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韋莊《綏州作》閱讀題答案和賞析

韋莊《綏州作》閱讀題答案和賞析

韋莊《綏州作》閱讀題答案和賞析

  綏州作①

  韋莊

  雕陰②無樹水南流,雉堞連雲古帝州。

  帶雨晚駝鳴遠戍,望鄉孤客倚高樓。

  明妃去日花應笑,蔡琰③歸時鬢已秋。

  一曲單于④暮烽起,扶蘇城上月如鉤。

  [注]①本詩是韋莊年輕時外出求學因羈留綏州時所作。綏州城亦稱扶蘇城,最高處即秦皇長子扶蘇墓。②雕陰:綏州城南門正面之山即雕陰山。③蔡琰:字文姬,三國時人。④單于:曲調名。

  1.頸聯中“笑”和“秋”二字分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加以賞析。(5分)

  2.尾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說明。(6分)

  參考答案

  1.“笑”指歡笑,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明妃出塞路經綏州,連路邊的花兒都露出笑臉;“秋”,指秋霜,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寫蔡琰歸漢路過綏州時鬢已秋霜。(3分)“笑”和“秋”寫出了作者深層的感嘆:我也是帶著希冀與笑意來綏州的,歸去時大概不會也兩鬢秋霜吧。(2分)

  2.尾聯描繪了一幅秋日晚景圖:(1分)無邊的暮煙在升騰,悽清的曲子在暮煙中迴響,扶蘇城上彎月如鉤。(2分)整個畫面淒涼空茫,既表現了作者離開家鄉的孤獨和不知道何時才能擺脫羈留處境的苦悶,也傳達了對前途的擔憂。(3分)

  賞析

  詩人在初秋雨歇暮色中,獨自倚靠在綏州城樓上,(應當在南城樓上,因綏州城靠山而建,南城門最低,臨護城大理河,向高處望古城牆即有“雉堞連雲”之感。)面對眼前景象望鄉懷遠而作此詩。

  初秋雨歇的暮色中,作者倚靠在綏州南城門樓上,面向家鄉(南方)看著前面“雕陰山”,擋住了對家鄉的望眼,想到自己所要倚靠的'玉樹不存在,我這還沒有長穗的蘆葦面對“在水一方的伊人(理想或抱負):溯洄從之(往回走吧),道阻(阻隔)且長(漫長),道阻且躋(難登),道阻且右(極高);溯游從之(往前走吧),宛在(好象已在)水中央(盡頭),宛在(好象已在)水中坻(高坡地),宛在(好象已在)水中沚(小陸地)。”該何去何從呢?真是太難決定了。這是作者根據自身狀況的有感而發。由此可推測作者寫此詩時尚年輕和未入仕途,到綏州可能是投靠親友不遇而稽留時所作。向後觀是城牆直連雲端的古帝州,綏州城最高處即秦皇長子扶蘇墓,看到了直連雲端的扶蘇墓,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哦,那城牆直連雲端的就是古帝州啊。看似寫景寫物,實是感慨仕途漫長高入雲端而難登攀啊。頷聯“帶雨晚駝鳴遠戍,望鄉孤客倚高樓。”對仗工正,“帶雨晚駝”對“望鄉孤客”,“鳴遠戍”對“倚高樓”。這是一倒裝聯:我這倚著高樓遙望故鄉的孤身客人,透過帶著雨水的霧氣看到了和聽到了為遠戍邊關將士運送戰爭物資的駝隊也晚歸了。與作者的稽留他鄉形成鮮明對照,稽留思鄉之情躍然紙上。頸聯:“明妃去日花應笑,蔡琰歸時鬢已秋。”對仗更工,也是稽留思鄉之情更深層次的延伸和對前途渺茫的感嘆!明妃即漢元帝宮人王嬙字昭君,晉代避司馬昭(文帝)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之為明妃。她出塞和親就是經過綏州而去的,她去時年輕貌美,化解與匈奴的戰爭,歡送她的人群包括路邊的花也應當是帶著喜氣和露出笑意的;然而蔡琰(東漢詩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西南)人。女。蔡邕女。自幼博學通音律,初嫁河東人衛仲道,夫死,回孃家。董卓之亂中,被掠入南匈奴十二年。後被曹操用重金贖回,再嫁屯田都尉董祀。)歸來時也是經由綏州的,可她卻兩鬢秋霜已現。這都是經由綏州的一“去”一“歸”形成鮮明的對照。我也是帶著希冀與笑意來綏州的,歸去時大概不會也兩鬢秋霜吧。唉,聽到了有人彈奏的曲子孤單地隨著暮煙的升起而響起,也許就隱指作者自己的這首《綏州作》孤單地隨著暮煙的升起而寫成;看到了扶蘇城上的彎月如鉤,可望而不可攀,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擺脫稽留,尋找到能展我抱負的時機和前途呢?(綏州城亦稱扶蘇城,因最高處即秦皇長子扶蘇墓)由於作者是在城南門樓上望鄉懷遠,身後城牆最高處的扶蘇墓就在作者所處位置的正東方, “扶蘇城上月如鉤”也即特指了是初升之如鉤彎月,符合時間與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