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八年級語文《蘇幕遮》評課稿

八年級語文《蘇幕遮》評課稿

八年級語文《蘇幕遮》評課稿

  根據瞭解,在大多數學生心目中,詩歌都是高不可攀的陽春白雪,似乎非一般人所能領悟,學生在學習初期大多懷有敬畏,因而學習被動,今天蔣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紮實、有效的詩歌閱讀課,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效地落實課堂教學目標,使學生對詩歌內容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一)教學過程清晰,從頭到尾目標在層層推進。先情景匯入:課前播放鄧麗君歌曲《蘇幕遮》,然後教師激情導語引入;然後透過抓準“愁”這個切入點,透過“夜不寐、樓不倚、酒不解”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再抓住“明月”和“草”兩個意象,使學生更好地明白作者的愁緒,引出詩歌意境的壯闊,最後聯絡寫作背景,悟出作者心境,明白“文如其人”的道理。

  (二)詩歌教學策略的選擇是有效的.

  結合今天研討的主題,我認為本堂課詩歌教學策略地選擇是有效地,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抓住“讀”這條主線。首先是整堂課朗讀貫徹全文,齊讀、大聲讀、對讀、範讀、男女分片讀、配樂讀,還有學生站起來齊讀,確實讀出了詩的那種意境壯闊。再次,對詩歌朗讀的指導準確而到位,針對學生的朗讀情況,對學生提出了朗讀詩歌的要求:如注意朗讀節奏,情感等,稍遺憾的是層層指導不夠,而且不具體。本堂課透過朗讀“降低”了詩歌的難度,以讀促知,較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我認為學生能夠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本身就是詩歌教學有效的表現。離開指導學生讀書這個目標,講得再動聽,也毫無用處。

  2、能較好 抓住“明月”和“草”兩個最重要的意象,旁徵博引,有方向、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理解詩歌,使學生對詩歌有基本的認識,鋪墊思路,填補賞析知識空白,確定價值趨向,“由淺入深”,又“由深達淺”。詩歌教學的重點應該是抓住意象、品味語言,領悟感情,適當傳授知識。我確信,這堂課後學生會記得以後閱讀詩歌首先抓意象而入,可能讓學生受益無窮。

  這堂課裡還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當然,也難免有些不夠完美的地方,這節課讓我稍感遺憾的是在本堂課中文字解讀不夠深入,原因之一是老師過分注重預設,忽視學生的動態生成。“動態的課堂是真實的,真實的課堂是有效的。”老師預設太強,如抓“愁”字,馬上指引學生抓住,如品味語言,馬上出示“碧雲天,黃葉地”,事實上比這句值得玩味的句子多的是,再如意境壯闊的詩句,馬上出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三句,學生的動態生成幾乎沒有。第二個原因是教學環節太多,比如講到“詩歌意境的壯闊”有沒有必要加上“讓學生用筆寫幾句話遙寄范仲淹”等環節呢,我認為直接圍繞“秋景的壯闊動人足以反襯鄉愁的深長”展開深入解讀即可。

  教學無需太完美,因為美麗的往往是有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