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微博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微博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微博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一、引言

  學習、生活、未來求職、激烈的社會競爭、家庭破裂等問題,令大學生心理問題,如雙向情感障礙、焦慮、抑鬱、自殺行為等越發突出。[1]國內外心理老師和學者們不斷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國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開展30餘年,注重心理老師與大學生的接觸,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讓大學生顧慮頗多,參與熱情有限。雖然政府、社會和高校在不斷增加相關工作的投入,但校園干預、公共政策、資源增加未能顯著提升大學生主動尋求心理援助的數量。社會科技進步,迎來微博這一新的資訊傳遞媒介,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新途徑。

  二、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無法滿足大學生實際需求的問題由來已久,即便在美國,患有各種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也僅有不到50%的人接受過心理服務。國內高校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舉步維艱。對心理問題的偏見、注重求職者學歷而非身心素質、社會支援系統欠缺、心理服務行業不規範,高校經費短缺、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專業人員激勵和培訓程度不完善、行政干預過多、教育模式單一,大學生缺少時間、個人顧慮等都影響著心裡健康教育的開展。[2]為此,高校有必要思考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而微博的眾多優勢和特點,迎合了高校的現狀與需求。第二,微博豐富的功能。微博釋出資訊的多樣性,功能的拓展性,可以提升其釋出知識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各種微博圈微的建立,實現了心理知識的裂變式傳播,惠及更多心理知識需求者。微博的關注、評論、轉發、私信、微博的匿名性確保個人隱私,滿足大學生的安全感,為其情緒宣洩提供媒介條件,也方便高校心理老師及時瞭解、掌握大學生心理狀態,有效預防高校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促進後期心理干預工作。第三,成熟的心理學理論。傳統心理學研究成果為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積澱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如,社會學習理論和從眾理論可解釋原先不玩微博的學生,上大學後紛紛註冊微博。去個性化理論可解釋大學生在現實對話中參雜著網路用語。道德補償理論可解釋大學生的微博言行和現實言行的`較大大差異。

  三、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第一,宣傳心理知識。微博知識宣傳形式應側重音訊和影片等。知識宣傳內容應注重大學生社會生活技能、心理自助技能、學習技能、求職面試心理自我調適技能等技能的傳授,有效幫助大學生處理解決、學習、就業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提升其控制感,有效降低由此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第二,開展微博活動。透過微博開展討論熱門心理話題、賞析心理微電影和心理劇本、徵集大學生笑臉照片、舉辦真心話交換活動、開展趣味心理小測驗等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發揮大學生朋輩作用,提升其主動性,促進各種虛擬人際關係建立,培養利他行為,進而有效提升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接受微博心理諮詢。憑藉具有一定安全心理距離感和匿名性的話題討論或私信,開展微博心理諮詢,很好地應對面對面心理援助或諮詢帶來的心理防禦,易被大學生接納。研究顯示,線上諮詢時,來訪者更易開啟心扉,更詳細地描述內心問題,其心理的改變也更深入,更易與諮詢師建立積極關係,[3]與面對面的諮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線上心理諮詢在國外早已贏得贊可。第四,預警突發事件。微博在高校心理危機事件中大有可為。高校可安排專兼職人員或大學生定時過濾微博中與特定心理現象有關的敏感資訊,實時瞭解大學生情緒狀況,及時發現情緒持久消極或疑似心理異常的大學生,儘快聯絡並找到當事人,提早介入並評估其心理健康狀況,為其提供微博網路心理支援,澄清危機事件原委和處理過程,避免虛假資訊引起大學生過度猜疑和心理恐慌。

  四、微博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第一,非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結合。高校微博心理健康教育並非萬能,多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而替代品。微博心理健康教育,可讓大學生感到理解和認可,但過度使用微博,可產生“微博控”,即微博成癮。需關注兩者在高校教育過程的平衡比例。微博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論支援,而後者的研究成果和假設也需要在前者開展過程中進行驗證。

  第二,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微博“資訊接受者即是傳遞者”的特點,可彌補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學生參與度低的不足。掌握著微博釋出和接收權的大學生,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的主角,提升自我心理自助能力。高校未來要繼續研究大學生微博心理規律和行為特點,培養、建立一批學生微博“意見領袖”。

  第三,探索可持續教育模式。本文所及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僅基於心理學理論的設想、心理老師的工作經驗、改編於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觀性較強,現實指導意義有限。未來心理老師和學者們應注重廣泛開展各類實證研究,著眼高校管理模式和客觀條件,深挖微博功能,加快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制度的規範化,提升微博資訊的可信度,建構具有較高外部效度的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模式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