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評課稿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評課稿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評課稿

  上週四,在我們學校聽了王老師講授的《地震中的父與子》兩節課,感受很深。

  首先,我覺得王老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很不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先以地震災難為激情點,匯入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學生初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對什麼樣的父與子?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初步感知文章內容。接著,緊緊扣住中心問題:“為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抓住一箇中心詞“了不起”,牽一髮而動全身;兩個板塊,感受父與子的了不起,清晰明瞭,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聽完這兩節課,回頭看看自己的課堂,也發現了許多問題。記得王崧舟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是精神的語文,語文是感性的語文,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語文是民族的語文,語文是生活的語文”。無論是哪一種語文,必不可少的是情感,有情感參與,能激發出情感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才是學生真正流連忘返的課堂。可是怎樣才能真正讓我的課堂充盈著濃濃的情感呢?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情”促“情”,前一個“情”應該是老師的情,老師所表達出來的文字蘊含的情,後一個“情”應該是學生的情,是學生透過閱讀文字自然流露的情感體驗。“以情促情”,首先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處理教材的時候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情感需求出發,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情感、文字的情感、學生的情感自然和諧地交融到一起。教師要用愛憎分明的感情,真摯的語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動作,去扣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真正使情滲透到學生的心田。“以情促情”,要求教師對教材要有深度把握,並且要把自己的把握轉化為學生的深刻感悟,不能總是遊離於語言文字表面,絲毫沒有真正地進入文字,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展開著自己的教學,這樣的課堂只能是膚淺,沒有深度的語文課堂,只是教書。還有比較重要的就是,如果老師在講授過程中能適時加入恰當的評價,給學生以鼓勵和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會更豐富。因此,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就不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閱讀興趣不濃就造就了膚淺的、冰冷的語文課堂。“以情促情”,還需要入情入境的學習,透過一定的情境氛圍中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的時候還要注意情境氛圍的渲染和營造。