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嘆庭前甘菊花》原文及翻譯賞析

《嘆庭前甘菊花》原文及翻譯賞析

《嘆庭前甘菊花》原文及翻譯賞析

《嘆庭前甘菊花》原文及翻譯賞析1

  嘆庭前甘菊花

  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

  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採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古詩簡介

  《嘆庭前甘菊花》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七言古詩。這首詩寫詩人看庭前甘菊花開得晚了,沒趕上重陽佳節,嘆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時,藉以表達了自己沒有機會為國家平定叛亂盡一份綿薄之力的憤慨。這首詩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眾芳喻小人。詩中用“野外”、“眾芳”細瑣卻被採回擺放廳堂,反襯甘菊花的生不逢時,不被欣賞。對“眾芳”細瑣被採回擺放廳堂的現象的不滿,對甘菊花的遭遇表達了惋惜與同情。

  翻譯/譯文

  庭前的甘菊花因為移載得晚,到重陽節時花蕊還是青的沒有開花,不能摘來觀賞。

  等到明天秋景蕭瑟人們從酒醉中清醒了,你再開出些殘花來有什麼用呢?

  籬笆邊的野地裡開了許多雜花,人們將這些細碎瑣屑的花采了擺在中堂中觀賞。

  感念你空長了大大的枝葉,只因根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為風霜所侵。

  註釋

  ⑴甘菊花:又名真菊,家菊,花黃,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移時晚:謂移植以晚矣,故花開遲,而不堪摘。

  ⑵蕊(ruǐ):花心。重陽:農曆九月九日。堪:能。

  ⑶醉盡醒:意謂似醉似醒。蕭條:寂寥。醉盡醒:謂無菊飲不歡。

  ⑷爛熳(làn màn):散亂貌。

  ⑸眾芳:泛指細瑣之野花。

  ⑹中堂:詩中代指高位。採擷(xié):摘取。升中堂:花得登廟堂之上,而甘菊反失其時。

  ⑺茲:此。

  ⑻失所:謂失其故所,結根失所,故前曰“空長”。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重陽節,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詩人看到庭前遲開的甘菊花,不禁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有感而作。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中菊花意象應是詩人自況。

  詩先寫“嘆”的`原因是“移時晚”。花草樹木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菊花應在深秋開放,重陽節是賞菊的好時候。簷前的菊花因為移植的時間晚了,沒能趕上在重陽佳節引萬千人矚目的環境中綻放。

  其後,“明日蕭條醉盡醒”,沒有了重陽佳節其樂融融的氛圍,賞花人的興致由濃轉薄直至曲終人散,你開的再絢爛多姿也沒有什麼用。

  再寫“眾芳”被採擷,反襯甘菊不被用,更可嘆。籬邊的野花被精心採摘,甘菊因為生不逢時,即使花蕾綴滿枝頭,非但不再會有人駐足欣賞,而且將敵不過要與殘酷風霜抗爭的命運。詩人在詩作中嘆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時,實為嘆息自己沒有機會為國家平定叛亂盡一份綿薄之力。杜甫飽讀詩書,有著高漲的愛國熱情,卻始終壯志難酬。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磅礴的社會背景,時代背景縱橫交錯,抽象的情感經驗凝聚成菊花意象。“甘菊”有著極佳的藥用價值,卻不被人們所採摘,詩人滿腹經綸,卻得不到君王重用,落得“移時晚”的結局,詩人與菊花有著相似的命運,菊花內蘊為詩人心內之象的寫照。

  這首詩的尾聯“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看似在嗟嘆菊花長的枝繁葉茂,卻不能避免風雪寒霜的打擊,實卻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菊花傲煞霜雪的氣概,襯托出了菊花高層次、高品味的風格美。不論現實多麼黑暗,政治多麼腐朽,社會多麼凋敝,杜甫決不在它面前閉上眼睛,而是大膽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態度,指出解決的途徑。

  菊花的文化寓意與詩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菊花的頑強執著精神與詩人永不磨滅的意志交相輝映,而菊花的審美意蘊也正與詩人敢於面對現實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意志相映成輝。

  名家點評

  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朱明倫:“杜甫曾參加過科舉考試而落第,還參加過玄宗特詔的制舉也沒及第,又因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賞識而待制集賢院,結果仍未獲一官半職。此與甘菊遭遇何其相似乃爾!怎能不嘆花且自嘆?”

  明代學者、大儒董養性:“此篇賦而比也。言君子不能與小人竟進,雖若有後是之憂,而實則有傲霜之操,故雖嘆之,其實美之也。此即詩人反騷之意。”《杜工部詩選注·卷四》

  明末清初學者仇兆鰲:“此詩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眾芳喻小人,傷君子晚猶不遇,而小人雜進在位也。《杜詩詳註·卷三》

《嘆庭前甘菊花》原文及翻譯賞析2

  簷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

  殘花爛熳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採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譯文

  庭前的甘菊花因為移載得晚,到重陽節時花蕊還是青的沒有開花,不能摘來觀賞。

  等到明天秋景蕭瑟人們從酒醉中清醒了,你再開出些殘花來有什麼用呢?

  籬笆邊的野地裡開了許多雜花,人們將這些細碎瑣屑的花采了擺在中堂中觀賞。

  感念你空長了大大的枝葉,只因跟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為風霜所侵。

  賞析: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重陽節,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詩人看到庭前遲開的甘菊花,不禁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