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賞》譯文及習題答案
義賞賞罰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義,則忠信親愛之道彰。久彰而愈長,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謂教成。教成則雖有厚賞嚴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賞罰而教成,教成而賞罰弗能禁。用賞罰不當亦然。奸、偽、賊、亂、貪、戾之道興,久興而不息,民之讎仇若性,戎、夷、胡、貉(2)、巴、越之民是以,雖有厚賞嚴罰弗能禁。郢人之以兩版垣也(3),吳起變之而見惡,賞罰易而民安樂;氐羌(4)之民,其虜也,不憂其繫累(5),而憂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且成而賊民。故賞罰之所加,不可不慎。且成而賊民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於文;繁戰之君,不足於詐。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聞之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賞重則民移之,民移之則成焉。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楚勝於諸夏而敗乎柏舉。眾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
趙襄子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赦為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中,赦無大功,賞而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國危,社稷殆,身在憂約之中,與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禮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襄子可謂善賞矣。賞一人,而天下之為人臣莫敢失禮。”為六軍則不可易。北取代,東迫齊。令張孟談逾城潛行,與魏桓、韓康期而擊智伯,斷其頭以為觴,遂定三家,豈非用賞罰當邪?
4、下列加點詞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寡人之國危,社稷殆 殆:危險
B、足以卻敵 卻:使動用法,使…後退
C、且城而賊民 賊:賊寇
D、身在憂約之中 約:束縛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義賞”的效果的一組是( )
①民之讎仇若性 ②則忠信親愛之道彰
③反而尊賢,足以報德 ④敗楚人於城濮
⑤而天下之為人臣莫敢失禮 ⑥賞有功者五人
A、①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③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雍季用“竭澤而漁”“焚藪而田”的危害來告誡晉文公:賞罰不符合道義只能帶來惡果。
B、高赦因對趙襄子不失君臣之禮獲得重賞,趙襄子因賞罰得當而消滅智伯。
C、文章主張施行賞罰要有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義”,也就是重仁義、尊賢重禮、輕功利。
D、第一段正反論證,闡述賞罰是否得當關係到教化能否成功,不可以不慎重對待的道理。
7、翻譯下列句子
1)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5分)
2)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5分)
參考答案
4、C 賊:禍害
5、C 1是賞罰不當的後果 4是“用咎範之言”的結果6不是“義賞”,是“賞”
6、A說明過多使用詐術的惡果。
參考譯文
義賞(獎 賞要合乎道義)
(行使)賞罰的權力(柄:權力),這是聖上用來更好使用人的手段。“賞罰”前面加上“義”(意譯:按照道義來賞罰),那麼忠心、誠信、親近、愛護的思想就會得到彰顯發揚。彰顯發揚得長久了,就越能助長這一思想,百姓就會安於這些思想,像是它們成了自己的本性,這可以稱作教化的成功。教化成功,那麼即使有豐厚的獎賞或是嚴厲的威勢也不能制止改變百姓的思想(禁:禁止,制止)。所以,善於教化的人,不依靠獎賞懲罰,也可以教化好百姓;教化好百姓,即使是厚重的獎賞或是嚴厲的威逼也不能制止改變他們的思想。不恰當地使用賞罰(指賞罰不符合道義)也是這同樣的道理——奸詐、虛偽、兇殘、混亂、貪婪、暴戾的思想就會興起,長久興起而不停息,百姓就會相互仇恨,這仇恨就像是成了百姓的本性。地處偏僻的少數民族(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常見的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具體指的是——西部的戎族、東部的夷族、北部的胡人、東北部的貊族<貉(mò):通“貊”。我國古代統治階級對東北部一個民族帶汙衊性的稱謂。>、西部的巴人、東南部的越人。)就是這樣,即使有豐厚的獎賞嚴厲的懲罰也不能制止改變他們的仇恨。郢都的人用兩塊木版築牆,吳起改變這種方法遭到了郢都百姓的埋怨。用賞罰容易,而百姓卻安於樂於原來的習俗。氐羌族的百姓(氐dī羌:我國古代西部的一個民族),他們被俘虜了,不擔心受被囚禁捆綁(繫累:囚禁捆綁。累:通“縲”,繩索。這裡活用為動詞),卻擔心死後屍體不能被火化(氐羌族處置屍體的方法觀念與漢人不同)。他們都形成了怪邪的習俗,怪邪的習俗形成後將會傷害百姓。所以是否按道義賞罰,不可以不慎重。
從前,晉文公將要在城濮(地名)跟楚國軍隊交戰,他召見咎犯(人名)問道:“楚國人多,我國人少,怎麼辦才好呢?”咎犯回答說:“我聽說講究繁文縟節的君王,對禮節的儀式規定不會感到滿足(文:規定、儀式。不足:古今異義);經常打仗的君王,對欺詐的手段不會感到滿足。君王您也就用欺詐的方法對待他們好了。”晉文公把咎犯的話告訴雍季,雍季說:“抽乾水塘的水來捕魚(涸:乾涸。使動用法),難道不能捕捉到魚嗎?但(這裡)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焚燒山林田野來打獵(藪(sǒu):水淺草盛的澤地。田:通“畋”,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穫嗎?但(這裡)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欺詐虛假的方法,雖然現在勉強可行(偷:苟且,勉強。《石壕吏》:“存者且~生,死者長已矣。”),往後就將不能再用,這不是長久的辦法。”晉文公使用了咎犯的計策,在城濮之戰中打敗了楚國人。回國行賞(反:通“返”),雍季得到的卻更多。左右的人勸諫晉文公:“城濮之戰的功績,是採用了咎犯的謀略,您採用了他的計謀可是給他的獎賞卻落後於他人,或許不行吧。”晉文公說:“雍季的言論,有利於後世百代(之:賓語前置的標誌);咎犯的主張,追求的是短時間(的成效)(務:追求;要求得到。《五蠹》:“糟糠不飽者,不~梁肉。”)。怎麼能把追求一時成效放在利於百世功業的.前面呢?”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面對災難使用欺詐的方法,足可以使敵人退卻。回去後尊敬賢人,就可以回報德行。晉文公雖然不能自始至終(堅守德行),但也足可以稱霸天下了。”(雍季得到的)賞賜更多,百姓就會因為這賞賜(向好的方面)改變,百姓改變那麼教化就成功了。(如果)教化成功靠的是欺詐(乎:介詞,相當於“於”),(那麼)這種成功也相當於毀滅,這種勝利也相當於失敗。天下取勝的人很多,但稱霸的只有五個人,晉文公是其中的一個,他知道勝利形成的原因(即尊重雍季的賢)。取勝如果不知道取勝的原因(而:表假設),這和沒有取勝一樣。(秦國和楚國就是如此,)秦國戰勝了西戎,卻在殽山敗(給了晉國)。楚國戰勝了諸夏,卻在柏舉輸(給了吳國)。(與秦楚不同的,)周武王知道自己勝利的原因,所以徹底戰勝了(紂王)(一:全,都),在天下稱王。欺詐盛行充滿整個國家(盈:滿。《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樽。”),國家是不會安定的,災禍不只因為外部(的敵國)。
趙襄子衝破包圍,賞賜五個有功的人,高赦是第一個。張孟談說:“晉陽大難中,高赦沒有大的功勞,獎賞卻是第一,為什麼呢?”趙襄子說:“我的國家有危難,社稷危殆,人人身處憂患危險之中(約:捆綁、拴套。《觸龍說趙太后》:“於是為長安君~車百乘,質於齊。”這裡指處境危險,隨時可能被抓),卻還不失卻君臣之禮的,只有高赦一個人,所以我第一個獎賞他。”孔子聽說後,說:“趙襄子可以說很善於獎賞了。獎賞一個人,天下做別人臣子的就沒人敢(對君王)失去禮節了。”統率六軍不可以輕易(地使用賞罰)。(趙襄子)向北出軍攻佔了代國,向東逼近齊國,命令張孟談翻過城牆秘密行軍,和魏桓、韓康約定一起攻打智伯,砍下了智伯的人頭把它作為酒杯,從而奠定了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在晉國三足鼎立的局面),難道這不是因為(趙襄子)賞罰得當嗎(用: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