚喜。而這海棠沾雨之後更顯得鮮活冶豔,就叫人更加喜愛了。詞人老大風情減,面對如此國色,似乎有點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紅顏皓首,兩相對待,在這“無語”中我們不難體會作者自憐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想四川的戰況。“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吳潛作此詞的前三年,蒙古就開始侵擾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親率十萬軍隊自六盤山撲向川蜀,連敗宋軍,但到達合州(今合川)時,遇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堅處死,這使蒙哥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慮退兵。這大約就是捷書所報的內容。詞人以跳躍式思維寫此事,可以想見他心情的振奮。“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錦江頭(以代蜀)的海棠,還是那般豔麗!這裡又用“濯錦”二字,海棠花就顯得更美了,真是錦上添花。“江頭”前又著一“古”字,似乎表示:我華夏古來繁華之地,豈容狐兔闖來!

  這首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想“海棠國”的戰局,表現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忱。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清明即事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裡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註釋

  帝裡: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於中唐以後,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遊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並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採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裡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甦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並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彷彿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痴痴地追憶什麼,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裡的孤寂、愁思,這裡的淒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遊人群形成了一種多麼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麼,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麼,愁仕途的艱辛難捱,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箇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於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於景,寓情於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複雜的內心世界。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遊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折桂令·客窗清明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簷牙。

  鑑賞二

  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現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遊子的孤獨感和失意的情懷;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與心境的寫照。從“五十年春夢繁華”一句推測,此曲約寫於作者五十歲左右。

  開頭三句寫即目所見的景物。清明時節,時屆暮春,經過風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漸凋零了。這是透過窗欞所看到的外景,寫景的觀察點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寫窄索細密的窗簾和小巧玲瓏的窗紗,以扣緊題目中的“客窗”兩字。接著用“甚情緒燈前”的一個“甚”字,領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漸漸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懷。一個客居在外的人,面對孤燈一盞,當然沒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懷、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況,縈繞在枕邊耳際。這萬千的心事,作者僅用了以下兩句來進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詩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說明自己白髮因愁而生,表現了愁思的深長。下句說五十年來的生活,像夢一樣過去了。這兩句寫出了作者無限的愁思和感愴。

  “驀見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轉,將視線移向窗外人家,這家門前的楊柳如含煙霧一般,長得與屋簷相齊,充滿著春來柳發的一片生機,給這家人家帶來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襯出遊子天涯飄泊的孤獨之感。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中有“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即是用人家的笑語歡言來反襯自己的寂寞傷神,此曲抒情手法與此一脈相承。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緊窄的窗戶,小巧的窗紗,拓露出一方視野的空間。窗外飄打過多少陣風雨,而梨花還是那樣的耀眼。不須說客燈前黯然的心緒,孤枕畔旅居的傷感,我的思念總是飛向很遠很遠。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髮垂肩,再久的繁華不過是春夢一現。忽然間,我發現居民家飄出一縷縷輕煙,從楊柳樹兩邊升起,漸漸爬上了高聳的屋簷。

  註釋

  窄索:緊窄。

  甚:甚是,正是。

  簷牙:簷角上翹起的部位。

  鑑賞一

  喬吉卒於至正五年(1345)二月,生年已不可考。但曹寅本《錄鬼簿》說他“江湖間四十年,欲刊所作,竟無成事者”,他在《錄麼遍·自述》中也有“批風抹月四十年”之語,則享年至少在六十歲以上。從本曲“五十年春夢繁華”句來看,當是他五十歲進入老境的作品。

  這首曲寫的是清明,卻從“客窗”的意境表現,不消說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題。詩人先從窗外的一角春景領起,轉入“窄索簾櫳,巧小窗紗”,實已顯現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狀。而臨窗所見的,是“風風雨雨梨花”。風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時節的典型景物,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寒食花開千樹雪”;但以“風風雨雨”來配合“梨花”,那就難免使人感到“可恨狂風淫雨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顧德潤《青玉案》)的憾恨了。這種驚心動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著窗兒,一無出戶賞春的情緒,這就為以下客況的種種回憶留出了地步。詩人以一個“甚”字總領,有感慨萬千之意;而“三千丈”兩句的概括,則充溢著客愁茫茫、萬念俱灰的悵恨。“三千丈清愁鬢髮”,是從李白《秋浦歌》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脫化,這與“五十年春夢繁華”對應,顯示了作者進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平生的頹然心境。白髮皤然,猶漂泊於客鄉,詩人的“情緒”、“客懷”、“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結末以一個“驀”字打斷客思,重將目光投向窗外,照應“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原來清明節前為寒食禁菸,家家冷食,不點火做飯,直到清明的這天才重開新火,而民間又有以新火互贈親鄰的習俗。這一筆以“人家”的“分煙”,襯示自己作客的孤獨,不言愁而愁意倍見,可謂神來之筆。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蘇堤清明即事

  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風吹梨花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遊人們為了尋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遊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註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穀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yīng)。

  笙歌:樂聲、歌聲。屬:歸於。

  賞析:

  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清明前後正是中春,以後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後春意盎然是踏青賞春的佳時。吳惟信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遊人遊春熱鬧的場面以及遊人散後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蘇堤清明即事》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遊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瞭節令正在清明。梨花盛開,和風吹拂,時值清明。天氣有何等的溫暖也不必說了。梨花開在杏花,桃花的後面,一盛開就到了四月。風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頭,有的隨風飄落,彷彿是為了清明的祭祀而飄落的。清明時節,人們也忙碌著。

  遊子尋春半出城。人們遊春賞玩,大多數人都出了城來到西湖蘇堤上。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遊玩的人很多。西湖邊又是多麼熱鬧。

  後兩句“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是說,日暮人散以後,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運用側面描寫, 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嫋嫋,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寫出了西湖風景的優美宜人。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湘春夜月·近清明 宋朝 黃孝邁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盪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近清明》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婉轉動人。只可惜這一片清歌,都給了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彷彿在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語,一彎殘月照在門前。旅舍門前,月色下的湘江朦朧迷茫,波光隱隱,倒映著天空朵朵浮雲。時光漫長,人生短暫。請問蒼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湘春夜月·近清明》註釋

  湘春夜月:詞牌名,是黃孝邁的自度曲。

  翠禽:翠鳥。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

  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後詞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種種”的意思。者,同“這”。

  並刀:幷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湘春夜月·近清明》賞析

  黃孝邁的詞流傳很少,但他的詞的確寫得“風度婉秀,真佳詞也。”這是不首傷傷之詞。詞人透過對湘水之濱傷江月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惜傷不忍平的情愫。

  上片著重寫傷傷,先從枝頭的鳥聲寫起 ,點出“近清明”的節令。“香禽”,猶言香鳥,使指羽毛美麗的小鳥 ,“消魂”,是情為之動、神為之傷的意思,給鳥聲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

  下文“可惜不片清歌,都付與黃昏”二句,是對“消魂”所作的說明 。"清歌”與“黃昏”所含的情緒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悅,後者使人憂傷,相反相成,其結果是益增憂傷之感,故此二句表現為極其沉痛的感嘆口吻。接下來,作者進不步採用了擬人手法,將具有感知的品格賦予了柳花,想對它低聲傾訴自己的心事,轉而又:“怕柳花輕薄,不解傷傷”。可見作者憂思之深重。“傷傷”二字,點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

  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嘆當時旅行在湘水之濱,獨自投宿在旅舍時的孤寂心情。明明要寫冷落,卻偏用“溫存”的字眼,再用“誰與”來作反詰,這種寫法突現了不種熾烈追求的意願。寫到此處,已近過片,須得由傷傷向恨平過渡,故而“柔情平緒”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當巧妙而頗具匠心的了。

  這首詞的下片更為精采。前幾句,作者緊緊抓住“湘傷夜月”的景色特點,將深沉的離愁平恨熔鑄進去,造成了動人的藝術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香玉樓前,惟是有、不波湘水,搖盪湘雲。”這個境界是由眾多形象構築起來的不個整體,七寶樓臺固不應拆碎,然而,倘求觀察得細緻,卻無妨從區域性著眼。

  “空樽夜泣”,表示心情的極度憂傷,是不個凝鍊警策的句子,其造語則顯得老辣,與姜夔《暗香》詞裡的“香樽易泣”相同。“青山不語”,山峰不會說話,而作者卻好像認為它原是會說話的,只是此時此刻無話可說罷了,以這種方式描摹環境的幽靜,其藝術效果則更為強烈。

  “殘照當門”,意謂殘月照在門前,門外唯見殘月。殘月象徵離平,正是由於它的情調悽惻。“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等常見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用殘月抒寫離平之情的藝術表現力了。

  “香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惟是有”,同義重疊,起著強調下文的作用,而它以“平去上”的聲韻作為引出下文的鋪墊,從而使“不波湘水,搖盪湘雲”不句更富有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香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不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雲,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盪”在不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盪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傷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後幾句,像上片點出“傷傷”不樣,又將“恨平”的題旨點明瞭。“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傷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平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於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不種急切的希望儘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後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

  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不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願,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願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

  清明

  宋代: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及註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zhǒng)只生愁。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淒涼。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雷驚天地龍蛇蟄(zhé),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

  蟄:動物冬眠。

  人乞祭(jì)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hāo)共一丘。

  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後又有誰知道呢?最後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蓬蒿:雜草。丘:指墳墓。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淒涼。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後又有誰知道呢?最後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註釋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蟄(zhé):動物冬眠。

  “人乞”句:《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後留下的酒飯。回家後卻向妻妾誇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時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āo):雜草。丘,指墳墓。

  創作背景

  本首詩作於北宋末年的“元祐黨爭”時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變法時,推行新政措施,朝廷形成了支援變法的“新派”和反對新政的“舊派”。舊派也被稱為“元祐黨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蘇軾、司馬光等人。黃庭堅因與蘇軾交好,也略受牽連。

  鑑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

  首聯出句點題:“佳節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壠”,意象格調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 “清明”對於“桃李”來說,自是“佳節”,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季節的舞臺,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 “野田荒壠”似乎更適合於“清明”這個節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奸賢愚冤怨節烈,統歸於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 由此看來,首聯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描寫清明時節生物的活躍情景。“雷驚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於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到來,於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於春的氣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說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後,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柔嫩了。

  以上兩聯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人乞祭餘驕妾婦”說的是古代那個專靠到墳塋地裡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於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於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著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讚揚。

  尾聯生髮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著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的末句裡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無不得力於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