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納蘭性德《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鑑賞及譯文參考

納蘭性德《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鑑賞及譯文參考

納蘭性德《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鑑賞及譯文參考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

  清代:納蘭性德

  嚴霜擁絮頻驚起,撲面霜空。斜漢朦朧。冷逼氈帷火不紅。

  香篝翠被渾閒事,回首西風。何處疏鍾,一穗燈花似夢中。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譯文

  塞上的夜,沉沉如水。月落的時候,秋霜滿天。羅衾不耐五更寒。曾幾何時,小園香徑,人面如桃花。你牽著她的手,閉著眼睛走,也不會迷路。

  那時的翠被,是多麼的溫暖。那時迴廊下,攜手處,花月是多麼的圓滿。如今,邊塞。在每個星光隕落的晚上,你只能一遍一遍數自己的寂寞。守護一朵小小的燈花。在夢中,已是十年飄零十年心。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註釋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羅敷豔歌》等。格律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嚴霜:嚴寒的霜氣。霜起而使百草衰萎,故稱。絮:飛絮。

  斜漢:即天河、銀河。南朝宋謝莊《月賦》:“於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

  氈(zhān)帷(wéi):氈做的毛毯。

  香篝(gōu):熏籠。古代室內焚香所用之器。陸游《五月十一日睡起》:“茶碗嫩湯初得乳,香篝微火未成灰。”

  疏鍾:稀疏的鐘聲。

  穗(suì):穀物等結的穗,這裡指燈花。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詞人來到塞外之地,感受到北地的苦寒與淒涼,又恰逢愛妻離去,有感而發作下此詞。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賞析

  全詞圍繞著邊塞的寒夜進行描寫。

  上片全是用的景語,詞人用“嚴宵”“擁絮”來透露塞上寒夜的寒冷,也從中透露出自己悽苦的心境。“嚴霜擁絮頻驚起,撲面霜空。斜漢朦朧。冷逼氈帷火不紅。”首句就寫出夜的寒冷,這裡的“絮”做兩個解釋,一個是上文所提到的棉被,意思便是半夜用被子裹著身體,還有一個就是指柳絮般的雪花。整句的意思便是嚴寒捲起雪花,令其如柳絮般飛舞在空中。不過從“頻驚起”這三個字來推敲,這裡的絮當做棉被來解釋。因為夜裡太過寒冷,幾次從睡夢中被凍醒,屋內尚且如此,屋外的曠野上更不用說了,“撲面霜空,斜漢朦朧,逼氈帷火不紅”。天空寒霧迷漫,銀河彷彿橫亙在夜空上的河流,被寒氣所籠罩,在這樣的天氣下,軍營裡的爐火,再怎麼新增柴火,也是燒不旺的。

  下片詞人便峰迴路轉,從景轉心,開始了聯想、回憶、幻境相結合的心理描寫。“香篝翠被渾閒事,回首西風。何處疏鍾,一穗燈花似夢中”。“香篝翠被渾閒事”,一段似夢非夢的描述,彷彿讓讀詞的`人與他一同回到了溫暖的家中,守著暖爐,懷擁翠被,溫暖舒適。這裡的描述並非完全是身體上嚮往的舒適,更多的則是表達心理上的一種嚮往,嚮往自由輕鬆、寬鬆舒適的環境。“香篝”是古人在室內焚香所用的器具,而”翠被“則是背面鮮麗柔軟的被子,這兩樣事物看似是納蘭對家的渴望,納蘭也知道這一切都是“渾閒事”,他“回首西風”,妻一切不過是想象出來的美夢一場罷了。最後兩句:“何處疏鍾,一穗燈花似夢中。”這時詞人聽到稀疏的鐘聲,而帳中只有“一穗燈花”,在燈光朦朧中,作者如在夢中,不知身在何處,孤悽情懷,只能以詞寫心,託物言志。

  這首詞寫塞外的苦寒、孤寂、霜氣卷著雪花陣陣飛起,撲面而來的是冬日寒冷的天空,情景交融,詞人用詞精妙,令人哀婉嘆息。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