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塞鴻秋·潯陽即景》譯文及註釋
《塞鴻秋·潯陽即景》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的作品。此曲寫潯陽江邊清秋晚景。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分則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畫,七個風景鏡頭,千姿百態,各放異彩;合則構成潯陽江山的立體壯觀,好似一部名勝風景影片。那麼《塞鴻秋·潯陽即景》譯文及註釋是怎樣的?以下僅供參考!
原文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
塞鴻一字來如線。
譯文
萬里奔流的長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絹;對岸幾處小點,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顏料,那是淮地的遠山。幾片白帆,箭一般地駛過了江面;而近處的高山上,長長的'泉流飛下,猶如一道流電。天色漸漸昏黃,暮色中的雲層難以分辨,彷彿化作了這滿地的露點。一鉤新月模仿著扇形,在天上高懸。逼近了,逼近了,成“一”字的橫線在空中排開,那是北方飛來的大雁。
註釋
潯陽: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寫眼前景物。
練:白絹。
淮山:泛指長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澱:同“靛”,即靛青,一種青蘭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開始像團扇那樣圓了起來。
塞鴻:邊地的鴻雁。
新月初學扇:言新出的月亮,圓得象團扇似的。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